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5.2.22<br>正阳门箭楼<br>北京前门正阳门箭楼经修缮后2024年12月26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试运行开放。成为游客了解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br>2025年2月22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前门正阳门箭楼,走进正阳门箭楼,首先映入眼帘是它那宏伟壮观的建筑风貌。<br></h3> <h3>从箭楼拍摄正阳门城楼<br><br>正阳门箭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东北三里处营建大都城,即今日北京城的前身。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于1439年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在京师各城门外添建箭楼,正阳门箭楼由此建成。</h3> <h3>截图<br>老北京人常说:“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内城九门中正阳门楼最高,为九丈九(折合40.96米);城楼和箭楼下各一门,瓮城东西两侧闸楼下各一门,共“四门”;箭楼南有护城河,正阳桥横跨护城河,为并排三座,就是“三桥”,中间一座只供龙车凤辇通行;桥南有五牌楼一座,木结构,“五间六柱五楼”柱出头式,额枋间镶“正阳桥”匾额。<br></h3> <h3>截图<br>明代后期,在瓮城内城楼南侧建有关帝庙、观音庙各一座,观音庙靠东侧、关帝庙靠西侧,清朝皇帝每逢去天坛祭天礼毕回城时,都要到正阳门瓮城内关帝庙上香,可见正阳门关帝庙的人气之旺。<br>明清时期,正阳门箭楼与正阳门城楼、瓮城等共同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箭楼内部结构复杂,设有楼梯、通道、藏兵洞等,充分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智慧。</h3> <h3>截图<br>瓮城之外、城楼之东南侧建有一重三桥:指箭楼前方护城河上的正阳桥,其实是一座石拱桥,但宽阔的桥面被栏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对着箭楼门洞,称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br>五牌楼:指正阳门前那座“六柱五间”的跨街牌楼。在明代京城九门都建有牌楼,唯独正阳门牌楼的规格最高,有五个开间。如今只有正阳门牌楼得到复建。</h3> <h3>正阳门箭楼的模样,那叫一个绝!体量宏伟高大,矗立在那儿,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老将军,守护着北京城。它的城墙厚实得很,一块块古老的砖石,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同时,也构成了老北京城最雄伟壮丽的门户景观。作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正阳门箭楼是皇帝出巡、百官朝贺、外国使节进京的必经之路,堪称“国门”。</h3> <h3>箭楼是在中轴线上,这是当年专供皇上走的路呀!</h3> <h3>这对石狮位于正阳门箭楼门前。石狮高2.2米,加上底座总共高达2.85米,坐北朝南,背部挺直,蹲姿威武。额头肌肉隆起,双眉紧锁,眼睛圆睁,鼻头圆圆的,嘴巴大张,露出锋利的獠牙,舌头往上一舔,仿佛在大声吼叫。<br>这对石狮原本矗立在正阳桥上,见证了古都的繁华与沧桑。随着历史的变迁,护城河被填平,正阳桥被拆除,石狮便移至了箭楼城门洞前,成为了京城中轴线南端的守护神。</h3> <h3>原来箭楼跳台的城楼是1915年的时候新建的,所用城砖都是当初拆瓮城时的城墙城砖,所以上面就会有之前留下的铭文。这些铭文上面写的应该是一些砖窑的名字。<br>还有些刻在砖上的“据说,箭楼,徐等等”再过若干年也会成为“名文”了。</h3> <h3>民国四年(1915年),由当时的内务总长兼北京市政督办朱启钤主持,延聘德国建筑师罗斯凯格尔对正阳门进行改造,拆除正阳门瓮城及东西闸楼,在城楼两侧城墙上各开两个券门,有效解决了前门城楼一带的交通拥堵问题。在拆除瓮城的同时,还对箭楼进行了改建。<br>图1 这拍摄于箭楼北面,两侧临时用于安检及购物的平房,挡住了箭楼东西下角,使得构图不完整。</h3> <h3>箭楼改造时,抱厦东西两侧各新增4孔箭窗。同时,每个箭窗上加饰了西洋风格的水泥弧形华盖,在箭楼窗下增建了白玉石抱柱和汉白玉栏杆,形成悬空式平台。</h3> <h3>箭楼门洞之上增加了“正阳门”横匾,东西两侧增加了栏杆,且增建了“之”字形登城马道。如今马道已不复存在了。</h3> <h3>箭楼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br>在箭楼城台上,拍摄的箭楼西北侧。</h3> <h3>正阳门箭楼千斤闸始建于明朝初期,闸门为铁皮包实木,布满加固铁钉,闸门宽6米,高约6.5米,厚度9厘米,质量计算约1990公斤。