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人类想要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不需要仰望繁星密布的宇宙,只需看看几千年前繁荣又消失的古埃及文明”</p><p class="ql-block">卡尔纳克神庙(Temple of Amun at Karnak),坐落在尼罗河东岸,这是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而阿蒙神是太阳神。卡尔纳克神殿长达1.5公里,宽800米,始建于三千多年前的十七王朝,在此后的一千三百多年里,各朝各代不断增修扩建,一直到托勒密王朝时期为止。</p><p class="ql-block">埃及(也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神庙,同时也是除了吉萨金字塔外游客量最大的景点,卡纳克神庙群。</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的建设始于中王国的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一直持续到托勒密时期。相当于从将近4000年前开始建,一直建了2000多年,在这期间,几乎每一位埃及法老(大约三十多位法老),尤其是图特摩斯一世、图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三世、谢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更是对卡尔纳克神殿进行过扩建,并力图超过前人。这也是它与其他埃及神庙的最大的区别。神庙的扩建是从里到外依次进行的,基本上是越靠外年代就越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购票之后首先来到了神庙展厅,导游简单介绍了一下神庙的布局模型,以及参观顺序。</p><p class="ql-block">陈列在神庙展厅的埃及古船颇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出了展厅便来到了神庙景区,虽然神庙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显得有些破败不堪,但依然可以感觉到古埃及那个时候的强大帝国气场!</p><p class="ql-block">由于中王国和新王国各朝都是从底比斯起家而统治全国的,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神Amun被当做王权的保护神,成为埃及众神中最重要的一位,因此,拥有着阿蒙神庙的卡纳克神庙群也就成为全国最大最富有的神庙。新王国记载表明,阿蒙神庙的祭司拥有81000名奴隶和仆人、421000头牛、279638公顷土地、83艘船、46个船坞、65座城市。这座神庙所用的的砂岩,包括所有的柱子,都是从尼罗河以南161公里处的Gebel Silsila运来的。据说整个神庙储存的贡品当时可以供一万个埃及人吃上一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群有4个部分:阿蒙-拉神庙区域、穆特神庙区域、孟图神庙区域和已拆除的阿蒙霍特普四世神庙。</p><p class="ql-block">我们游客通常能看到的只有阿蒙-拉神庙区域这一个部分,通常说的狭义卡纳克神庙也就是指这个部分。阿蒙-拉神庙区域是卡纳克神庙群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区域,长550米、宽500米,占地100公顷,由12米高、8米厚的围墙保护。这个区域内除了阿蒙-拉神庙、还有普塔、孔苏、奥西里斯、奥佩特和其他神灵的神庙。</p> <p class="ql-block">就个性而言,卡纳克神庙很少有独此一家的部分,但因其旷日持久的修建历程和体量,卡纳克神庙中积累的各种符号和特征又是无神庙能出其右的。神庙内有大大小小20余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每一根石柱都要十个人才能抱住,光是这个数字就能感受到其宏伟和浩大。</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门口的斯芬克斯多为狮身羊面,一共40座,象征著阿蒙神。我们前面也提过,自恋狂魔拉美西斯二世是个到处公关自己伟岸形象的法老,卡纳克神庙门口的每个斯芬克斯脚下都有着摆成奥西里斯模样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小雕像。</p> <p class="ql-block">每一尊公羊颌下都立有一个小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代表君权神授。拉美西斯二世手握的两把钥匙被称为“生命之匙”(Ankh),是古埃及最常见的符号之一。</p><p class="ql-block">Ankh形似T型十字,顶部带有圆环,象征生命、永恒与复活。法老手持Ankh,既表示其掌握着现世的统治权,也寓意他能引领子民通往永生的来世。</p> <p class="ql-block">一般神庙只有一到两个塔门,从塔门到最内部的祭奠神龛呈一个倒金字塔形。</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共竟然有十道塔门,第一至第六塔门在东西轴线上,第三、第四塔门之间的中央庭院南面建筑物,自此向南延伸,形成南北轴线,第七至第十塔门均在这一轴线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门楼又有相应的柱厅或庭院。</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塔门修建之前,这里有124座狮身羊面像直通现在的第二塔门。第一塔门修好后,临时移走的84座狮身羊首像就排放在第一塔门背后的围墙边。当时人们想把它们另作他用,但后来没有实施,所以今天依然还在原地保留着。</p><p class="ql-block">通往神庙的第一道塔门前,拉美西斯二世建造了一条羊头狮身斯芬克斯大道。这整齐划一的狮身公羊石像,气势非凡。虽然很多头像已残缺不全,但依旧能够感受到当年的雄伟与震撼。</p><p class="ql-block">在这条大道上,斯芬克斯石像巍然屹立,拉美西斯二世则化身为阿蒙神的形象,站在其两爪之间,象征着受到神明的庇护。大道的南侧整齐地排列着33座斯芬克斯石像,而北侧则有19座,我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卡尔纳克神庙的古老世界。</p><p class="ql-block">狮身羊面像大道尽头的第一塔门,建于托勒密时期,一直没完工。</p> <p class="ql-block">第一塔门背面墙角下有当时的建筑材料。一直保留了几千年!😳😳</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建筑群中,大小神庙共计20余座,其中最为显赫的是供奉太阳神阿蒙·拉神、战争女神穆特和月亮神孔苏的神庙。</p><p class="ql-block">而在塔门的入口处,一根高达21米的石柱孤零零地矗立着,它曾是第二十五王朝法老塔哈尔卡所建凉亭的一部分,原本有二排10根高21米的这样的圆柱,但地震的破坏让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消失,如今只剩下这孤零零的一根了,头顶硕大的纸莎草花冠,孤芳自赏,直指苍天。诉说着历史的无情与岁月的变迁。</p><p class="ql-block">第一塔门与第二塔门之间的第一前庭院 (first forecourt),是卡纳克神庙群面积</p><p class="ql-block">最广的一片区域,宽100米,深82米。