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午14:35团队游览陶瓷之乡一一"阿瓦诺斯小镇"。小镇位于格雷梅小镇的北边,是卞帕多西亚著名的陶瓷小镇。被中国游客戏称为土耳其的"景德镇"。</p> <p class="ql-block">一条流经阿瓦诺斯小镇中心的"克孜勒厄尔马克河"(红河),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北部,最终流入黑海。长约1182公里,这是一条土耳其境内最长的河流。因河水挟带了大量的铁矿物质和其沿岸遍布红褐色土壤,让它拥有了"红河"之称。富含铁矿物质的红河水使两岸的红黏土成为陶瓷制作取之不尽的原材料。河的南岸是小镇的滨水公园,这里有供游客和市民休闲娱乐的商店,可以品尝各种美食。如果有闲暇时间,点上一份咖啡,坐在河岸边,一边看着河面游弋的天鹅和野鸭,一边享受着冬日的暖阳。赏湖光山色,听琴箫鸟鸣,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与慰藉。</p> <p class="ql-block">铁索吊桥位于小镇的中心位置,这座人行铁索吊桥连接红河两岸。</p> <p class="ql-block">桥北则是小镇的中心区域,清真寺的两根宣礼塔耸立在桥头,行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显得喧嚣热闹。</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的尽头有一淡黄色拱形门,门楣上标有褐色"AVANOS'UN ESKİ EVLERİ "文字,译成中文即"阿瓦诺斯老街"的意思。拱门内的老街两侧房屋依山而建,街上商铺林立,人流穿梭,尽显繁华。因时间所限,稍作停留便匆匆离去。</p> <p class="ql-block">虽然阿瓦诺斯位于土耳其的亚洲地区,但除了清真寺,小镇的其他建筑都充满了欧洲风格。镇上的楼房大多只有两三层高,米黄色的外墙,屋顶铺着红瓦。</p> <p class="ql-block">走在小镇的街道上,总能看到一些陶瓷店,里面出售各种各样的陶瓷产品,这些产品纷繁复杂,既可以作为工艺品,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受游客欢迎的就是一些杯子、碗和碟子。</p><p class="ql-block">土耳其的冰淇淋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休闲美食,小男孩神情专注地等着店主为他制作精美的冰淇淋。</p> <p class="ql-block">半小时后我们结束游览,在大巴驶离小镇不远处,呈赭红色的山丘吸引了我的注意,想到红河里的陶泥可能是这种山体的泥土被雨水冲刷并被挟带到红河里淤结而成,抑或这也是河水发红的主要因素吧?</p> <p class="ql-block">16时左右,团队游玩了今天最后一个景点一一"迪夫里特峡谷"。这里是卡帕多奇亚侵蚀地貌最明显的山谷群,集中分布着造型奇特的火山石锥,最著名的是骆驼峰了,乍一看近乎一只活生生的骆驼静静地站在山谷中。其相似度极高,仿佛天然的雕塑品。令人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这里被称为"动物岩层"。峡谷内沟壑纵横,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观。数百个高度从几十米到100多米不等的石锥紧密排列,这些岩石因风化作用而形成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形态,其中除了最著名的骆驼形状的岩石,还有像熊头、狮子、舞者等形态的岩石,全凭游客的想象力,想什么它就像什么。</p> <p class="ql-block">迪夫里特峡谷内的火山石锥群还被形象地称之为"精灵烟囱"。这些岩锥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表面一层薄而坚硬的玄武岩保护着下面白色松软的凝灰岩免遭风雨的侵蚀,日久天长形成了今天的形态。岩锥看起来像是一片片石林,直刺云霄,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迪夫里特峡谷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是卡帕多西亚地区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之一。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壮观的火山石锥群、栩栩如生的动物岩层以及充满历史韵味的历史遗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人类的智慧结晶。</p> <p class="ql-block">崖顶上一块酷似雄狮的岩石屹立在峭壁边缘,正傲视着山坡下在雪地里匆匆行走的大白狗(左下角),狗狗似乎觉察到狮子存在的危險,默默地低着头悄悄下山。</p><p class="ql-block">游毕迪夫里特峡谷,天已擦黑,回到酒店早早休息。</p> <p class="ql-block">D5(16/2)卡帕多西亚→孔亚→棉花堡</p><p class="ql-block">多多告诉我们今天将住宿在棉花堡,卡帕多西亚距棉花堡约650公里,中途还要在孔亚游览一个景点,所以在酒店早餐后七点半就驱车出发了。途中发现在道路的綠化带中常有马匹的雕塑。后经多多介绍:土耳其人的祖先曾是中亚大草原的游牧民,在土耳其人的历史迁徙和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过程中,马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土耳其的神话和传说中,马常常被视为忠诚与雄健的象征。在土耳其的乡村地区,马仍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劳动力,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土耳其人像家人一样对待自己的战马和宠物马,给予它们极好的照料和关爱。这种情感纽带在土耳其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和传承。在土耳其人民的心中,马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土耳其境内看到的唯一的金顶清真寺(车拍)。