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游记 7

一片羽毛

<p class="ql-block">2007. 07.07 星期五 晴天 拉萨 —八一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晨8点从宾馆打的到拉萨东客站,车站发往八一镇的车很多,到了就上车 上车后再买票。车上大多是藏族乘客,我们的座位位置还不错,是司机座位后的1、2座位,沿途正好观景。发车到9:30了。</p> <p class="ql-block">  大客车向南行驶,过拉萨河公路大桥,这是一座1965年建成的大桥,长533米,是西藏第一座城市大桥。</p><p class="ql-block"> 1965年正是我上高中时期,那时候的中学生没有像西藏那样多可看的东西,因此一部纪录片要看多遍;一首西藏建设的歌曲唱了数遍;有关国内外的某个重大事件同学们都要议论几遍 往往还难免争辩,有些发生的事件考试还曾考过,因此自然也就难以忘记了。</p><p class="ql-block"> 至今还能记得的事件1965年8月,我上高中二年级刚开学的时候,报纸上报道了国务院全体会议同意成立西藏自治区。拉萨大桥建成竣工,当时拉萨各族各界人士聚会桥头。人们载歌载舞,通车典礼;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将军为大桥通车剪彩并讲话,称赞拉萨大桥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夕建成是为自治区成立的献礼;同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中央派遣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为团长的代表团来拉萨祝贺,阿沛 . 阿旺晋美当选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拉萨河大桥东面不远处,还可以看到那一根根残留在水中的木桥桩。藏族司机告诉我说那是1954年修建的大桥,是一座木头与钢架混合的大桥,原为木排架墩桩和木叠梁,始建于康藏公路初通之时,桥用了短短十几天就建成通车了。没有这座桥的时候,牲畜靠木船,人坐牛皮舟才能过河。通车结束了进出拉萨必须由牛皮船摆渡的历史,这在上世纪50年代初,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具有时代气息的杰作了。这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川藏公路抵达拉萨之前的最后一座大桥,过了这座桥就到了拉萨,川藏公路也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1954年12月,当时的拉萨公路大桥建成后,当时从昌都进藏的人和物资,就是从这里过桥进拉萨的。大桥也把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紧紧相连,使拉萨河南北连一片。两条公路从此在拉萨汇合,从此拉萨和祖国内地有了金桥玉带相连。一辆辆汽车在这两条公路是奔驰,把援藏人员和物资不断运抵高原古城。这残存的木桥桩记录了这段珍贵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木桥我们藏族人叫'古如桑巴' 。司机偏过头告诉我说。当地藏族人中传来近50年的故事。故事含蓄幽默,讽刺了当地一个贪婪的财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桥后不远,车路过蔡公堂,这里有一个寺叫蔡公堂。长途大巴是不会停车的,要去的话最好从拉萨市江苏路直接坐公交车去,约半小时路程,可以安排成拉萨近郊游。 </p> <p class="ql-block">  沿拉萨河有大片的草场林地,映衬着巍峨的远山,白云过处风景宜人。蓝天白云之下,飞行的鸟儿,清澈的河水,如茵的草地。河边草地上停放的摩托车、私家菜,搭着一顶顶帐篷。人们坐在草地上喝着酥油茶、青稞酒,聊天游戏。今天是周末,都是拉萨人来这里过“林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0点多就到离拉萨20公里的达孜县了。318国道从达孜县城中穿过,路两边是贴着白色马赛克的小楼玩,尽是些商铺、餐馆,像内地路边小镇一样的模式,没有什么太好看的。汽车在一家加油站停下加油。我下车拍了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达孜县地处藏南谷地和拉萨河中游,在藏语中意为“虎峰”。达孜宗始建于公元1354年,是由原来的达孜宗、德庆宗合并而建成的。这里有跨度415米的达孜吊桥;有藏柜、藏桌、陶器和氆氇等土特产品;这里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首——甘丹寺所在地;还有达孜的塔杰乡“金色池塘”、桑珠林“大自然”度假村等,适合一日观光。</p><p class="ql-block"> 我对妻说最好在拉萨租两辆自行车,花一天时间,好好逛逛拉萨公路大桥、拉萨河边、蔡公堂和达孜县。沿318国道一路向东,从车窗朝外望去,道路平直,路两旁是挺拔的白杨树,清澈的拉萨河静静地朝西面流去。