左下还有一个方正的祭台,属于塔哈尔卡凉亭Kiosk of Taharka遗址。</p> <p class="ql-block">进入第一庭院会看见两侧伫立着84座狮身公羊像,正<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当时第一塔门修好后临时移走的那84座。此时正在</span>静静的守护着这座几千年的神庙。</p> <p class="ql-block">来到拉美西斯二世修建的宽敞平坦的公羊路,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入云,气势恢宏饱经沧桑的厚重高墙和残破斑驳的第一塔门。</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名扬天下的卡尔纳克神庙就隐匿于高墙之内。今天走进3900年前的神殿,领略它曾经的神韵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狮身公羊石像供奉的是底比斯主神太阳神阿蒙。</p><p class="ql-block">最初阿蒙只是底比斯的地方神祇,是地方性的生育神。随着底比斯的崛起,第十一王朝法老曼图霍特普二世将底比斯定为首都,阿蒙的地位逐渐上升。到新王国时期,底比斯成为宗教中心,阿蒙取代拉成为新一代太阳神,与太阳神拉融合成为“阿蒙-拉”,并被尊为“众神之王”。</p><p class="ql-block">形象特征:通常被描绘成一位英俊威严、正值鼎盛时期的男子,头戴插着两根羽毛的王冠,也常以羊头人身的形象示人,象征着他的生育能力,有时还会被描绘成鹅头人身的形象</p><p class="ql-block">阿蒙的妻子是生育女神姆特,儿子是月神孔斯,他们三人组成底比斯三神组。阿蒙从不以真面目示人,儿子孔斯请求他显现真容,阿蒙用公羊的皮和头把自己包起来在儿子面前出现,孔斯以为见到了父亲真相并告知众人,于是埃及人从此不杀公羊,只有每年阿蒙生日才杀一只,用其皮包裹阿蒙神像。</p><p class="ql-block"> 阿蒙的神庙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中心,其中卡纳克神庙是其崇拜中心,也是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阿蒙被看作是存在的一切的创造者,他的崇拜在新王国时期达到鼎盛,使埃及几乎成为一神论国家,其崇拜还传播到了苏丹和罗马埃及等地。</p><p class="ql-block"> 法老们将自己的胜利归功于阿蒙,并在阿蒙的神庙上耗费大量财富和劳力,他们自称是“阿蒙之子”,借助阿蒙的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使阿蒙成为法老统治合法性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狮身公羊石像又称狮身羊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 雕像主体为狮子身体,头部是羊头,这种独特组合在古埃及众多古迹中十分醒目。</p><p class="ql-block">狮身公羊石像以其雄伟的身姿和神秘的象征意义而闻名。狮子象征着力量和王权,而羊头则代表太阳神阿蒙。</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雕像手握“生命之匙”,既是对君权神授的宣告,也是法老作为沟通人神、掌控生死的象征性表达,深刻体现了古埃及宗教与政治的交织。</p> <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神话中,来世需要通过重重考验,而法老作为神的后裔,被认为有能力为自己和臣民开启来世之门。</p> <p class="ql-block">狮身公羊像的象征意义:狮子象征着统御力量,公羊代表阿蒙神,两者结合标志着神明最高权力,寓意法老的力量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法老们将自己形象雕刻在公羊头前的脖子下面、狮子的两个前爪之间,既表达对阿蒙神敬畏,又期望得到庇护。</p><p class="ql-block"> 狮身公羊像是古埃及法老阿孟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的作品,阿蒙神在中王国时期成为卢克索崇拜中心,到第18王朝时成为埃及第一神祇,为讨阿蒙神欢喜,法老用羊头取代自己的头像雕刻在狮子身上。</p> <p class="ql-block">卡尔纳克神庙塔门是古埃及神庙建筑的典型代表,由对称的东、西两个塔楼和中间连接的天桥组成,象征东西方地平线,是太阳神每天的必经之地。塔楼通常高大厚实,多以石块垒成,看起来是那么的坚不可催,虽无粘合剂却能严丝合缝。</p> <p class="ql-block">人在第一塔门墙下显得是如此的渺小。可见当时法老们高高在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作为阿蒙神崇拜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塔门是人们进入神庙朝拜神灵的必经之路,象征着凡人与神灵世界的界限和通道,也体现了古埃及人对太阳神及其他神灵的崇敬。</p><p class="ql-block">第一塔门宽129米、高43米,建于托勒密时期,由对称的东、西两个塔楼和中间连接的天桥组成。穿过此塔门是大庭院,庭院宽100米,深82米。</p> <p class="ql-block">前庭院的东南角是保存完好的拉美西斯三世神庙Temple of Ramses,该神庙其实就是拉美西斯三世法老在哈布城神庙的一个微缩版。前庭院的入口左侧则是塞提二世神庙,用来供奉底比斯三联神:中间的阿蒙神、左边的老婆穆特女神与右边儿子月神孔苏。</p><p class="ql-block">第一塔门和第二塔门之间的塞提二世神庙,做工比较简朴。</p> <p class="ql-block">穿过第一前庭院来到第二塔门,由第十八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霍雷穆希布Horemheb开始修建,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又相继进行了扩建。拉美西斯二世还分别在第二塔门的入口两侧加了三尊自己的雕像,皆为巨型的红色花岗岩石雕,其中一座已经被损坏。</p> <p class="ql-block">这座神庙的第二道塔门,其宽度达到129米,高度则为43米,象征着尼罗河谷的巍峨山脉。塔门的正面,精心雕刻的八条凹槽等待着立旗杆,彰显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第二塔门布巴斯提斯大门上的浮雕上《舍顺克圣经 Shoshenq Inscription》,记载了埃及攻击犹太国王所罗门神庙时战胜所罗门儿子罗波安的事迹。还有哈索尔女神哺乳法老、阿蒙-拉持剑宣布埃及占领犹太和巴勒斯坦156个村庄的场景。</p><p class="ql-block">门上还有一条黑线,记录了1778年尼罗河水淹到神庙的水位,高3米多。</p> <p class="ql-block">穿过第二塔门远远能看到方尖碑,但来到方尖碑之前的柱厅Hypostyle Hall绝对是卡纳克神庙的另一个精华之一。柱厅占地约5000平方米,拥有134根高达21米的巨大的柱子,直径超过3米,顶部的楣估计重70吨。这些巨柱始建于哈特谢普苏特时期,大部分工程由塞提一世和他的儿子拉美西斯二世完成。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柱子经历了几千年的王朝更迭,直到1899年一场地震将12根柱子从底座上震落。</p> <p class="ql-block">熟悉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喜欢推理小说的人一定看过1987年版的《尼罗河惨案》电影,整部电影的取景地就是在埃及,比如阿布辛贝神庙、还有著名的吉萨金字塔等都被取景过,也包括卡纳克神庙。