询问导游多多后解释,清真寺的屋顶采用的颜色或材料与清真寺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令人惋惜的是事后也没有查到这座金顶清真寺的相关资料(估计是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9点45分左右我们到达"苏丹驿站"(苏丹哈纳驿站)。驿站位于孔亚和阿克萨赖省之间的公路上,距孔亚110公里,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据重要位置。该驿站建于1229年塞尔柱苏丹Alaaddin keykubad一世统治时期,1278年火灾后重建,成为土耳其最大的商队客栈。</p> <p class="ql-block">大门门框用卡帕多奇亚的火山岩垒砌,门拱高13米,厚1.5米,装饰精美。门头雕刻着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形,尖拱上有muqarnas corbels和几何图案装饰。建筑内部有许多塞尔柱时期的石雕装饰,如形似狮头的排水口和蜿蜒的龙形图案,展示出当时高超的建筑工艺和审美水平。</p> <p class="ql-block">驿站占地面积4900平方米,是土耳其最大的中世纪商队客栈。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为往来的商队提供了安全的住宿、休息和贸易场所,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旅行者汇聚于此,也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见证了丝绸之路沿线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驿站所在的"苏丹哈纳镇"(Sultanhanı)的中心广场上,有一座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站立雕像。雕像象征了他在土耳其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象征土耳其人民对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守,是国家统一与独立的象征。凯末尔作为军事领袖的形象被广泛纪念,雕像象征着土耳其军队的历史功绩和保卫国家的决心,强化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凯末尔雕像既是土耳其共和国立国精神的具象化,也是社会变革的永恒见证,持续影响着土耳其的政治与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多多留给我们游览苏丹哈纳驿站的时间只有半小时,接下来我们继续向孔亚出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抵达孔亚之前,我们在这座LOKMAHANE餐馆享用了此地的特色披萨。这种披萨是将肉糜、西红柿、洋葱等搅拌后涂抹在近一米长的面饼进行烤制。体验下来,口味一般,像在中国大饼上抹了一些酱。</p> <p class="ql-block">餐馆所在街道干净整洁,建筑风格颇有当地民居特色,时值正午,人并不多,团友们在小商品店里选购蓝眼睛和蓝色手串,老板非常热情地招呼着每个顾客,忙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12点50分,我们来到梅芙拉纳博物馆。这是孔亚的地标性建筑,外观十分显眼,这座博物馆的外观以其铺满绿松石色瓷砖的华丽尖塔而夺人眼球,许多穆斯林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为了进入博物馆朝圣,并一睹伊斯兰的珍贵圣物。</p> <p class="ql-block">梅芙拉纳博物馆前身是伊斯兰蘇菲教派旋转苦行僧侣修行的场所,也是孔亚的一级景点。如今对穆斯林而言,更是一所圣殿,因为创始人杰拉雷丁.鲁米就埋葬在里面,每年至少150万人造访此地。</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中庭的水池可供苦行僧侣净身,也可让前来朝圣的信徒洗手洗脚净面。进馆之前还需将鞋子脱掉存放在旁边的鞋柜里(现在门口有鞋套,不需脱鞋),妇女还须包上头巾方可入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为陵墓区、礼拜堂、手稿馆与文物陈列厅。陵墓区因有点"那个",所以就不展示照片了。图为十三世纪的法器。</p> <p class="ql-block">梅夫拉纳在伊斯兰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集诗人与哲学家于一身的他,也是当地最受尊敬的人,受到过诸如黑格尔、歌德、伦伯朗、教皇约翰等人的赞誉;他在土耳其人心目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孔子,所以这座博物馆也可以称作是土耳其的"孔庙"。</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的一只精致的方盒中存放的是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的一撮胡须。</p> <p class="ql-block">SAKAL-I SERIF是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送给孔亚阿拉丁清真寺的礼物。</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古兰经一一这里收藏有很多精美的古兰经,世界上最大的、最小的、手写的都有。图为奥斯曼帝国时代的书法家默罕默德·努里于1851年书写的古兰经手抄本。</p><p class="ql-block">正值下午祈祷时间,从远处传来阿訇的召喚声,音节轻缓有力,如同天域飘来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旋转舞由梅芙拉纳·贾拉鲁丁·鲁米创立。鲁米认为,宇宙的运转本质上是"神性之爱"的显现。通过旋转舞将这种宇宙韵律转化为人类对真主的追寻仪式,象征灵魂通过自我消解与神合一。</p><p class="ql-block">旋转姿势:右手朝天接收神性恩典,左手向地将恩典传递人间,以左脚为轴心逆时针旋转,模仿地球绕日运行。其节奏由缓慢加速至疾旋,最终回归静止,象征灵魂从混沌到觉醒的升华。