开闸时,闸门升至门洞以上城台内闸槽中;关闸时,闸门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br>换个角度看箭楼劵门(图5)</h3> <h3>千斤闸辅助结构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令人拍案叫绝的聪明才智。<br>千斤闸现在是个开起状态。<br>6图为模型</h3> <h3>正阳门箭楼的样子仍是1915年改造后的模样,从此以后,箭楼没有再进行过较大的变动。但是,箭楼箭窗的个数并没有因此而止。<br>1928~1940年间正阳门箭楼曾经作为北平国货陈列馆存在,前后计12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作为陈列国货场所的正阳门箭楼“室内因亮光不足,在北墙上添玻璃铁窗高七尺宽九尺半一堂”,在厚实的北面城墙上开了高2.16米、宽3.20米的大窗,箭楼开北窗后采光条件大为改善。至此,正阳门箭楼箭窗数变为95孔。</h3> <h3>虽然,严格说起来,箭楼北面城墙上开的铁窗不能称之为箭窗,但对于已经从防御功能转为礼仪和艺术观赏功能的箭楼来说,北面的这扇铁窗也算得上是箭楼的一种装饰和艺术品。<br>在箭楼正南方向远处眺望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h3> <h3>正阳门箭楼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地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老北京的灵魂所在!这座古老的建筑,见证了明清两代的辉煌与沧桑,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br></h3> <h3>从箭窗东侧可见中国铁道博物馆,远眺可见中国尊。</h3> <h3>“北京雨燕”是由英国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于1870年在北京首次采集到标本并命名的,它是为数不多以“北京”命名的物种,也是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br>每年的3月底是雨燕飞临北京的时间,当年8月初它们将全部飞离前往南非过冬。北京城区是北京雨燕的主要分布和繁殖地,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物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颐和园、雍和宫、正阳门等地均是它们的重要繁殖地。清晨日暮时分,众燕齐飞,与古建相映成趣,已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br>在鸟类中雨燕可以算作长距离飞行的冠军。迁徙全程13572公里,用时64天。在整个往返迁徙过程中,北京雨燕共飞经亚洲和非洲的37个国家。<br></h3> <h3>1914年,民国三年,内务总长朱启钤鉴于前门地区环境杂乱,提出《修改前三门城垣》方案,以改善这一状况。1915年6月16日,该方案正式启动,朱启钤手持袁世凯大总统颁发的特制银镐,亲手刨下了正阳门城垣的第一块城砖。这座银镐重达30余两,红木手柄上镶嵌着银箍,上面刻有:“内务总长朱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爰于1915年6月16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的铭文。</h3> <h3>正阳门正脊压胜锡盒(明)<br>(复制品)</h3> <h3>压胜是放置在古建筑大脊(正脊)正中脊筒内的"镇物"。正阳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实为国门,地位尊崇,因此正阳门正脊上的压胜宝盒内镇物种类多、规制高。按照五行理论在盒子里放入代表金木水火土的物品。五枚金属锭代表"金";方木代表"木";五色丝线代表"水";五色宝石代表"火";五谷代表"土";此外还有佛经等物,取趋利避害,保护建筑物免遭天灾人祸之意。<br>(复制品)</h3> <h3>随着正阳门的改造,在阶梯下口处还特意添置了两对石狮,东边一对来自圆明园遗址,另一对则是1915年来自青龙桥西的功德寺。</h3> <h3>德国建筑师在箭楼和城门上巧妙地融入了西洋风格装饰,塑造出“绶带悬章”式的装饰弧线,每个箭窗的上方都巧妙地加饰了水泥制成的西洋式弧形华盖,使得整个箭楼更添异域风情。这一设计理念一直沿用至今,使得我们如今所见的正阳门箭楼,依旧保留着那份独特的西洋风情。</h3> <h3>建筑构件:滴水、板瓦、瓦当、筒瓦、钉帽。</h3> <h3>德胜门城砖<br><br>从远处眺望正阳门箭楼,它和周围的现代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充满历史韵味的古老建筑,一边是充满科技感的高楼大厦,这种古今交融的画面,真的太奇妙了。<br>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箭楼上,给它染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这时候的箭楼,美得就像一幅画,让人忍不住想要拍照留念。