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江阁”坐落在湘江东岸西湖路口,沿石阶登上二楼,廊柱上有一幅门联:“江流楚韵,阁驻唐风”,是著名书画家黄永玉先生撰写的。 杜甫江阁二楼大厅为杜甫纪念馆,正中立有杜甫塑像,大厅正面为大型木制浅浮雕《杜工部潇湘行踪图》,展示了杜甫在湖南生活时的行踪。 大厅里面有“诗圣湘魂”的匾额。有一对维吾尔族男女来到江阁参观,为表达对诗圣杜甫的热爱,在大厅门口跳起了维吾尔族舞蹈。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多描绘社会万象,关注人民疾苦,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大厅两侧有张大千、林散之等所著的杜诗诗意画,还有诗画大花瓶、对联等,特别是张大千所作《李杜索句图》。 《李杜索句图》上有谢无量题诗:竹风泉石晚萧萧,万古诗中有二豪; 袖手闲行同索句,峨眉山明蜀江潮。 《李杜索句图》是张大千在1962年创作的,画中描绘了李白和杜甫在月下吟诗的情景,展现了两位诗人在创作时求索诗句的专注和投入。 鲁迅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评价很高。 闻一多赞誉杜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楼专题展示杜甫生平,其中以诗画形式着重展示杜甫在湘三年的诗作,表现其抱病孤舟的生活困境以及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第一部分:客身天地。杜甫年少时,吟诗赋文,意气风发。而立之年,游历四方,先后与李白等一些文豪之士交往。 第二部分:鸥寄湖湘。杜甫晚年漂泊在湘约有一年零九个月,创作诗歌100余首,是毕生政治理想的总结。最后,诗人陨落在昌江(今岳阳平江)。 第三部分:流寓长沙。湖南给了杜甫人生最后一段温暖,杜甫流寓长沙(古称潭州)一年左右,留下诗作55首,有著名的《江南逢李龟年》和《发潭州》。 船入乔口:769年早春,时年57岁的杜甫沿湘江南行,在柳林江乔口短暂停留。“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 铜官守风:769年春的一天午后,突发大风,杜甫在铜官渚停船落帆,拄杖到山野看农夫春播。“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行游岳麓:769年春,杜甫游览岳麓山的岳麓、道林二寺,萌生在此安居养老的愿望。“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发潭州》:“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勾勒出诗人漂泊生涯,暗含了个人凄凉命运。杜甫写下这首诗一年后就去世,仔细读来句句凄苦悲伤。 泊舟南湖:杜甫到长沙后寄居舟中,常停在南湖港,成为会见和送别友人的地方。“本支凌岁晚,高义豁穷愁。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 栖居江阁:770年夏,潭州爆发“臧玠之乱”,杜甫四处逃难。贫病交迫的杜甫因长年逐水而居,风湿缠身,只得上岸租佃楼,自称“江阁”,卧病其中。“客子庖厨薄,江楼枕席清。” 第四部分:千秋诗圣。杜甫一生历经战乱,留下一千四百余首不朽诗篇,给后世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李龟年当年是唐玄宗身边的音乐大师,比杜甫大14岁,也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两人潭州相会,黯然神伤。一人59岁,疾病缠身,漂泊湖湘;一人73岁,头发斑白,唱曲糊口。 这是一幅《江南逢李龟年图》,杜甫与名震一时的音乐家李龟年潭州相会,留下千古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楼为“集雅轩”,有清代红木家具、文房四宝、古玩字画、湘绣奇石等。 也是游客喝茶休息的场所。 在杜甫江阁四层的围栏处眺望江景,对面就是橘子洲。 临江楼阁上的“杜甫江阁”匾额。 杜甫,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迁徙,江南、齐赵、洛阳、长安、凉州、成都、荆湘……一路走来,从长安开始的后半生全是苦难。 杜甫一生三寓长沙,留下诗作五十余首,在湘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两年,曾寄居江阁。杜甫江阁作为湖南最大的仿唐木质结构建筑,是为缅怀和纪念“诗圣”杜甫所建。 杜甫江阁对面草坪上,有杜甫与李龟年的雕塑,记录他们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