</p><p class="ql-block">大约下午2点半左右我们开始出发向棉花堡前进,由于在梅芙拉纳博物馆待的时间过长,以至于天黑以后才到棉花堡,随后便入住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D6(17/2)棉花堡→库萨达斯</p><p class="ql-block">早上9点45分钟左右到达棉花堡,这个景点在旅行社的安排中仅外观游览,进入景区需自掏腰包,每人45美刀。棉花堡(Pamukkale)是自然奇观和人造奇观的完美结合,像棉花一样洁白的石灰岩阶梯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矗立在温泉小镇希拉波利斯的古代遗迹之上。</p><p class="ql-block">土耳其文Pamuk表示棉花,Kale表示城堡,所以Pamukkale就叫棉花堡。</p> <p class="ql-block">到棉花堡温泉先要经过这座拱形门一一希拉波利斯城的南拜占庭门(公元5世纪初,简称南门),这是一个巨大的拱门。门的实际高度略低于北部的北门。最近的修茸工程拆除了坍塌的砖石结构,并重建了墙的大量部分。进入南门便可看见整个古城的轮廓,沿着古城中的步行道走不远,就可以看见棉花般的山丘,以及山丘上倾泄而下的露天温泉。这座古城最初的建设者,是小亚细亚帕加马古国的国王。帕加马的国王建立希拉波利斯古城,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享受温泉水疗的胜境。</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罗马路与温泉渠道。</p><p class="ql-block">温泉水从山坡上流下,沿着人工挖掘的水道流入温泉池,水的温度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这里有许多还未被发掘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那些古老的街道(如图)、大剧场、竞技场和温泉浴池等都见证了古罗马时代的繁荣与衰落。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似乎在讲述着一段历史,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棉花堡和希拉波利斯古城是一种全新的"白色天堂"。棉花堡和希拉波利斯于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在土耳其游客最多的地方中名列榜首,每年游客超过20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棉花堡是由温泉水携带的石灰质等矿物质历经千百年沉淀形成的奇特地貌,其白色的钙化梯田层层叠叠,宛如棉花堆积而成的城堡将两千年时光凝结成流动的银河。与远处的古剧场相互映衬,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融合的画面。这片被列入双遗产的奇迹之地,不仅是古罗马人钟爱的疗愈圣所,更是现代旅人追寻的梦幻之境。</p> <p class="ql-block">"棉花"有点硬,并不像棉花那么柔软丝滑,在自然形成的阶梯边缘会沉积出一条条交叉棱状突起的钙华,乍一看像一块巨大的"牛百叶"铺在地上,踩在上面脚底会感到刺痛。棉花堡的泉水深浅不一,有些只及脚踝,有些可及腰部。</p> <p class="ql-block">温泉水从陡峭的山坡上倾泻而下,富含钙质的温泉水被许多人视为治疗风湿、心血管疾病以及湿疹和牛皮癣等皮肤病的神奇之水。这些疾病的患者蜂拥而至,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p> <p class="ql-block">棉花堡山以其独特的白色石灰岩阶梯而闻名于世,这些阶梯层层叠叠,宛如一片片洁白的棉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站在山脚下,仰望这座神奇的山峰,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里无需神话加持,光是静坐岸边,看棉花堡的皓白与湖泊的碧蓝在晨雾中晕染,便已跌进一场自然的禅意。一半盛着永恒的纯白奇迹,一半漾着人间的温柔生息。</p> <p class="ql-block">"希拉波里斯剧院考古博物馆":这是利用城中的一座浴场改造而成的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文物宝库。记载了土耳其不同时代辉煌的古文明,收藏了所有重要考古遗址中搜集到的各种文物。希拉波利斯考古博物馆的展品丰富多样,不仅展示了古代石棺艺术的独特魅力,还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文明的文化遗物。这些展品部分来自大剧院的地震废墟,更多是来自古城的其他部分或附近的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的本身也是一个亮点:古城遗址中原有一个保存完好的罗马浴场,而博物馆就位于这个原始的罗马浴室位置内,这一独特的结构使得游客在参观展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古代罗马浴场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虽然不大,但布局合理,展品丰富多样。带有精美浮雕的壁缘和罗马时代的雕像:这些浮雕和雕像以其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窥探古代罗马文明的窗口。其中,一些描绘希腊神话主题的浮雕碎片,更是让人联想到古代剧场舞台上的壮丽景象。</p> <p class="ql-block">装饰精美的石棺:石棺上装饰着花环和美杜莎等图案,雕工精致,保存状态良好。体现了古代石棺技艺的独特魅力。这些石棺创作于公元2-3世纪,装饰繁复且保存完整,是博物馆内最为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其中,主人名为Euthios Pyrrhon的石棺尤为精美,其四面都雕刻有浮雕,展现了古代石棺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一一这座狮身人面像出土于希拉波利斯古城的墓地或神庙遗址,由博物馆将其与墓室壁画、丧葬陶器共同陈列,还原了古罗马丧葬文化的仪式感。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通常是女性头部、狮身的形象。希腊一罗马式的斯芬克斯更强调人性化特征,如细腻的面部表情,女性面容,面容端庄,发型为希腊式卷发。前肢为狮爪,身体肌肉线条流畅,尾部蜷曲。在罗马时期,斯芬克斯多用于陵墓或神庙装饰,象征守护亡灵、抵御邪灵,或代表神权的不可侵犯性。