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揭秘:强者自强

刘彦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强者自强,十年之约的背后真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近,董明珠与雷军两位商界大佬的“五年赌约”再度被热议,这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多年前立下的“十年之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年前,我曾公开放言:“我给你们十年的时间,看看你们的研究成果能否超越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意气用事的气话,但这十年间,我从未公开发表过任何成果,而是选择了默默等待——等待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用实力证明自己。然而,十年已过,胜负已分。结果令人唏嘘:那些热衷于“傍大款”、沉迷于圈子文化的人,依然故我,没有丝毫长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术圈的“圈子文化”与“饭圈逻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从何时起,学术圈开始盛行一种奇怪的风气:圈子文化和饭圈文化大行其道。圈内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打压所谓的“对手”。他们对“身份”格外执着,似乎头衔和出身比实际成果更加重要。在他们眼中,只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正规军”才有资格从事科研活动,而其他人的努力和成果则被嗤之以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这种风气的受害者,我用多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所谓的“身份”并不等同于专业能力,更不代表科研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辨识能力也在增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摒弃对“出身”的偏见,转而关注用实力说话的真正强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术圈的“痞”与“匪”现形,我为何同情郭德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郭德纲的遭遇,也更加同情他的处境。最近,画家、京剧票友罗真老师公开痛批中戏博士、导演,以及我曾经的一位朋友——某位姓杨的说相声影视演员。这些人频频在网络上攻击郭德纲,理由无非是“郭德纲没坐过科,是京剧外行”,或者“他的相声不如我,我可是拿过大奖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此,罗真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京剧四大名旦为何没有一味模仿老师王瑶卿?艺术是什么?要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真正的艺术,是从‘无我之境’升华到‘有我之境’,唱出属于自己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我了解,四大名旦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正是因为有王瑶卿这样一位伟大的京剧教育家。他根据每个人的嗓音、表演风格和特长,因材施教,不仅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各自的流派,还传授了最适合他们的代表剧目。反观今日,谁又敢断言师从麒派的郭德纲不能开创属于自己的新流派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从武术到学术:我学我师,但不恋师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流派,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小时候,我曾习武,并创立了自己的流派。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误入歧途”荒废了武功。但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一个道理:学我师,但不恋师形。真正的强者,不是一味模仿老师,而是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今社会,要成为真正的“大家”,靠的不是抱大腿、傍大款,而是与时俱进,成为时代的引领者。那些只会复读老师言论、毫无突破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这也是我十年前敢于立下“十年之约”的底气所在——因为我坚信,强者自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坚守底线,传播思想:强者的原则</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十年来,我虽然没有公开发表所谓的“作品”,但我从未停止传播自己的成果与主张。我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向某些势力低头。这种坚持,正是我认为一个强者应有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首“十年之约”,我无怨无悔。学术圈的“痞”与“匪”正在现形,而真正的强者,终将在时间的检验下脱颖而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