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今天是2025年2月28日,前来参观上海博物馆的埃及展的人不是很多,但真的让人兴奋不已!曾记得在1999年的夏天,也是在人民广场上的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也举办过一次埃及文物展。那个时候,没有参观人数限额和网上提前预约等措施,所以排队观展的盛况相比今天,那才叫人山人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尼罗河畔三千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下埃及上博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老国度来魔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守护神狮换人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美内普塔站像(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 矗立在上海博物馆南大门门前,我们从站像右边的蛇形通道进入大厅。</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进了博物馆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辛努塞尔特一世的头部雕像(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文字介绍是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85﹣前1773年)相当于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夏朝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金字塔之巅》由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放在一楼的右、中、左三个展厅(不分先后)我们就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观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法老的国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萨卡拉的秘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图坦卡蒙的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一、法老的国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众神初现秩序旦始太阳东升西落,尼罗河泛滥又退去,这种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促生了古埃及人的宇宙观。他们将对大自然的认知演绎为上千个神衹的形象,由此形成了文化归属感与凝聚力,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王朝时期王陵出土的器皿显示,国王从这时开始使用某些特定的装饰主题来彰显王权。这只陶罐上出现的王室狩猫和船只航行图案一直被古埃及人使用到了法老文明的末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尊雕像相当罕见地表现了冥界之主复活的一幕。奥赛里斯俯卧在制作木乃伊用的石床上,手臂僵直地放在身体两侧,头部抬起,直视前方,显示了他从死亡中重生的神秘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秩序典章王权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神人关系和谐、王权与神权结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点。在古埃及辞书的分类中,神、人、死者分属天界、地界、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三界,他决定着国家兴衰,维护着社会和自然界的秩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石碑出土于赛门凯特陵墓入口处的一对石碑之一。碑上刻有赛门凯特的荷鲁斯名,意为“神的同伴”或“体贴的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拉美西斯二世以其军事能力名声大振,在其治下埃及与赫梯帝国达成和平,他也在卢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亚等地留下无数宏伟的建筑作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 1974年,考古学家注意到它的状况不断恶化,于是将其送往巴黎接受真菌感染的治疗。在旅行前,拉美西斯甚至获得了埃及护照,其中标注了他的职业为国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项圈属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出土时珠子已散落,后由埃及学家复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瓦赛赫(Wesekh)在古埃及语中意为“宽”,这一命名形象地体现了项圈的外形特征。由于项圈体积大、质量重,所以背后常有配套的门赫特(Menkhet)平衡坠作为配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哈特谢普苏特是新王国第18王朝的传奇女王,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初期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埃及,为埃及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与繁荣。