这座"人面狮身像"不仅是雕塑艺术的杰作,更是希拉波利斯作为古希腊一罗马文明交汇之地的缩影,揭示了古代人类对生死、神秘与权力的永恒思考。</p> <p class="ql-block">月亮女神一一"阿尔忒弥斯"雕像(图上):罗马时期(公元二世纪末)。"阿尔忒弥斯"(Artemis)是希腊神话中一位重要的女神,她是古希腊宗教和神话中的主要神祇之一,在后期神话中,她与月亮关联,成为月亮女神,而其兄弟阿波罗(Apollo)则被视为太阳神。"阿尔忒弥斯"既是古希腊神话中代表自然、狩猎与月亮的女神,也在现代语境中被赋予科技探索与女性力量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丰腴与多乳房特征(下图),是"阿尔忒弥斯"的独特形像,像征富饶与自然。</p> <p class="ql-block">展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希拉波利斯古城和附近发现的文物:这些文物涵盖了从公元前4000年以来的各种文明遗物。从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物品都有涉及,包括雕塑艺术品、陶俑、石器、玻璃器皿、古币和金属首饰等文物都收藏在此。</p><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在去古罗马剧院的途中,有一组普路托尼翁(冥王之门)雕像,这可能与古罗马剧院和斯芬克斯在"生死之城"文化中有关联。</p> <p class="ql-block">通往地狱的大门:又称"冥王之门",是一处与地下世界相关的古代遗址。奥古斯都时期(公元前1世纪末)该遗址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被修缮。洞穴入囗用石灰钙华砌块加固。入口两侧的柱饰采用爱奥尼式半圆形柱头,是古典建筑中爱奥尼柱式的典型特征。拱门上刻有献给冥王与科瑞的献辞,标志着洞穴作为通往地下世界的门户,突显了其宗教意义。 传说中,那些敢于靠近这个致命石窟的人都会立即死亡,并被立即带往冥界——古代死神的巢穴。古罗马人甚至在那里用公牛作为祭品献给死神。现代科学发现,从石窟中会释放出对人致命的高浓度CO2,而这些洞穴内释放的CO2可能源自于地下火山活动的结果。高浓度CO₂可令人致窒息死亡。 </p> <p class="ql-block">"冥王星"普卢托尼昂的(复原)雕像,位于"冥王之门"的正上方,位置与洞穴的入口上下对齐。这是一个由爱奥尼亚柱包围的露天平台(sacellum)。平台上安置了冥王星神的巨大雕像,两侧是三只头的狗(Cerberus)和二条蛇分别坐在普卢尼昂的两侧,守卫着通往冥界的门户。文物缺损的部分(冥王星的头,Cerberus的两个头)都是现在运用激光对破损文物扫描后通过电脑建立数学模型,并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大理石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注:在古希腊神话中,Cerberus是看守地狱之门的三头狗,亡者需要拿食物喂它才能进入通往地狱的大门。它是灵魂的拷问者,形象凶猛而威严。这一形象在多种文化和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成为了冥界和死亡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与普路托尼昂遥相对应的就是著名的"古罗马大剧院"(也称"海尔保利大剧院"、希拉波利斯大剧场)。</p><p class="ql-block">游览完棉花堡和博物馆后,步行15~20分钟的上坡路后便攀登上这座建于棉花堡钙华梯田顶部的古希腊大剧场,这是古城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它是希拉波利斯古城中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用于举办戏剧表演、音乐会和其他娱乐活动等。古剧场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开始建造,耗时约150年。大剧场是一座占地面积巨大的露天圆形剧场,依山而建,气势磅礴。是地中海沿岸保存最完整的古罗马剧场之一,至今已有1700余年,可容纳12000至15000人。</p> <p class="ql-block">希拉波利斯大剧场:舞台为罗马皇帝哈德良时期所建,被认为是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共有两层,上层是演员的表演区,下层半圆形的场地是斗兽场,每层都装饰得十分考究。舞台背景建筑高大、细致、精美,其大理石浮雕描绘了一系列的神话事件和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剧场观众席:呈半圆形,像一把巨大的展开的折扇,共有50排座位,逐排升起。观众席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视线和交通处理得相当合理,人流不对冲,聚散迅速方便。</p> <p class="ql-block">13:15我们到达第四个购物店一一棉纺店。土耳其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之一,也是全球纺织品生产的重要中心之一,地中海温暖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棉花。产出的棉花朵大洁白,品质上乘,柔软性和延展性都这超普通棉花,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白色黄金"。店内主要产品为棉质品牌高档纺织品,价格昂贵,比国内同类商品价格高许多,旅友并没有显示出购买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逛完棉纺店,大巴沿着爱情海岸驱车数小时来到"库萨达斯"小镇。然后参观了皮衣制作厂,并欣赏了精彩的皮衣秀。该皮衣厂制作的皮衣用料考究,款式新颖,高尚大气。标价虽高但可还价,旅友们充分施展了在国内"腰斩"的必杀技,在激烈的讨价还价之下,成交了不少订单,旅友们满意,商家更满意。我却有个疑惑:谁是韮菜呢?</p><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库萨达斯五星酒店。</p><p class="ql-block">库萨达斯是一个优美的港口小镇,因面积小如鸟又被称为"鸟岛"。库萨达斯以其美妙绝伦的海滩和休闲海滨大道最为出名,成为了爱琴海地区、土耳其乃至欧洲最具吸引力的沿海滩度假胜地。