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南美州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显著的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历史,我一直想去那里看一看。2024年底,飞行二十多小时,终于踏上了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地方。</h3> <h3>此行,在秘鲁的几天之中,“印加帝国、印加文明、印加人”是导游提到频率最多的词汇。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是一个被太平洋拥抱的国度。“秘鲁”在古印第安语中意为“玉米之仓”。13世纪第一位印加皇帝曼科·卡帕克统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印加帝国,库斯科城成为首都。</h3> <h3>这天,我们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库斯科机场(Alejandro Velasco Astete International Airport)。一下飞机,机场走廊墙壁上,用不同语言的文字勾勒出的图案及醒目的大幅照片,让我感到了库斯科的不一般。1983年库斯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 羊驼不仅是印加帝国的主要牲畜,还象征财富与贸易 按照行程安排,我们先后游览了库斯科古城、马丘比丘、欧雁台、Moray圆形梯田、和盐田。 库斯科古城(Cusco)位于秘鲁东南部的安第斯山脉中,海拔约3400米,13-16世纪是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在克丘亚语中意为“世界的肚脐”(Qosqo),象征其作为印加帝国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地位。城市布局设计为美洲豹形状,象征力量与神圣。 <h5> 网上图片</h5> 古城的“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 de Cusco)”是秘鲁的第一站。 武器广场正中,有一座雕塑喷泉,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耸立在喷泉上。广场四周环绕着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多座风格不同的天主教堂。几条石铺街道向不同方向辐射,建在印加古墙基上的房屋错落有致,广场长椅上坐着休闲的市民和游客。 喷泉顶部的雕像是图帕克·阿马鲁二世,他是“秘鲁解放先驱、贤哲和烈士”,是1780年率领印第安人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起义的领袖,是秘鲁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 位于广场北侧的库斯科大教堂,是在印加帝国宫殿遗址上建造的,始建于1560年,花费100年才建成。它融会了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其左侧顶端的福音钟楼上悬挂着南美教堂最大的钟,这座钟重达130吨,钟声在40公里之外都能听见。 12月8日这天,是天主教庆祝圣母无染原罪瞻礼的日子,在广场上还看到了庆祝的游行队伍。 午餐后,来到了太阳神殿(Qurikancha),Qurikancha在克丘亚语中有“黄金庭院”的意思,其内墙曾覆满金箔,设有纯金太阳神像、金制农作模型及祭祀用品。神殿是第九代印加皇帝帕查库特克,于15世纪中期主持建造。主要用于供奉太阳神因蒂,同时用于天文观测。可见当时印加帝国富有和强盛。 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金箔被掠夺,神殿被部分拆除,在其石墙之上建了圣多明戈修道院和教堂,形成印加基座与殖民巴洛克风格混合体的建筑。经历多次大地震,殖民建筑部分屡遭损毁,屡次复建,但巨大的、紧密相扣的石块建成的印加石墙仍然屹立不倒。这是印加建筑技术不可小觑的见证之一。 站在太阳神殿的后花园上,远眺库斯科城。 晚上入住Aranwa Sacrde Valley Hotel & Wellness,其位于距离库斯科城约60公里的乌鲁班巴,是一家由庄园改建的酒店。乌鲁班巴是库斯科的一个大镇,这一带在印加时期是皇家的直辖区,是库斯科的谷仓地带,被称为“圣谷”。也是前往马丘比丘途中的重要站点。 第二天我们到热水镇,搭乘有玻璃天窗的观景列车,前往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的印加帝国遗址——马丘比丘,其实印加没有这一遗址的文字记载。“马丘比丘”在古老的克丘亚语中是“古老的山峰”,相邻的两座山峰,一座是年轻的,一座是古老的,遗址在古老的山峰之上,所以遗址被发现后就称为“马丘比丘”。 