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 展示名家精品画作——邮票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之六

曲明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们以笔为剑,以墨为魂,绘就了无数传世佳作。而作为“国家名片”的邮票,将这些珍贵的画作浓缩于方寸之间,让艺术的光辉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以下就是中国邮政发行的出自近现代国画大师之手的精品画作邮票,让我们透过邮票,走进这些国画大师的艺术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一、徐悲鸿奔马邮票</p><p class="ql-block">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擅长油画、国画,尤其以画马著称。徐悲鸿的奔马作品采用泼墨写意方法,着重刻画马的神韵和气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奔马》(T·28)</p><p class="ql-block">1978年5月5日发行,全套10枚,小型张1枚。</p><p class="ql-block"> 邮票上的图案均选自徐悲鸿的《奔马图》作品,展示了徐悲鸿在不同时期的奔马作品。这些邮票上的马神态各异,有的昂然伫立,有的回首长嘶,有的腾空而起,四蹄生烟,生动地刻画了骏马自由奔放的形象。原作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10—1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51年创作的一幅《奔马》,一匹四蹄腾空的骏马,面颊俊秀,神气轩昂,筋骨强健,兴致勃勃,跳跃腾骧。画上题诗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除崎岖大道平”。</p> <p class="ql-block">10—2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5年创作的一幅《奔马》,塑造了一匹奔腾向前的骏马形象。画面上题字为:“敷孟吾兄教之,卅四岁阑悲鸿”。</p> <p class="ql-block">10—3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8年6月创作的一幅《奔马》,生动地描绘了骏马飞奔而来的勃勃英姿。画面上题字为:“卅七年六月悲鸿想象汉时盛世,天马涞从西极陟流沙九夷服”。</p> <p class="ql-block">10—4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2年创作的一幅《奔马》,塑造了一匹不畏艰险,勇敢向前的骏马形象。画面题诗为:“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p> <p class="ql-block">10—5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1年画于马来西亚槟梅屿的一幅立轴《奔马》,塑造了一匹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奔驰的骏马形象。画面题字:“辛已八月悲鸿时客槟城”。</p> <p class="ql-block">10—6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4年创作的一幅《奔马》,画面右下角题有诗:“问汝健足裹何用,为觅生刍尽日驰”。</p> <p class="ql-block">10—7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42年夏天创作的一幅《奔马》,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匹奔跑着的骏马,蹄步稳健,透着一股韧力。画面上题字为:“壬午夏悲鸿”。</p> <p class="ql-block">10—8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徐悲鸿1939年5月在新加坡创作的一幅《奔马》,塑造了一匹驰骋原野的骏马,勇猛而矫健。画面上题字为:“自新先生雅教,骋容与兮,距万里兮;安匹兮,龙为友。/廿八年五月/星洲客中遣怀悲鸿”。</p> <p class="ql-block">10—9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采用了徐悲鸿1939年10月创作的一幅《奔马》,生动地塑造了一匹奔跑腾跃的骏马,昂首飞蹄,浑身充满着力量和勇气。画面上的题字为:“已卯十凡悲鸿”。</p> <p class="ql-block">10—10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采用了徐悲鸿1944年冬天在重庆创作的一幅《奔马》,刻画了一匹驰骋大地的骏马,四蹄飞扬,势不可挡。画面上的题字为:“卅七年冬至悲鸿客重庆”。</p> <p class="ql-block">小型张:群奔马</p><p class="ql-block"> 图案采用了徐悲鸿1942年画于重庆良风桠杨德纯家里的一幅《群奔马》。画面上题字为:“壬午大暑悲鸿居良风桠杨兄德纯斋中。”在横式条幅上,生动地刻画了六匹奔腾向前的骏马形象:有的昂首飞蹄驰骋,英姿而潇洒;有的回首相对,似在相互鼓励;……人们站在这幅作品前,仿佛能听到疾风暴雨似的阵阵马蹄声,气势磅礴,撼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 二、齐白石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中国国画家。早年为木匠,后结交当地文人,学习绘画、诗文、篆刻、书法,靠为别人写照、卖画、刻印为生。60岁后,重视创作,融合了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表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擅长画花鸟鱼虫,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并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他一生共画四万多幅画,写一千多首诗,刻印三千多方,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文化部特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1955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曾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作品选》(T·44)</p><p class="ql-block">1980年1月15日和5月20日发行,全套16枚,小型张1枚。</p><p class="ql-block"> 这套邮票图案采用的16幅画稿,都是齐白石老人60岁以后艺术上最成熟时期的作品,通过一草一木,一鸟一石,让人们领略到了这座艺术大山的无限风光。16幅图案不饰边框,不衬底色,使画幅间的细微差异统统融于白色票型之中,具有绝妙的艺术效果。齐白石画作现主要藏于北京画院。只可惜我未能集全该套邮票,暂缺第14枚,小型张为仿制票。</p> <p class="ql-block">16—1牡丹</p><p class="ql-block"> 这是齐白石90岁那年创作的一幅《牡丹》。画面上,大红色盛开的花朵,衬以墨色枝叶,象征富贵吉祥,繁荣幸福。</p> <p class="ql-block">16—2松鼠葡萄</p><p class="ql-block"> 这是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中期创作的一幅《松鼠葡萄》。画面上,在金秋收获的季节,一串串成熟的玫瑰紫葡萄挂满枝叶间;一对天真活泼的小松鼠,兴奋地拣食着落在地上的熟透了的葡萄。画面在温馨而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丰收的喜悅,富有生活情趣。</p> <p class="ql-block">16—3酒蟹图</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红烛一支,白酒一壶,诗中写道:“有蟹盈盘,有酒满壶,君若不饮,何其愚也”。