</p> <p class="ql-block">D7(18/2)库萨达斯→布尔萨</p><p class="ql-block">在酒店早餐后驱车前往"以弗所"(Ephesus)参观游览。8:00+我们到达以弗所停车场,进入北大门,眼前是一条宽敞的林荫大道,淡淡的晨雾弥漫,陡然增加了一种对古城莫测的神秘感。</p><p class="ql-block">这座由阿尔忒弥斯女神守护的城市,曾是罗马时代最伟大的都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教堂:以弗所古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其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传说:基督死后,约翰受升天之前的耶稣之托,希望他照顾圣母玛利亚。公元37年约翰把圣母玛利亚带到了以弗所,并在附近的夜莺山为玛利亚建了一间小屋,供其度过余生,玛利亚在此一直居住了11年后去世。一千多年后的1860年,人们发现了夜莺山的这座小屋,据考古研究,认为这些建筑和史料记载的圣母玛利亚在以弗所居住的时间相符,完全有可能就是玛利亚居住之地。现在圣母小屋已经被改成了一座非常简朴的石砌教堂。</p> <p class="ql-block">而阿尔忒弥斯神庙,曾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如今仅剩一根柱子,但依然散发着神奇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阿卡迪亚那大街:这是一条由港口通往大剧场的大理石道路。其得名于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卡迪乌斯(公元395-408年在位)在位期间对街道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阿卡迪亚那大街也被称为"码头路"。因其直接通向古代以弗所港口而得名。街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长约530米,宽约11米。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曾排列科林斯式石柱和神庙,柱间安放雕像和纪念碑,现部分基座仍存。阿卡迪亚那大街的北端起点是大剧院(上图),向南延伸至古代港口。由于凯斯特河泥沙淤积,以弗所港口在公元6世纪后逐渐被废弃,如今港口区域已成为内陆平原,距离爱琴海岸线约6公里。现今游客沿阿卡迪亚那大街行走至南端时,只能看到一片农田和零散遗迹,但街道本身仍保留着宏伟的走向和部分柱廊基座(下图)。这条大街不仅是以弗所经济命脉的象征,也是罗马帝国城市规划</span></p> <p class="ql-block">以弗所古剧场位于阿卡迪亚那大街的北端,以其保存完好的辉煌结构而引人注目。古老的以弗所剧院拥有2300年的历史,最多可容纳24000名观众。古剧场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石质结构、令人印象深刻的音响效果,环形结构使得声音能够清晰传递到剧场的每一个角落,最后一排的观众无需扩音器也能听到声音。这里是任何对历史、艺术和戏剧感兴趣的人都不应该错过的景点。</p><p class="ql-block">(现处施工期间,无法入内)</p> <p class="ql-block">塞尔苏斯图书馆:这是以弗所古城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书馆建于公元135年,供奉著名的罗马政治家和哲学家塞尔苏斯。</span>图书馆藏书盛期达到一万二千卷,是当时世界三大图书馆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书馆的建筑宏伟,内部藏书丰富,吸引了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span>图书馆的外立面修复后恢弘壮观,雕像象征智慧、知识、命运和美德。墙壁有双层保暖保湿设计,还设有索书单系统,方便人们借阅书籍。</p><p class="ql-block">如今,虽然藏书已不复存在,但图书馆遗址仍然是游客们流连忘返的地方。你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美的雕刻和立柱,感受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以弗所妓院:塞尔苏斯图书馆正对面就是以弗所的妓院。大理石路面上的雕刻的脚印和女人身形的图案指明了妓院所在方向。传闻图书馆和公厕有密道通往妓院,当时的官员和商人等城市贵族并不缺乏女人,妓院主要是为水手和娶不起妻子的人服务的,而且到妓院里去有失体面,所以前者通常只能偷偷的去。</p> <p class="ql-block">胜利女神:图中的胜利女神(也称耐克女神)雕像,飞翔中的女神伸展双手,飘逸的长裙随风飞舞,裙子的褶皱波纹形成了"√"形,后来成为了NIKE品牌的标志。罗马人的智慧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不可小觑。</p> <p class="ql-block">冲水便厕:以弗所古城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冲水马桶的地方。这个马桶不分男女,下面有持续流动的排水系统,非常干净。据说冬季贵族人上厕所时先让奴隶坐在马桶上将其焐热。上厕所时旁边还有乐队伴奏,说明当时的罗马人还是很开放的。</p> <p class="ql-block">图拉真之泉:</p><p class="ql-block">这座喷泉建筑是Tiberius Claudius Aristion和他的妻子在公元102年和114年之间捐赠的,以纪念以弗所的阿尔忒弥斯和图拉真皇帝(公元98-117年)。重建的建筑物原始高度为9.5米。一个两层高的立面环绕喷泉三面,而图拉真的雕像底座,脚下有一个地球仪位于中间的出水口上方。</p> <p class="ql-block">哈德良神庙:是一处不可错过的景点,这座神庙是纪念罗马皇帝哈德良而建的,是当时最精美的神庙之一。神庙的结构属柯林斯式建筑风格,装饰精美,内墙廊柱上雕刻的神话人物雕像栩栩如生,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古罗马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罗得岛式围柱庭院"与市政厅(普里坦尼昂):</p><p class="ql-block">庭院(33 × 28米)位于议事厅(普里坦尼昂)西侧,三面围合,东侧以抬高的柱廊结构为特色,属于典型的"罗得岛式围柱庭院"。