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心于书而书自神”这一境界,是书法艺术中的至高追求,体现了书家对笔墨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极致表达。“无心于书而书自神”意味着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心无旁骛,不被外界干扰,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这种状态下,书法家的笔触如同自然流露,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越形式的艺术美感。在书法创作中,“无心”并非真正的无知或无序,而是指书家达到了技法的娴熟和心灵的自由。这种境界下,书法家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笔墨的运用如同呼吸般自然流畅。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论书》中所述:“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无心于书而书自神”不仅是书法艺术的高境界,更是书家心灵与笔墨完美融合的象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每一位书法家都有机会达到这一境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不朽之作。</p> <p class="ql-block">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译文]志向不坚定的人,才智一定不能充分发挥;讲话没有信用的人,做事一定不会有结果。</p> <p class="ql-block">学者不患才之不瞻,而患志之不立。汉·徐干《中论·治学》【译文] 读书学习的人,不必忧虑自己的才能不为别人重视,而应该忧虑志向不能确立。</p> <p class="ql-block">勿以薄而志不壮,勿以贫而行不高。《艺术类聚》引汉·司马徽《诫子书》[译文]不要因为能力薄弱而志向就不宏伟,不要因为生活贫困而行为就不高尚。</p> <p class="ql-block">士君子碌碌一生,百事无成,只是无志。明·吕坤《呻吟语·修身》[译文] 许多读圣贤书的人,辛苦繁忙了一辈子,各样事情都没有做成功,唯一原因是没有志向。</p> <p class="ql-block">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译文] 人应该忧虑的是志向不能确立,又何必忧虑自己的美名不能显揚呢?</p> <p class="ql-block">知善不行谓之狂,知恶不改谓之惑。《说郛》引《鬻子》【译文] 知道是好事而不去做,这就叫狂悖;知道是坏事而不改正,这就叫迷乱。</p> <p class="ql-block">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老子》[译文] 要保持厚道,不要刻薄;要保持朴实,不要浮华。</p> <p class="ql-block">心治则百节皆安,心忧则百节皆乱。《文子·上德》【译文] 思想安定,所有的事情都安定;思想混乱,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秩序。</p> <p class="ql-block">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译文] 劳累困苦的事就争先去做,富裕享乐的事就退让。</p> <p class="ql-block">石可破不可夺坚,丹可磨不可夺赤。《意林》引《吕氏春秋》[译文] 可以把石头打碎,但是不能改变它的坚硬质地;可以把朱砂研碎,但是不能夺走它的红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