<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郭庆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如何生存与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的第一要务。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强,拥据蜀地的益州牧刘璋,就面临着投靠谁或依靠谁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张松、法正先是向刘璋建议与荆州的刘备交好结盟,接着建议迎接刘备入蜀,借刘备的力量对抗汉中的张鲁和北方的曹操。而在迎接刘备入蜀这个问题上,黄权、刘巴、王累等人强烈反对,甚至以死相谏,认为这是在“引狼入室”,将蜀地拱手让人。但刘璋根本听不进黄权等人的劝谏,毫不犹豫地按张松、法正绘制的“路线图”走,敞开怀抱迎接刘备入蜀,以至痛失家园,自己也成了刘备的阶下囚,实在是悔青了肠子。</p><p class="ql-block">那么,刘璋为什么如此信得过刘备呢?应该说,有两方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一,基于刘备的良好口碑。在“礼崩乐坏”、尔虞我诈的东汉末年,刘备创业初期的仁爱宽厚,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比如,当年曹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派人向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起去救援。当时刘备已经有一千多人马,还有幽州乌丸各部族的骑兵,又招来几千饥民。到徐州后,陶谦把丹阳郡四千兵增拨给刘备。曹操退兵后,陶谦把刘备留下,上表他为豫州刺史,屯住小沛。陶谦病重时,对别驾糜竺说:“除了刘备,再没有人能安定徐州了。”陶谦死后,糜竺率本州绅民迎接刘备,刘备辞拒不受。后在陈登、孔融等人的反复劝说下,刘备才肯接管徐州。对刘备的为人,刘璋肯定十分清楚,也高度认可。或许在刘璋看来,别人把领地送给刘备,刘备却推辞不要,怎么可能从他手里抢蜀地呢!</p><p class="ql-block">第二,基于刘备对待刘氏宗亲的亲善态度。刘备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他因参与诛杀曹操的计划,被曹操追杀,因此更受刘氏宗亲的爱戴。特别是他投奔刘表后,没有表现出什么“野心”。刘表去世后,刘表幼子刘琮背着刘备率荆州主体投降曹操,刘备在“人负他”的情况下而“不负人”,不跟刘琮争地,而是选择率众南撤。作为刘氏宗亲,刘璋对刘备本来就有一种亲近感,看到刘备对待刘表和刘琮如此宽厚,自然就对刘备没有什么戒心了。</p><p class="ql-block">在这两个方面的认知之下,张松“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之言,便说到了刘璋的心坎里。所以,无论别人怎么劝阻,都改变不了他接纳刘备的决心。这正应了诸葛亮《隆中对》中所说的:“刘璋暗弱”。</p><p class="ql-block">那么,刘璋看刘备,犯了哪些方面的致命错误呢?</p><p class="ql-block">一是缺乏“利念”。《孙子兵法.军争篇》曰:“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因利而动,是军事活动的一个定律。刘备入蜀,必定是为“利”而来,不可能是单纯的“友情相助”。刘备兴师动众而来,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无疑是刘璋的地盘。“请神容易,送神难。”而刘璋显然没有这种危机意识。</p><p class="ql-block">二是缺乏“权念”。《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刘备过去把道与义放在第一位,是出于利害的权衡;后来把道与义放在次要的位置,同样是出于利害的权衡。刘璋只看到了刘备重道、重义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刘备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可能牺牲道与义的一面。</p><p class="ql-block">三是缺乏“变念”。《孙子兵法.虚实篇》曰:“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刘璋没有意识到,刘备不夺荆州,并不代表不想夺荆州;刘备不夺荆州,并不代表不夺益州。刘璋“以刻舟求剑”式的思维看问题,就意识不到刘备会“此一时,彼一时”。</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