<br></h3> <h3>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举行盛大的入城式,这一历史时刻更是让正阳门箭楼成为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圣地。临时设的检阅台,只有一米多宽。<br>箭楼南侧图</h3> <h3>1、箭楼与城楼的区别<br>箭楼是古代城市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它们通常位于城门外侧或瓮城上,墙体开有密集的箭窗,守军可以通过这些箭窗进行远程射击,有效阻击攻城的敌军。箭楼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远程火力支持,增强城门的防御能力。<br>箭楼的墙体上开有大量的箭窗,这些箭窗用于瞭望敌情和射箭。箭楼的结构通常较为坚固,以抵御敌人的攻击。例如,北京的正阳门箭楼有四层,高24米,东、南、西三面开有94个箭窗。<br>城楼则更多地用于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它们通常位于城门的入口处,作为官员巡查、举行仪式或民众集会的场所。城楼的设计更加注重美观和象征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军事防御。<br>城楼的结构相对较为简洁,注重美观和象征意义。它们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楼层,用于举行仪式或作为行政办公场所。城楼的设计更加注重装饰性和象征性,而不是军事防御功能。<br>2、古人是怎样进城的,从正阳门进城,要走石桥的两侧,绕到瓮城东、西两侧,穿过闸楼门洞、瓮城、城门洞,才能进入内城。石桥中间一道和箭楼门洞只有皇帝走。</h3> <h3>正阳门箭楼,这座古老的建筑,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上,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故事。它见证了北京城从封建帝都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变迁,也承载着老北京人的乡愁记忆,它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保护。</h3> <h3>2025.2.23<br>正阳桥遗址<br>正阳门前护城河上架设的桥梁遗址,也是明清北京南北中轴线上的一处桥梁遗址。<br>正阳桥是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一座桥梁,也是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h3> <h3>正阳桥,这座位于正阳门箭楼南侧的桥梁,是明清北京中轴线上最宏伟的桥梁之一。它不仅跨越了内城的九门,还以其三券石桥的设计和500多年的历史,成为了这座古都的标志性建筑。<br><br></h3> <h3>正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正统四年(1439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尽管在2012年被发现并进行了回填,但如今它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景观。<br><br></h3> <h3>正阳桥的特色之一是其镇水兽,这些神兽不仅象征着桥梁的威严,还承载着人们对水患的担忧和祈求。其中,一只镇水兽的身长就达到了3米,比其他类似的镇水兽还要长1米,这无疑增加了其神秘和庄严感。镇水兽名为“趴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的九子之一。根据体量大小,估算其重量在1吨左右。头部像狮子,朝向东南,向下探视河道内的水面;身体像老虎,被挂鳞甲,局部有祥云纹,臀部及外侧腹部浑圆;4条腿紧抓在石板上,尾巴粗壮,同身体均向内侧弯曲。</h3> <h3>镇水兽,在民间传说中具有镇水消灾,保一方平安的能力。古人一般在重要桥梁两侧的河道驳岸上设置4具镇水兽,东南西北4个角上各有1只。正阳桥东南角的镇水兽已发掘出土,其余3只是否也有望揭露出来?</h3> <h3>2025.3.9<br>中国航天博物馆<br>中国航天博物馆前身为中华航天博物馆,于1992年建成开放,是国内成立最早、亚洲地区最大的航天科技大型专业展馆,旨在展示我国航天科技成就、传播航天精神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展陈内容包括中国航天历史和精神、导弹武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航天人物、未来展望等多个板块,展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br>今天错过讲解时间,以后再来观赏。</h3> <h3>今天是2025年4月1日,是王伟牺牲24年的祭日。<br>2001年4月1日,美军一架侦察机进入中国专属经济区上空。王伟奉命对其进行跟踪监视。在飞行过程中,美侦察机多次无视警告,突然大转向,与王伟驾驶的战斗机发生碰撞。