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以前,我对中国大运河的了解仅仅限于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直到近期认真参观了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才对这项具有悠久历史,兼具政治、经济、文化多重价值的浩大工程有了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了解。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愈加敬佩,进一步强化了镌刻在思想深处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坐落在扬州三湾古运河畔。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领衔设计。整体馆型采用了巨型船只造型,同时融入了风帆元素,就像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该馆占地200亩,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包括展馆、大运塔和金月桥三部分,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藏有自春秋至当代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登上高达百米的大运塔可俯瞰“三湾抵一坝”的历史景观。</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博物馆于2019年5月5日举行奠基仪式,同年9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2021年6月16日建成开放。共有14个各具特色的展示空间,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总体定位,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运河上的舟楫”、“运河湿地寻趣”、“紫禁城与大运河”、“隋炀帝与大运河”、“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展示主题。观众在馆内可以了解大运河的变迁及其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意义,体会中国古代水工的聪明才智和大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获得关于造船技术、风土人情以及沿线的自然生态知识,领略东方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和哲学思想,是人们感受运河遗产魅力、享受文化休闲的优选之地。</p><p class="ql-block"> 2021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先后入选江苏“运河百景”标志性运河文旅产品公式名单、江苏省省级水情教育基地名单和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4月入选第五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2024年5月18日获评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初通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元代裁弯取直,南北直航,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由此诞生;明清维系国脉,臻于极盛。它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全长3200余公里,历经2500余年,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级行政区,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35个城市,流经区域面积达到31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2%。是中国古代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并向西衔接亚欧丝绸之路,向东延伸了海上贸易通道。</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水利科技成就的集中体现,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河道最长、遗产类型最为丰富的人工运河。</span>它连通了历代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对中国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沿岸人民也因之生息、交流、融合。</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大运河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巨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代表,也将在新时代中国创造的壮阔征程中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运河上飘来的紫禁城”。</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无数的建筑材料、能工巧匠顺着大运河来到北京,为紫禁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力、人力支持。常年航行于运河上的船只,少则数百艘,多时三千有余,络绎不绝,昼夜不歇。大量的粮食蔬果、丝毛棉麻纷纷北上,丰富了宫廷内外和沿途百姓的日常生活。各地才俊、各色文化,在运河两岸和国都的中心拥有了广阔的舞台。开放与包容、革新与沉淀,纵贯南北的运河水普济着天下苍生,滋养着中华文脉。</p><p class="ql-block"> 运河汤汤,宫城巍巍。大运河孕育了紫禁城,紫禁城也成就了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 灵韵流淌,匠心传承,汇聚成运河两岸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沿岸的说唱、戏曲百花齐放,“水路即戏路”,运河促进了南北戏曲的碰撞融合,见证着水磨昆腔的兴盛和徽班进京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运河孕育了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技艺、医药、民俗、体育、游艺与杂技等,继往开来,焕发出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运河的开凿与疏通,给南北交通带来了便利,也给百姓生活带来了美好。</p><p class="ql-block"> 行走于运河之上的舟楫上,有文人墨客,有富商巨贾,亦有仕女名媛。或吟诗作赋,或把酒言欢,或顾盼楼台。夹河两岸,商铺林立,主人待客,妇人凭窗,孩童嬉戏。生活富足,一派祥和。</p><p class="ql-block"> 运河悠悠,两岸繁华……</p> <p class="ql-block"> 纵观几千年来运河的发展历史,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国家兴衰与运河命运休戚相关,运河通则王朝兴,王朝衰则运河废。大运河贯穿南北江河,也连接了海陆内外,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铸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运输水道,是经济带,也是丰富多彩的城镇带、文化带,更是传承中华文明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大运河申遗成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做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大运河从此迈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那天,参观结束,我走出博物馆回头望去,只见夕阳的余晖已把大运河博物馆笼罩在一片金色的光芒里,高耸的运河塔更是金光闪闪,异常壮观。如此灿烂的画面让我不禁脱口而出:壮哉,中国大运河!壮哉,大运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第3、第5张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