由于古埃及的王位继承传统是父子相继,所以在掌权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从传统的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图特摩斯三世在女王去世后统治埃及,并在执政后期系统性地抹除女王的痕迹,这种"除忆"行为可能旨在巩固统治和警示后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仪式生活等级社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供奉诸神到祭祀祖先,从国王加冕到亡者下葬,古埃及人活在仪式的世界里。通过对仪式的解读,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形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假门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建筑,不能真实开合,只是被雕刻为门的样式,为灵魂提供往来于冥界和现世的通道,死者通过假门来到祠堂中享用供品并聆听祭司的祷文,因此假门前通常会摆放为祭祀仪式准备的祭品、水盆和供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太阳船与拉神密不可分。神语中,太阳神位在白天驾太阳船航行于天空,照亮人间;晚上列进入冥界,击败混沌之蛇阿候器,精亮冥养、太阳船模型通常作为随葬品放在国王和贵族幕中,以帮助死者穿过冥界,到达永恒的神之锈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尊雕像刻画了普塔大祭司与其妻子并肩而坐的形象,展现了古埃及新王国时期贵族阶层的优雅与庄重。雕像通体彩绘,色彩鲜艳,细节精致,是古埃及雕塑艺术的杰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斯文斯道文人雅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描绘和建构客观世界象形文字的一种尝试。“圣书体象形文字”通常出现在神庙墙壁、纪念物上,成为有着象征意义的符号。智慧之神图特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发明者,也是书吏们的保护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朱鹭,一为狒狒。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负责记录账目和各类文书,还被视作神庙里“生命之屋”的主人,管理重要的藏书和档案。图特还掌握强大的魔法和秘传的知识,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块石碑记录了外国使节向图特摩斯三世进贡的场景,展现了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强盛与繁荣。石碑顶部刻有太阳圆盘和双翼,象征太阳神拉的保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丧葬纸草是古埃及人重要的随葬品之一,旨在保护死者克服冥界的所有阻碍。这份丧葬纸草属于某位阿蒙神祭司,画面分为四部分,包含了《亡灵书》《门之书》和《洞之书》三种丧葬文献的内容,后二者属于新王国时期国王专用的《冥世之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一部分:《门之书》章节。冥界之主奥赛里斯身穿白色裹尸布,身后是协助他复活的两位女神伊西斯和奈芙西斯,死者正向奥赛里斯献上祭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二和第三部分:死者和冥界诸神以及其他重要神祗,包括图特和荷鲁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四部分:"末日审判",死者的心脏被放在天平上,与正义女神玛阿特的羽毛比较重量,阿努比斯负责称量,而图特负责记录。在古埃及人的想象中,倘若审判中心脏比羽毛重,则意味着有罪,心脏将被怪物阿米特吞噬,死者将迎来"真正的死亡";如果心脏比羽毛轻,则表明死者遵守公理和正义,进而可以复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交融再造埃及与地中海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铁器时代的世界帝国的出现,波斯、亚历山大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发展,使原来独立发展的文明地区渐趋一体化,加速了文明交融和传统再造的过程。古埃及文明最终由尼罗河汇入地中海边更广阔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哈托尔是古埃及最古老和最受崇拜的神祇之一,其崇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她的名字“Hathor”意味着“荷鲁斯的家”,表明她与天空神荷鲁斯有着密切的联系。哈托尔不仅是爱与美的象征,也是天空、舞蹈、音乐、兴奋、家庭、生育和矿物的守护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雕像的主人是一位高级书吏。在古埃及,书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人对古埃及的了解也有许多源于书吏笔下的各种记录。除了行政职能外,书吏也与工匠和画家等一起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木乃伊面具旨在保护木乃伊的头部和上部躯干,确保主人能恢复呼吸和进食等重要功能,最早出现于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人认为灵魂能识别身体,所以面具也起到维持个人特征的作用。