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误植与身份重构:蒙正苗族竹王节的深度审视——基于第十八届夜郎竹王节的人类学考察

郑波CITY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第十八届夜郎竹王节‘’系列活动于2025年3月11日在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江龙镇猫猫冲竹王祠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摘要</b></p><p class="ql-block"> 本研究以2025年第十八届夜郎竹王节为田野切入点,通过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揭示蒙正苗族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的身份重构困境。研究发现,该群体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既面临汉族文化符号的误植(如“伏羲女娲”称谓的挪用),又通过恢复本土始祖称谓“柱比故”“谷比哎”,强化服饰母系符号系统等策略维系文化独特性。同时,从历史、信仰、服饰、仪式等多维度阐述蒙正苗族文化内涵及其面临的存续危机,旨在强调保护和传承蒙正苗族文化对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建议。文章提出,文化融合需以尊重文化主体性为前提,避免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影响下的隐性消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关键词</b></p><p class="ql-block"><b> </b>蒙正苗族;竹王节;文化误植;身份重构;文化保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与融合中持续演变。蒙正苗族作为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的群体,其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2025年3月11日,笔者受邀参加在安顺市镇宁县江龙镇猫猫冲竹王祠举行的“第十八届夜郎竹王节”活动。在此次田野考察中,竹王节现场悬挂的“第十八届夜郎竹王节,蒙正人首次为始祖伏羲女娲做斋”横幅,引发了笔者对蒙正苗族文化误植与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入思考,成为本文研究的契机,由此展开对蒙正苗族文化独特性与存续危机的系统性考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蒙正苗族的历史溯源与文化符号系统</b></p><p class="ql-block"><b> (一)“活人坟”传说与族群认同</b></p><p class="ql-block"> 蒙正苗族,外界称其为“古董苗”,而他们自称“蒙正”,意为“遗留的苗族”,是一个独特的苗族支系。该族群聚居在安顺市镇宁、紫云、西秀三地交界处,人口约3万余人 。其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宛如一部被岁月尘封的古老典籍。彼时战乱频仍,为保存族群火种,他们创造出“活人坟”这一独特的生存策略。传说蒙正苗族先民战败后,将老弱病残藏于伪装成坟墓的掩体中,留下食物与通气孔。幸存者的后代经过漫长繁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蒙正苗寨。这一传说并非毫无根据,它与《三国志·张嶷传》中牂柯郡獠人反抗的记载相互印证。有学者据此推测,蒙正苗族的迁徙与诸葛亮南征存在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 “活人坟”传说不仅是蒙正苗族历史的重要注脚,更是其坚韧不拔、顽强求生精神的象征。它不仅是族群生存智慧的象征,更承载母系氏族遗风。</p><p class="ql-block"> <b>(二)信仰体系的三大核心仪式</b></p><p class="ql-block"> 蒙正苗族以“竹王”为唯一图腾,自称夜郎竹王后裔,其信仰体系包含三大核心仪式: </p><p class="ql-block"> 1. 杀母猪安竹王位:成家时由祭师主持,象征家族新生; </p><p class="ql-block"> 2. 供奉竹王偶像:冬腊月制作竹王像,置于堂屋梁上; </p><p class="ql-block"> 3. 丧葬陪葬竹片:男性随葬竹片,女性以竹簪束发。 </p><p class="ql-block"> 2007年,“竹王崇拜”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汉代青铜“夜郎王印”(刻有“多德”与蝴蝶图腾)成为族群与夜郎国关联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文化误植现象的深层剖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一) 伏羲女娲称谓与苗族始祖文化的差异</b></p><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第十八届竹王节蒙正人首次为始祖伏羲女娲做斋”的横幅,给人强烈的违和感。在大众认知里,伏羲、女娲通常被视作汉族文化的始祖符号。虽然各民族普遍存在兄妹成婚的神话传说,但称谓各不相同。