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斜塔——天马山斜塔与佘山圣母大教堂

皖山樵夫

<p class="ql-block">上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上海西郊松江境内,园内十二座山峰从西南趋向东北,蜿蜒连绵13.2千米。</p> <p class="ql-block">九山十二峰,天马山是其中之一。山有两峰,状如行空天马,首昂脊弓,故名。天马山古称干山,相传春秋时期吴国铸剑大师干将在此铸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天马山山势较为陡峭,境内森林繁茂,山林面积较大,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能让你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既可以徒步、还可以访古的清静地方只有天马山了。这里是未过度开发的景区,比起佘山更有野趣。</p> <p class="ql-block">天马山是宋代望族周氏的祖地,元代宣抚使周显的故居,也是晋代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读书处。</p> <p class="ql-block">天马山上的留云阁是一栋两层六角的楼阁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相传是三高士隐居小憩之处。</p> <p class="ql-block">干山东麓千尺土,留云阁上九重天。</p> <p class="ql-block">环阁四周一组古人泛舟,作诗,饮酒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古代的天马山上多琳宫梵宇,每逢三月松郡乡民都会登上天马山礼佛祈福,香火鼎盛,故俗称“烧香山”。</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过“文缘坊”牌坊。</p> <p class="ql-block">就是“三高士”墓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元代著名文人杨维贞,钱唯善,陆居仁隐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文化园是天马山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园内回廊曲折,亭阁精致,诗文题碑。</p> <p class="ql-block">看剑亭,听笛亭和卧松亭曲廊连接,掩映在树丛之中。三座亭子代表着三个高士。</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猫咪。</p> <p class="ql-block">鲤鱼石</p><p class="ql-block">其石状如鲤鱼,欲跳东海,古诗云:石诧鲤鱼孕水灵,喷云喷雾昼冥冥,无端风雨飞腾去,化作河中尾后星。此鱼此星,福佑天马年年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上峰寺旧址。</p> <p class="ql-block">国家测量标志。</p><p class="ql-block">天马山和佘山谁是陆地最高峰?2017年,松江官方经过测绘终于公布了佘山海拔为100.8米(西佘山),天马山海拔98.2米。虽然只相差1米多,天马山被确认为上海陆地第二峰。</p> <p class="ql-block">明成化年间上峰寺内供有饰金铜铸观音像,重3600斤,天马乡民对观音像非常敬重,至今还流传着下面一首谣谚:天马穷,天马穷,尚有三千六百斤铜。</p> <p class="ql-block">饰金铜铸观音盘膝而坐,坐垫是凿有莲花纹的青石,像高3米。</p><p class="ql-block">日本侵略军占领期间将其运往日本,并放火烧毁了上峰寺。现供奉的铜像是重新铸造并于2000年3月23日由松江西林禅寺性修大师主持下开光。</p> <p class="ql-block">经过铜观音处再往前爬一段,就是护珠塔所在的院落。进门后,一座砖灰色的古塔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宝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已有近千年历史。塔身七层八面,砖石结构。</p> <p class="ql-block">南宋宋高宗赐五色佛舍利藏于塔顶,引来无数香客的朝拜。</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元宵节时,寺庙内因乡民燃放爆竹而起火。大火迅速蔓延,寺庙被彻底烧毁,护珠塔上原来的塔心木、塔檐、塔座、楼板、回廊等木质构件也悉数毁于火灾,只剩塔身。</p> <p class="ql-block">后来有人在塔身的砖缝里发现了唐宋两朝的古钱币,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过来拆砖捡钱的人越来越多。致使西北角的塔底直接被挖穿,形成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窟窿。</p> <p class="ql-block">千年以来由于地基变动,塔四周土壤不一,造成塔身开始慢慢向东南方向倾斜。</p> <p class="ql-block">2015年勘测时发现斜度竟有7.10度,远超意大利比萨斜塔3.99的倾斜度,故而官方称护珠塔为“世界第一斜塔”,是上海的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小男子汉欲把宝塔扶正。</p> <p class="ql-block">1984年,上海的文保专家对护珠塔进行了加固和抢修。基于美观的角度,在塔身的内部进行了加固支撑,而加固部分从外面是看不到的。竣工后,护珠塔保持了斜而不倒的风貌奇观,还能抵御6级以下地震与10级以下大风,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间有塔,群峰皆活。在天马山,护珠塔就是地标,具有不可替代引领作用。</p> <p class="ql-block">上清泉。据《干山志》记载,在天马山的中峰,原元代宣抚使周显祠的下面,为宋徵士周镛所凿。深四五丈,通体块石上刻"上清泉"三字。</p> <p class="ql-block">中峰寺僧人和香客以井水作为饮用水,水质清冽甘醇。