托勒密埃及时期,希腊文化艺术与埃及本土传统相融合,复合风格的木乃伊面具是对此时"双面社会"的具象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岩板上刻有两条巨蛇和一只狮鹫。两条巨蛇可能是上下埃及的守护女神奈赫贝特和瓦杰特,都与王权相关。狮鹫是神话生物,有狮子的身体和鹰的头颅与翅膀,是古代中东和地中海地区最受欢迎的装饰图案之一。在古埃及,狮鹫往往与王权之神荷鲁斯相联系,因此浮雕可能代表上下埃及的守护女神对国王的守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伊西斯怀抱荷鲁斯的主题在后期埃及时期盛行,并延续至希腊罗马时期,可能是基督教中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这一主题的灵感来源。这一时期,伊西斯不断吸纳古埃及其他女神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头饰的融合,如两侧牛角与太阳圆盘的造型来自哈托尔女神的典型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六)永恒回归来世信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以来世信仰为核心的宗教体系,是由古埃及社会精英综合地方传统打造的高级文化。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有三种表述形式:一为墓葬文学;二为其建筑、图像表达;三为相关主题的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彩绘萨布提匣是古埃及墓葬中的一种陪葬品,主要用于存放“萨布提俑”(Shabti)。这些俑是小型的陪葬雕像,通常由陶土、木头或石头制成,有时也会用彩绘装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河马的蓝色身体上绘有尼罗河两岸的动植物,费昂斯材质的独特蓝色意指尼罗河水的粼粼清波,动植物间的互动则体现了尼罗河充沛的生命力。古埃及人在墓葬中放置河马小雕像,是希望这种凶猛的动物能在冥世之旅中帮助亡者抵御其他有危害的生物,例如鳄鱼,从而顺利抵达来世的乐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塞尼特是一种棋盘游戏,“塞尼特”意为“通过”。下棋的画面最早出现在古王国时期的壁画中。新王国时期,塞尼特棋有了来世信仰方面的象征意义,在《亡灵书》中,死去之人会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下棋,获胜者的灵魂将顺利穿过冥界,赢得重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位妇人闲适地躺在床上,她的侍女站在一旁﹣﹣这一随葬模型生动地为我们展现出古埃及人的家居生活。现存的床几乎都来自国王与贵族墓葬,在墓中放置这类模型不仅体现出墓主生前的财富与地位,也带有死亡如同入睡、终将重新醒来的寓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供桌发现于萨卡拉的梯形金字塔旁的一处地下墓穴中,其外观与制作木乃伊使用的石床一致。这种石床表面略倾斜,末端带有水槽,方便引流防腐过程中流出的液体和清洗遗体用的水。供桌前端为两头狮子的形象,成对的狮子象征着地平线,而太阳神每日从地平线升起,石床的形状因此具有了复活的含义。但萨卡拉发现的这张石床的实际尺寸远远小于真实的木乃伊防腐床,因而很大可能是浇祭使用的供桌或防腐床的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头枕下方的女性形象双膝跪地,作托举状,或与天空女神努特托举太阳相关。在古埃及信仰中,头枕与死亡和来世有关,因为死亡和睡眠相似,是暂时的无意识状态。随葬头枕寓意着死亡只是一场梦境,而死者终将醒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会将特定的四个内脏取出,经过处理后分别放置在四个卡诺匹克罐里,以护佑亡者的身体在来世完整无缺地复活。卡诺匹克罐得名于首次出土之地的希腊名,而非古称。 从第19王朝到新王国末期,卡诺匹克罐的顶盖雕刻进一步精细化,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象征含义,这时的盖子被雕刻为荷鲁斯四子的形象,他们是肝脏的保护者、人头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以及肠的保护者、鹰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span></p> <p class="ql-block">国王和王后头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面浮雕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王国时路(公元的1550﹣款106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后半身像浮雕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span></p><p class="ql-block">注:在古埃及的神庙、陵墓、宫殿中均有大量的浮雕装饰,但在正式动工之前 工匠们需要不断练习以磨砺其手艺。这块浮雕板可能是工匠的习作,两面分别雕刻了国王和王后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丧葬神之一,在木乃伊开口仪式和末日审判中扮演重要角色。对阿努比斯神的崇拜在中王国时期被吸纳进奥赛里斯崇拜体系:奥赛里斯被认为是阿努比斯之父,阿努比斯则将其尸体制成木乃伊,二者通过血缘关系的建构以及阿努比斯的防腐职能建立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尼弗特姆是香气之神和疗愈之神,诞生于原初之水中浮现的莲花里。起初他可能是创世神阿图姆的一个化身,在每天日出时出生,在白天长大成熟,又在日落时进入死亡世界。