</p> <p class="ql-block">16—4蛙声十里出山泉</p><p class="ql-block"> 这是齐白石老人为老舍所作的一幅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的乱石、急流、蝌蚪、远山,水乳交融,十分和谐,传神而含蓄地表现出了画题的意境。画面上虽然没有出现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十里蛙声,真可谓情景交融,画中有声。</p> <p class="ql-block">16—5小鸡</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收获后的稻田里,几只毛茸茸的鸡雏正在稻草堆边觅食。画面上题写着:“余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自叹大翻陈案。白石山翁寻玩。”</p> <p class="ql-block">16—6荷花</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碧叶红花,挺立于池水之上;池水清澈明亮,鱼儿活泼的身影清晰可见。这幅仲夏莲池图,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洋溢着盎然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16—7红梅</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老枝抽出新芽,嫩蕊绽放群花,红梅点在枝头更显挺拔。题款写道:“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表述了齐白石在绘画理论方面的深刻体会和独到见解。</p> <p class="ql-block">16—8翠鸟</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一只美丽的翠鸟蹲在高高的悬崖上,静静地等待着;崖下清澈的溪流中,游动着几只小虾,活泼欢快,悠然自得。画中题款为:“齐璜借山老人”。</p> <p class="ql-block">16—9葫芦</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正是金秋时节,枝茎虽已枯干,残叶亦在凋落,但留给人们的却是那沉甸甸的金色葫芦。画面题字:“头大头小模样逼真,愿人须识不共为君子身。白石山翁画并题”。画家借物抒情,表达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16—10秋声</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一片凋败的芋叶已经倒伏,而更多的植株依然挺立,这恰是初秋时节,枯黄的叶片旁,两只蟋蟀在悄然细语,相依为伴,鸣唱着秋日之歌。淡淡几笔,便勾画出深远的意境,具有一叶知秋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16—11藤萝</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藤须漫卷,繁花串串,枝长叶嫩,杂而不乱,一派春光明媚。题诗一首:“晨起推开南向窗,春晴风暖日初长。传闻舍北藤花发,移入萧斋纸上香。”诗情画意,写尽一派春色。</p> <p class="ql-block">16—12菊花</p><p class="ql-block"> 这是齐白石90岁时为友人画的一幅《菊花》。画面上,精心编制的黄色花盆与盛开着的红色花朵,并题写着:“有一友人求余作画菊花寿人。”充分表达了祝贺友人延年长寿之意。</p> <p class="ql-block">16—13虾</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群虾戏水,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大师运用传神的笔墨创造出一只只小生灵,自然逼真,妙趣横生。画面上题字为:“齐璜心闲气静时一挥。”</p> <p class="ql-block">16—15白菜蘑菇</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两棵白菜,一堆蘑菇,清淡秀雅,干干净净。画上题字:“南方之菌运胜蘑菇,惜不能还家共老妇喜食也。”表现的是艺术大师睹物思人,表达了对故土和家人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16—16桃</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三个大鲜桃垂挂在枝间,沉甸甸,红艳艳,并有题字:“晨起凉畅把笔一挥。”看似人信笔而就,恰恰表现出了艺术大师炉火纯青的笔墨功夫。</p> <p class="ql-block">小型张:祖国万岁.</p><p class="ql-block"> 图案分左右两个部分,其中右半部分采用齐白石创作的一幅《祖国万岁》,描绘了一株茁壮挺拔的万年青,成熟的球果呈橘红色,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焰,象征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热烈景象;右半部分采用了中国当代画家范曾的《齐白石素描像》,并印有介绍齐白石生平和艺术成就的简明文字。和右半部分的《祖国万岁》画幅相呼应,和谐而巧妙。</p> <p class="ql-block">   三、吴昌硕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书画家、篆刻家。少年时代就喜欢读书,勤习书法、刻印。三十岁以后开始学作画,受任颐启发很大,并吸收徐渭、朱耷、赵之谦等诸家画法,兼以篆书、狂草笔意入画,以写意花卉、蔬果为主,山水、人物偶亦为之。其作品将诗、书、画、印熔于一炉,堪称四绝,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他曾与同道在浙江杭州创立我国最早的研究篆刻、书画的学术团体“西冷印社”,并任社长。目前杭州“西冷印社”还设有“吴昌硕先生纪念室”,陈列他的作品,使他的艺术光辉与湖山同寿。</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作品选》(T·98)</p><p class="ql-block">1984年8月27日,为纪念吴昌硕诞生140周年,特发行《吴昌硕作选》特种邮票一套8枚。</p><p class="ql-block"> 这套邮票的8枚图案,围绕吴昌硕曾经说过的“诗书画印有喜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这一中心,精选了包括牡丹、菊、梅、金石乐等内容的书法、绘画、诗词、篆刻八件精品,既像一部印制精美的吴昌硕袖珍作品集,真实地展现出大师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又准确地把握住了吴昌硕刚正自强、纯朴善良、智慧勇敢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具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邮票上的书法实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六幅画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篆刻作品实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8—1书法</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吴昌硕的书法作品“金石乐书画缘”。画面上有“金石乐”、“书画缘”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8—2双桃</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吴昌硕1903年秋的一幅绘画作品《双桃》。画面上的鲜桃硕大,枝叶碧绿,饱嫩欲滴,题诗为:“琼玉山桃大如斗,仙人摘之以酿酒;一食所得千万寿,朱颜气如十八九。”</p> <p class="ql-block">8—3芙蓉</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吴昌硕1926年创作的一幅绘画作品《芙蓉》。画面中是枝繁叶茂花盛的芙蓉风貌。题款为:“粗枝大叶 拒霜魄力。”