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镇山仅存之北镇庙

水中月亮

<p class="ql-block">《周礼·职方氏》云:“东北曰幽州,其山镇为医巫闾”。故医巫闾山为中国北方之镇山。历代王朝不断尊崇、加封,《隋书·礼仪》载:“隋开皇14年(公元594年)闰十月,诏封全国四镇,并就山立祠”。</p><p class="ql-block">北镇庙从隋代开始,不仅是地理上的标识,更是历史与文化的巍峨丰碑,承载着跨越千年的悠悠岁月。它是全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庙,恢宏的气势,让人能感受到往昔皇家祭祀的庄严肃穆与万千气象。</p> <p class="ql-block">甲辰深秋,我终于有时间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北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庙前正中那座六柱五楼式牌坊,这座仿木构牌楼,造型雄伟,雕刻精细,明间龙门枋上的二龙戏珠浮雕栩栩如生,夹柱抱鼓石、华板、额枋等构件上的雕刻也无不精美绝伦,前后两对圆雕石狮更是神态各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牌坊两旁各立一石兽,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庙。</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便是歇山式三券洞山门,门额下中刻着“北镇庙”三个大字,传为明嘉靖时严嵩所书。山门为砖瓦式结构歇山顶,绿琉璃瓦盖顶,正脊两端饰吻兽,垂脊和戗脊上置走兽,檐下无斗拱,椽以琉璃砖代替,角梁为花岗岩雕造,底裙由四层条石砌筑,墙体由青砖砌筑,整体给人以古朴而庄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北镇庙初称“医巫闾山神祠”,历经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多次重修与扩建,名称也多次变更。其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沿着中轴线由南至北,石牌坊、山门、神马殿、钟鼓楼、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寝宫等建筑依次排列,构成了一组完整而庄严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走过长长的神道,登上二十级台阶,便来到了神马殿。殿内塑有两匹马和两个马童,他们是山神行走时的坐骑及随从。神马殿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顶覆灰瓦及吻兽,南侧置格扇式门窗,殿内梁架施以彩绘,色彩依旧鲜艳。</p> <p class="ql-block">在神马殿举办的“中国镇山文化展”令我增长了很多镇山知识。涉及北镇庙的最早记载是舜封医巫闾山为幽州镇山。西汉汉宣帝刘询.开始封五岳,五镇。隋朝隋文帝杨坚圣诏“就山立祠”,修建北镇庙。金代王寂在《广宁庙》诗中有“千古广宁庙、云楣榜旧题”之句,可证有庙已久。唐朝玄宗将医巫闾山封“广宁公”,金朝元朝皇帝封其为“广宁王”。明朝封其为“神”,清朝沿用神的封号。历朝历代不断地对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加封祭祀,祈求江山稳定、天地祥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碑亭位于神马殿北甬路东西两侧,横列四座碑亭,石碑上面的一些字迹受损难辨,北镇庙介绍说这四座亭的石碑分别为:清康熙五十年(1711)的万寿碑、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北镇庙碑文》、雍正五年(1727)的《御制碑文》、乾隆十九年(1754)《御制并书·七言律诗》石碑。</p> <p class="ql-block">钟鼓二楼始建于明代弘治间,后于万历、清康熙、乾隆、光绪各朝多次重修或维修。钟鼓楼位于神马殿东西两侧,进入角门北侧,即走近楼基之下。钟楼坐东朝西,为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楼基为方形石砌平台。鼓楼位于神马殿西侧,坐西朝东,建筑形制与钟楼相同。原二层楼上置大鼓一面,晨钟暮鼓之音远近徐闻,象征神奠一方,世间永远安宁。</p> <p class="ql-block">过了神马殿,往北是一个高大的月台,绕以雕工精细的石栏杆,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后殿等主要建筑都坐落在月台之上。御香殿共有厅堂五间,是陈放朝廷御书和皇家祭祀用香蜡供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殿前月台下东侧上层平台上建一石造歇山顶焚香亭一座,西侧对应的位置处原置石造日晷一座,同时,此层月台的东西两侧和石阶之下还立有清代皇帝的御祭、游山诗文碑14座。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庙内完好保存着元、明、清三代的石碑56座,它们犹如一部部历史的史书,记录着北镇庙的兴衰变迁以及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据简介:其中元代大德、皇庆、延祐、至顺、至正等年间的祭山、封山碑12座,明代永乐、成化、弘治、正德、隆庆和万历年间的修庙碑16座,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和光绪年间的祭山修庙、游山诗等碑28座。这些石碑在考古学研究和书法艺术上都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殿是庙内整体建筑的对称中心,也是庙内最大的建筑,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大殿为歇山式大木架结构,殿墙以青砖围砌而成,绿琉璃瓦顶,雕梁画栋。大殿的后面有三间更衣殿,是祭祖者入大殿朝拜前更换衣服的地方。再后有三间内香殿,是存放地方官员祭品和香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殿墙壁上绘有汉代至明代各朝著名的文臣武将画像32人,有披甲执杖的武将,也有风度潇洒的文臣,造型准确,极富动态,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尚存明代遗风。画像颜色艳丽,沥粉描金,各具神态,惟妙惟肖,至今仍色彩鲜艳。殿内有一尊“北镇山神”的泥塑,传说山神为丹朱,唐尧之子。殿的正中悬挂着清乾隆帝书的“乾始神区”铜制御匾。</p> <p class="ql-block">后殿高大寝宫作为整体组群的终结,乐章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后殿的寝宫,是山神的内宅,规模仅次于大殿,清康熙帝敬献的御匾“郁葱佳气”悬挂于殿眉正中,殿内有山神夫妇及童男童女塑像。</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些主要建筑,庙内东北角有天然小石山“仙人岩”又称“棋盘山”,西北角有“补天石”一座,乾隆皇帝封其为“翠云屏”,称为闾山八景之一,并为其题诗作赋。此外,庙东还有乾隆年间所建的“广宁行宫”遗址,虽已历经岁月的沧桑,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长河中,社会动荡,战火兵燹,对此明代诗人程瑜在《谒北镇庙》诗中描述:</p><p class="ql-block">庙貌余兵燹,台垣穴鼬鼠。</p><p class="ql-block">仙亭无鹤驾,蟒洞尚蛇行。</p><p class="ql-block">北镇庙屡逢战乱,几经损毁,但又一次次在安定时期被重建修复,留下了“战乱毁损,安定再建,屡毁屡建”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从早期舜封医巫闾山为幽州镇山,到唐玄宗天宝10年诏封医巫闾山为广宁公,辽代因在医巫闾山建有显陵、乾陵而在附近设奉陵邑,频繁前往祭拜,再到后续各朝代对北镇庙的大规模修建,以及明清时期的逐步完善,直至民国年间战乱和“w·G”期间的严重破坏,北镇庙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屹立不倒,带着岁月的沧桑走进现代人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走进北镇庙,仿佛打开了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古代祭祀文化的庄严与神圣,领略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与独特,探寻不同朝代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风貌。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石碑,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无论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欣赏其巧妙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还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古代的祭祀制度与朝代更迭,北镇庙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离开北镇庙时,心中满是不舍与眷恋。这座华夏五镇山唯一留存下来的镇山庙宇,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默默地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北镇庙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对于专业的历史文化研究者,还是普通游客,北镇庙都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值得我们前往游览、学习与探索,去感受那穿越千年的魅力与厚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