所以在游览卡纳克柱式大厅的时候,导游一定会提到这一部值得一再回味的经典电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时期,因为尼罗河水的泛滥,夏季的尼罗河两岸往往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沼泽,而古埃及的代表性植物纸莎草也生长在尼罗河的沼泽中。有一种说法是:古埃及人修建柱式大厅就是希望这个大厅在夏季汛期时被淹没在尼罗河水中,而这些圆柱的柱头也都是纸莎草形状,因此象征着埃及人最初造物主所创造尼罗河岸的丰饶场景。古埃及人认为纸莎草是太阳生命力的象征,所以这134根柱头为纸莎草状的圆柱被誉为“太阳的轨道”。</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利用纸莎草制成历史上最早、最便利的书写纸,希腊人、腓尼基人等也曾使用,承载了数千年古埃及文明。</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纸莎草被用于造纸、造水船,石器雕刻师和艺术家常以其形状为灵感进行创作。据《圣经》记载,摩西曾被放在纸莎草编的箩筐里漂浮在尼罗河上,后被埃及公主救起。</p> <p class="ql-block">柱头细节</p> <p class="ql-block">塔门墙上常做法老或神祇浮雕,形象超大,无过多装饰性背景,往往留白突出主角,以展现法老的功绩或神祇的神圣。</p> <p class="ql-block">这些浮雕见证了古埃及文明的兴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法老们的统治和宗教信仰,如墙上雕刻的图特摩斯三世的战果、法老希沙克入侵以色列和犹大的记录等,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卡尔纳克神庙中,你可以看到拉美西斯二世巨像,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也是最出名的法老之一,统治时间长达67年。埃及人称他“拉美西斯大帝”和最美法老。他还是一位建筑狂魔,他在位时对卡尔纳克神庙大兴土木,不遗余力的扩建并亲自设计。他的雕像遍布埃及各地,与神并肩而立,象征着权力和威严。</p><p class="ql-block">这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双脚并拢,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这是法老死后的标准像,如果雕像是法老生前建立,则是双手下垂、双脚错开而左脚在前。王后妮菲塔丽的小雕像立在他的膝盖处,她是法老最钟爱的妻子。(也有专家说那个是法老的小女儿)</p><p class="ql-block">因此,卡尔纳克神庙内有无数拉美西斯大帝巨大的雕像,他哪伟岸的身影无处不在,以彰显他的丰功伟绩和永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碧空苍天之下,拉美西斯雕像身后高耸的第二塔门,历经蹉跎岁月的劫难,已破碎倒塌,尽显沧桑,无不令人感叹!</p><p class="ql-block">卡尔纳克神庙每一处倒塌的巨石和断壁残垣,都原封不动的保持着原貌,没有人为修复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原汁原味的古迹最能体现岁月的记忆,也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p><p class="ql-block">第二塔门另一侧的两座拉美西斯雕像在岁月洗礼下已残缺不全,面目全非。</p> <p class="ql-block">卡尔纳克神庙始建于3900多年前的古埃及第18王朝的第9个国王爱米诺菲斯三世法老,止于最后一个法老托勒密,历经数个朝代。这项马拉松式的工程前后竟然持续了2000年,才形成现在的规模。</p><p class="ql-block">建筑神庙最大的功臣是第19王朝第二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他在埃及的最鼎盛期,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卢克索神庙进行了扩建,把它打造成为古埃及气势恢宏的最大神殿。</p><p class="ql-block">卡尔纳克神庙位于埃及帝国古都底比斯(卢克索)尼罗河的东岸,与卢克索神庙相距1000米。</p><p class="ql-block">神庙面积达20公顷,神庙内有塔门、圣所、大殿、方尖碑、圣湖、20多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供奉的是底比斯主神太阳神阿蒙。</p><p class="ql-block">卡尔纳克神庙是卢克索古迹中的精华,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遗址。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经典之作,对世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它是人类弥足珍贵的瑰宝和遗产!</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可是古埃及人对太阳神阿蒙的一种崇拜。这个神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好几个世纪,很多法老的共同努力才建成的。它的规模之大,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大的用柱子支撑的寺庙了。你可以想象一下,134根石柱排在一起,中间的那些特别粗,有21米高,5米多粗,上面可以站100个人,这得多壮观啊!</p> <p class="ql-block">🌞置身于卡纳克神庙,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这座神庙不仅是埃及最大规模的神庙,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在烈日下,神庙的宏伟与历史的厚重感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主殿内,134根巨型石柱屹立不倒,分成16排,其中央两排尤为壮观,直径达3.57米,高21米,上面承托着长9.21米、重达65吨的大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石柱历经四千年风雨,依然屹立,其上的浮雕依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神庙里的雕像有些线条流畅细腻,如世俗化人物,经数千年的风化轮转,仍能感受到生命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卡尔纳克神庙的残败之美,本质上是文明进程的视觉化史诗。它既展现了古埃及人对永恒的极致追求,又以残缺的形态消解了这种追求的绝对性,最终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形成了超越时空的美学张力。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言:“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而卡尔纳克的残垣断壁,正是这部史书最震撼人心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大厅内还有122根高17米的立柱,它们的柱状为闭合状纸莎草。