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秘鲁位于南美西部,北邻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东接巴西,南界智利,东南与玻利维亚接壤,西濒太平洋。秘鲁国土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300万,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秘鲁地形多变,西部为狭长的沿海平原,中部为安第斯山脉,东部为亚马逊雨林。气候因地形而异,沿海地区干燥少雨,山区气候凉爽,雨林地区湿热。</p><p class="ql-block"> 秘鲁之行安排了失落的印加城市马丘比丘和印加帝国的古都库斯科等,是关于古印加帝国、印加文明的巡游之旅。</p><p class="ql-block"> 印加帝国(Inca Empire)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帝国,存在于约13世纪至16世纪,鼎盛时期疆域覆盖今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和哥伦比亚的部分地区,首都库斯科(Cusco)位于安第斯山脉。印加文明是美洲的三大文明之一(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是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的杰出代表。印加人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他们在农业、道路系统、建筑、医药学、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侵略(西班牙)的双重打击,印加文明于16世纪初走向衰落。</p> 11月16日:库斯科,印加文明的起点 <p class="ql-block"> 秘鲁行程很紧凑。昨晚刚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飞往利马,今天清晨又匆匆从利马住宿酒店赶往机场,早饭还拎在手中,利马又成了旅途的踏板。在利马飞往库斯科的一个半小时,在空中欣赏了秘鲁多样的自然景观,沿太平洋的海岸线,安第斯山脉的山峰和峡谷,秘鲁的高原和山谷,最后是库斯科古城红色屋顶和古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库斯科位于海拔3410米的安第斯山高原盆地,秘鲁人称其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摇篮”。传说远古时代,古代印第安人民在这里披荆斩棘,缔造家园,感动了太阳神,赠给他们一柄金斧。公元1200年前后,国王曼科·卡帕克遵循他父亲太阳神的指示,从的的喀喀湖迁都这里,建成雄伟华丽的库斯科城,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印加意为“太阳的子孙”),创造了印加文化,成为南美大陆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p><p class="ql-block"> 刚下飞机,从机场开往古城途中,就好几个人感觉呼吸不畅,有高原反应,大巴仅有的一个氧气瓶派上用场了。古老的库斯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高地,还是确确实实的地理高地。</p> <p class="ql-block">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南美,在各个城市都有一块空地存放武器,这个地方被称为“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随着时间推移,武器广场逐渐成为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许多广场至今仍保留着殖民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城市的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 库斯科武器广场是秘鲁最具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广场之一。印加帝国时期,这里是帝国首都库斯科的核心区域,用于举行重要的宗教和政治仪式。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后,广场被改建为殖民风格,周围建起了教堂、修道院和殖民时期的建筑,成为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库斯科大教堂位于广场东北侧,这座教堂始建于1560年,历时近百年才完工,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展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建筑艺术与印加石工技术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 库斯科大教堂位于武器广场东北侧,始建于1560年,历时近百年完工,主教座堂建在印加皇帝维拉科查的宫殿遗址上,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重要宗教建筑。教堂融合了文艺复兴、哥特和巴洛克风格,正面以石材建造,气势恢宏。内部装饰极为华丽,拥有精美的祭坛、雕塑和绘画,藏有大量殖民时期的金银器、宗教艺术品和珍贵手稿。大教堂是库斯科的标志性建筑,它展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宗教影响力,体现了印加与欧洲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在库斯科大教堂门口,见证了一场传统的秘鲁婚礼。