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记忆深处,老家那座被岁月尘封的偏远山村,恰似一首古朴的民谣,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往昔的烟火。冬日的村庄,宛如一座被严寒笼罩的孤岛,西北风扯着嗓子呼啸,如同一头发狂的野兽,将门窗撞得“叮叮当当”地哀鸣。冰刃般的冷风顺着缝隙长驱直入,哪怕把自己裹在被窝里,仍止不住地瑟瑟发抖,就像寒风已经钻进了骨髓。天还未亮,浓稠的夜色还未完全褪去,东方才泛起鱼肚白,母亲轻柔却带着几分急切的呼唤,像春日的第一缕暖阳,将我从睡梦中唤醒,准备开启上学的一天。这时,我才发现父亲早已不见踪影。我揉着惺忪睡眼问母亲:“我爸呢?”母亲回答道:“去洛河天背那边山上,和村里几个叔伯砍柴去了。”</p> <p class="ql-block"> 老家地处山区,经济落后,但乡亲们勤劳淳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煤炭对于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宛如夜空中遥不可及的星辰。而山上的柴,便成了大自然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一个冬天砍下的柴,足够一家人一年生火做饭所用。那每一根柴,都承载着生活的希望,燃烧出的火焰,温暖着家人的心房。</p> <p class="ql-block"> 砍柴的路途充满艰辛,山路崎岖,山高坡陡,来回几里地,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全靠人力背负。小时候,我也曾跟着父亲去砍过几次柴,那刻骨铭心的经历,至今难忘。到达山上,一人多高的灌木丛林在眼前蔓延。父亲熟练地从根部将柴砍下,特意留下土里的根,只为来年它们还能继续生长。砍下的柴用整齐的堆在一起棕绳从中间紧紧捆扎,再把砍柴的锄头,将把子那头插进柴捆中间,随后用力将柴梱竖起,跪在地上用力扛起,柴梱便稳稳地扛在肩膀上。新砍的柴饱含水分,沉重无比,一捆足有七八十斤。扛起柴的那一刻,全身的力气都汇聚在肩膀和手臂,每一步都迈得艰难。一路上,但凡遇到可以倚靠歇脚的地方,便赶紧停下,换个肩膀,就这样走走停停,历经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家。</p> <p class="ql-block"> 村庄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整齐地堆放着砍下的柴,像一座座小山,那是生活的希望与温暖的象征。吃过早饭,冬日暖阳洒下柔和的光,父亲便会来到门外剁柴。剁柴的墩子是一个半垤子树桩,手中的砍刀锋利无比。“哐当哐当”,随着有节奏的声响,一根根长长的枝干在反复砍剁下,变成了一尺左右的小段。这些小柴被整齐地码放在一起,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渐渐变成干柴。做饭时,用笼揽上一笼,便是一顿饭所需的燃料,熊熊燃烧的火焰,温暖了厨房,也温暖了一家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巨轮滚滚向前,退耕还林政策如春风般吹遍大地,人们对青山绿水的守护意识也日益增强。与此同时,煤气、电热等清洁能源,如同明亮的曙光,照亮了农村生活。曾经烧柴做饭的日子,已渐渐远去,成为记忆深处的一抹旧影。清洁能源的普及,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告别了过去烟熏火燎的厨房,让家居环境更加整洁舒适;还节省了大量人力,人们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砍柴、运柴、剁柴,得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生产生活中。而且从生态角度来看,减少对山林的砍伐,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曾经因过度砍伐而略显荒芜的山林,如今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然而,父辈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畏艰难,奋勇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