</p> <p class="ql-block">  “在内地大江大河都是向东流的,看惯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你看往西流的拉萨河水,总是让人弄错了方向”。妻倚在车窗边,手捧着地图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地图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藏语称“吉曲”,意为幸福河,它的地理位置在西藏中部。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县的彭措拉马沟,河源地区为沼泽地。河处彭措后称麦地藏布,至桑曲汇入口为上游段。两河回合后改称热振藏布,朝西南流。当支流拉曲、达隆曲汇入后,又改称直孔藏布,为中游段。直孔藏布以下有雪绒藏布汇入,两河汇合后始称拉萨河。河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比较大的支流。海拔高度由源头的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隆雨类型,水量大小随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河道迂回曲折,多叉流,河宽1、2公里,河心有漫滩。河滩长着草木,沿岸地势平坦,有大片肥沃的良田。这一带气候温和,是西藏主要农牧业区,也是西藏的主要粮食产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放的墨竹工卡欢迎您”红色大字的横幅挂在公路上方,进墨竹工卡县了。这里天似乎更蓝,云似乎更白了。拉萨河两岸的山峦不像前面那样的灰褐色,渐渐也绿了。沿路树木成荫,绿油油的麦田和金黄色的油菜花相映成趣。清澈的水塘,湿润的湿地,拉萨河曲曲弯弯,阳光一照银光闪闪,似是江南,又不少江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中学的时候看到西藏的“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林芝” 这些漂亮的地名,就想着这应该是多么美的地方呀。” 妻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墨竹工卡是拉萨的东大门,藏语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 它以松赞干布出生地甲玛沟为名的。色青湖、直孔梯寺、嘎则寺、夏拉康寺等为代表的 “一地一湖两泉三寺” 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名,极具旅游价值。此外还盛产青稞酒、麝香、虫草、贝母、知母、大黄,金银制品。</p><p class="ql-block"> 汽车路过墨竹工卡县工卡镇,路边的塔巴乡也有一所寺庙叫塔巴寺。塔巴乡手工出产的陶罐、壶、盆、锅等工艺古朴原始,很有趣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了墨竹工卡县就与拉萨河分手了 ,拉萨河朝西流去,而318国道沿一条叫墨竹曲的小河朝东南延伸。小河水流清清,两岸山石嶙峋,河沟里生长着低矮的灌木。过了扎西岗乡,地里的庄稼也稀薄了。继续走小河水流得湍急了,公路逐渐抬升,过了日多乡后公路又转向北去,已经见不到农田,汽车开始驶入山中牧区。</p> <p class="ql-block">  快上到山顶,公路右侧有一“思金拉错亿”,意思为“财神湖“的旅游区。车停了一会儿 让乘客方便一下。下车后看一道道山脊横在眼前,山脊坡度很大,上面少有植被。有的山体坡面裸露 长期经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松散的碎石使山间呈荒漠状态。我俩只呆了一会儿 顿觉冷风嗖嗖的,匆匆地拍了几张照片就上车了。</p><p class="ql-block"> 上车后妻同我们座位后面的一位姑娘聊了起来。从拉萨出来后一直昏睡,我还当她有高原反应,一聊才知道她是个藏族姑娘,只不过晕车而已。我眼光扫过她,姑娘穿着一条牛仔裤,米黄色的套头衫,一头乌黑的长发,五官均匀,皮肤微黑,两颊略宽了点,但眼睛很大、有神,脸上看来涂抹过化妆品,描过眼线、眉毛,完全像个内地姑娘。她说她现在在西安医科大学上学,现在放假了,是回八一镇探亲的。她父母亲都在八一镇,从八一镇到内地上学,已经有三年多没有回过家了。</p><p class="ql-block"> “怎么样,快毕业了吗?” 妻问。</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年,明年毕业。”</p><p class="ql-block"> “打算在哪儿找工作?”妻问。</p><p class="ql-block"> “到沿海去看看,去上海、深圳。"</p><p class="ql-block"> “不回西藏吗?家在这儿,那不方便吗?” 妻又接着问 。</p><p class="ql-block"> 姑娘看了看车窗外,沉默了一下说:“我父母想让我回来……回来也可以,但不回林芝了,最不济也得到拉萨啊。”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感觉怎么样?要不要吸点氧?”我问妻。</p><p class="ql-block"> “不用,没什么不舒服的。” 妻回答说。