乐队奏响了欢快的曲调,小提琴、笛子、排箫和吉他的旋律交织,充满了浓郁的印第安风情。穿着西装的新郎和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在亲友的祝贺陪伴下翩翩起舞,许多白色花瓣象雨点洒向这对新人,寓意爱情的纯洁美好和神圣永恒。广场上充满了笑声和掌声,古老的石墙与教堂的钟声为这场婚礼增添神圣的氛围,展现了秘鲁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耶稣会教堂位于广场东南侧,以其精美的巴洛克立面闻名,是库斯科最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始建于1571年,后因地震损毁,于17世纪重建。耶稣会教堂建在印加皇帝的宫殿遗址上,其建筑融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与安第斯地区的本土元素,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广场四周有许多拱廊,内部设有商店、餐厅和咖啡馆,是游客和市民聚集的热门地点。</p><p class="ql-block"> 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殖民时期的建筑艺术,也体现了库斯科作为印加帝国和西班牙殖民地的双重历史身份。</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央喷泉顶部是印加帝国的创始人曼科·卡帕克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萨克塞华曼<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库斯科市以北约2公里处,是印加帝国时期最重要的军事和宗教建筑之一,建造于</span>15世纪。它以其巨大的石块和复杂的建筑技术闻名,由三层巨大的石墙组成,每层长达数百米,由巨大的石块精确拼接而成,有些石块重达数百吨,展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技艺。遗址呈锯齿状结构,象征印加神话中的美洲豹牙齿,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巨石垒成的城墙巍然屹立,每一块石头都是印加人用智慧和力量刻下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萨克塞华曼的遗迹曾经遭受西班牙殖民者的多次拆除,用于建造库斯科的教堂和房屋,但遗留的规模、气势仍令人无比震撼。</p> <p class="ql-block"> 萨克塞华曼要塞地势较高,从这里可以居高临下,欣赏库斯科的城市景观、红色屋顶的建筑群以及远处的山峦美景。</p> <p class="ql-block"> 库斯科圣水殿是印加帝国时期的重要宗教遗址之一,以其精湛的石工技艺和独特的水利系统闻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体建造时间约在15世纪,正值印加帝国鼎盛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 圣水殿由巨大的石块精确拼接而成,无需任何粘合剂,石块之间的接缝紧密得连刀片都无法插入。殿内设有多个水渠和喷泉,水流通过精心设计的渠道流动,象征着印加人对水的神圣崇拜。这些水道不仅用于宗教仪式,还具备灌溉和供水功能,体现了印加人在工程学上的卓越智慧。</p> <p class="ql-block"> 圣水殿的核心是一块巨大的岩石,表面雕刻有复杂的沟槽和水道,用于引导和储存圣水。</p> <p class="ql-block"> 圣水殿的部分结构被认为具有天文观测功能,印加人通过观察星象来确定农业周期和宗教节日的时间,体现了印加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利用。</p> <p class="ql-block"> 圣水殿是库斯科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吸引着全球游客前来探访。它不仅是印加文明的见证,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下午,大巴盘旋在从库斯科前往乌鲁班巴的路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忽然撞见这片白色的梯田,<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千块盐池镶嵌在山谷中,形成一片壮观的白色海洋。</span>马拉斯盐田像本摊开的史书,每块盐池都是活生生的象形文字,娓娓叙述着那消失的帝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些层层叠叠的大片盐田开垦自印加文明时代,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乌鲁班巴河谷的地下河水流经盐矿,因此含盐量极高,于是古印加人在山上凿出若干渠道,并在山下用石块筑起盐池。水流顺着小渠流进与之相通的每一个盐池中,注满后便关闭闸门。经过数天日晒,水分不断蒸发,盐结晶便会从水中分离出来,盐工便把这层盐壳踩碎收集,然后再放入盐水,进行下一轮操作。</p> <p class="ql-block"> 印加帝国时代,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质和贸易商品,象征着财富和权力,又是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部分。盐不仅用于食物调味和保存,还在宗教仪式和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 马拉斯盐田至今仍由当地居民以传统方式手工采盐,盐的颜色因矿物质含量不同而呈现白色、粉色或棕色。