他因孤独而落泪,其泪水创造了人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铜像以狮首女神塞赫迈特的神座为中心,香气之神尼弗特姆和魔法与医疗之神海卡分立两侧,如此组合的原因可能是后两者在神学体系中皆有神子的角色,并与塞赫迈特有所联系。神座前方是面朝三神跪拜祈祷的人物形象,或为铜像的供奉者和拥有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古埃及神话中,孟菲斯的创世神普塔使一头处子之身的母牛受孕,诞下了阿匹斯神牛,因此神牛在繁衍方面的力量也被视为普塔神力的显现。每一代阿匹斯神牛只有一头,上一任神牛死去后,埃及祭司会根据特定的毛色选择继任者,将其豢养在普塔神庙南边的特定区域。神牛在活着时受到供养,为埃及人提供所求的神谕,在死后会葬入神牛墓"塞拉皮雍"巨大的石棺中。生下神牛的母牛也被认为具有神性,作为女神伊西斯的化身受到供奉。</span></p> <p class="ql-block">二、萨卡拉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一)神圣动物崇拜中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古埃及后期,国家的分裂、外族的入侵和社会的动荡加剧导致了民间对魔法和巫术的信仰,神圣动物崇拜因此风靡一时。对应特定神灵的动物,如朱鹭、狒狒、猫、鹰乃至鳄鱼被成批饲养和宰杀,制成木乃伊售卖给大众,作为献给神的供奉或还愿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神龛被刻画为传统神龛的样式,上方有一尊头顶翎毛的鹰神雕像,神龛四面各绘有一尊木乃伊形态的神,分别为荷鲁斯的四子:艾姆谢特,肝脏的保护者,人首形象;哈比,肺的保护者,狒狒头形象;多姆泰夫,胃的保护者,豺狼头形象;克贝克塞努夫,肠的保护者,鹰头形象。荷鲁斯四子手中还持有象征公正与正义的权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牛是古埃及最早的神圣动物之一。公牛代表强大的力量,母牛则往往象征创造与丰产,并与天空、银河有关。许多神的头部都有牛角装饰,有些神则以牛作为化身。在丧葬信仰中,人们认为牛和其他动物一样,会在来世陪伴死者,并在死者前往神的领域途中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保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所有神圣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孟菲斯的神牛阿匹斯。每一代阿匹斯神牛只有一头,它们被视为普塔之子,活着时被豢养在普塔神庙南边的特定区域,拥有自己的母牛“后宫”,在死后被制成木乃伊,埋葬于萨卡拉的塞拉皮雍地下墓穴。而祭司们会根据特定的外貌来选择下一任神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阿匹斯象征王权,也象征公牛强盛的生命力,在国王的赛德节中,阿匹斯神牛会与国王一起奔跑,象征国王的生命力与神牛一样强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阿努比斯是古埃及最古老的丧葬神之一,其形象源自游荡于墓地附近、食腐的犬科动物,古埃及人将其神圣化,把破坏的力量转化为保护的力量,因此阿努比斯也被尊称为“圣地之主”“防腐者”“圣山上的神”。考古学家在萨卡拉北部发现了祭祀阿努比斯的遗址,2015年,这一遗址曾出土近八百万具犬木乃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古埃及语中,“穆特”意为“母亲”。作为至高神阿蒙的妻子,穆特是诸神之母,也是诸神的王后,她的一种形态是秃鹫,也以头戴秃鹫头饰的女性形象出现。穆特的崇拜中心位于上埃及的底比斯,但在孟菲斯地区,特别是赫利奥波利斯和吉萨,也发现了穆特神庙的遗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鸟类在古埃及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与鸟类有关的符号至少有四十多个。鹰隼是最受古埃及人崇拜的鸟类之一,被视为宇宙力量的化身,日月是其双眼,星辰是其羽毛上的斑点。因此从早王朝开始,鹰隼就被视为国王和王权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埃及曾存在多位鹰隼神,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大部分都被地位最高的荷鲁斯神同化了。在萨卡拉所在的孟菲斯地区,人们崇拜的鹰隼神是索卡尔。索卡尔是一位冥神,因此其形象多见于墓葬中。从古王国到后期埃及,索卡尔神的节日一直盛行于孟菲斯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猫神与猫神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Bubasteion特指萨卡拉墓区入口处的猎神巴斯泰特祭祀区,据考证新王国时期,这里就有一座猫神庙,这是埃及境内存世不多的猫神庙遗址。巴斯泰特集狮子与猫的特性于一身,有危险与温和两面。</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根据古典作家希罗多德记载,巴斯泰特神庙宏大壮观,周围有女神的圣湖围绕,而信徒会在节庆期间宴饮奏乐,乘游船在尼罗河上狂欢,还会在神庙里向巴斯泰特女神供奉小雕像和猫木乃伊,以期获得庇佑。这种崇拜在托勒密时期达到顶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斯泰特(Bastet)是古埃及神话中的猫神,也被称为贝斯特(Bas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巴斯泰特的崇拜始于埃及第二王朝(公元前2890年),最初是下埃及的战争女神,象征凶猛冷酷和军事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身份逐渐转变为家庭的守护神,象征家庭温暖与喜乐,广受埃及人的喜爱。巴斯泰特不仅是战争女神,还逐渐与上埃及的狮子女神赛赫迈特融合,形成两面性的神格,既好战又温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古埃及文化中,猫被视为巴斯泰特的化身和象征。