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故事】《共产党宣言》从这里传遍中国……

桂厚瑛

<p class="ql-block">本月初,到浙江义乌嘉斯铭公司出差,特意到陈望道故居参观。</p><p class="ql-block">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教育家、语言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老家义乌城西街道分水塘村。早年求学于金华中学、之江大学,后留学日本,1919年3月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校长至逝世。就凭<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其人其书其乡名垂青史。</span></p> <p class="ql-block">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德文单行本在伦敦发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的几十年里,各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各地发表,成为共产主义“第一书”。</p> <p class="ql-block">1920年春节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陈望道从上海回到分水塘村,受陈独秀、邵力子委托,上海《星期评论》杂志约稿,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他躲在自家染房的僻静柴屋内,根据日译本,参考英译本,历时三个多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共计2.5万余字。当年8月在上海出版。留心第一版封面马克思大胡子像顶书名:不知是排版工人不理解还是排版错误,将《共产党宣言》印成了《共党产宣言》,留下小小瑕疵。有了第一版,9月就是第二版,紧接着第三版、第四版……乃至第N版,于是共产主义火种在神州大地被点燃,如星火燎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1920年冬春之交,严寒刺骨,陈望道先生在柴房里,摆上一张木案板,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于当年4月底,全文翻译完成。随即,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将译稿交给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月中旬,经多方努力,中文《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单行本在上海出版。此书出版不到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又28年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又105年过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p> <p class="ql-block">故居为庭院格局,坐北朝南,建于1909年,为前廊式天井院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大门上方有“桂馥兰馨”石匾额,门前照壁上一个大“福”字。表明陈家乃书香门第,福德绵长。看门的老村民边整理刚挑回来的荠菜,边介绍自己和陈望道同姓同宗,且同辈,并说,这栋老屋是陈望道先生的父亲做的,一百多年了,还是原建筑,没怎么大修过。照壁的前面,是他二伯家的房子,已经拆了。……走在其间,深怀敬意。</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梁柱门窗饰有精美的东阳木雕,其人物形象,花纹图案,细节生动,技艺精湛,给人年深沧桑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分水塘村的高坡上,建有“望道展示馆”。门前有两株老白梅盛开,暗香浮动。</p> <p class="ql-block">分水塘村得名,系村中一池塘出水分流两向:一向义乌,一向浦江。该村四面环山,四季叠翠,甘泉溪流,鸟语花香,是一个藏风聚气的灵秀之地。眼下,村子安静,民居跟城里的别墅不相上下。或墙角或池塘边,许多老梅绽放。陈望道先生从这里走出去,参与一项改天换地的伟大事业,冥冥之中,有其天道所致。</p> <p class="ql-block">陈望道先生于1973年留下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陈望道先生曾说,信仰的味道有点甜。村里多处有木柴摆成的“甜”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