西侧高台上曾设有一座祭坛或两座小型神庙。这一神圣区域可能建于奥古斯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供奉神化的凯撒、罗马女神,阿尔忒弥斯与奥古斯都皇帝。市政厅(普里坦尼昂)建于同一时期,需通过一个柱廊环绕的庭院(26 × 22米)进入。该建筑是城市最高行政官员的办公场所,主厅用于为尊贵人士举办公共宴会。厅中央的方石基座可能是供奉灶神赫斯提亚(Hestia)的圣坛,或用于食物准备。</p><p class="ql-block">注:罗得岛式指源自希腊罗德岛的建筑风格,特点为单侧(通常东侧)柱廊高于其他三面,形成不对称的围合空间。庭院内的高台神庙或祭坛,体现了罗马帝国对希腊建筑传统的融合与创新。</p> <p class="ql-block">州立集市(State Agora)的E浴场:这座罗马浴场可能建于更早的希腊化时期体育馆遗址之上。浴场北侧的四间浴室部分由基岩挖掘而成,既节省材料和人工,又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体现罗马工程因地制宜的智慧。西侧的热浴室设有七个带浴池的单独浴房,七座浴池可能按社会阶层或性别分隔,反映罗马社会的等级制度。冬季通过地下火炕系统加热地板与墙壁,为这些浴池提供热水浴。浴场在罗马社会不仅是清洁场所,更是社交、商业与政治活动的中心。以弗所作为亚细亚行省首府,此类大型浴场彰显了城市的财富与罗马化程度。</p> <p class="ql-block">库里特斯大街:漫步在库里特斯之路,这条古罗马城市的主要街道见证了以弗所的繁荣与发展。其装饰华丽、科林斯风格的建筑结构至今仍然吸引着无数游客。</p><p class="ql-block">参观了以弗所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希腊罗马古城,随后驱车前往彩色的水果小镇"希林杰"。</p> <p class="ql-block">希林杰这个在土耳其语中意为"可爱"和"美好"的小镇,因此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甜蜜小镇"。</p> <p class="ql-block">约在公元六世纪,居住在古城艾菲斯的基督徒为了逃避喧嚣的城市,来到这个群山中的地方,建起希腊风情的山村。之后居住在这里的希腊人又逐渐迁移到了希腊本土,但大量的希腊遗迹被保留了下来。漫步于村庄的后街小巷之中,依然可以看见希腊风格的白色房屋,蓝色窗户和地上被磨得光滑的古老的青石板路。在老旧的门窗和色彩斑斓的石头墙上涂满了岁月的痕迹,家家户户的屋前门外都种满了各种鲜花,当然还有那些无处不在的蓝眼睛友善地注视着你。</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国父凯末尔雕像:照片中立柱上的文字是土耳其语"NE MUTLU TÜRKÜM DIYENE",下方的签名是"M. Atatürk",即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翻译成中文是"能说'我是土耳其人',多么幸福啊",它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始人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所说。阿塔图尔克是土耳其的革命家和改革家,他领导了土耳其独立战争,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并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世俗化改革。</p> <p class="ql-block">这里充满了童话色彩,随处可见勃勃生机。小镇比较出名的就是用水果酿的酒,沿着小路有很多小酒庄,客人可以品尝不同口味的水果酒,如果喜欢还可以带回家做个留念。</p><p class="ql-block">自理午餐后,我们驱车410公里前往奥斯曼帝国初期的首都"布尔萨"。</p><p class="ql-block">抵达布尔萨时天色已晚,随即入住当地五星酒店。</p> <p class="ql-block">D8(19/2) 布尔萨→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在酒店自助早餐后多多便带着我们来到土耳其软糖店。土耳其软糖当地人称LOKUM,意思是"给喉咙的安慰"。作为土耳其的传统小吃,土耳其软糖在欧洲流行了数百年,甚至是拿破仑将军的最爱。</p><p class="ql-block">软糖店位于土耳其名为"穆妮拉"(MUNIRA )的巴扎内,巴扎内除了出售软糖,还售卖其它各种商品,包括手工艺品、糕点、服饰、皮制品等,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品种繁多,五花八门。一个小时+后,我们出发去绿色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绿色清真寺:绿色清真寺是土耳其历史名城布尔萨市内一座最华美的清真寺,是迈赫麦德·切莱比一世下令于1415—1419年间建造的,己有6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绿色清真寺四周大树林立,树荫繁茂,难睹清真寺全貌。</p> <p class="ql-block">因寺内大量使用青绿色的瓷砖而得名,这些瓷砖在光线映照下呈现独特的碧绿色调。</p> <p class="ql-block">内饰采用了"伊兹尼克"瓷砖装饰艺术:墙壁、壁龛(mihrab)和讲坛(minber)覆盖几何图案和花卉纹样的蓝绿色瓷砖,象征奥斯曼陶瓷艺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石雕镂空模型:被安置在一个大理石平台上,周围环绕着大理石地板和墙壁,彰显出其尊贵与重要性。石雕模型的设计精美绝伦,每一个雕刻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镂空的穹顶使得整个石雕模型显得栩栩如生,富有艺术感染力。展现了复杂的细节和装饰,体现出当时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美学的追求。该模型可能承载着某种宗教或文化意义,是伊斯兰教艺术的一种体现。它不仅美化了清真寺的内部环境,还可能向信徒传达着某种精神或教义上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平面采用"倒T形"设计,结合塞尔柱风格与早期奥斯曼建筑特点。主祈祷厅顶部覆盖两个大穹顶,中央庭院(şadırvan)上方有天窗。