猫的夜行性、多产以及捕鼠的特性与巴斯泰特的职责相符,因此猫在埃及被视为圣兽。许多庙宇饲养猫并按仪式喂食它们,流浪猫会受到善待,家猫则能分享家庭食物。巴斯泰特的形象多变,有时是猫头人身的女性,有时是完全的猫形象,有时还会戴着后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猫变成狮王下棋”的视频,没有完全看懂,问了deepseek回答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目前没有具体的故事背景或官方解释。这类内容可能是艺术创作或文化展示的一部分,结合了埃及神话、象征元素和现代艺术手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 白猫:在古埃及文化中,猫常被视为神圣动物,尤其是与女神巴斯特(Bastet)相关,象征保护、家庭和生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 狮王:狮子在埃及神话中象征力量和权威,常与太阳神拉(Ra)和战神塞赫麦特(Sekhmet)联系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 下棋:下棋可能象征智慧、策略或命运的博弈,可能与古埃及的宇宙观或神话中的神祇对决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整体来看,这个视频可能通过白猫变成狮王并下棋的情节,传达从温和到强大、智慧与力量的转变,或象征命运与权力的较量。具体故事还需结合展览背景或创作者的解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猫神祭司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埃及祭司分为多个层级,工作的类别也多种多样,因为无论神庙、墓地还是先王们的祭祀场所都需要专门的“服务人员”。同一个人可以身兼多个神灵的祭司,也有的高官同时兼任大祭司的职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伊蒙荷太普是第3王朝时国王乔赛尔的宰相,也是萨卡拉梯形金字塔的设计者。由于开创性地发明了金字塔这种纪念性的建筑。伊蒙荷太普逐渐被神化为智慧与学识的化身,这种变化很可能始于后期埃及。他也被尊奉为书写和医药之神,希腊人将其等同于自己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古埃及人认为孟菲斯的主神普塔在世界的创造和所有生物的诞生中起着核心作用,普塔最初为工匠与艺术之神,进而衍生出了造物神的属性,被称为"大地的雕刻师"。在与孟菲斯地区的冥神索卡尔融合后,他又具备了后者作为来世之神的属性。普塔的形象通常为一站立的木乃伊,手握由瓦斯(象征力量)、安卡(象征生命)和杰德柱(象征稳定)三个符号组成的权杖。新王国时期,他与索卡尔神和奥赛里斯神共同组成三联神,在底比斯受到崇拜,而作为工匠的守护神,普塔在民间也有广泛的信仰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未完成的雕像呈现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复古之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古老的宗教中心既是古埃及人前往朝拜、参加宗教仪式的目的地,也是他们选择墓地或建造神庙之处,因此古墓常被再次利用。历史上,萨卡拉出现过三次造墓高峰,而每次造墓高峰的出现都是出于回归传统的复古之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是18王朝权臣尤亚夫妇的随葬品,两件萨布提俑和彩绘萨布提匣为尤亚所有,卡诺匹克罐则属于其妻图雅。尤亚拥有“神之父、赫利奥波利斯的塞姆祭司、下埃及的重臣、阿蒙第二祭司”等头衔,其中“神之父”的荣誉头衔一般指国王的岳父,尤亚本人正是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王后泰伊的父亲,他出身于上埃及的一个富庶之家,其名字的拼写方式似乎暗示着他拥有外族血统。尽管从未做过埃及国王,尤亚和妻子却被安葬在帝王谷中,这对夫妻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span></p> <p class="ql-block">三、图坦卡蒙的时代</p><p class="ql-block">(一)<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费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以及大众文化对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续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全面地复原了图坦卡蒙所处时代的生活场景。今天的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块出土于萨卡拉的圆顶灰岩石碑为古王国第3王朝乔赛尔时期的遗物,石碑主人是国王的女儿奈布缇霍特普.荷瑞特和因特卡伊两位公主,二者的名字均被刻写在了碑上,一旁还附有头衔:“看见阿努比斯和荷鲁斯的人”。这几行象形文字围绕在国王乔赛尔的荷鲁斯名周围,构成了石碑的核心内容。在其右侧边缘,工匠还雕刻了象征力量的“瓦斯”符号和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铭文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赐予他生命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伟大的王后泰伊,愿她永生!她的父亲名为尤亚,她的母亲名为图雅。她是强大国王的妻子。他的领土南至卡洛伊(第四瀑布附近的努比亚地区),北至米坦尼(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阿玛尔纳的变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坦卡蒙之父,国王埃赫纳吞(阿蒙荷太普四世)在位第5年迁都阿玛尔纳,推行宗教改革,摈弃众神,独尊阿吞。