致使王伟飞机坠毁,飞行员王伟牺牲。美机未经中方允许,进入中国领空,并降落在海南岛陵水机场。</h3> <h3>1999年由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牺牲、20余人受伤。美国声称“误炸”,但引发中国民众强烈抗议,成为外交史上的重大屈辱事件。<br>1996年美国关闭GPS,导致中国导弹发射全部失败。</h3> <h3>1993年7月23日,美国海军以从事正常贸易的中国“银河号”商船载有违禁化学武器为由,坚持要对“银河号”进行检查,在被中国政府拒绝后,他们竟关闭了“银河号”所在海域的GPS导航,“银河号”失去了航向辩别能力,象一只漂叶孤独地漂落在茫茫的大海上三周之久。美国的霸道行为,还是给我们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小的耻辱。</h3> <h3>翻开中国的历史卷帙,字字血泪,句句含悲,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惨状,仿佛就在昨日。如今,中国跻身世界强国行列,我们不惧霸权,态度强硬,敢于捍卫祖国尊严。神舟升空、嫦娥奔月、北斗巡天、射电观宇,我们科技实力锐不可当,令世界忌惮。<br>因为只有铭记历史、蹈厉奋发,才不会让任何一起“81192”事件重演。我们不是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h3> <h3>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威海卫被占,大清颜面扫地,此乃又一国耻。旅顺大屠杀。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旅顺,屠杀无辜百姓两万余人,手段残忍,令人发指。</h3> <h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5月28日,由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奥匈帝国八个国家组成的联军对中国进行的武装侵略战争。<br>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抢掠,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因而造成大量中国珍贵文物、大量的文史资料典籍,和文化遗产失窃、破坏,损失无法估计。就连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这也是联军劫掠北京的铁证。</h3> <h3>日本帝国对中国的侵略尤为残酷,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再到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尤其是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日本的侵略造成我国军民伤亡3500万,日本在我国土地上的罪孽是最深重的。<br></h3> <h3>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怀念的痛苦经历,更是中华民族勇敢抵抗、追求独立和强盛的历史见证。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屈辱历史,更应当记取历史教训,珍爱和平、捍卫国家独立和尊严。</h3> <h3>如今十四亿中国人站起来了!在这场没有焇烟的战争,十四亿中华儿女高唱。我们万众一心,向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前进。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盛世家园,后代们誓死捍卫。决不让步!</h3> <h3>2025.3.16<br>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br>美在生活——我们在幸福中美术作品展开展<br>前言:幸福是什么?每个人的定义或许都不相同。幸福,并非遥不可及,难以捉摸,而是以千姿百态,悄然融入日常生活:是物质丰盈与精神富足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是个人奋斗与社会进步相互成就的温馨故事,是当下欢歌与未来憧憬携手共进的美好期许……</h3> <h3>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br><br>彝乡暖阳 吴宪生 中国画</h3> <h3>本次展览以“美在生活——我们在幸福中”为题,精选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幸福生活的馆藏作品,包含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种类。这些精品馆藏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蕴含着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触动人心、引发共鸣。