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情与诗

趙志宏

<h1><br></h1><h3><font color="#ed2308"><b>作品被精选,感谢美篇话题组的支持和鼓励!作者:赵志宏</b></font></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情与诗</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赵志宏</font></b></h3><br><h3><b> <font color="#ed2308">题记</font><font color="#39b54a">:“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于济南李清照纪念堂中踱步,仿若能看见李清照与赵明诚携手走过的岁月,他们的情在诗韵里缱绻,他们的诗在情丝中蔓延,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font></b></h3><h3><b><br></b><b> 早年阅读宋史,知晓“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是赵家的媳妇,她与书画金石家赵明诚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2020年仲秋赴山东济南旅游,在趵突泉公园参观李清照纪念堂,这对才子佳人因诗生情,共同的爱好让两人珠联璧合的故事感人至深。<br></b><b>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真可谓是一位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完美女子。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先天基因。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大学士苏轼的学生,不仅得到苏轼的真传,才气逼人,还喜欢藏书。她的母亲出生在当朝状元家庭,饱读诗书,蕙质兰心。李清照没有辜负这好基因,她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家闺秀,才华横溢。自古以来,素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称。<br></b><b>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br></b><b> 李清照能嫁给赵明诚,并不仅仅是门当户对,而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情投意合,佳人配才子,好一对璧人。<br></b><b> <font color="#39b54a">新婚燕尔,却逢丈夫赵明诚外出,恰恰又是重阳节,李清照思夫心切,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丈夫:<br></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br></font></b><b><font color="#39b54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font><br></b><b><br></b></h3><h3><b> 赵明诚拿到妻子寄来的相思词,既被她的才情倾倒,又被她的柔情感动。细读数遍,犹如娇妻在怀,如醉如痴。于是,他废寝忘食三天作了50首,将妻子这首也混迹其中,请好友陆德夫评鉴。待陆品味后,赵明诚急问其作品如何?好友道:“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再问:“哪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俯首佩服,妻子的才学确是非同一般。<br></b><b> 赵明诚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收集金石书画。能玩儿古董的,不光是钱的问题,首先你得懂这个东西。赵家历来爱收藏古玩,所以赵明诚是这方面的行家。也许正是这一点征服了李清照,婚后她也成了一名金石收藏家。后来她们共同收藏的古玩字画竟堆了10多个房间,只可惜在“靖康之耻”后基本毁于战乱。<br></b><b> 共同的爱好让两人的感情迅速得到了升华,婚后两人作诗填词,欣赏字画,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她的情思从云海中流出,在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里萦绕,穿过古村落的清幽古巷,把买肉买衣服的钱省下来,继续搜罗古董,两人废寝忘食的品评、记录、勘校,乐此不疲。赵明诚题易安执笔画曰:“佳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甚堪偕隐”。既已归来,归于情意。<br></b><b> 在爱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的诗词创作进入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体物超妙,绝尘去俗的独特风格。就这样,他们在互相激励与学习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br></b><b>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长期的离别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之中。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任何花开花落,秋风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会激发多愁善感的她的创作灵感,用词来寄托和表达自己对爱人的绵绵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闷的方式。李清照在得到赵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时,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font color="#39b54a">“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font>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br></b><b>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李清照开创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br> </b><b>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通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br></b><b> <font color="#39b54a">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font><br></b><b>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font color="#39b54a">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font></b></h3><h3><b> 行文至此,赋诗一首:</b></h3><div><b><br></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font color="#39b54a"><b style="">叹易安与明诚</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 style=""><br></b></font><font color="#39b54a"><b>趵突泉边忆旧章,易安明诚韵流芳。<br></b></font><font color="#39b54a"><b>赌书泼茶香盈袖,倚案吟诗月满廊。<br></b></font><font color="#39b54a"><b>乱世流离情愈切,半生聚散意难忘。<br></b></font><b style=""><font color="#39b54a">残笺断句相思寄,千古佳缘梦亦长。</font></b></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b></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