阿吞神的形象是一个太阳光轮,是创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间一切生命之源泉。埃赫纳吞主张只崇拜阿吞,不允许崇拜其他神,甚至神的复数也不能出现。他还废除繁琐的神庙仪式,主张以简洁的方式在露天庭院中与阿吞神直接交流。埃赫纳吞自称为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吞唯一的儿子,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介。埃赫纳吞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阿玛尔纳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卡诺匹斯罐是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时用作保存内脏,以供来世使用的器具。它们一般是以石灰石制作,或者是陶器的制成品。自古王国时期起直至古埃及后期 ,古埃及人一直使用卡诺匹斯罐,到了托勒密王朝时期,内脏只是简单地包裹,与尸体一起摆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件雕像最初被记录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被确认属于纳芙蒂蒂王后,可能曾是一座组合雕像的头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纳芙蒂蒂是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她的优雅容貌,细节写实,线条柔美,具有阿玛尔纳时期艺术的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少年法老的回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坦卡蒙统治期间,将都城迁回孟菲斯,走上回归传统的道路。这一时期的艺术样式既继承了“阿玛尔纳风”,又复兴了古埃及传统,对19王朝乃至后来的王家和贵族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图坦卡蒙在十八岁时骤然离世,18王朝的统治也随着他的离世和“阿玛尔纳改革”的结束和而落下帷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前1335年)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组国王巨像高约四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埃赫纳吞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队在卢克索发现了一座由埃耶(约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伦布(约公元前1323﹣前1295年)完成的祭庙。遗址中出土了两座红色石英岩雕像,其中一座相对完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座出土时破损严重,修复后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字,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件未完成的浮雕是工匠的练习之作。浮雕中的国王头戴圆形假发,额前装饰有圣蛇徽标,显示出国王的身份,其面部刻画体现出阿玛尔纳风格人像的典型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块石碑刻画了赫伦布供奉圣甲虫神凯普利的画面。凯普利象征初升的太阳、创造以及从无到有的显化,也象征着太阳神的每日更新和生命的循环。供奉凯普利意味着原本并无王室血统的赫伦布正式履行了国王的职责,他获得了神的眷顾,同时也担当起维系宇宙秩序的重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件雕像原本属于中王国国王辛努塞尔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侧为伊西斯,左侧为哈托尔,国王头戴尼美斯头巾,女神们则头戴三分式假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雕像背面和王座侧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名字及头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他与赫梯帝国达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卡叠什条约。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期修建了大量纪念建筑,同时也将多位前任国王的纪念物挪为己用,这座雕像于1895年被纳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最后我以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穆罕默德·伊斯梅尔·哈立德博士为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金字塔之巅》撰写的《前言》作为本次观展的总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完成了一整天的《金字塔之巅》观展,走出上海博物馆,一转头,夕阳下一对狮身人面像依旧尽职地俯卧门前,守卫着馆内的稀世珍宝。就像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一样,时刻守卫着金字塔中的法老的安全。显然,这种守卫更像是欢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