</p><p class="ql-block"> 我从拉萨带了两瓶罐装氧气以备万一,毕竟米拉山是我们过了唐古拉山口以后在这一路是最高的山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在米拉山口一般没有高原反应 ,而青藏公路经过唐古拉山口时,几乎所有人乘汽车进过那里均有不同的高山反应。这两个山口海拔高度相差仅200米,但经过米拉山口时并无异常感觉。过了米拉山口就进了号称“天然氧吧”绿色氧气充沛的林芝地区。不知是这“天然氧吧”的作用,还是在拉萨几天后已经完全适应了高原。我想还是后者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2:30翻过山口,一路下坡,路况不错,下降速度也快。路边是高山草场,草场上有为数不多的几头牦牛和羊群。用了20多分钟就到了山下。</p> <p class="ql-block">  “还是过米拉山口时间短,上下山不到一个小时。在青藏线车路过了昆仑山口就一直在海拔4700米以上,要开车7——8个小时,长时间缺氧,到了唐古拉山口再上到5231米,自然就有反应了。功夫在前,什么事都要有个积累过程。”妻说。</p><p class="ql-block"> 我想也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  下山后到一个地方叫送松多的小镇,公路经小镇穿过,路两旁有餐馆、上的,有几辆车停在不同的餐馆门口。我们的车也停下来吃饭。这个地方的饭馆大多是四川遂宁人开的。我和妻选了一家进去。中午吃饭通常简简单单,我要了两碗面条,匆匆吃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我们同车的一大家子藏族同胞,大人小孩共有十几个人 坐了满满一桌。看这一家 桌边坐着的两个老人互相敬烟递茶;两个中年妇女细心地呵护着孩子;几个藏族孩子有大有小,头发凌乱,满脸污垢,纯朴无邪,憨态可掬,实在可爱。别看他们穿戴邋遢,但点菜有鸡有鸭,腊肉蔬菜整整上了一大桌。他们吃着喝着,好像忘了还要赶路似的,真是幸福之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司机也好像不愿打搅这一家人,没有急着催人上车了。我和妻在小镇上逛逛,路边山坡谷间生长着低矮的灌木,山上植被多了,几头牦牛悠闲地逛在河边的草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尼洋河的上游,看起来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尼洋河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最大支流,也是雅鲁藏布江流域内五大支流之一。它发源于我们经过的米拉山口西侧的措木梁拉,由西向东流,全长307公里,在林芝县的格则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那家藏族人从饭馆里出来,司机招呼乘客纷纷上车。</p> <p class="ql-block">  车一直沿着尼洋河开,不远路过加兴乡,路旁山坡的一排排藏式民居错落有致。房屋整齐,屋顶却不像传统的藏式房顶,而是红色、蓝色、绿色的彩钢瓦屋顶,在绿色的山谷中特别醒目。据说这些彩钢瓦屋顶都是国家补助建造的,以取代消耗木材的圆木屋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江达乡以后河面逐渐宽了,水也更清更蓝了,山谷两旁山坡上的林木也更绿了。妻看着窗外对我说:“林芝、林芝……光念这两个字,就好像闻到了森林的气味。是吧?”</p> <p class="ql-block">  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经横断山脉溯尼洋河谷而上,给林芝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以及茂盛的森林植被。刚才过的米拉山口西部属于拉萨地区,由于米拉山一线山脉的阻挡,暖湿气流不能完全进入处于腹地的拉萨河谷,因此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因此米拉山以西为高原草地,而东则是原始森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车路过太昭村,公路左侧是太昭村,河边有一石桥,旁边还有一座索桥,索桥上铺的木板已经拆光,只剩下几根吊索。湍急的河水翻卷着白浪从桥下流过 桥头立的石碑上写着“太昭古城”。河对岸有一座石牌门,过了桥100米左右就是“太昭古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图上看这里叫江达,藏语的意思“是一百个村庄中的第一个。” 它位于尼洋河的交汇处,据说两条河的峡谷中有九十九个存折,加上江达一共就是一百个村庄。</p> <p class="ql-block">  自古进藏有四条路——青藏西道、青藏中道、青藏东道、川藏驿道。除青藏西道以外的三条路都要经过太昭,所以这里又称为唐蕃古道驿站。它是一个重要的驿站,在唐代时成为西藏的重要城镇之一,相传唐朝文成公主就由此进藏 并曾在此小住。后来元朝开始设立驿站,清朝时更是成为国家边疆的重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派遣四川将军赵尔丰入藏住守,后因镇压辛亥革命 慈禧太后下令赵尔丰回内地。