</p> <p class="ql-block">8—4紫滕</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吴昌硕78岁时创作的四条屏之一《紫滕》。画面中,长长的藤蔓绕山石缠绕而上。题款为:“花垂如贯珠”。</p> <p class="ql-block">8—5牡丹</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吴昌硕78岁时创作的四条屏之一《牡丹》。画面中,在峭立的山石旁,生长着一丛枝叶茂密、花色艳丽的牡丹。题款为:“嫣红姹紫佐于他”。</p> <p class="ql-block">8—6秋菊</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吴昌硕78岁时创作的四条屏之一《秋菊》。画面中,挺立于山石间的株株秋菊,花繁叶茂。题款为:“秋兴”。</p> <p class="ql-block">8—7梅花</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吴昌硕1902年绘画的一幅《梅花》。画面中,梅花开满枝头,左上方和左下方都有题诗。</p> <p class="ql-block">8—8篆刻</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吴昌硕的两方篆刻印章。印章上一方为“美意延年”阳文篆刻,下一方为“乘长风破万里浪”阴文篆刻。</p> <p class="ql-block">   四、郑板桥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郑板桥(1693—1766),江苏兴化人。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生前专画竹、兰、石,不仅是杰出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个诗人,他的书法吸收了各种书体之所长,还创造了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的新书体。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常常以诗书画三者有机的呼应,形成了完美的整体,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作品选》(1993—15)</p><p class="ql-block">1993年11月22日,正值郑板桥诞生300周年纪念日,为表达对郑板桥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学艺术遗产,发行此套特种邮票。</p><p class="ql-block"> 这套邮票的6枚图案,在选材上兼顾郑板桥的书法、绘画艺术,在图幅上兼顾册页、扇面、中堂和图轴,在构图上兼顾巨制小品和繁简疏密,使每一幅图案都具有个性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郑板桥的艺术创造。《郑板桥作品选》邮票图案原件主要藏于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6—1竹石扇面</p><p class="ql-block"> 画面将高大的石块置于前景,将竹的主干隐藏石后,只让两三枝从竹枝旁斜出,而且竹枝上仅有几片叶子,疏密有致,既赞美了竹子不畏世俗、敢辟蹊径的顽强精神,又表现出了郑板桥师承自然、以少胜多的艺术造诣,确实:“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大竹叶,自然疏硫淡淡,何必重重迭迭。”</p> <p class="ql-block">6—2兰花册页</p><p class="ql-block"> 画面右上角聚生着两丛兰花,其他部位全部处理为空白,在构图上形成了鲜明的疏密对比;兰叶用焦墨挥毫,采用书法技巧,以草书之竖长撇法运之,撒得开,收得拢,少而不疏,初开、半开、全开之花恰到好处。</p> <p class="ql-block">6—3兰竹石大中堂</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画面上,上有一丛兰花,下有枝青竹,其他部位均让形态各异的岩石占领,构图和谐。画面左下侧写有题跋,运用细皴、乱扫和畅笔酣墨之技法,充分发挥中国画纸笔水墨的功能和作用,创造出了一种兰竹石和谐为一体的艺术新生命,巧妙地引导人们享受到一种美妙意境。</p> <p class="ql-block">6—4竹石图轴</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竹子在前,瘦硬苍劲;石岩在后,遒劲坚拔。丛密竹中,竹与竹之间居然无一交叉,刻画出了一种“风雨不能摇,雪霜颇能涉”的顽强性格。借物抒情,表现出了画家“纸外更相寻,干云上天阙的铮铮气概”。竹子的老嫩之别,阴阳之分,前后之序,和谐自然,天趣横溢,创造出了一种真而且妙的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6—5瓶菊册页</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摆设着一个大肚小口呈椭圆形的水盂,内插一束枝叶扶疏、鲜花盛开的傲霜秋菊,勾花点叶,极富生活情趣。画家将名、印置于小盂腹部,似人为小盂上的刻字,别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6—6书法扇面</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的书法以行楷笔法写隶书,在隶笔之中又渗入篆楷之韵,最后以行草的笔调书成。这种汉隶以楷书参半、以汉隶为主的独创行草隶体,不仅有架势,有笔力,有金石味,而且墨色浓淡相宜,遒劲雅逸。字的间架和用笔变化丰富,而全篇又不拘于一行直写到底,大小方圆,正斜疏密,犹如“乱石铺街”,行款活泼自由,灵巧别致。</p> <p class="ql-block"> 五、傅抱石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傅抱石(1904—1965),江西新余人,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建国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工书,善画,能诗文。辑有《傅抱石画集》等,著有“中国绘画理论”等。</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作品选》(1994—14)</p><p class="ql-block">1994年10月5日,为纪念傅抱石诞辰90周年,特发行一套邮票6枚。</p><p class="ql-block"> 这套邮票的6枚图案,统一采用竖式票幅,整体呈现出中国传统绘画装裱的格调。大师的山水题材作品和人物题材作品各选取三幅,并一一隔开安排,既表现了傅抱石在山水画和人物画方面均有极深造诣,也使6枚图案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变化之美和节奏韵律。傅抱石作品集中收藏机构有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6—1听泉图</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傅抱石1963年端午节于南京创作的一幅山水画《听泉图》。画面采用的是“抱石皴”法,打破了元代以来因循守旧的画风,没有框框,横涂纵扫,笔墨酣畅,气韵生动。</p> <p class="ql-block">6—2洗手图</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傅抱石1943年在重庆郊区创作的一幅人物画《洗手图》。画面描绘了东晋宰相桓玄请画家顾恺之看画的情悬。画家以准确、生动的线条,捕捉住了顾恺之等宁静庄重观画的精彩瞬间,香炉、几案,高士们专注认真的神情和桓玄的洋洋得意之态,栩栩如生,呼之欲生。</p> <p class="ql-block">6—3大涤草堂图</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傅抱石1942年在重庆郊区创作的一幅山水画《大涤草堂图》。画中平坡之上散植樗树数株,堂内有一老者,即草堂主人石涛。相传,清代画家石涛晚年曾在扬州建造一座大涤草堂,并写信给八大山人,求画《大涤草堂图》。傅抱石大师采用泼墨大写意手法,刻画了数株樗树,当面一株立地挺拔,耸入云天,宏伟神奇,气度非凡,寓意在当时画家群中石涛最著。