马拉斯盐田是印加文化和技术的见证,展现了古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智慧利用。</p> <p class="ql-block"> 大巴继续穿行在乌鲁班巴河谷中,车窗外的景色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安第斯山脉美景一路相随。司机在我们的要求下,选了一个位置停下来,让我们美美地拍了几张安第斯山脉的照片,太震撼了!</p> <p class="ql-block"> 河谷中的河流蜿蜒曲折,清澈的水流映衬着蓝天、白云,仿佛一条银色的丝带缠绕在山间。</p> <p class="ql-block"> 远处山峰,近处村庄,大自然的美丽在眼前浮动,每一帧都是一幅精心绘制的风景画。这一刻,让人忘却了世间的喧嚣,沉浸在宁静与美好之中。</p> <p class="ql-block"> 傍晚下起了小雨,临近一个比较大的村庄时,大巴开进河边一条泥泞的乡间道路,两边种满玉米🌽(好像是我们唯一认识的作物),不一会就到了酒店。</p><p class="ql-block"> 不敢说这是南美行程中最好的酒店,但一定是最惊奇的酒店。没有想到一路风尘仆仆,在乌鲁班巴圣谷竟然有这么出彩的酒店。ARANWA酒店改造于一座古老的山庄,融合传统安第斯文化、殖民时期建筑风格与现代奢华设计。最重要的是,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方便前往马丘比丘等景点。</p> 11月17日:马丘比丘,失落的天空之城 <p class="ql-block"> 上午一早从酒店出发,坐大巴前往火车站,这时天灰蒙蒙的,下起了小雨,很担心马丘比丘的天气状况。半个小时后到达欧雁台小镇,步行至火车站,沿途狭窄的石头路都是一些小商店,摆满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品。这座小镇本身就是一座著名的印加遗迹,但是今天已留不住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等着把玩欣赏马丘比丘这颗印加文明最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是秘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一个火热的旅行目的地。火车站很小很简陋,但旅客非常多,门口排着长队,进站后又非常拥挤。火车停靠的铁轨与旁边建筑物只有几米间隔,热情的秘鲁人穿着民族服装,披着薄薄的雨衣,一路歌一路舞,在狭窄的过道来来回回,欢迎远方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 非常兴奋地坐上PeruRail火车,坐位还算宽敞,整个车厢被上海游派旅行社的团队包了。两边全景式的玻璃窗让你可以看到巍峨的安第斯山陡峭的山谷,看到蜿蜒曲折、河水湍急的乌鲁班巴河,看到一直紧贴乌鲁班巴河峡谷的火车轨道。就这样在一路风景,一路笑语,一路欣赏,不知不觉就到了这趟列车的终点站-热水镇。之后马上乘坐接驳巴士前往景区。玩马丘比丘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领队李含雨做的《马丘比丘<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视频(片段),记录了我们团队乘坐小火车前往马丘比丘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此谢谢李导!</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是15世纪印加帝国的重要遗址,位于秘鲁南部的安第斯山脉约2430米高的山脊上,俯瞰乌鲁班巴河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提供了天然的防御屏障,也使其成为印加文化与自然融合的象征。遗址中有梯田、神庙、宫殿和住宅区等,展示了印加人精湛的石工技术。因为位置独特隐秘,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未被发现,无意中保全了马丘比丘。1911年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发现了它,由此开始开挂的日子,198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入选“新世界七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玩马丘比丘有很多规定,每天限流2500人,门票要预先订好,必须遵循单向且固定的线路(一共四条线路),不能走回头路,要在指定时间和线路入场和离场,不能带登山杖,不能撑雨伞(可以披雨衣),最重要的是记住开始游玩前需先去卫生间一次,因为遗址里面不设卫生间。因为我们跟团游,把一切麻烦都交给了旅行社。</p> <p class="ql-block"> 当你沿着指定道路一步一步登上高处,雨已经停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个似乎熟悉的马丘比丘古城在一片云雾中,逐渐展示出那神秘而美丽的真容,一下子觉得旅途的疲劳烟消云散了。</span>很多人在有序排队等着拍照,这里是拍摄马丘比丘全景最好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遗址可以大致被分成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城市区有200多座建筑,北部多为宫殿和神庙,南部是居住区,中间有大广场。历经多年风风雨雨,这些建筑物的房顶已经不见踪影,留下的只是建筑物的墙和梁柱,但整个结构和布局依然完好。从我们看到的建筑看,门窗都是梯形的,每一面墙壁都是微微向内倾斜的,石头之间也拼接得非常精准,使得整个建筑结构更加坚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建造在高高山脊上的古城,四周群山环抱,两侧都有深约600多米的悬崖,<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鲁班巴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山谷。