赵尔丰奉“太后诏书” 返回,由此得名“太昭村” 隔河相望,弯弯曲曲的唐蕃古道,保存完好的太昭古城仍然可见当年规模,让人无不感叹。</p> <p class="ql-block">  再顺河下行4、5分钟便看见有一块巨石兀立在湍急到河水中,石如其名,坚定雄峙。这便是人们所说的“中流砥柱” 了。河畔建有一个观景亭,游人可以坐在亭中尽享尼洋河这一美景。山沟下湍急的尼洋河,激流在石上溅起白色的水花,在山谷中回响着轰隆隆的共鸣。有传说这巨石是工布地区的守护神工尊德姆修炼时的座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东,沿尼洋河河谷行约20分钟,正好15:30,到达工布江达县城。汽车在靠近工布文化城的路口处停下,车上的乘客下了一半,那一大家藏族人也在这儿下车了。</p> <p class="ql-block">  川藏公路穿街而过,工布江达县说是县城,其实还不如内地一个村镇大,街两边新盖起的藏式两层楼房多为餐馆、店铺,有的房子还在兴建中。林芝地区是福建省和广东省的对口援建省,处处可见两省援建的各种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匆匆赶着东去的路程,经过巴河镇后才走出峡谷,开始进入林芝县地域。上世纪70年代,有在西藏当兵的老同学复原回来一聊西藏就是“八一” 、“林芝”这两个地名。所以没去西藏前,这两个地方,已经是耳熟能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百八镇后尼洋河谷地继续变宽,已经是7月中旬了,沿途大片的麦地仍然是绿的,地里的油菜花还盛开着。天开始下起雨来,临近15:30分,我们在细雨中到达了八一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雨停了,雨后的八一镇云雾缭绕。我和妻下车后住进车站对面的“馨园招待所”,这是一家四川人开的旅馆。</p> <p class="ql-block">  放下背包,收拾停当后是18:20了,我和妻出门向北走到尼洋河边。沿河是一道滨河路,只有几个学生在河边复习功课。尼洋河在河谷里静静地流过,河两岸山清水秀,植被生长茂盛。林芝藏语意为 “太阳宝座”,传说观音让一只乌鸦叼着种子去拉萨,在半路上乌鸦一张嘴,把种子给丢了,这个地方就叫“林芝”。林芝地区地处藏东雅鲁藏布江下游 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海拔最低的地方仅仅900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有人称它是西藏的瑞士,也被称为西藏的江南。人们老爱拿林芝与江南比,我觉得实际上并不心疼。虽然这里的山也是翠绿的,远处的山峰也有云雾缭绕,但这里的山形显然是雄浑的,很大气,是高原的样子,是内地的山比不了的。而水则更是和江南的小桥流水相差甚远。尼洋河流经山谷有时汹涌湍急,有时又那么安详深沉。</p><p class="ql-block"> 我俩沿滨河路向东走了一段,时间也不算早了,于是折向南边到小城里去瞧瞧,顺便找个地方吃晚饭。沿街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新建的居住小区街道整洁。街上商店充满琳琅满目的商品,小吃店比比皆是。我和妻在一家四川饭馆吃了晚饭,又继续看看街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一镇”,顾名思义让我老想起解放军来。历史上这里的城镇建设,军队的贡献最大,随着驻藏部队在此地的中转站不断扩大,影响也不断加强,所以说是先有部队,后有其他居民。十年前八一镇还是“全市没有一座超过三层的楼房” 的边陲小镇,但近年来林芝成为了内地沿海广东、福建等省的对口援建的重点,使林芝八一镇已发展成为西藏的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林芝地区行署以及林芝县也迁到这里。随着拉萨——林芝高等级公路的完全通车,特别是各项功能齐全,商业兴旺,外来人口与当地人民完全交融,交通发达,旅游业也日渐发达起来。</p> <p class="ql-block">  我俩走在街上,看不出来这是一个西藏的城市。在兰州、西宁街上,特别是在西宁还能经常身穿藏族服装的藏族人呢,而在这我俩走了一圈也没有碰到一个穿着藏族民族服装的人。有些人你可以猜出他可能是藏族人。由于外来人口渐多,使林芝八一镇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林芝镇看上去更像国内南方的某一个城镇,而不是西藏的县城。</p><p class="ql-block"> 走过的几条大街,广州路、深圳大善人、福建路、香港街、珠江市场、泉州路、厦门广场……街道平直气派,街道鳞次栉比。菜市场里蔬菜琳琅满目,热闹繁华。天色暗了下来,沿街形形色色的商店、时装店、发廊灯火通明,俨然像一个广东、福建的花花世界,看不到西藏的乡土气息。看来广东、福建援建西藏时,把自己的文化也传播到西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吧,回去吧。没什么可看的,要看这些都不用到西藏来了,下次去南方旅游再瞧吧。” 妻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