</p> <p class="ql-block">6—4擘阮图</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傅抱石1945年2月于重庆创作的一幅人物画《擘阮图》。画面描绘了唐代仕女弹奏古阮的情景,人物造型丰满,线条流畅,层次疏密有致,生动地刻画出了陶醉美妙乐声中的自然神态。</p> <p class="ql-block">6—5虎跑</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傅抱石1963年创作的一幅山水画《虎跑》。画面上丛林尽染,秋色浓浓,游人漫步林间,仿佛正在寻觅树丛深处的虎跑清泉,远山近树浑然和谐,洋溢着一股天然真趣,有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6—6山阴道上</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傅抱石1947年创作的一幅人物画《山阴道上图》。画面描绘的正是王羲之和三位朋友去山阴兰亭赴会时,结伴走在道上的情景。左起第三位回首者即王羲之,清高俊逸,潇洒自然,跃然纸上。大师采用工笔兼写意的技法,用灵逸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或回首,或驻足,或仰思或沉吟,姿态潇洒,神情丰富,性格鲜明,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六、黄宾虹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黄宾虹(1865—1955),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浙江金华人。他工画山水,以新安派为宗,屡经变革自成面目。所画山水元气淋漓,墨华飞动,浑厚华滋,意境深䆳。晚年尤墨法,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法互用,得黑、密、厚、重的风格。他亦善书法及刻印,对画史、画理也深有研究,著有《中国画学史大纲》、《虹庐画谈》、《宾虹藏印》等。建国后,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等职。在他九十寿诞时,华东行政委员会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称号。</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作品选》(1996—5)</p><p class="ql-block">1996年4月5日发行,全套6枚。</p><p class="ql-block"> 这套邮票精心选取了黄宾虹的6幅绘画、书法作品,图案主图统一以白色衬底,既为黄宾虹的绘画艺术作品营造出了一种雅致而又大气的氛围,也给观者提供了一种清新明快的视觉效果。黄宾虹作品集中收藏机构有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纪念馆等。</p> <p class="ql-block">6—1书法</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黄宾虹一幅书法作品——集古籀文“陆子成书作新语,许君集字述古文”一联。书法作品形象地传达出了黄宾虹在书法艺术上的参悟。黄宾虹正是用这一联,表明了他对许慎的肯定与推崇,并以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去从事自己的创作。《书法》创作于1953,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6—2山水</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黄宾虹的一幅早期山水画。其意境体现了黄宾虹先生的“山水我所有”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6—3青城山中坐雨</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取了黄宾虹的一幅山水画《青城山中坐雨》。画作有一种大气磅礴的审美境界,这是因为黄宾虹对山川景色有着饱游观察和深刻体验。《青城山中坐雨》创作于1933年,现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6—4西泠远望</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黄宾虹的一幅山水画《西泠远望》。画面左上角题跋“西泠桥上远望对江诸峰写此”。落款为“年九十”。此画作完全是主体化人格化的山水自然,具有一种“无为”的审美境界。</p> <p class="ql-block">6—5设色山水</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黄宾虹的一幅《设色山水》。画面上方题跋“前人谓山水画古不如今道咸中特过启祯诸贤倪鸿宝自题所作山水言梅道人若见之当下揖揖其善变耳”。落款为“八十七”。此画层林深厚,山川磅礴,富有诗情画意,令人心胸开阔。从笔墨构成和表现力度看,既与西画有共通之处,又具有鲜明的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绘画艺术韵味。</p> <p class="ql-block">6—6点染写花</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黄宾虹的一幅花卉作品《点染写花》。画面左上角题跋“以点染写花含刚健於婀娜”。落款为“年九十”。此画作可以看出其花卉画属文人画一路,信手写来,形若草草,不假雕琢,看似不经意,实则笔法严谨,精神意趣俱在,别具风味。</p> <p class="ql-block"> 七、潘天寿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潘天寿(1897—1971),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浙江宁海人。他一生以弘扬民族美术为己任,以其沉雄阔大、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及其在绘画、书法、诗文、史论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对中国画的继承与革新问题上的远见卓识。他的绘画既是诗、书、画、印交融的中国画的一个总结,又是对旧时代中国画的一种超越。他的艺术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成为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之后又一位中国画艺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潘天寿作品选》(1997—4)</p><p class="ql-block">1997年3月14日,为纪念潘天寿诞辰100周年,特发行邮票一套共6枚。</p><p class="ql-block"> 这套邮票每一枚都展现了潘天涛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所呈现的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潘天寿对诗、书、画、印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画作主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杭州潘天寿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6—1黄山松图</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取了潘天寿1960年创作的《黄山松图》。画面中的这棵老松,躯干苍劲,坚如石凿,枝叶交错如铁铸,背景是挺拔的山岩,对松树起到了衬托作用。这幅画不仅画出了黄山松的本质特征,表现了它独特的自然美,而且熔铸着一种人格和理想,显得奇伟、峥嵘、崇高,可以说是潘天寿先生胸中浩然正气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6—2朝霞图</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取了潘天寿1964年创作的《朝霞图》。画面表现的是迎朝阳,含晚露,伫立于晨曦之中的荷花。整幅作品精练而严谨,充分展示出了潘天寿泼墨有“厚、重、平”的特点。红的荷花,黑的荷叶,白色底衬,三种颜色构成鲜明的对比,明快而有装饰感。