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岩泉

费世利

<p class="ql-block">  每次下乡采风,我都至少提前一周关注天气预报,总挑云轻风淡的日子出行。唯有此次龙港镇岩泉村的造访,明知春雨绵绵,雉域十国及特邀嘉宾一行十余人,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欣然前往。周六,雨洒江天,远山和天空灰蒙蒙的一片。天高飘寒雨,草木自苍然,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寂寥孤独,一如这肃穆庄严英灵集结的岩泉。</p><p class="ql-block"> 岩泉村,地处阳新、通山交界处,背倚南山崖,毗邻富水水库,因清泉之水岩上来而得名。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经是鄂东南道(特)委的大后方,至今保留有红五八军政治留守处、红军后方医院、红十六军电讯局、红军井、石印局、烈士墓林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处,191 名烈士长眠于此,所以又叫“红军村”。</p><p class="ql-block"> 夹溪而居的岩泉村山幽水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进村口,“红军村”三个红色大字苍劲有力赫然醒目,仿佛在提醒我们即将开启的是一段峥嵘岁月的革命记忆。再往里走,是六烈士的雕像,栩栩如生的群像皆正视前方,他们或手握钢枪,或意气风发,无一不英勇且坚毅。淅淅沥沥的雨中,我与他们擦肩而过,却是一眼千年。年轻的好儿郎呀,你们五官分明,气质俊朗,本是人间惊鸿客,为了高于天的革命信仰,却在最好的年华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念起,我久久不能释怀……</p><p class="ql-block"> 继续向前,车行至岩泉村委会,我们一行冒雨下车驻足参观。红军亭的红色画廊,红五、八军留守处旧址、鄂东南后方石印局、红十六军后方电台、鄂东南红军后方医院、红军井等红色革命文化遗迹一一展现。泪眼婆娑中,我仿佛看见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纷至沓来。站在红军亭下,重温红军的光辉历程,铭记岩泉的历史,我想我们当不忘初心,以“红色阵地”筑牢“精神高地”。</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1931年春至1932年秋,在湘鄂赣边前线反“围剿”战斗中,有一千余名负伤红军,被转到岩泉村“红军医院”治疗。其中董自洋等191位红军战士,因缺医少药,导致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在“红军烈士墓园”,191块烈士碑,形成墓林群;191棵参天水杉,直指苍穹,护佑英烈。</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最难以忘怀的是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烈士墓碑。五角星下,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姓甚名谁都不曾留下,但他们曾经确实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来自何方?曾是谁的儿子?或是谁的丈夫?亦或谁的父亲?如今的我们都无从得知。穿过历史的尘埃,我唯一能想到的是:硝烟四起的年代,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奔赴前线,置生死于不顾,奋勇杀敌,为国捐躯。最终,他们的遗骸留在了状如宝莲的岩泉。“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此刻,风雨潇潇,群山呜咽,我亦潸然泪下。“青山有幸埋忠骨”,唯愿英雄长安息!</p><p class="ql-block"> 漫步岩泉,党旗迎风飘扬,红色文化遍布,“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好一派祥和安宁的田园风光。这是无数先烈用热血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幸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辈当自强,不负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岩泉村近百年的光荣岁月,弹指一挥间,那些荡涤人心的革命故事如今仍被岩泉人代代相传,岩泉人也一直牢记脚下这片洒满烈士鲜血的热土,书写属于他们的红色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