“</span>马丘比丘”在印加语中的意思就是“古老的山巅”。</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遗址旁的这座山峰叫华纳比丘,海拔约2,720米,攀登华纳比丘需另外收费,每日仅限400人,预计要一个半小时。我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预约,就远远观望欣赏了。</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是世界级景点,行走在神庙、宫殿、梯田、住宅区,就是遥远的文明中漫步,<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走一步,都似乎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印加文明的深邃;</span>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着印加帝国的岁月与辉煌。马丘比丘不仅是一座遗址,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一种信念,让人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 除了有神殿、圣坛、花园、住宅等,马丘比丘还有喷泉和完整的水利系统,据说马丘比丘的灌溉系统设计可以让圣泉的水依次流淌过每一间房间。</p> <p class="ql-block"> “主庙”是遗址中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位于马丘比丘的主广场上,呈长方形,由2个侧壁和一个后墙组成。墙壁上有梯形壁龛,可能用于放置神像或祭祀用品。建筑结构稳固,石块之间严丝合缝,展现了印加人卓越的石工技术。</p> <p class="ql-block"> “三窗庙”的三扇巨大的窗户正对着安第斯山脉的层峦迭嶂,象征着印加创世神话中的地下、人间和天上等三个世界。窗户朝向东方,可能用于观测日出或举行宗教仪式。庙宇由精细切割的石块砌成,石块之间严丝合缝,靠重力而不是粘土砂浆而挺立千百年。</p> <p class="ql-block"> 三窗庙不远处有一块矩形祭祀石,可能是作观察太阳,或举行宗教仪式时用的。</p><p class="ql-block"> 三窗庙与主庙和祭祀石共同构成了马丘比丘的宗教核心区域,反映了印加文明对宇宙和神灵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下山的路上,看到一座形似展翅雄鹰的建筑——山鹰庙。山鹰在印加文化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代表天空与神灵的联系,也体现了印加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位于群山之中,常年云雾缭绕,郁郁葱葱,不知为什么少见高大的树木和森林,这棵大树特别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是呆萌可爱的羊驼的乐园,到处可以看到。羊驼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3000-5000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印加文化中,羊驼被视为财富象征,常用于宗教仪式和祭祀。</span></p> <p class="ql-block"> 游毕马丘比丘,再次坐小火车返回欧雁台小镇,然后乘坐2个多小时大巴,返回库斯科这座充满殖民风格建筑和印加遗迹的城市又是晚上了。</p> 11月18日:利马,现代与历史的交织 <p class="ql-block"> 利马是秘鲁首都和最大城市,位于秘鲁西部的太平洋沿岸。作为秘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利马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现代化的城市风貌。该市由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于1535年建立,曾是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统治的重要据点,因此保留了大量殖民时期的建筑,如利马主教座堂、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等。</p> <p class="ql-block"> 清晨,从库斯科飞回利马,马上开始行程,第一站是武器广场,这里是利马的政治中心,也是西班牙殖民历史的见证。不巧的是,整个武器广场布满警戒线,大批警察在执行任务,行人和游客都不能进入警戒圈。原来,利马市政厅为缓和利马的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在组织向市民发放福利券活动。所以,我们只能绕着警戒线走了一圈,远远观望着武器广场的总统府、大教堂和市政厅等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 利马总统府是秘鲁总统的官方办公地点和居所,秘鲁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利马的地标之一。总统府最初由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于1535年建造,最初作为他的私人住宅。经过多次重建和修复,目前的建筑风格为新巴洛克式,外观庄严肃穆,内部装饰华丽,融合了殖民时期和现代元素。