</p> <p class="ql-block">6—3梅雨初晴图</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取了潘天寿1955年创作的《梅雨初晴图》。画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了南雁荡山梅雨初晴,千山竞秀,万壑争流的奇异景色。画中的岩石几乎占了整个画面,充分表现出了石所具有的那种扩大沉雄的力量。画面下方的古寺建筑,用笔精致细密,和那块大岩石形成了疏密对比。梅雨初晴,空气湿润清新,静静的古寺院和山间小径,宁静而幽深。</p> <p class="ql-block">6—4菊竹图</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取了潘天寿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菊竹图》。画面中的菊花不是“黄花瘦”,而是娇艳喜人;竹子也挺拔直立,犹如长枪大戟,极有气势。画面以稍稍倾斜的横竖结构为主调,花、茎、叶、草疏密交叉,参差错落,章法井然,颇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6—5睡猫图</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取了潘天寿1954年创作的《睡猫图》。画面由三块大小不同的长方形体块组合而成。岩石是一个大体块,猫是一个小体块,二者紧密结合。卧伏着的猫,造型简练,既有虎豹般的强悍,又有石头般的厚重。画面下方点缀几株疏草野卉,给画面带来了静中之动、安中有险的态势,反映出了画家强烈的现代审美意识。</p> <p class="ql-block">6—6灵岩涧一角图</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取了潘天寿1955年创作的《灵岩涧一角图》。画面中,画家用凝练的线条,苍老古朴的苔点,组成了坚实厚重的岩石,安排在画面上方,然后又用画的题款和下面的斜坡,使这险峻之势趋于平稳,造成了巨大的力量感和特有的结构美,典型地表现出了潘天寿“造险破险”的手法的构图特征。山花野草,深山峭壁,仿佛都在画家笔下竞争着表现生命的顽强,深沉的力量和繁华丰茂、自由竞争的自然景象。</p> <p class="ql-block"> 八、何香凝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夫人。她是中国最早的革命团体同盟会的女会员,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又是一位具有资深经历和造诣的艺术家,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中国近代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生擅画能诗,所作山水、花卉,笔致圆泻质朴,尤工狮、虎、鹿、鹤等动物,意态生动逼真。她的绘画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记录着20世纪初期以来的风云变幻,而且也是她革命生涯和高尚品格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画苑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国画作品》(1998—15)</p><p class="ql-block">1998年6月27日,为纪念何香凝诞辰120周年,特发行一套邮票3枚。这三幅作品代表了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其精湛的绘画技艺。何香凝作品原件现收藏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3—1虎</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何香凝1910年在日本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虎》。画面上,一只猛虎昂首长啸,似立刻就要纵身跃出高山草丛,既赞美了革命者勇猛斗争的气质,也预示了中华民族正在崛起的历史必然趋势。</p> <p class="ql-block">3—2狮</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何香凝1914年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狮》。画面中,《狮》的构图,以巨大的特写,直取狮子的头部,用精微的笔法和细致的渲染,描绘出了狮子轩昂的动态和威猛的神情,富有质感和立体感。正像何香凝的挚友柳亚子所昭示的那样:“国魂招得睡狮醒,绝技金闺妙铸形。”这幅画既从设色及用笔上表现出她的严谨画风,又与何香凝所从事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对振兴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p> <p class="ql-block">3—3梅</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何香凝1943年于桂林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绿梅》。画面中,《绿梅》的梅枝笔力苍劲,犹如铁笔一般挺直,既如何香凝的爱子廖承志所说:“标志着她一生的硬朗!”标志着她一生风骨凌峥的品性,又宣扬了“以祖国利益、民族大义为重,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华民族之气节。</p> <p class="ql-block"> 九、八大山人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八大山人”(1626—1705)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别号,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明宁王朱权后裔,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江西南昌人。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住持南昌青云谱道院。八大山人集遗民、禅师、画家于一身,以那奇情逸韵、拔立尘表的手笔,屹立于艺术之林。他擅画水墨、花卉、禽鸟、山水,他的作品幽深玄远,宁静纯洁,超凡脱俗,浑然天成。他的笔墨清脱,是一种含蓄蕴芨,丰富多彩,淋漓痛快的艺术语言。八大山人作品特有的艺术魅力,为人们所关注,他的人品、画品、书品堪称“神逸”,为人们推崇备至。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作品选》(2002—2)</p><p class="ql-block">2002年1月20日发行,全套6枚。</p><p class="ql-block"> 这套邮票的6枚图案,是从八大山人数百件存世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不仅突出了他水墨大写意花卉翎毛方面的成就,而且兼顾了他山水画及书法,并注意选用了中国画中最常见的立轴形式,使每枚邮票都能更好地反映八大山人的艺术个性,充分呈现了他艺术鼎盛时期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6—1双鹰图</p><p class="ql-block"> 此图为八大山人晚年画鹰图代表作。画面上两鹰相互顾盼,枯木顽石间于其中,相遇成趣。</p> <p class="ql-block">6—2孤松图</p><p class="ql-block"> 该图笔黑遒劲,深浅相宜,曲直疏密,另见一番风韵。</p> <p class="ql-block">6—3墨荷图</p><p class="ql-block"> 图中荷花有近两平方米,构图奇特,意境空阔。</p> <p class="ql-block">6—4瓶菊图</p><p class="ql-block"> 是八大山人花鸟画平整简括中显奇突之作。几朵似乎随意勾勒的菊花,小巧精细,艳而不俗,饶有韵致,苍劲挺健,流露出作者豪迈倔强、磊落不羁的个性。</p> <p class="ql-block">6—5双鹊大石图</p><p class="ql-block"> 画中一顽石居中,两禽鸟上下顾盼相互呼应,生动话泼,整个画面充满生机。