这些立柱由十九王朝的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父子共同完成。在古埃及人的信仰中,纸莎草被视为太阳生命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因此这座由134根纸莎草圆柱环绕的大厅,也被赞誉为“纸莎草绿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的12根高21米的立柱,其花式柱顶呈现开放式设计,仿佛象征着太阳运行轨道中的顶点;而其他高17米的立柱,其柱顶则为闭合式,它们所处的位置正是太阳运行的最低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过,卡纳克神庙可不只是有石柱。它的周围还有孔斯神庙和其他小神庙,每个宗教季节的仪式都是从这里开始,一直到卢克索神庙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右手边是拉美西斯三世神殿,塔门前立有两尊拉美西斯三世的立像。</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三世神殿,又称哈布城、梅迪内特哈布神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建筑瑰宝,建于公元前12世纪,坐落于卢克索西岸,是拉美西斯三世为自己兴建的陵庙,也是法老统治时期最后一座大型建筑工程。神庙面积超过66,000平方米,是埃及有史以来第二大古庙,仅次于阿蒙神庙。</p><p class="ql-block"> 神庙入口像堡垒,围墙下左右两侧设有哨所。共有三个塔门和一座外门(叙利亚门)。进入第一塔门后是第一庭院,右边有7个奥西里斯立柱,左边是8个纸莎草立柱;再往里是第二庭院,浮雕壁画主要描写Min神和Ptah-Sokar神相关节日;之后是坍塌的多柱大厅,周围有52个祈祷和供奉的小房间,靠近圣殿后部还有两组神和法老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走入小院的前庭,可见两边是法老仿冥神俄塞里斯的立像,粗大威武。</p> <p class="ql-block">俄塞里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王,也是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赫里奥波里斯-九柱神之一。他是大地之神盖布与天空女神努特的长子,其妻子是伊西斯,妹妹奈芙蒂斯是他的妾室,儿子是荷鲁斯。</p><p class="ql-block">俄塞里斯通常被描绘为绿皮肤,手持连枷和弯钩,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王冠上插有两根羽毛,有时还会佩戴一个长长的假胡须,以彰显其神圣和庄严。木乃伊状的身体体现了他与死亡和重生的联系。</p><p class="ql-block">相传,俄塞里斯被弟弟赛特嫉妒并设计杀害,尸体被切成14块散落各地。伊西斯历经艰辛找回碎片并将其拼凑,使俄塞里斯复活并孕育了儿子荷鲁斯。之后,荷鲁斯打败赛特,为父报仇。俄塞里斯则成为冥界之主,审判死者的灵魂。</p><p class="ql-block">俄塞里斯象征着死亡和重生,代表着生命的循环和延续,与古埃及人的丧葬仪式和来世信仰密切相关。人们相信通过举行特定的仪式,可以像俄塞里斯一样获得重生。他还是公正和秩序的象征,在冥界审判死者时,依据死者生前的行为进行公正裁决,体现了古埃及人对道德和伦理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从第二塔门就进入列柱大厅,这是卡尔纳克神殿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建设年代在公元前1290年到前1224年,是由拉美西斯一世、谢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三个法老完成的。这里也曾是电影《尼罗河惨案》的取景地。</p><p class="ql-block">大厅面积为5400平方米,内有134根巨柱,分16行排列,中央的两列圆柱每根高达21米,两边的高15米,目的是使大厅中间部位的天花板抬高,形成高低不等的两层屋顶,以解决大厅的采光问题。巨柱直径3米,要6个人合抱。</p> <p class="ql-block">列柱大厅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大厅,所有的柱身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和鲜艳的彩绘,描绘着阿蒙神护卫法老,法老的丰功伟绩,以加强法老的权威。这些石柱历经三千多年无一倾倒,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殿的大柱厅,宽 102米,深53米,在这个厅中树有134棵13米至23米高的柱子。柱顶为开放的纸莎草花,周长为15米,可容纳50个人在上面站立。想象一下,这些石雕彩绘的大柱已经在这里站立了几十个世纪。整座大厅用如此密集的粗柱创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置向其中,人们不禁感到自身的渺小;据说当年建造卡纳克神殿时,将工匠、祭司、卫士、农民全包括在内,共有81322个人为这座神殿付出了汗水。</p> <p class="ql-block">在这134根雄伟的巨型石柱间漫步,阳光斑驳地投射,照亮了地面与那些驻足欣赏立柱雕刻的游客。随着光影的移动,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埃及的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大厅四壁是法老们将自己的丰功伟绩细致地刻画出来的浮雕。外墙描绘塞提一世和拉姆西斯二世时期的战争场景。这些壁画和象形文字,不仅是艺术精品,也是历史记录,因此卡尔纳克神殿不仅是宗教庙堂,也是艺术和历史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走过宏伟的多柱大厅,继续前行,终于抵达了阿蒙霍特普三世精心打造的第三塔门。然而,眼前的景象令人唏嘘不已,这座塔门已不复往日辉煌,只剩下石块堆砌而成的残垣断壁。</p> <p class="ql-block">穿过柱厅和阿蒙霍特普三世建的第三塔门(现在只剩废墟)就来到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 Obelisk of Thutmose I。本来第和第四塔门之间的狭窄庭院中有4座方尖碑,两座是图特摩斯一世的,两座是图特摩斯三世的,但现在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只剩右侧一根,高23米,重140吨,产地为阿斯旺第一瀑布。</p><p class="ql-block">方尖碑上刻满了图特摩斯一世的名字,但后来拉美西斯四世又刻上了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巨型方尖碑(以及其他神庙内的方尖碑)如何从产地运到卡纳克神庙,并被垂直地竖起,现代的人们有许多猜想。比较让我信服的猜想是,方尖碑顺尼罗河从阿斯旺由南向北运至卡纳克,在竖起前,埃及人会在高于水平面许多的位置先建立起一个巨大的斜坡,通过斜坡将方尖碑运至坡顶,然后将方尖碑沿斜坡的另一面推下,最后再反方向将方尖碑拉起。</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不亲临卡尔纳克神庙,就不会知道人是多么的渺小,只有当你走近它时,才能真真切切被它那巨大的规模、宏伟的气魄、辉煌的建筑、精美绝伦的艺术,及厚重的文化历史所倾倒。