</p> <p class="ql-block">穹顶和墙面运用书法作装饰,饰有阿拉伯书法,内容为《古兰经》经文和赞颂安拉的语句。</p><p class="ql-block">参观了绿色清真寺,然后去寺的对面参观"绿色陵墓"。</p> <p class="ql-block">绿色陵墓也是布尔萨的标志性建筑,与绿色清真寺共同构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景观。布尔萨绿色陵墓,也被称为"绿色王陵",是布尔萨市的一座重要历史遗迹。始建于15世纪,是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一世的陵墓。穆罕默德一世是奥斯曼帝国的第五位苏丹,对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作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重要陵墓,绿色陵墓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还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绿色陵墓的建筑风格与绿色清真寺相似。陵墓内墙采用马赛克瓷砖拼嵌的花窗,墙面以六角形瓷砖贴片装饰,图案中常出现象征生命的藤蔓与花朵,色彩以绿色和蓝色为主,这也是陵墓得名"绿色陵墓"的原因。绿色陵墓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也是体验奥斯曼文化精髓和艺术表现的重要地点。</p><p class="ql-block">上午10:30我们乘车离开布尔萨,将行驶160公里回到伊斯坦布尔。</p> <p class="ql-block">中午12时许,大巴途经横跨马尔马拉海上的"奥斯曼加齐大桥"(Osmangazi Bridge)。奥斯曼加齐大桥横跨土耳其伊兹米特湾(马尔马拉海东北部海湾)。一端连接亚洲侧的盖布泽(Gebze),另一端连接欧洲侧的亚洛瓦(Yalova),是欧亚交通枢纽。大桥命名源之纪念奥斯曼帝国开国君主奥斯曼一世(Osman Gazi)。</p> <p class="ql-block">大桥主要参数: 总长度2682米,主跨长度1550米(悬索桥设计,建成时为全球第四长),桥塔高度:252米。双向4车道,限速160公里/小时。</p> <p class="ql-block">过了奥斯曼加齐大桥,桥畔有一个小镇和大型服务区,这里有停车场和加油站,更有许多超市和各种商品的店铺,我们在这里的餐馆用了午餐,然后继续赶路。</p> <p class="ql-block">下午2点半左右我们终于到了伊斯坦布尔,此刻天上正下着雨夹雪,好在雨雪不大,不用撑伞。在多多的引导下来到"塔克西姆"广场。</p><p class="ql-block">塔克西姆广场(Taksim Square),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市中心制高点之一。这里有伊斯坦布尔最热闹的商业街。在广场南面矗立着环形独立纪念碑,用来纪念20世纪初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莫尔。纪念碑建于1928年,象征着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土耳其人民追求独立的坚定决心。栩栩如生的青铜浮雕像将这位国父当年的风采展示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来到伊斯坦布尔,塔克西姆广场无疑是你不能错过的地方,它会让你更深刻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图中显眼的建筑是希腊正教圣三一教堂(Church of St. Trinity),位于独立大街,它是伊斯坦布尔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教堂的圆顶和高耸的双塔是其标志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广场旁的独立大街被誉为伊斯坦布尔的"香榭大道",起始于塔克西姆广场,终止于加拉塔桥塔附近的中世纪热那亚社区,全长3公里。沿街遍布的各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店、餐馆和咖啡厅沿街林立,空气中弥漫着烤肉和甜点的香气,</span>这里的甜点种类繁多,对不喜欢甜食的人来说可能过于齁甜,但精致诱人的外观还是让人垂涎欲滴。是购物和体验伊斯坦布尔风情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在街中间时不时会有这样红色的复古观光电车行驶在独立大街上,它的名字叫Tramvay(有轨电车🚃),红色的电车在雨雪中穿梭,那画面可真是非常的神奇,叮叮当当的声音使人的记忆从深处唤醒,恍惚间仿佛置身于上海50年代的感觉(那时上海的有轨电车是绿色的),顿时对这座城市平添了不少好感。</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奇特构件是位于是独立大街市政府前的一座著名雕塑,名为"独立之柱"。这座雕塑由多根倾斜向上的金属管组成,呈现出一种动态且向上延伸的姿态,底部则稳固地坐落在石头或混凝土制成的基座上。石块上有数字"1923" ,象征着土耳其共和国在1923年建立。雕塑的整体设计抽象富有现代感,它是为纪念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而设立的。</p> <p class="ql-block">来土耳其之前,朋友告诉我独立大街有一座加拉达塔(GALADA TOWER)是伊斯坦布尔的著名景点,必需去看一看。向多多打探了路径后独自一人冒着雨雪前往。走到独立大街的尽头,便是热那亚社区,今天的加拉塔地区属于伊斯坦布尔市一部分,但最初这里是一个独立的城市,是热那亚人的殖民地。</p><p class="ql-block">从独立大街拐弯进入这条挂满横幅的商业街即可直达加拉达塔。</p> <p class="ql-block">"加拉达"石塔,这座中世纪的石塔,是伊斯坦布尔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加拉达区,金角湾以北,主宰着伊斯坦布尔的天际线。该塔的上半部分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经历过数次修复,自从1717年起,该塔用作观察火情的了望塔。