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华门城堡西边,秦淮河边小路叫钓鱼台,入口处一小段,历史上叫沙湾。南京人叫白了就成了“沙窝”“沙湾儿”。</p> <p class="ql-block">钓鱼台沿河的河岸,房屋结合十里秦淮风景带的建设,已经大有改观。这儿叫南都会酒店!未曾进去,不知有否开业。</p> <p class="ql-block">路的左边民房基本如旧,这家陈记鸭子店历史悠久,原来一个小小门面,现在似乎扩大不少。</p> <p class="ql-block">这儿是沙湾一处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烧饼店,很有老城区的风味。</p> <p class="ql-block">钓鱼台 17 号 是沙湾一处有着历史故事的古建筑,解放前,它是一家旅馆,解放后曾经是钓鱼台派出所所在地,后来成为房管所管理的出租民房。</p> <p class="ql-block">钓鱼台 17 号 古民居里面居住户众多,房屋年久失修,居住环境日益恶化。</p> <p class="ql-block">沙湾的路左边大部分被文枢中学占用,这儿1958年以前原是一个规模不小的酱油厂,五八年改造成 南京市 22 中学,后改名文枢中学至今。</p> <p class="ql-block">沙湾的长度也就一百来米吧!到这儿往前直走依旧是钓鱼台,向左斜走开始叫饮马巷 ,听说当年康王泥马逃过江,跑到这儿人困马乏,一个老太太正好在井上洗衣服,于是打了一桶水给康王的坐骑饮用,这大约就是饮马巷的由来,泥马巷也在不远处。</p> <p class="ql-block">进了饮马巷路面明显收窄,左边仍然是文枢中学的围墙,看来这几十年文枢中学拆掉不少民房,领地扩展不少。</p> <p class="ql-block">这里钉着一个古民居的牌牌,外形看来变化不大,保护的不错。</p> <p class="ql-block">突然开阔不少,原来都是密密麻麻的互相紧挨着的平房,解放前这儿是一个小集市的地方,店面不少,最有特点就是汤家的“棺材店”。正面已经看到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这儿解放前是财神庙。解放当过居委会所在地,小小文化站等等。它的右前方是甘露巷,左前方是饮马巷,历史上叫库司坊,由于曾经住过明朝奸臣阮大铖,老百姓蔑视他就把库司坊叫成裤子档。</p> <p class="ql-block">阮大铖的故居石巢园是一座典型江南私家园林,就位于南京城南库司坊。</p><p class="ql-block">库司坊是一条古老的街巷,位于中华门城堡西北侧,饮马巷东起钓鱼台,西至谢公祠(现在被中山南路截断)。</p><p class="ql-block">由于阮大铖的人品低劣,老百姓对他深恶痛绝,因此将他故园所在的街巷“库司坊”蔑称为“裤子裆”。</p><p class="ql-block">阮大铖的石巢园在历史上曾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这座园林已经不复存在。1997年中山南路进一步扩建时,阮大铖旧居被全部拆除,从此销声匿迹。</p> <p class="ql-block">从财神庙到中山南路,饮马巷也就只有两一百米吧!几分钟就能走完。别看这条短短的窄巷子。却是南京旧衣烂杉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琅满目的各色各样的旧衣服,经过化妆打扮,只怕打上名牌也能忽悠不少人,这些衣服来自何方?众说不一,无从查考。</p> <p class="ql-block">这儿原来叫保宁水仓,我们小时候叫白了“宝芦水仓”,好像是一个古老的消防设施的地方, 清代至民国初期,库司坊南侧巷子里有一空旷之地,东南隅只有一口水井,周围人烟稠密。当地居民为祈求安宁,于空地两侧沿墙根各嵌入数口巨型水缸,雨天储水,晴天覆以铁盖,俗称“太平水缸”,以此土法替代消防设施,防患于未然。故名之“保宁水仓”,后来有了现代救火龙,这儿就荒废了,一块空空荡荡的地方,解放前住着一家胡姓,是一座很洋气的中西式结合的带庭园的住宅,面积很大,还有一个亭子,说是经常有大仙出没,人们就叫它八仙阁。我们两家有点世交,他家儿子和我小学同学,我经常进去游玩,所以对这座房子印象特深,我这个同学听说后来下了农村,而且在农村结婚,生了两个孩子,都是农村户口,那个年代农村户口是一个艰难的概念,肯定吃苦不少。他家爸爸妈妈我的印象就是电影里面 30 年代贵族夫妇形象,文质彬彬,倩倩贤淑,时代变迁,估计这落差不小。旧地重游物非人非全都变了样。</p> <p class="ql-block">这三个号一并订一个牌子,其实是三个大户人家。