尽管卡尔纳克神庙年已历经近4000年的风雨的洗礼,其宏伟建筑也面目全非,然而透过那些仅存的部分,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和想象到卡尔纳克神庙当年的气势与恢弘。</p> <p class="ql-block">穿过阿蒙神庙的立柱大厅便来到第三座塔式门楼,这座门楼是卢克索神庙的创建者阿蒙霍太普三世修建的。</p><p class="ql-block">在门楼后面的庭院中,原立有4座方尖碑,由图特摩斯一世和三世遗留下来的,现在只有一座方尖碑还挺立着,其余三座只剩下一堆残碑断石。可别小看了这座方尖碑,它可是当时最高的方尖碑,也是现在埃及境内最高的方尖碑。碑身高29米,重323吨。据说是用一整块花岗岩雕凿而成的,更重要的是这座方尖碑篆刻着古埃及帝王的爱恨情仇。</p><p class="ql-block">这座方尖碑是世界上第一位女王,也是古埃及惟一的一位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所立,哈特谢普苏特是开创古埃及新王朝盛世的图特莫斯一世法老的女儿,哈特谢普苏特女王自幼志向远大,秉性刚强,立志要当全埃及的最高统治者,在辅佐丈夫图特莫斯二世法老执政期间,就热衷朝政,觊觎国家统治权力。</p><p class="ql-block">当丈夫图特莫斯二世去世后,迫于女子不能当法老的世俗压力,不得不扶植年仅9岁的图特莫斯三世当了法老,哈特谢普苏特便成了摄政王。不久女王废黜图特莫斯三世并把他放到卡尔纳克神庙来当了一名普通祭司,自己加冕登极。为巩固王位,女王花了7个月的时间从阿斯旺采下石料制成当时全埃及最高最大的两座方尖碑,立在这座全埃及最大最神圣的神庙里,并在碑上刻下铭文称自己为阿蒙神的女儿和儿子,以此证明自己承继大统的合法性。</p> <p class="ql-block">在第四和第五塔门之间,就是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献给太阳神阿蒙-拉的方尖碑了。我们在前面介绍卢克索神庙的时候曾经说到过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她是图特摩斯一世的长女,后来接替了丈夫图特图特摩斯二世的权力成为古埃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王,虽然夺取政权的手段可能在后世的记述中不甚光彩,但她从政期间国泰民安、商贾发达,是一位执政能力卓越的领导者。</p><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修复了卡纳克神庙在喜克索斯占领期间被外国统治者蹂躏的穆特神庙区域,并竖立了两座高达30米、重323吨的方尖碑,用以赞扬和纪念阿蒙神的卓越功绩,和庆祝她担任法老十六周年。但如今只有一座仍然矗立,另一座在施工过程中损坏,因此女王建造了第三座方尖碑来取代它。破碎的方尖碑被留在阿斯旺的采石场,至今仍留在那里,为方尖碑如何开采提供了证据。卡纳克神庙中这座矗立的方尖碑也是由一整块石头做成的,是埃及当时最高也是现在埃及境内最高的方尖碑。方尖碑的顶部缀有金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非常华美。</p><p class="ql-block">方尖碑记载了哈特谢普苏特赞美阿蒙神、并称自己是神的女儿,铭文经翻译大意是:“她为她的父亲阿蒙——两片土地王座之主,建造她的纪念物,为他用南方的坚硬花岗石建造了两个大方尖碑,它们的表面镀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当太阳在它们之间升起时,从尼罗河的两岸看去,它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阿蒙,两片土地王座之主:他让我统治黑土地和红土地,作为一种奖赏,在整个土地上没有人反对我。所有异国他族都是我的臣民,他将天的边际作为我的疆界,太阳环绕的一切都为我劳作。他将这一切给予他亲生的人,他知道我将为他统治这一切。我确实是他的女儿,我服侍他,知道他所有的意旨。我从我父亲那里得到的赏赐就是生命、永恒和统治,在万物的荷鲁斯王座上,像拉神一样长久。”</p> <p class="ql-block">这座方尖碑高19.5米、重120吨(一说为高23米、重143吨)。方尖碑的石料来自阿斯旺采石场,由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如此又长又重的方尖碑是如何运输及安装的?也是一个谜。从遗留的方尖碑底座可见,底座有一凹洞,方尖碑下端有凸柱,凸柱正好嵌入凹洞,严丝合缝,十分稳固。后世要移走方尖碑,只能将方尖碑底端与底座分离,凸柱断裂。</p>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原本在此立有两座方尖碑,现在仅存一座,高29.56米,重达325吨,是当时最高的方尖碑,也是现在埃及境内最高的方尖碑。另一座方尖碑被拦腰断裂。这两座方尖碑碑身四面铭刻着哈齐普苏特女王的名字及建造细节,东面及西面的铭文特别献给太阳神阿蒙,并在碑上刻下铭文称哈齐普苏特女王为阿蒙神的女儿,以此证明她承继大统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她为她的父亲阿蒙——两片土地王座之主,建造她的纪念物,为他用南方的坚硬花岗石建造了两个大方尖碑,它们的表面镀上了全世界最好的金子。当太阳在它们之间升起时,从尼罗河的两岸看去,它们的光芒照耀着大地。</p><p class="ql-block">图特莫斯三世也是一代英主,当年事稍长,便不甘心当傀儡,蠢蠢欲动,依靠神庙祭司集团的势力,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王位。上台后的他在全国范围内对女王进行了清算,凡是有女王名字和雕像的地方统统抹掉,凡是女王建造的建筑也统统毁掉。但有意思的是,图特莫斯三世没有摧毁女王在尼罗河西岸为自己建造的神殿,也没有推倒女王在卡尔纳克神庙建造的这两座方尖碑。而是对这两座方尖碑用高墙砌起来遮挡视线,只留顶端下下的一段,因为那上面的铭文是献给阿蒙神的。可惜,另外一座方尖碑已经风化断裂,倒在了神庙里的角落里。这座方尖碑能保留下来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获得法老地位的女性之一,进而违背了埃及国家的所有法律和习俗,利用一系列的王朝环境,实现了自己的权力野心,她是图特摩斯一世和他的正妻阿摩司-奈菲尔塔利王后的女儿,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图特摩斯二世结婚后,她成为王后的妃子。</p><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在童年时期就享有家族权力的所有特权,尽管她的族长很少受到尊重,这种情况唤醒了她的求生本能,从那时起,她就以自己的智慧和狡猾胜过了她的两个哥哥。</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一世在成功执政十三年后去世,而他的个人生活却分崩离析,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了,由于没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她自然成了继承人,然而在政治形势似乎对她有利时,大臣和王家建筑师之间的阴谋成功地夺走了她的统治权,因此她将统治权让给了私生子图特摩斯二世。</p><p class="ql-block">随后,她的性格促使她采取行动,反对盛行的父系掌权,这位年轻的女性通过讨好伟大的宗教领袖而获得了声望,并与法老的许多仆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但一个意想不到的政治举动迫使她成为了伟大的王室妻子,并屈从于她同父异母的哥哥的权力。