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朱照林印象(肖麦青)

老麦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旧文深切悼念著名雕塑家朱照林先生。</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用心去倾听,就听不见泥土的呼吸;如果不是用心去触摸,就摸不着泥土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他是用心在倾听,用心在触摸泥土的。</p><p class="ql-block"> 冰冷无言的泥土,在他手中有了起伏的心跳、流动的血。他的工作过程,就是将血和灵气输入泥土的过程;是将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他,名叫朱照林,生活在赣西一座城市里的雕塑家。</p><p class="ql-block"> 我试图从一尊作品入手,走进他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抽象的玻璃钢雕塑。充满阳刚之气的汉子双腿跨立着,正挥动着什么,横扫着什么。古拙而强烈,蓬勃出一股气势和创造的欲望。透过它,可读出作者的生命意趣和精神方式。</p> <p class="ql-block">  面对泥土,他总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而真正走近泥土,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个木匠的儿子从江南的煤都,来到珠江岸边。跨入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大门。迎面走来的是中国著名现实主义雕塑家潘鹤先生,木匠的儿子成了潘鹤先生的门下。从此,泥土就伴随着他的生命始终。</p><p class="ql-block"> 他开始发现,泥土可以生长出精神,也可以生长出生命。</p><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他深受苏联现实主义雕塑家的影响,喜欢安德列夫塑造的《列宁》,和奥古斯丁塑造的《铁托》。这些伟人形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从那时起,一个萦绕不去的梦占据了他的心:他也要塑造中国的领袖人物。</p> <p class="ql-block">   他就这样大胆地走进了伟人。</p><p class="ql-block"> 他的毕业作品选题为《青年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在六十年代,这个题材国内还无人涉足。不要说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就是对成熟的艺术家,都充满了挑战的刺激。失败或者成功,他没有去考虑结果。只想倾其心力构筑自己的梦。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他几易其稿,几度重来,终于完成了这尊雕塑。为此他吃了很多苦,刚刚完成这尊作品,就病倒在了床上。</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座雕塑,青年毛泽东那“独立寒秋”的风采,依然能攫住我的心。这件作品受到雕塑界的关注,先后在《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发表。同时被湖南省博物馆复制收藏。他成为第一个成功塑造青年毛泽东的雕塑家</p> <p class="ql-block">  照他的话说,这座雕塑的成功,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在往后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伟人情结始终贯穿于他的雕塑创作中。他先后创作了数十座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作品。对刘少奇,李立三等一些在安源从事过革命斗争的领袖人物,也都有他独到的视角。可以说,他是国内塑造伟人最多的雕塑家之一。面对伟人,他的内心会升腾起一种崇高感,强烈的创作激情在四周弥漫,手中的雕塑刀显得神圣而富有挑战性……</p><p class="ql-block"> 当他的目光从伟人转移到矿工,展示出来的又是一个新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煤城,矿工身上那健壮的肌肉,能使一个艺术家怦然心动。他常常深入矿山去寻找灵感。从他的雕塑里,能够触摸到矿工体内的那一泓热血, 一种庄严的健美。他抽象与写实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在这里,肌肉刀削似的方正,身体如矿石般多棱多角,他试图通过一种肌肉结构块面的处理,体现朴实的力量与本色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像上帝那样创造,像国王那样指挥,像奴隶那样劳动。”法国现代雕塑先驱布朗库西这样形容一个雕塑家的工作。朱照林确实是像奴隶那样劳动着。</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雕塑艺术复苏的二十年里,朱照林窒息多年的创作激情得以尽情抒发。无论酷夏还是寒冬,他几乎每天都泡在他的工作室里。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创作出了近百件雕塑。他一边沉浸在伟人和矿工的风采里,一边沉浸在矿工和古今文化名人的情操中。他不停地工作,不停地创造。他是艺术的奴隶,甘愿为艺术受苦。</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生活,他永远怀抱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像他那张总是含笑的胖胖的脸。虽然悲伤也曾袭击过他。</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室的一侧,有一尊雕像静静地立着,含情的目光总在注视着他。这是他英年早逝的爱子朱安。聪慧而具有灵气的儿子,也曾酷爱着雕塑艺术。十几年前,当儿子刚刚开始他的创作道路的时候,却被湍急的河水卷走了。作为父亲,他几乎被悲伤所击垮。</p> <p class="ql-block">  他之所以能够很快地从悲痛中走过来,正是因为他还爱着雕塑。他来到工作室,用眼泪和着泥土,将爱子的头像做成雕塑,让儿子那永远的目光,作为自己生命重新跳跃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潘鹤先生评价朱照林时这样说,“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半点的忧伤与消沉,只有奋斗拼搏和力与美、刚与柔的组合”。即使在他失去爱子之后。</p><p class="ql-block"> 人到老年,他爱上了摄影。身影常出现在山水之间。他用一颗不老的心去捕捉生活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但泥土依然是他痴恋的梦乡……</p><p class="ql-block"> 朱照林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创建了自己的艺术馆。他将他几十年里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陈列在这里,除了雕塑,还有油画、水彩和摄影作品。静静地站立在此,你定能听得见一个艺术家血液的流动。</p><p class="ql-block"> 寒冬时,看到冰冷的泥土在他手里竟捂出了热气,我就在想:他每天每日雕塑的,正是自己的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