</p><p class="ql-block">67 号是王家和高岗里 39 号王家是一家“王春发锦坊”饮马巷 67 号 是大房,高岗里 39 号 是二房,都是清朝住宅和机房结合的建筑。</p><p class="ql-block">69 号也是一家大户。饮马巷69号民居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原有五进现存五进。</p><p class="ql-block">第一、二进为平房,第三、四、五进为二层楼。</p><p class="ql-block">第一进为门厅,进深6.5米,屋梁保存完整且用料粗大,门楼砖雕依然存在,房屋东面风火墙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第二进7檩前厅有船篷轩,第一进天井有一违建楼房。第二进屋顶外檐80厘米,有圆木横梁支撑。</p><p class="ql-block">第三进天井有左右厢房,厢房的窗户依然保存,窗子与屋檐之间有花格窗,</p><p class="ql-block">第三、第四为木地板和天花板,有跑马楼。木质立柱粗壮,外面涂有防腐漆,楼顶木椽粗大。</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大厅以北部分成为粮站,周边居民吃粮买油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71 号是贝家,他家在三山街还有一座三层楼的西式门面房,卖各种胶鞋球鞋。分家后大房在三山街,71 号留给二房。</p><p class="ql-block">这三处古民宅都是不可移动的文物清代古建筑 可惜除了牌牌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住户众多,随意改扩搭建,多年失修,破败不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贝家左拐进入这个小巷子,它叫六角井 52 巷,解放前叫陶园巷,在巷内有一个陶家花园而得名。巷口有一个茶炉子,又名老虎灶,附近几条巷子居民吃开水,用热水都到这个赵家老店,后来有了自来水,大家也到他家买水。这个水站几十年上百年,直到二十一世纪才完成了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这家就是我家的老屋后门。</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陈家牌坊 2 号,如今变身六角井 52 号。钉上南京历史建筑的牌牌。</p> <p class="ql-block">后门进来原来是一个几十平米的大院子 现如今已经和垃圾场差不多了,住在这儿的人们早已麻木,习惯成自然。</p> <p class="ql-block">乱搭乱建,不堪入目。</p> <p class="ql-block">随意所为,业主管不了,政府不想管,这种乱像和我们繁花似锦的城市建设形成强烈对比。它不仅仅是古老建筑的悲哀,更是贫困居民的悲哀。这儿哪里还能住人?</p> <p class="ql-block">原本清爽秀丽的小院子,一个窈窕花坛,种植一颗素心腊梅,现在成了这个烂样子。</p> <p class="ql-block">小院子的西头是一个通向另一个小院子的耳门,在雨水漏下有一个金鱼缸。看看现在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大厅上古老的雕花,精致的榫圆,他们静静的陪伴着历史的变化,伴随着老房子的百年兴衰。</p> <p class="ql-block">陶园巷南口向北看,破破烂烂!</p> <p class="ql-block">陶园巷南口向东看,破破烂烂!</p> <p class="ql-block">陶园巷南口向西看,破破烂烂!</p> <p class="ql-block">破破烂烂,破破烂烂,只有路口这些个装饰门面不破烂。</p> <p class="ql-block">我在多年前写过一篇“被市长遗忘了的角落” 十几年过去了,重游这块地方,虽然多了几块牌牌,小巷子更加穷酸,老房子更加破败,这儿被报道过无数次的城市一角,文保价值被捧得越来越高,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会不会经常骂娘就不得而知了,我是听不到的,估计应该听到的人也是听不到的。我们的祖国日益富强,我们的城市日益美好,处处是高楼大厦,处处是高架纵横,在一幅鲜艳夺目的金陵画面上,居然留着这样一朵鼻屎。而且还是在十里秦淮之浜。简直不可思议,随你什么理由,只要你走近看看,你不会不有所感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