</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二世突然去世后,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但哈特谢普苏特却占了上风,自称是神的妻子和埃及两地的法老,年仅 12 岁的图特摩斯三世对此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几乎所有关于他统治时期的记载都被删除了,就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甚至连她的名字也从国王名单中删除了。</p><p class="ql-block">虽然哈特谢普苏特是历史上第三位女法老,但在埃及社会看来,由女性统治的可能性是荒谬的。</p><p class="ql-block">七年后,她决定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改名为马特卡雷-哈特谢普苏特,开始冒充埃及的统治者,采用法老的特征--假胡须和尼姆头饰--以及上埃及王、下埃及王和两地之主等男性王室称号。</p><p class="ql-block">甚至在继子成年后,他也没有放弃权力,因此在将近 20 年的时间里,埃及由两位法老一起统治,虽然女统治者掌握着埃及的统治权,但并没有明显的冲突。此外,虽然她允许雕像上出现一些女性特征(如窄腰),但雕像还是以男性特征为主。</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1457 年,哈特谢普苏特去世后不久,她的纪念碑就遭到了攻击,她的雕像被拖拽和砸碎,她的形象和头衔也被玷污,"古埃及学者乔伊斯-泰尔德斯利在采访中上写道,他认为传统上认为是图特摩斯三世干的,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些行动是逐步进行的,尤其是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p><p class="ql-block">她的身影披上了一层沉默的外衣,几乎所有关于他统治时期的记载都被删除,就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她的名字甚至被从国王名单中删除,直到后来人们将其恢复。她的形象无法抹去,因为即使没有权威、胡子和指甲油,她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历史尘埃永远无法压制一个伟大的女性法老。</p> <p class="ql-block">方尖碑都是一对的,另一座已经倒塌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方尖碑的残损部分曾经横卧在圣湖旁。</p> <p class="ql-block">第四塔门和第五塔门都是由图特摩斯一世建造,两座塔门间有座小巧的圣堂。规模宏大作为神庙的重要入口之一,展现出古埃及建筑的雄伟气势。</p><p class="ql-block"> 塔门表面有精美的浮雕和彩绘,描绘着古埃及的神话故事、法老的功绩以及宗教仪式等场景,体现了古埃及高超的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在门口能看见拉美西斯二世和王后纳菲尔塔利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的坐像。</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雕像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只有残破的立柱诉说着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感知一下几千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安可符号(上部为一圆环的十字形饰物)多次出现。这个神秘符号原本喻意神赐给法老的礼物, 后来古埃及人用来象征生命。</p> <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一世所建的第五塔门,以及图特摩斯三世建造的第六塔门均已毁,只剩下断墙残壁。第五塔门后方是图特摩斯一世修建的横向走廊的东墙前方,</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雕像被刻意破坏的面部,原是后任法老抹去其统治痕迹的政治行为,却意外地将个体权力斗争升华为文明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第六塔门由由图特摩斯三世于公元前1479年至公元前1425年建造。处在第五塔门和“玛阿特宫”之间。</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小型塔门,采用砂岩材质,其大门由花岗岩制成,表面覆盖着金箔。塔门的尺寸为长15.7米、宽4.2米、高12.5米。</p><p class="ql-block">塔门的浮雕装饰描绘了图特摩斯三世崇拜阿蒙-拉神的场景,展示了古埃及精湛的雕刻技艺。</p><p class="ql-block">第六塔门所在庭院的北、西、南边缘排列着12根封闭式纸莎草柱廊,南北各6根。庭院的北部和南部还有小礼拜堂向东延伸。</p> <p class="ql-block">第七塔门在哈特谢普苏特的第八塔门北侧,由图特摩斯三世于公元前1479年至公元前1425年建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26米,长63.2米,宽10.6米,采用砂岩材质。</span></p><p class="ql-block">门前原立有两座方尖碑,其中一座在公元4世纪被移往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现在仍耸立在伊斯坦布尔的广场上。</p><p class="ql-block">塔门南立面装饰有图特摩斯三世“击打”一群畏缩俘虏的浮雕场景,展现了法老的威严和权力。</p><p class="ql-block">塔门南侧门口两侧各有一尊图特摩斯三世的巨大雕像,雕像南侧还有两座玫瑰色花岗岩方尖碑。</p> <p class="ql-block">沿第一到第五塔门的方向,穿过一片乱石庭院就来到了图特摩斯三世的节日大厅Festival Hall,后被用作庆祝欧佩特节Opet Festival和塞德节Sed Festival。庆祝欧佩特节是为了提升阿蒙-拉太阳神和法老的生育能力的,以期他们能够子孙兴旺。塞德节自国王在位30周年纪念日开始,每3年庆祝一次,以示法老有能力继续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统治。庆祝活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跑步、穿戴动物尾巴、佩戴象征力量的🐔🐔符号等等。举办塞德节最多的为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共举行了14次。</p><p class="ql-block">说到这个塞德节,第六王朝曾经有一个比拉美西斯二世还长寿的法老,佩皮二世,活了一百岁。他九十多岁的时候还在举行塞德节,但跑步对于年老力衰的佩皮二世实在是一件强人所难的事儿。于是民间传说法老跑不动了、法老的法力消失了,加上同时期自然灾害横行,而四千多年前的法老对此束手无策,民众对法老的信仰日渐削弱,渐渐开始求助于法术。</p><p class="ql-block">沿着东西中轴线,可以直达圣坛,那是古时候只有祭司和法老才能进入的地方。