汉族以伏羲、女娲命名,中部苗族称之为姜央、姜妹,蒙正苗族则有“柱比故”(对应伏羲)和“谷比哎”(对应女娲)的专属音译。这种差异反映出不同民族在文化独立发展进程中,基于自身的自然崇拜、族群记忆,对共同神话母题的独特诠释。汉族通过文献系统和官方祭祀巩固其正统地位,苗族则依靠自然崇拜与族群记忆构建本土叙事。这种差异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体现,而将蒙正苗族始祖表述为伏羲女娲,模糊了蒙正苗族的文化边界,削弱了其文化独特性与自主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刚好在现场巧遇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院长杨培德老师,我就把自己的疑问向杨培德老师请教,杨培德老师告知,蒙正苗族对兄妹传说成婚里是有自己的专属称谓的,对应伏羲男的音译“柱比故”,对应女娲女的音译“谷比哎”。</span></p> <p class="ql-block"><b>  (二)“做斋”概念与苗族传统习俗的背离</b></p><p class="ql-block"> “做斋”一词与苗族传统习俗不符。做斋最初源于佛教修行传统,目的是净化身心、培育慈悲心。道教将“斋”与“醮”结合形成科仪体系,其中斋指洁净身心,醮为祭祀神灵。在客家文化中,做斋是丧葬仪式的核心环节。苗族虽有“解簸箕”“做嘎”等类似功能的仪式,但其目的是为亡者解除背负的象征物,核心是化解超自然力量对亡灵的束缚,与宗教意义上的斋戒不同。竹王节中出现“做斋”表述,属于文化混淆,破坏了蒙正苗族文化的纯粹性。</p><p class="ql-block"><b> (三) 服饰文化:母系遗风的视觉符号系统</b></p><p class="ql-block"> 蒙正苗族服饰是其历史与文化的生动呈现。女性服饰保留着浓厚的母系氏族遗风,日常装的旗帜服或盔甲装象征着对祖先的守护;下装的“九黎裙”“三江裙”“七江裙”记录着迁徙历史,例如九黎裙是老人服饰,七江裙是婚嫁必备。盔甲服为红色对襟无领长衫,袖口、背面绣有几何纹样,形似古代盔甲,既是老年人日常穿着的服装,也是丧葬服饰。旗帜服胸前绣有方形“王印”纹样,前后搭彩色方形布幡,诉说着对故国的追忆。裙饰多样,九黎裙的81条横纹记录着蚩尤的81兄弟,船形过江裙象征着迁徙历程,且裙长与年龄相关,老年裙饰更为复杂。发型上,有独辫盘发或竹簪束发(右倾),竹簪束发用于重要仪式,妇女头饰以竹片为核心元素。服饰刺绣以几何纹为主,辅以蝴蝶、鱼、鸟等自然崇拜纹样,田字纹象征夜郎王印,船形纹记录迁徙历史,九黎纹强化族群身份认同。男性服饰以蓝、黑、青为基调,节日盛装辅以艳色,工艺有蜡染、刺绣、织锦等,图案结合几何纹与自然元素。</p><p class="ql-block"> 这些纹样通过视觉符号系统,将族群历史、宗教信仰与自然崇拜凝练为可穿戴的文化载体。然而,当前蒙正苗族服饰文化正面临衰退危机。年轻一代对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兴趣缺乏,传承者日益减少。同时,现代服饰的流行使得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仅在重大节日和仪式上才会被穿着。长此以往,这一独特的服饰文化可能会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竹王节仪式的现代性困境</b></p><p class="ql-block"> 竹王节是蒙正苗族最重要的节日,其仪式程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祭祀筹备与入场时,蒙正苗族身着盛装,列队吹奏芦笙、唢呐等乐器进入祭祀场地。祭司通过公鸡“掩口舌”驱邪避灾(“掩口舌”,是为保活动安全,用竹签、倒钩刺将一切惹事生非之人的嘴和喉咙穿烂,使其说不出话。利用公鸡知阴阳的特性来沟通,以确保祭祀活动的安全),构建起“祖先 - 自然 - 族群”的三元信仰体系,表达生死观和文化身份。但在现代社会,仪式的庄重感逐渐淡化,年轻人理解不深,缺乏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 巫师下阴间交衣给始祖,做法后焚烧祭献服装。后羿射日仪式中,祭司用弓箭向四方射九箭,象征驱散凶灾、净化环境,融入传说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但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年轻人对仪式内涵产生怀疑。起笙起鼓环节,歌师唱颂苗族古歌追忆历史。杀牛祭祖环节,交牛仪式中祭司牵牛至竹王宫,族人高呼驱邪口号护送牛至祭坛,杀牛献祭后祭司进行“放魂”仪式,卜卦确认竹王领牛归祖并分食牛肉。蒙正苗族古歌中的《牛祭歌》有传说杀牛祭祖每13年举行一次,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仪式成本提高,举行频率和规模受到影响。在现代社会冲击下,年轻一代外出务工,接触外界文化增多,对传统信仰的认同感降低,传统祭祀仪式和信仰活动难以延续,传承面临困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文化价值与存续危机</b></p><p class="ql-block"> 蒙正苗族的竹王崇拜、活人坟传说及服饰文化是研究夜郎文明、母系氏族社会的珍贵活态样本。其传统村落(如竹王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石板房建筑与水源地开凿遗迹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然而,随着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与通婚,母系氏族习俗(如母女连名)逐渐淡化,文化传承出现严重断层危机。