</p> <p class="ql-block"> 利马大教堂位于武器广场东侧,是利马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始建于1535年,由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亲自奠基建造。其对称的巴洛克式立面与穹顶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与美洲本土元素,外墙以浅黄色石材和繁复雕刻装饰,彰显16世纪西班牙帝国的宗教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利马市政厅与总统府和大教堂相邻,始建于1549年西班牙殖民时期,最初为木结构,后因地震多次损毁重建,现主体为1944年落成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米黄色外立面搭配对称拱廊与雕花石柱,顶部钟楼与青铜穹顶彰显庄重气质。 利马市政厅不仅是行政办公场所,也是市民和游客了解城市历史的重要窗口,见证着从殖民统治到现代民主的城市变迁,成为市民归属感与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利马市政厅门口坐满了等待福利券发放的市民。</p> <p class="ql-block"> 值勤中的利马警察敬业又友善,对游客的拍照请求非常配合,面带微笑,与利马警察的合影也是旅行中的珍贵记忆。</p> <p class="ql-block"> 朱尼恩大街(Jirón Junín)是利马老城区的一条重要街道,街道两侧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殖民时期建筑和文化地标,展现了利马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 利马邮政与电报大楼(Palacio de Correos y Telégrafos)是一座融合历史、建筑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见证了秘鲁从传统邮政服务到现代电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外观庄重大气,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和拱门,展现了当时欧洲特别是西班牙建筑对秘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与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Francisco)是利马一座著名宗教建筑群,建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这座建筑以其精美的巴洛克风格而闻名,正立面装饰华丽,充满了宗教象征和艺术元素,如天使、圣徒雕像以及繁复的藤蔓花纹,展示了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 在利马老城区经常看到精雕细刻、装饰繁复的木制阳台,它起源于西班牙殖民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这些阳台由木材制成,采用摩尔式或巴洛克风格设计,有拱形结构、格栅窗和雕花栏杆,既美观又兼具实用功能。木制阳台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殖民时期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利马第二个景点是太平洋边上的爱情公园,有点通俗的名字,源于一座通俗的塑像。站在悬崖边,俯瞰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心中不禁涌起对生命与爱情的感慨。爱情公园由著名的秘鲁建筑师和雕塑家维克多·德尔芬(Víctor Delfín)设计,于1993年情人节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 公园最有名的是一座巨型雕塑《吻》,描绘了一对恋人深情拥吻的场景,象征爱情的永恒与激情。这里是情侣约会和游客拍照的网红点,是利马最火爆的浪漫地标。</p> <p class="ql-block"> 在爱情公园处处都能感受到西班牙著名设计师高迪的风格。这色彩鲜艳、柔和曲线的马赛克长椅,都让人想起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奎尔公园。</p> <p class="ql-block"> 爱情公园坐落在悬崖边,地势陡峭,这里有一个滑翔伞🪂基地,有很多人在操纵滑翔伞。滑翔伞活动不仅是一次刺激的冒险,更是一次浪漫的体验,有几个年轻人在教练的帮助下试飞。</p> <p class="ql-block"> 利马最后一个景点是印加市场。这里以其丰富的印加文化和安第斯传统手工艺品而闻名,各种商品如纺织品、陶器、珠宝、木雕、银饰、羊驼毛制品等琳琅满目,大多由秘鲁各地的工匠手工制作。游客可以在这里找到色彩鲜艳的安第斯编织品、印加风格的饰品以及象征秘鲁文化的纪念品等,团友们满载而归。</p> <p class="ql-block"> 短短的秘鲁之行,是一场印加古文明的巡礼。几天时间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从库斯科的古老石墙,到马丘比丘的云端之城,印加文明无处不在。它不仅是石头与泥土的堆砌,更是智慧与信仰的传承。印加帝国虽已消逝,但真正的文明永远存在时间的长河之中。秘鲁首都利马由西班牙殖民者于16世纪建立,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的代表。利马、库斯科和马丘比丘三地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都给人以非常美好的旅游感受。但行程匆匆,总有遗憾,没有安排参观秘鲁的纳斯卡线条(地画),觉得意犹未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