</p> <p class="ql-block">6—6仿董源山水图</p><p class="ql-block"> 是八大山人临摹五代江西进贤籍画家董源的作品,表现了八大山人山水画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十、李可染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李可染(1907—1989),中国近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徐州人。曾师从齐白石、黄宾虹,他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致力于中国画的艺术革新,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生。他的山水画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我国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李可染的绘画成为中国画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作品选》(2007—6)</p><p class="ql-block">2007年3月26日,为纪念李可染诞生100周年发行邮票一套,共6枚。</p><p class="ql-block"> 这组邮票主要体现了李可染精湛的绘画技艺、深䆳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展现了画家笔墨运用的独到之处,还通过画面传达出大自然的壮美于宁静。这些邮票不仅是对李可染艺术成的致敬,更是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弘扬。李可染作品选的6幅画作,除《万山红遍》现收藏于北京画院外,其它画作均由其家属收藏。</p> <p class="ql-block">6—1松下观瀑图</p><p class="ql-block"> 1943年作,这是他在重庆时的代表作。此时的作品受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影响,画面景象荒寒,笔墨冷逸,画风洒脱。</p> <p class="ql-block">6—2万山红遍</p><p class="ql-block"> 1964年作。题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四六年秋九月写毛主席词意,可染。”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山水画家们争相表现,而此画被公认为经典之作。此作构图博大雄伟,山势屏立,犹如丰碑,画面最耀眼的是大面积朱砂点染,是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辉煌灿烂之作。</p> <p class="ql-block">6—3观画图</p><p class="ql-block"> 1958年作。这是一个传统题材,不少人画过,但李可染则以寥寥数笔即精到又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表情和动态。此为李可染的人物画名作。</p> <p class="ql-block">6—4放鹤亭</p><p class="ql-block"> 1945年作。此画可能与画家的故乡徐州的放鹤亭有关。放鹤故事表白了一种回归自然的野逸旷放胸襟。画家借此题材驰骋遐想,诉之于笔情墨趣,以大写意笔墨聊抒胸中逸气。秋天高远,独鹤与飞,可以感受画家当年作此画的自由心境。</p> <p class="ql-block">6—5浅塘渡牛图</p><p class="ql-block"> 1982年作。李可染画牛,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居于重庆金刚坡农家之时,他喜欢牛,大半辈子画牛,晚年以“师牛堂”命名自己的画室,其精神人格与气质都与牛合二为一。这幅画用疏疏朗朗的点线面便交织出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情画意,老笔纵横,笔简意足。</p> <p class="ql-block">6—6春雨江南图</p><p class="ql-block"> 1984年作。画家自1961年便开始创作这个题材,淡妆浓抹,画出了春雨江南的种种幻境。而此画则运用明度很高的洋红点染于墨山粉墙之间,杏花春雨江南的空翠湿润,画家直写而出。可谓快笔酣墨,笔笔有力,表现了画家“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极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十一、石涛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石涛(1630—1724),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明宗室靖江赞仪之十世孙,广西全州人,晚年居扬州。他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竹兰。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丰富多彩;用墨派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著《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他对山水画的认识,主张“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石涛作品选》(2009—6)</p><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22日发行,全套6枚连票。</p><p class="ql-block"> 这套邮票质朴自然、清新大气,可谓“邮中有画,画带邮韵”,在方寸间彰显中国古代画作的古韵和神采。6枚邮票题材广泛,代表了石涛作品的独特风格、深䆳意境和精湛技法,可以说这组邮票是对其艺术成就的一次完美呈现。</p> <p class="ql-block">6—1巢湖图</p><p class="ql-block"> 图绘湖面水光潋滟,一望无际,数只小船停泊岸边。岸上垂柳依依,房屋村舍相映成趣。湖中小岛云雾缭绕,楼阁工整秀丽。画面构图新颖,色调润雅,气势恢弘、清新自然,给人以浩荡之气,是石涛的湖景代表作。现藏于天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6—2听泉图</p><p class="ql-block"> 画作中下部为耸立的两座山峰,两峰间有清泉直下,泉上是一水阁横连于两峰之间,阁中一高士,正侧耳静听潺潺流泉。整个画面构图奇特,布局新颖,笔法畅快沉着,灵活运用了各种笔势,淋漓尽致的描绘出自然山水变幻莫测的风貌。现藏于天津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6—3对菊图</p><p class="ql-block"> 图绘双松虬结的庭院内梅竹互映,房舍错落,屋内高士观赏秋菊,其品菊的举止生动传神,点明了“对菊”的画作主题。此画是石涛在57岁时建成大涤革堂以后的作品,其章法结构严谨,构图错落有致,意境空旷,笔墨坚韧,用色闲雅,是石涛难得的一幅精细之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6—4梅竹图</p><p class="ql-block"> 此画以浓淡之墨写竹,造出一种空间上的伸缩和变化,以淡墨写花瓣,以浓墨点出花萼及花蕊、枝干扭曲变化。挥洒淋漓,纵横豪宕,似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空灵秀润之气布满全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6—5人马图</p><p class="ql-block"> 图中为一人牵马的图景,背景以山石和树木衬托。清逸的线条勾勒出一幅自然风貌,高雅脱俗,意境深䆳。人物线条采用唐代游丝描,设色清丽,有唐代遗风。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幅石涛画马之作。现藏于江苏无锡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6—6墨荷图</p><p class="ql-block"> 图中用大笔墨写意法画荷叶,临风挺立,墨气浓重滋润,湿笔较多。荷花采用白描勾线法,在荷叶后盛开。全图是以花衬叶手法,富有新意,构图丰满,笔墨放纵,是其花鸟画作品中的代表作。