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建筑迷,加拉达石塔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加拉达塔最初建于公元507~508年,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建造,但现存的主要结构是热那亚人在1348~1349年间重建。1831年,塔楼因火灾受损,后被马赫穆特二世修复,并增加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锥形屋顶,具有罗马式建筑风格。塔高9层,总高度为66.9米,内部直径为8.95米,墙厚3.75米。登上塔顶,这座中世纪的石塔至今仍是伊斯坦布尔最引人注目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加拉达石塔上的铭牌:译成中文的内容为《1453年5月29日 星期二清晨热那亚人的加拉塔殖民地向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交出钥匙加拉塔的投降于6月1日星期五正式完成》。</p><p class="ql-block">背景资料: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5月29日)一一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陷落后,位于金角湾北岸的加拉塔殖民地(当时由热那亚人控制)主动投降,避免了军事冲突。热那亚人交出殖民地钥匙,换取商业特权和部分自治权。 </p> <p class="ql-block">这座用电车改制的售票亭(或电车样的售票亭),可以买票进入塔内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远眺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p><p class="ql-block">此刻雨雪越下越大,还有3+公里返回路程,不敢多玩,匆匆按原路赶回。</p> <p class="ql-block">回程途中经过位于独立大街著名的的"圣安东尼教堂":该教堂建于1906-1912年,由意大利建筑师Giulio Mongeri设计,是伊斯坦布尔最大的罗马天主教教堂之一。 </p><p class="ql-block">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新哥特式与新文艺复兴元素,外墙为红砖结构,内部装饰华丽,彩色玻璃窗尤为著名。 最初服务于当地意大利天主教社区,现为多元文化背景的信徒提供礼拜场所。独立大街作为世俗化与多元文化共存的象征,教堂的存在体现了伊斯坦布尔历史上的宗教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原计划在指定时间在环形独立纪念碑下集合,奈何雪越下越大,只能躲在商店的雨棚下欣赏一场意外邂逅的大雪,那是我从未见识过的壮观景象。棉球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每一片雪花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闪烁着细碎的光芒,然后悄悄的砸在地面、屋顶和行人的肩头。街道上很快就积起了厚厚的雪,整个世界都被这洁白所覆盖,变得纯净而安宁。远处的房屋在雪幕中若隐若现,像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我所在的那个湿润而温暖的魔都一一上海,即使到了冬季,也只是偶尔飘洒些零星的小雪,根本无法与眼前的景象相提并论。此刻,大雪纷飞的伊斯坦布尔,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大雪不仅让街道变得洁白无瑕,更使能见度降到了100米左右。远处的建筑和车辆仅隐约可见,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大雪中的伊斯坦布尔,显得更加宁静而祥和。</p> <p class="ql-block">视频:伊斯坦布尔的大雪!</p> <p class="ql-block">D9、10(20、21/2)伊斯坦布尔→巴林→上海</p><p class="ql-block">早上起来,朝窗外望去,已是雨停雪止,大地白茫茫的一片。早餐时,热心的导游多多告诉我们,他已经与航司联系了,有许多航班都停掉了,我们的航班不受大雪影响。幸哉!</p><p class="ql-block">因考虑到道路受降雪影响而引发堵车,多多在11时就把大家"赶"到大巴上出发了。</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熟悉的机场,熟悉的航班,只是飞行程序与来时相反而已。</p> <p class="ql-block">奇怪的图案:飞机在 Al Ahmadi 海域附近上空,显示屏出现了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图案,既像盘曲的鱼刺骨又像一只宠大的爬行动物(右上角)。真奇怪!</p><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科威特的Al Ahmadi(艾哈迈迪),出现这样的地面图案有以下几种可能:</p><p class="ql-block">1. 大地艺术:艺术家或当地的艺术团体可能会利用广袤的沙漠或海滩区域,创作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大型艺术作品。在科威特这样的地区,利用沙漠空间进行艺术创作既能展现创意,又能成为独特的景观。</p><p class="ql-block">2. 地标或纪念意义:这个巨兽图案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科威特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样的图案也许是为了纪念或象征某种与当地相关的事物。</p><p class="ql-block">3.广告宣传:当地的企业、品牌或者政府机构可能会通过在地面上制作这种大型图案来进行广告宣传。</p> <p class="ql-block">在巴林飞抵上海的航班上度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21/2)中午飞机准时降落在浦东机场。出关后在领取行李处大家互相道别,各自踏上回家的路。令人难忘的十日土耳其游至此结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END</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