遗憾的是如今那些神像只剩下半身了,上半身不是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就是在开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节日大厅中轴线的末端有一个图特摩斯三世植物园,墙壁上的浮雕表现了图特摩斯三世在叙利亚🇸🇾和巴基斯坦🇵🇰连年征战时在异域所见过的奇花异草、水果、鸟类、走兽等物。并且有带回埃及的植物。图特摩斯三世,是一位战功赫赫从无败绩的法老,被称为古代史拿破仑,帮助古埃及把版图扩张至阿拉伯半岛。</p><p class="ql-block">记录植物种类:卡尔纳克神庙的壁画和浮雕上有许多植物图案,这些图案不仅是艺术装饰,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神庙周围实际种植的植物或古埃及人所熟知的植物种类。 </p><p class="ql-block">体现植物文化:通过壁画和浮雕中对植物的描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埃及人对植物的认知、利用以及植物在他们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庆典厅是卡尔纳克神殿的另一个重要建筑,又称为“纪事大厅”,通常也被翻译为“最辉煌的遗迹”,或“活的灵魂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庆典厅是为庆祝图特摩斯三世执政的周年纪念活动,以及每年阿蒙-拉神的节日庆典而建。始建于图特摩斯三世统治的第23年,历时7年建成。</p><p class="ql-block">外部由32根方形柱子支撑屋顶,内部则是帐篷杆样式的柱子,象征图特摩斯三世在征战中使用的军事帐篷。</p> <p class="ql-block">这座庆典大厅在建筑结构上被认为是革命性的,用成行的圆柱支撑天花板。主大厅内中间两行柱子比其他部分要高,使得中间部分天花板要高出,方便上面留出窗户采光。天花板、横梁和柱子布满彩绘,颜色一直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柱子和墙壁上有精美的浮雕与彩绘,内容包括植物、动物、鸟类等,这些图案展现了从亚非各国带回埃及的物种,此外还有古埃及的宗教仪式、神话故事以及图特摩斯三世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入口处有两座图特摩斯三世的雕像,穿着节日盛装。有一条长廊,墙壁上描绘着古埃及皇家 Jubilee 庆典的场景,连接着9个用于储存食物和祭品的小房间,以及供祭司进行宗教仪式的房间。</p><p class="ql-block">主厅区域即祖先堂,图特摩斯三世在此记录了所有对卡纳克神庙建设有贡献的法老名字,这里还有一个44米宽的多柱厅,有32根柱子和10根两排的柱子。</p><p class="ql-block">东北区域有一个通往“水钟室”的楼梯,水钟用于祭司确定夜间进行宗教仪式的正确时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庆典厅是古埃及宗教仪式和庆典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古埃及人对阿蒙-拉神等神祇的崇拜和信仰,对于研究古埃及宗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密室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与充满阳光的外庭院形成强烈反差,里面满布浮雕壁画,更加阴暗神秘。</p><p class="ql-block">作为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的重要建筑,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其保存下来的雕刻、铭文等为研究古埃及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庙内的圣甲虫雕像,是阿蒙霍特普三世修建的。它在埃及宗教中象征着好运与幸福。传说中,绕行雕像十圈能带来财运,七圈则能为自己祈福好运。</p><p class="ql-block">圣甲虫(在中国俗称屎壳郎)在古埃及是非常受尊宠的,因为人们发现它死后会在土中复活,被认为是复生的象征。其实只是屎壳郎糞便有产的卵被一起埋进土里,幼虫长成成虫爬出了土。有人去世,会抓几只圣甲虫陪葬,祈求死者藉此得以永生。于是在古埃及圣甲虫以浮雕雕像壁画等形式出现在各个神庙、陵墓中。</p> <p class="ql-block">一些绕着圣甲虫雕像走七圈以求得到好运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神庙内刻满了古老的字符,这些字符如同流动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示了古埃及的辉煌与灿烂。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个遥远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第三和第四座塔门之间有一条南北向道路,通向南边的阿蒙妻子穆特神庙区。图特摩斯三世在此修建了第七座塔门,塔门墙上有他打仗的浮雕,塔门两边有四座法老巨石像。</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被后世誉为“埃及的拿破仑”。</p><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三世出生于公元前1514年,是法老图特摩斯二世与次妃伊西斯之子,12岁即位,因年幼由王后哈特谢普苏特摄政,在此期间他学习知识,锻炼武艺。</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482年哈特谢普苏特去世后,图特摩斯三世开始亲政,开启了其辉煌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他一生共发动了15次战役,取得17场战役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三世晚年逐渐倾心于享受富贵尊荣,他让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成为共治者,自己于公元前1425年去世,墓葬位于帝王谷kv34。</p><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三世亲政后平定了西亚叛乱,在美吉多战役中击败以卡迭什为首的反埃及同盟。他一生征战,将埃及版图扩展至东起西亚,南至尼罗河第四瀑布,西至利比亚,北抵幼发拉底河上游,使埃及成为地跨北非和西亚的大帝国。</p><p class="ql-block"> 为巩固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图特摩斯三世在西亚驻扎军队,派驻总督,同时利用当地土著王公进行统治,还将王公子弟带到埃及接受教育。此外,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将维西尔分割为上下埃及两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特摩斯三世对</span>艺术和建筑大力支持,修建了许多宏伟的神庙和纪念碑,如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他对卡纳克阿蒙神庙的贡献比其他任何法老都大。