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谢英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306984</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夷夏天应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羊城地独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瑞阳登塔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应起望乡情。</b></p><p class="ql-block"> ——明·张诩《怀圣寺》</p><p class="ql-block"> 怀圣寺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相传寺院始建于隋开皇七年(587年),有福建泉州<b>《重立清净寺碑》</b>佐证。为当时侨居广州的穆斯林商人捐资所建。1996年11月,怀圣寺光塔被国务院公布为<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 3月12日,我到怀圣寺游学。怀圣寺位于广州市光塔路56号。最早的记载,见于851年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的《东游记》,记述了广州“蕃坊”穆斯林的生活和建立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 怀圣寺坐北朝南,呈庭廓楼檐式长方形轴对称布局,在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门、二门、三门、看月楼、礼拜堂和藏经阁。两侧有回廊和碑亭,光塔在寺西南角。怀圣寺大门是一座中式红砖墙、绿琉璃斗拱建筑,门上挂着用阿拉伯文书写的清真寺匾。两旁挂有“广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和“广州市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会"牌子。</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是典型岭南祠庙式门楼的二门,青砖石额,古朴典雅。门额上有清代布政史邓廷楠题书<b>“怀圣寺”</b>,字体刚劲有力。二门右面镶嵌怀圣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左面石刻为怀圣寺光塔简介。进入二门,迎面是一道照壁,两柱楹联:<b>“怀圣自南州,寺塔轮囷矗牛斗;立言垂永世,天经传述徧羊垣。”</b>形象的描述了怀圣寺建筑的宏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怀圣寺三门原来高悬<b>“教崇西域"</b>横匾,传说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皇帝御赐怀圣寺,边框镶着六条盘龙,盖有御印,为慈禧太后亲笔所书。现在没有挂,收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三门,眼前的<b>看月楼</b>重檐歇山顶,红墙绿瓦,古朴典雅。楼门正面镶嵌<b>“怀圣光孝寺”</b>竖匾,上悬<b>“继往开来”</b>横匾。上、下檐采用插拱,形式简朴。楼四周各开一拱券门,是伊斯兰教用于望月以确定封斋与开斋时辰之用。</p> <p class="ql-block"> 站在看月楼中抬头仰望,楼内装饰别具匠心,穹顶高阔,藻井设计精巧,正中的阿拉伯书法匾额意为:<b>“真主是独一信仰”</b>。四面悬挂着<b>“圣道南矣”、“化雨慈云”、“追前启后”、“主恩重叠”</b>四副横匾,为历代穆斯林杰出人士所捐赠。中西合璧,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美感令人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出楼回望,后拱门嵌有<b>“看月楼”</b>三个金字,上面悬挂着用阿拉伯文字书写的横匾。整座建筑在形制工艺与格局布置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融会贯通。</p> <p class="ql-block"> 看月楼后面是传统的中国园林庭院,古木参天,绿意盎然。一棵树龄146年的龙眼树位于看月楼后东侧,树高约9米,胸围243厘米。龙眼树附近有一口古井,开自泉眼,水明如镜,水质清甜,从未干枯。自古以来是怀圣寺日常生活饮用水和穆斯林礼拜前净身用水之源。</p> <p class="ql-block"> 看月楼后门有一棵树龄132年的罗汉松,树高约3米,胸围79厘米。西侧有一棵树龄149年的苹婆树,树高11米,胸围328厘米。这三棵树均属国家三级古树。</p> <p class="ql-block"> 看月楼与礼拜堂之间有一个充满了中国园林景观特色的宽阔庭院,繁花似锦,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 远望<b>怀圣寺礼拜堂</b>,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绿色的琉璃瓦与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石脚相互辉映。礼拜堂仿照中国古代宫殿风格精心建造,堂内正面墙上有阿拉伯文字:<b>“真主所喜欢的宗教就是伊斯兰”</b>。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别具一格的中式方块对联,其内容巧妙融合了经文。通过独特的组合,跨越了文字的局限,成为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的最佳例证。</p> <p class="ql-block"> 庭院东侧长廊,悬挂着<b>“俱凭止一”</b>横匾,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所挂。长廊上的碑刻记录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礼拜堂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檐角飞翘的碑亭。东侧是元至正十年<b>《重建怀圣塔寺之记》</b>碑。</p> <p class="ql-block"> 西侧是清康熙三十七年<b>《重建怀圣塔寺之记》</b>碑。</p> <p class="ql-block"> 礼拜堂后面的屋檐下,悬挂有<b>“洪慈普世”、至诚无息”、“正心诚意”、“君恩万古”</b>四幅横匾,均为康熙重建怀圣寺的纪念匾。环绕礼拜堂的古代石栏杆,是元明时代重修文物遗迹。各种图案雕刻精美,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站在礼拜堂远望看月楼和光塔,这是怀圣寺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沿着西侧长廊观光,这里陈列着许多怀圣寺和光塔的老照片,记录着各个时代历史的瞬间。廓架上挂着<b>“恩光同被”</b>横匾,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纪念匾。在看月楼西侧,2007年维修时,意外发现康熙三十四年重修时所建的土墙,是珍贵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光塔文化园,是怀圣寺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南宋诗人方信孺在《南海百咏》中有咏《番塔》七言绝句<b>“半天缥缈认飞翚,一柱轮囷几十围。绝顶五更铃共语,金鸡风转片帆归。”</b>诗后记曰:<b>“蕃塔始于唐时,曰怀圣寺塔。”</b></p> <p class="ql-block"> 怀圣寺光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塔高36.6米,塔身呈圆柱形,向上逐渐收分,中部为实柱体,表里砌砖,外壁光平。塔内南北各有砖砌阶梯,沿塔心柱盘旋至顶。塔顶原有一金鸡,可随风旋转以测风向。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认为:<b>“光塔是我国目前唯一仍未倒塌的唐代高层建筑。它在没有钢筋,没有水泥的情况下,历经1300多年风吹雨打,仍然圪立至今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奇迹。”</b></p> <p class="ql-block"> 怀圣寺光塔不仅是我国现存仅有的唐代伊斯兰教古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宣礼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宝塔疑神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擎天此柱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势分吴越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影插斗牛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拔地无层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登霄有路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城依作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海自横空。</b></p><p class="ql-block"> ——宋·郭祥正《登番塔》</p><p class="ql-block"> 游学怀圣寺,我深刻体会到,怀圣寺光塔不仅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邦克塔”,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更是研究中国海外交通史和伊斯兰宗教史的重要古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任凭风浪起,中华当自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