<br><br>阿昌会街节 潘洋 油画</h3> <h3>这些作品如一面面镜子,映射出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的欣喜曲线,也折射出国家发展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人民生活甜蜜与美满的璀璨光芒,观者能从中感受到美好生活的真谛,体悟到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br><br>老广东,小生活 李智华 油画</h3> <h3>和煦时光 谢郴安 油画<br>作品表现了祖孙三代其乐融融的温暖画面,述说着新时代富足、安康的生活之美。<br></h3> <h3>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如同一支雄强有力的画笔,勾勒出我们幸福生活日益富足的轮廓。</h3> <h3>此次展览举办恰逢乙巳新春佳节来临之际,这些或温馨感人,或引人深思的作品,共同编织成一幅幅关于幸福的生动画卷。希望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瞬间。愿这些精彩作品陪伴大家度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春节! 中国美术馆<br><br>美好生活系列之青春的华章 黄东兴 油画</h3> <h3>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纪念邮票——画稿 <br>容铁 宣传画<br>《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是中国邮政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时刻于2021年8月19日发行的纪念邮票,共1枚。<br>邮票画面前景表现了西藏当地群众载歌载舞、共同欢庆的场景,画面远景表现了复兴号高原动车。</h3> <h3>垂髫时光 白春禹 油画</h3> <h3>乐 园 张柯 版画</h3> <h3>边城记14 汪昌俞 油画</h3> <h3>小镇生活 蔡晓斌 油画</h3> <h3>一起向未来 唐婧 水粉</h3> <h3>妇人和三个孩子 于小冬 油画</h3> <h3>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 郭健濂 褚朱炯 油画</h3> <h3>助 梦 中国画<br>张见 齐鸣 李玉旺 李朋帮 李丹 管海龙</h3> <h3>温馨的愿景 尚可 中国画</h3> <h3>集市上的人们 陆庆龙 油画</h3> <h3>盖新房 吴宪生 中国画</h3> <h3>放风梦想 张琳 杨可 中国画</h3> <h3>互联网+创业时代 罗小珊 中国画</h3> <h3>1、金秋时代 沙永汇 版画 <br>2、开渔归来—幸福的渔获 郑洪强 油画<br>3、秋获 于向志 油画<br>4、农贸市场 杨晓文 油画</h3> <h3>小康之家 孙昌武 油画</h3> <h3>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吴宪生 油画</h3> <h3>俱欢颜·安居(圆百姓安居梦) 陈树中 油画</h3> <h3>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王胜利 油画</h3> <h3>1、乌兰牧骑 雕塑 申红飙<br>2、草原红色轻骑兵 马刚 油画</h3> <h3>秦腔人生 张元稼 国画</h3> <h3>老街的清晨 王宏岳 油画</h3> <h3>共享单车 马鑫 中国画</h3> <h3>1、可爱的人——小憩 王天娇 冯大力 雕塑<br>2、草原早晨 耿延民 雕塑<br>3、情歌 李万秋 雕塑</h3> <h3>高原童声 余晨星 雕塑<br>2019年 雕塑作品《高原童声》获选国家文旅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并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h3> <h3>清歌舞妙 王树山 雕塑</h3> <h3>水舞欢歌 郎钺 雕塑</h3> <h3>暖冬 郭伟祥 雕塑</h3> <h3>春风温暖了村寨 魏杨博文 雕塑</h3> <h3>太平乐 袁超超 雕塑</h3> <h3>幸福的一家 姜煜 雕塑</h3> <h3>灵瑞迎新——中国美术馆蛇年题材美术作品展<br>蛇年新春到来之际,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本次展览以飨观众。在中国画、楹联、年画、剪纸、皮影、玩具、面具、刺绣等美术类型中,蛇呈现出林林总总的多面形象,寄托了丰富多彩的美好寓意,期待广大观众的品赏。</h3> <h3>白蛇传 中国画 张仃 1988年作品</h3> <h3>白蛇传 中国画 石齐 1985年作品</h3> <h3>满族平绣戏出“白蛇传·水斗”纹枕顶 刺绣</h3> <h3>剪纸作品</h3> <h3>彩塑</h3> <h3>彩塑</h3> <h3>剪纸</h3> <h3>剪纸</h3> <h3>达摩与蛇</h3> <h3>扑灰画:《白蛇传》白娘子、小青 <br>传统年画</h3> <h3>白蛇传 传统年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