虽然竹王节和竹王村相关文化元素被列入非遗和保护名录,并举办文化旅游节以加强文化认同,但保护力度仍显不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结论与建议</b></p><p class="ql-block"> 蒙正苗族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文化误植和存续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蒙正苗族自身的发展,也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为保护和传承蒙正苗族文化,需多管齐下。在教育方面,将蒙正苗族文化纳入当地教育体系,编写相关教材,让年轻一代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制作纪录片、短视频等,提高蒙正苗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保护传统建筑、扶持文化传承项目,制定完善的保护政策,鼓励传承者传承和发扬蒙正苗族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郑波,2025年3月于贵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杨文金,苗名(才满满爱) ,镇宁自治县夜郎竹王文化研究会会长 。1946年生,苗族。贵州镇宁人,1968年8月入党,197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1966年穿着草鞋走出大山后,先后从军、从学、从政40年,1971至2007年,先后任镇宁自治县杨柳公社青年干部;江龙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核心领导小组成员;革利公社党委书记;团县委副书记;江龙区委副书记、区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县政协主席;县人民政府调研员,2007年2月退休,长期坚持致力于对蒙正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恢复,是竹王节的策划者和组织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我们应邀参加第十八届夜郎竹王节活动的团队一行(由左至右):贵州民大美院服装研一学生赵煜熺、独立摄影师杨依霖、郑波、田野录音与纪录片工作者阿初、贵州理工学院环境设计本科学生付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波,苗族,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家二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广告设计师、民族文化学者、诗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特聘研究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贵州省广告协会理事,贵州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省装饰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黔东南民族画院名誉院长,凯里学院客座教授,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专业发展顾问、设计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八届副秘书长,优秀春晖使者,《城市档案》杂志创始人,“太阳鼓”银饰创始人,曾策划创办(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并任秘书长、副会长,平面设计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性设计专业比赛中获奖百余项,荣获“亚洲艺术设计贡献奖”。绘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中、日、韩名家艺术邀请展。诗歌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荣获奖项逾40项。曾主持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贵州通源汽车、黔五福、两相依卫生巾、太阳鼓银饰、《城市档案》、《新主流》等多个商业品牌的策划设计与整合营销项目,并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b>郑波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贵阳市区:</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正新街31号恒生大厦16层5号</p><p class="ql-block"><b>凯里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3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民族服饰展厅:</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