遗址有多条游览路线,我们选择了rout2。爬到高处,展现在面前的马丘比丘遗址,让我感到十分震撼。 这一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遗址,建在距乌鲁班巴河2400米高的山脊上,俯瞰乌鲁班巴河谷,为热带丛林所包围。 这座被云雾缭绕的“天空之城”,规划井然,布局严谨。围绕神圣广场,建有神庙、祭坛、宫殿、官衙、平民或者是奴隶的住房、作坊、浴场、堡垒等。 <h5> 网上图片</h5> 更不可思议的是,印加人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以几千级台阶的100多座石梯,把庞大古城的几百座房屋、庭院,以及梯田和完整的水利系统有机连接。印加风格的建筑更有其独到之处,所有建筑都以石头砌成,墙基直接凿嵌在岩层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在不使用砂浆的情况下,被巧妙地契合。正是因为建造者的科学设计和施工——精确的切割技术、接缝技巧、梯形门窗,房间内拐角的微微内倾,还有古城周围的梯田,我们今天才能看到一簇簇完整的石质建筑和绿草如茵的广场、院子。因为这座古城所在地区是地震断裂带,在500多年间历经多次7及以上地震,仍然完整地呈现给世人,可见马丘比丘是印加工程与建筑技术的巅峰代表。 随着遗址的发现,人们对于它的选址、建造目的等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有一种关于宗教方面的解释,在遗址可以亲眼目睹。 <p class="ql-block">从马丘比丘特定视角看北面的萨尔坎泰峰,山脊线形似仰面朝天的人脸。印加人认为,山丘是神灵或祖先的化身。被解读为“众神之王”——维拉科查,或先王永恒的凝视。维拉科查通常被描绘为拥有宽阔的额头、大而圆的眼睛、丰满的嘴唇、挺直的鼻子。他诞生于的的喀喀湖,印第安人把的的喀喀湖奉为“圣湖”,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也许是选址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导游讲,印加人崇尚太阳神,每年的6月21日(北半球冬至日)是“太阳神”节,王者带着他的嫔妃、部队从库斯科出发,走印加古道来到这里祭祀太阳神、度假,半月后返回库斯科。留下一些工人、祭司、农作师修理城堡、日常祭祀、耕种和试验。</p> 第三天,继续乌鲁班巴的游览。<br>欧雁台遗址坐落在圣谷中的一个小镇,目前小镇依然保留着印加帝国时期的布局,用大石铺成的道路狭窄,我们只能下车走到欧雁台遗址。 位于圣谷深处的鸥雁台,依山而建,在群山环绕下气势雄伟,在两堵高大悬崖的中间是金字塔形状的梯田。梯田、神殿、谷仓的建造形式也是印加风格的。地面上有些零散的石料,是这被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后,还未完工而遗留的,从石料上可以看到上面有类似中国榫卯结构的凹凸槽。 地面上也有不少建筑遗址,有居住的、沐浴的,引水系统覆盖了这一区域。清澈的乌鲁班巴河水经过多个分水渠,源源不断的分流到不同的方向,沐浴用水是通过印加人在岩石上开凿的水口流入,这是印加人崇尚自然的体现。 离开欧雁台遗址,吃过午餐,坐了半小时的车,到了莫瑞(MORAY)。 在广袤的山丘间,分布众多大小不一、颇似环形的下沉式梯田,导游把我们带到这个最大的梯田前。 莫瑞是秘鲁众多神秘小镇之一,数百年来它隐藏在高原圣谷中默默无闻,直到1932年摄影师西皮.约翰逊(Shippe Johnson)首次航拍了这令人震撼的梯田系统,要比发现马丘比丘晚了21年。 这是古印加人的“农业试验田”。他们巧妙地利用乌鲁班巴河床中独有的、具有不同比热容量的鹅卵石,在梯田底部铺垫不同厚度,按照每300米不同高度的气候差别,设计建造适应不同气候的梯田。由于每个平台的海拔、温度以及太阳光照不同,印加人能够在此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据秘鲁权威人士分析,这圆形梯田共有20种不同的微气候与生态环境。 离开莫瑞梯田,车停在一个山坡上,俯瞰依山而建的古盐田,像镶嵌在安第斯山谷中的马赛克,壮观而美丽。据权威人士判断,这里的盐田约在公元200-900年间已存在了,到印加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扩大。 印加帝国以1243年建立库斯科王国为标志,1438年帕查库特克继位后,将帝国扩展至秘鲁全境及南美其他地区,帝国达到鼎盛,到16世纪被西班牙征服者灭亡。 短短几天时间,我亲眼目睹了印加帝国在建筑、工程技术、宗教、农业、美学方面的文明程度。但还是有诸多疑惑。因为印加人没有一般意义的文字,源于考古发掘和西班牙殖民者的记录,印加人应该是用奇普记录人口、税收、粮食产量等数据。奇普——印加人使用羊驼毛线等材料制作绳索,通过颜色和打结方式记录信息。相信随着现代考古技术、计算机解读技术的发展,会破译奇普越来越的编码系统、文化价值及信息,随之会有更多的谜团被解开,让神秘印加帝国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