</p><p class="ql-block"> 图特摩斯三世的统治使埃及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其军事征服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贡品,提升了法老的威望,也促进了埃及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特摩斯三世的</span>扩张和改革措施为埃及帝国的形成和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政治、军事和文化遗产对后世法老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p> <p class="ql-block">穆特神庙是供奉阿蒙神妻子穆特女神的庙宇。</p><p class="ql-block">穆特神庙有着严谨的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主要建筑包括门楼、庭院、柱厅和神殿等。神庙入口通常有高大的门楼,穿过门楼进入庭院,庭院后是柱厅,再往后便是供奉穆特女神的神殿。</p><p class="ql-block"> 采用了古埃及典型的巨石建筑风格,大量使用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石块之间衔接紧密。神庙的柱子、墙壁上都有精美的浮雕和彩绘,内容多与穆特女神以及古埃及的宗教神话相关。</p><p class="ql-block">穆特女神:在古埃及神话中,穆特意为“母亲”,是阿蒙神的妻子,被视为王室的守护者,保佑王室人丁兴旺。她通常被描绘为头戴双羽王冠,手持权杖和生命之符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穆特神庙始建于新王国时期,多位法老参与了神庙的建造与扩建。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对穆特神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装饰。</p><p class="ql-block">随着古埃及历史的变迁,穆特神庙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修缮、改建以及部分损毁。希腊罗马统治时期,神庙融入了一些希腊罗马的建筑元素和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作为供奉穆特女神的神庙,是古埃及人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古埃及人通过在神庙中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祈求穆特女神的庇佑,以获得平安、繁荣和王室的延续。</p><p class="ql-block">神庙中的浮雕、彩绘、铭文等,承载了丰富的古埃及文化信息,为研究古埃及的宗教、神话、历史、艺术、建筑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再向南,图特摩斯三世完成了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时期开始修建的第八座塔门,转过塔门,塔门前有几座巨型的石像,只有两具保存相对完好,其他的己经毁掉了。可能是法老或神灵的雕像,用以彰显神庙的神圣与庄严,以及法老的权威与神性。</p><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统治时期是古埃及历史上较为繁荣和稳定的阶段,第八塔门的建造体现了当时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强大的国力,同时也是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巩固自身统治、宣扬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p> <p class="ql-block">从破损的雕像及建筑中,依然可以想象当时的雄伟辉煌!</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雕像</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看见卡尔纳克神庙的柱子断口呈现平整状态,好像用的特殊的切割技术?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历史文献或现代科学研究给出明确答案。不过,结合古埃及建筑技术和神庙的历史背景,可以推测以下可能原因:</p><p class="ql-block"> 1、建筑工艺与材料特性</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在建造神庙时使用了大量花岗岩、砂岩等硬质石材。这些石材经过精确切割和打磨,可能采用铜制工具配合沙子进行研磨,使得石块的接缝处本身就较为平整。若柱子因自然或人为因素断裂,其原始切割面的平整性可能延续至断口处。</p><p class="ql-block"> 2、结构性断裂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神庙历经数千年的自然风化、地震或人为破坏(如战乱、盗窃),部分柱子可能因地基沉降或结构压力导致断裂。古埃及建筑常采用模块化结构,柱子由多块巨石叠砌而成,若连接处的砂浆或结构设计存在缺陷,断裂时可能沿特定层面断开,形成相对平整的断口。</p><p class="ql-block"> 3、后世修复或改造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神庙在历史上曾多次被修缮或改建,部分断口可能是后世工匠为修复或重新利用石材而刻意加工的结果。例如,切割平整的断口便于与其他石块拼接,或用于新的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 4、未被完全揭示的古代技术</p><p class="ql-block">古埃及建筑技术中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如方尖碑的精确切割与竖立)。有学者推测,古埃及人可能掌握了某种高效的石材加工技术,使得断口呈现异常平整的状态,但具体方法尚未被现代科学完全破译。</p> <p class="ql-block">第九塔门和第十塔门为霍伦哈布所建,没有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个狮身人面像的主人应该是图坦卡蒙。</p> <p class="ql-block">卡尔纳克神庙的10个塔门和围墙修建于托勒密时期,他是最后一位扩建神庙的法老,也是埃及走向衰落的最后一位法老。10座塔门和高大的围墙是他的杰作。至此,卡尔纳克神庙的规模永远被定格在围墙之内,再也没有向外扩张一寸。</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卡尔纳克神殿,虽然多处神庙已破败不堪,到处是残垣断壁、残缺雕像,但透过那些仅存的部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和想象卡尔纳克神殿当年的宏伟壮丽。</p> <p class="ql-block">卡纳克神庙的建筑结构令人叹为观止。高大的石柱、宏伟的殿堂,都是古代建筑工艺的杰出代表。站在神庙中,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岁月的沉淀,而这座神庙则如一座承载历史沧桑的宝匣,守护着古埃及的辉煌。</p><p class="ql-block">阳光与神庙的互动一直是一种观感体验的享受。神庙内的光影交错,仿佛神明也在这时刻降临人间,让整个神庙沉浸在一片神秘而宁静的氛围中。这是一次穿越时空,亲临历史的奇妙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