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11日中午,手机震动了一下,一条微信展现眼前:“桂荣,给你捎去一本《八零后文集》放在红十字会林景龙局长那里,请您抽时间自己去取。”“啊!又出书了!”我惊叫了起来,“神速,神速,太神速!去年六月刚出版了《八十文集》,半年多的时间又出版了《八零后文集》太快了!快的迅雷不及掩耳,快的叫我这70后的人惭愧无比。他就是82岁高龄的沧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武金琢老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老70年代以铁笔杆子著称,在以上我的美篇里有介绍。他的文笔咱这写作小白无资格评论,但耄耋之年的他读书不倦、笔耕不辍、佳作连连这种永不褪色的精神、和超越时空的快节奏深深感染着我,迫使我不得不作文以记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武老在海兴作协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讲</span></p> 一、细品 精读 笔生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跟时代脉搏,走在时代前列,是武老一贯的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伟人云: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难了。而武老就是一辈子持之以恒坚持着读书写作的楷模。他坚守立党为公的初心,站在时代的前列为使命呐喊,为人民发声。在岗位时这样做是为了工作,然退休后的20多年里,他仍然坚持这一习惯。每天下午是他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紧跟新形势,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政策,吃透新精神,并写出学习心得。去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发表后,他一气写出11篇学习心得,发到他在手机上自办的学习交流平台,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纷纷跟帖谈体会、说感想,深化对中央精神的理解和宣传。同时他的文章在社会上也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单位把他的11篇文章作为学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辅导材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老紧跟时代脉搏的脚步快的使人不可想象。在最近召开的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还没印发,他从电视上听到“低空经济”一词,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即刻进行探讨,并写出“什么是低空经济”一文发到学习平台,大家无不称赞耄耋之年的武老不仅双眼慧珠,而且还有一双千里耳,对新精神听得真、看得准、反应快,年轻人也自愧不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武老在学校给师生讲长征故事</span></p> 二、字字如真金 卷卷含真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老快捷的动作不仅彰显在捕捉信息快,思维敏捷,而且像极了神话故事——一想既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经常赞誉一个人的雷厉风行,常用说干就干,而武老的一贯行动是说和做同时进行 ,大多是干在前说在后。2024年5月,他在学习平台上说,计划出版《八十文集》,咱这出书小白认为出书可不像写文章这样简单吧,武老写作速度之快是出了名的,70年代以“铁笔杆子”著称,80年代以“沧州一支笔”而闻名。出书需要整理稿件、编辑、排版总得一段时间吧,我还在为他繁重的工作量而担忧时,刚进六月他的书出版了。30万字的《八十文集》红彤彤的,我捧在手里,如获至宝,激动的流出了眼泪。细细品读,虽然大都是学习平台发表过的文章,可重新读来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深入人心、那样的感人肺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刻,我感觉读的不是武老的书,是武老的心、是他的情、是他心灵深处那颗家国情怀的忠。掩卷遐想,为什么武老从一个土孩子,没有背景、没有高学历,却能走上地市级的领导岗位。正如索金栋县长在学习平台交流文中所说:“武主席之所以具有正能量的精神,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始终忠于党的心,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有一种善于驾驭人生的能力。”</p> 三、顺风耳 千里眼 钢筋铁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年5月13号,武老不慎摔了一脚,造成左手腕骨折,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我想,假如学习平台暂停一百天,凭老人一日不写如度三秋的性格,这一百天该如何度过?还好他淡定地告诉大家要休息几天。他是这样说的,可却不是这样做的,学习平台一天都没有停过,我不知道一位80高龄的老人是怎样忍着疼痛,一只手操作手机的,又是怎样在疼痛难耐的情况下,还能写出优秀的文章的?有人曾说武老有钢筋铁骨般的意志,那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今天的事实证明,它的筋骨不知要比钢铁坚硬多少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月中旬,老人的左眼被查出青光眼和白内障并进行了手术治疗。我想这回老人的学习平台应该按下暂停键了吧,可他硬是背着家人和医生把以前写的没发表的文章发往平台。大家都为老人捏着一把汗,眼睛手术可不是儿戏,休息不好手术会前功尽弃。为让老人休息好,文友们不得已按下跟贴的暂停键。虽然这个暂停键对老人来讲无济于事,可最起码减轻他编辑的担子,但他的文章却照常发在学习交流平台上。文友们感叹道:武老难道开天目了,肉眼手术,松果体里的眼睛照常工作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他的眼睛刚刚恢复健康,12月下旬突然的一天,他感觉耳朵失灵了,耳聋伴有头晕,经查是耳石症,这时家人们可着急了,都劝他解散学习平台,自己读读书看看报,侍弄侍弄花草和菜园,过一下随心所欲的、轻轻松松的悠闲日子。对家人的要求,他满口应允,可他那握了一辈子的金笔怎么舍得放下,读书看报后的文思泉涌他怎么能控制的住。况且读书、看报、写文章是他晚年的三大爱好,是他精神生活的依托,是他晚年生活的全部。一日不写如度三秋的滋味太难受了,家人们见他平日神采奕奕的目光黯淡了下来,无奈之下,就随老人去吧。当他从孩子们的手里接过金笔,他饱经沧桑的脸颊立刻放出光芒,仍然是体卧病床,手握金笔,优美的华章流出心田。文友们感叹了:“武老不仅是千里眼,还是顺风耳,是真正的钢筋铁骨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是武老正在带伤用手机写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写到这里,本应搁笔,可我总觉得对武老的敬佩之心,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我总在想,武老旺盛的精力来自何处?我其实也算个有毅力之人,可小武老十岁的我却永远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就像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照耀着我脚下的路。去年十月,我突发心脏病后,拿起笔就恶心头晕,两个月的时间未调整过来,按下了写作的暂停键。可武老接二连三的几次住院,又是骨折又是手术,却丝毫没影响他读书写作的步伐,学习交流的平台上每天早六点准时发文。不仅文章充满了新意,而且还要耗时编辑文友们的学习交流文章。他的求知欲、写作的激情每天都在敲打着我的心。我苦苦地思索,终于在今天他撰写的“让民之所盼 变民之所赞”一文的这段话中找到了答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特点,惠民措施涵盖了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消费等多个领域,这些“民生礼包”有新意、有温度,让人们充满了期待。接下来的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各级决不能层层照转,必须结合本地实际,逐项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同时要有一股子攻克“老大难”和啃掉“硬骨头”的劲头,真正做到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让政策温度转化为公众满滿的获得感,使“民之所盼”终成“民之所赞”,向人民交出一份精彩的民生答卷。”原来武老是把读书写作当成一种责任,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担当。他之所以退休后笔耕不辍,八年出了六本书,1500多篇文章,200多万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态、养生等多个领域,他就是把这种对社会的贡献看成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和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