现藏于广东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十二、刘海粟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刘海粟(1896—1994),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开拓者。他不仅擅长中国画、油画和书法,还在艺术理论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他的画作以山水、花鸟、走兽为题材,尤以泼墨彩法闻名,晚年更是以黄山为创作主题,风格豪放奇肆,苍莽劲拔,深受国内外艺术界的赞誉。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p> <p class="ql-block">《刘海粟作品选》(2016—3)</p><p class="ql-block">2016年3月16日,为纪念刘海栗诞辰120周年发行邮票一套3枚,作品为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珍藏的三幅经典画作。</p><p class="ql-block"> 刘海栗的绘画风格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邮票上的作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色彩和光影表现。邮票的设计忠实还原了原作的风貌,将画作的细节、色彩等特点完美呈现,同时在邮票的构图、边饰等方面也进行了精心之设计,与画作风格协调,整体视觉效果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3—1江山如此多娇</p><p class="ql-block"> 这幅创作于1975年的国画作品,以瑰丽的色彩描绘了祖国大好山河。画家采用了自己独创的泼墨泼彩法,使整幅画具有强烈的光色效果。只见青嶂碧峰矗立,烟云晦明变幻,“大红大绿,亦绮亦庄”,斑驳陆离、绮丽幽深,色彩绚丽、气势雄浑。</p> <p class="ql-block">3—2墨荷</p><p class="ql-block"> 这幅作品创作于1977年,展现了画家对荷花这一传统题材的独特处理和创新。他充分运用了宣纸的渗墨特性,通过深浅不一的墨块横涂竖抹,创造出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效果,使观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p> <p class="ql-block">3—3黄岳人字瀑</p><p class="ql-block"> 作品为刘海栗晚年泼彩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瀑布、激流、雾气和色彩的运用,展现了黄山壮丽的自然景观。这幅作品,将西画的光感、透视及色彩诸法融入中国画中,笔飞墨舞,气魄过人。不仅是对黄山自然美景的艺术再现,更是画家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艺术创新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十三、吴冠中作品邮票</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一面重要旗帜。他创作了大量具有着浓都的中国韵味和民族气派的油画和水墨画作品,为中国美术界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树立了典范,开拓了中国绘画多元发展的新道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水墨的神韵和西方现代表现手法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作品选》(2020—4)</p><p class="ql-block">2020年3月20日发行,全套6枚。</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画作,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其作品在邮票上得以呈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水墨神韵与西方现代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选取的6幅作品涵盖了吴冠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既展现了其油画的精湛技艺,又体现了水墨画的独特韵味,通过方寸,领略到画家艺术的多元性和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6—1高梁与棉花</p><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获鹿县(今鹿泉区)李村创作的农村题材的木版油画,是吴冠中下放农村劳动时期的作品,体现出收获的快乐。现藏于上海中华艺术宫。</p> <p class="ql-block">6—2瓜藤</p><p class="ql-block"> 此画是吴冠中1972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获鹿县(今鹿泉区)下放劳动时创作的木版油画,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瓜园景象,蕴含着生命的活力,现藏于上海中华艺术宫。</p> <p class="ql-block">6—3水巷</p><p class="ql-block"> 油画《水巷》,创作于1997年,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湖泊池塘,表现了江南水乡风貌,现藏于中国香港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6—4巴山春雪</p><p class="ql-block"> 画面营造了春雪覆盖山川的壮美景致,是其水墨画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画家充分运用淡墨渗入宣纸的变化特点,来表达随着地形高低、景物远近而带来的积雪层次的微妙变化,现藏于中国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6—5双燕</p><p class="ql-block"> 水墨画《双燕》,取材于1980年浙江省宁波市的沿湖民居,以江南的水乡美景为题材,描绘了乌黑的瓦、洁白的墙、苍劲挺拔的老树、飞舞灵动的燕子,在真实的景致中高度提炼出意象特点。在吴冠中众多以江南为题的作品之中,其为最得意之作,现藏于中国香港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6—6鹤舞</p><p class="ql-block"> 水墨画《鹤舞》,画面布局零散有致,点、线、面完美结合,层次丰富,将中国水墨画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现藏于新加坡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十四、名家绘画作品邮票</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绘画艺术展览》(J·60)</p><p class="ql-block">1980年10月8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发行的我国名画邮票,全套3枚。以绘画作品来展示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与合作,将国际文化交流题材邮票以中国绘画形式来表现,显得非常雅致,且富有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3—1黄山云海奇观</p><p class="ql-block"> 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刘海粟所作。邮票图案上云雾缭绕,层层叠叠的峰峦时隐时现,酷似浩瀚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气势磅礴;水墨淋漓的画面,配以苍劲的题字和红色印章,使画面透着一股神气;边饰印有淡淡的绢纹,使得这枚邮票犹如一幅经过精心装裱的中国画轴幅。《黄山云海奇观》画作现收藏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3—2黄鹂玉兰</p><p class="ql-block"> 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于非闇所作。画家采用了雕青嵌绿的工笔重彩技法,用石青填底色表现了晴朗的天空,衬托着一对金光灿灿的黄鹂,飞舞在迎风摇曳的雪白玉兰花枝头;两只黄鹂顾盼生情,玉兰花枝穿插有致,花朵娇嫩,姿态万千,充满着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天然情趣。《黄鹂王兰》画作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3—3牧驼图</p><p class="ql-block"> 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吳作人所作。画中的骆驼,粗犷中交织着细腻,表现力、感染力极强。画面上虽然没有绿洲,也没有红旗,但却充满着无限生机,意境壮阔。同“黄山云海奇观”一样,画面水墨淋漓,配以苍劲的题字和红色印章,使画面透着一股神气;边饰印有淡淡的绢纹,使得这枚邮票犹如一幅经过精心装裱的中国画轴幅。《骆驼图》画作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当代美术作品选(一)》(T·141)</p><p class="ql-block">1989年9月1日发行,全套3枚。</p><p class="ql-block"> 这套邮票图案采用中国古典册页的装帧设计形式,右面为美术作品,左面配以画家的亲笔题词,票底浅色既熔书画印于一炉,使观者能够同时欣赏到美术大师的绘画作品和书法艺术,具有一种古朴久远的典雅风格,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3—1叶浅予《白蛇传》</p><p class="ql-block"> 图案采用了中国当代美术大师叶浅予1960年创作的《白蛇传》,画家自题:“中国京剧院一九六O年在南北美洲演出余所作海报图稿今重写之”。邮票图案左面为画家亲笔题词:“对生活知足常乐,对艺术精益求精”。</p> <p class="ql-block">3—2李可染《细雨漓江》</p><p class="ql-block"> 图案采用了中国当代美术大师李可染1977年创作的《细雨漓江》,描绘了漓江雨中空檬景色,画家自题:“雨中泛舟漓江山水空檬恍如置身水晶宫中”。图案左面配以画家的亲笔题词:“真知困而行,峰高无坦途”。此画由李可染家属收藏。</p> <p class="ql-block">3—3吴作人《齐奋进》</p><p class="ql-block"> 图案选用了吴作人1978年创作的《齐奋进》,生动地展现出了牦牛顽强不屈、倔强勇敢的性格。图案左面配以画家的亲笔题词:“法由我变,艺为人生。”</p> <p class="ql-block">《当代美术作品选(二)》(2018—10)</p><p class="ql-block">2018年5月11日发行,全套3枚。</p> <p class="ql-block">3—1丰子恺《仰之弥高》</p><p class="ql-block">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嘉兴人,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整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子恺漫画》等。“仰之弥高”语出《论语·子罕》,意为越仰望越觉得崇高威严,对人或事极景仰之意。《仰之弥高》画面简洁明快,意境悠远,人物虽以背景或侧面出现,却极为传神。《仰之弥高》画作现收藏于上海大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3—2关山月《秋溪放筏》</p><p class="ql-block"> 关山月(1912—2000),广东阳江人,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与傅抱石合作的人民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出版有《关山月画集》等。《秋溪放筏》立意新颖,画中流露出极强的肆意感,浓烈的色彩与细致的勾画相结合,给人以种粗中有细的视觉冲击感。画面采用传统重彩与西洋画的用色观念相融合的手法,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与秀美。《秋溪放筏》画作现收藏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3—3李苦禅《远瞻山河壮》</p><p class="ql-block"> 李苦禅(1899—1983),山东高唐人,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是著名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擅画花鸟和鹰,代表作有《盛荷》、《群鹰图》等。《远曕山河壮》画面上两只威猛雄鹰栖息在高耸的崖石上,鹰爪宛如钢钩紧扣崖石,威严眺望远方,表达了李苦禅匡扶正义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当代美术作品选(三)》(2024—17)</p><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9日发行,全套3枚。</p> <p class="ql-block">3—1张仃《老雪凝千古》</p><p class="ql-block"> 画作为张仃创作于1988年,为张仃先生焦墨山水代表作之一,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张仃(1917—2010)是中国著名的革命文艺家、艺术教育家,辽宁黑山人。新中国成立后,张仃参与了国徽、政协会徽的设计,以及开国大典的美术设计,主持了首都机场的大型壁画创作工作,是国家形象设计师。</p> <p class="ql-block">3—2周令钊、陈若菊《白云黄鹤》</p><p class="ql-block"> 此画由周令钊和陈若菊二人合作,为湖北武汉黄鹤楼一楼主壁画,原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周令钊(1919—2023),湖南平江人。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之即,他主笔绘制了开国大典天安门毛主席画像,是新中国国徽和政协会徽的重要美术设计者,是中国现代壁画等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先行者及倡导者,为新中国艺术和视觉形象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陈若菊(1927—2013),周令钊的夫人,河北安新县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她是新中国成立后毕业的第一代实用美术设计人、教育工作者,为中国陶瓷艺术的教学、设计制作和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壁画等公共艺术设计领域成绩斐然。</p> <p class="ql-block">3—3黄永玉《我的祖国·我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画作创作于2003年,以抒情的彩墨语言塑造了一位白衣天使形象,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黄永玉(1924—2023),湖南凤凰人。中国当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和作家。以木刻起家,后拓展至国画、油画、雕塑、陶瓷、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他也是《庚申年》生肖猴邮票的原画作者。</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参考邮票发行介绍以及有关资料。</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轻音乐《唯美古风》。</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0日制作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