井台已被汲水麻绳磨出一道道深痕。</p> <p class="ql-block">古银杏。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九峰十二山中最为古老的一株古树名木,相传为周文达同宗别支后人,元代奉使宣抚周显手植。</p> <p class="ql-block">坊间传说此树是山神之巨掌,鼎力支撑着护珠宝光塔数百年斜而不倒。天长日久,主干大部枯萎,北侧仅余尺宽树皮,南侧新发一枝却长得生机勃勃,俗称"母抱子"。</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古银杏,再见了斜塔。</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天马山,前往西佘山。</p> <p class="ql-block">西佘山为上海陆地第一高峰。山上遍地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清泉潺潺,鸟语花香,素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山上有知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如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佘山圣母大教堂、百余年前的佘山天文台,还有秀道者塔、虎树亭等。可以让你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p> <p class="ql-block">秀道者塔又名月影塔、又称聪道人塔。在佘山山腰间。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p> <p class="ql-block">山上有潮音庵,庵内有道者名为“秀”,亲自参与建筑此塔,建成后引火自焚,故名。此塔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有腰檐、平座、栏杆。</p> <p class="ql-block">历千年风雨仍不偏不倚耸而尊严,为余山最著名的古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继续爬山,就到了上海天文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佘山天文台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为法国传教士所立,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台,也是我国天文研究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其天文望远镜是我国最早的一台,它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天文资料。</p> <p class="ql-block">建国以来,佘山天文台在天体运行及人造卫星定轨等方面取得了27项国家级的科研成果,是我国运用新技术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的单位。</p> <p class="ql-block">现在又增加了一个科普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天文台的右上方是佘山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佘山圣母大殿是与法国罗德圣母大殿齐名的天主教堂,也称远东圣母大殿。该堂于1871由法国传教士始建。</p> <p class="ql-block">圣殿集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采用无木无钉无钢无梁的四无结构,堪称不对称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圣殿1925年翻造扩建,至1935年落成。大殿东西长56米,南北宽25米,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建筑平面呈拉丁式十字形。从殿基到十字架尖顶高为38米,其中到拱顶为17米,到硫璃瓦为22米。</p> <p class="ql-block">建筑造型南长北短,东宽西狭,内圆外尖,内石外砖。</p> <p class="ql-block">大殿设座位1000个,可容纳约1500名的教友。</p> <p class="ql-block">大殿集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其拱形、甬道为罗马式,廊柱为希腊式,尖顶为哥特式,橄榄形钟楼为以色列式,东端小圆顶为西班牙式,清水壁和斗角地砖为中国民族式,硫璃瓦则为中国宫廷式。</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祭台。</p> <p class="ql-block">廊柱和斗拱。</p> <p class="ql-block">祈祷者。</p> <p class="ql-block">1942年9月12日,罗马教宗册封佘山教堂为乙级宗座圣殿,这是远东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使他成为中国天主教徒朝拜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大殿后侧。</p> <p class="ql-block">中门。</p> <p class="ql-block">环视一周。</p> <p class="ql-block">从山脚到山顶的曲折小路上有14座苦路亭,每亭中有一副耶稣受苦浮雕,还有三座圣亭和一座中堂,信徒们到佘山朝圣时,要沿着曲折的苦路逐级而上。</p> <p class="ql-block">朝拜的信徒。</p> <p class="ql-block">在每座苦路亭前都要跪拜。</p> <p class="ql-block">宏伟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中堂。</p> <p class="ql-block">三圣亭。</p> <p class="ql-block">往山下走就到了上海地震科普馆。</p> <p class="ql-block">上海地震科普馆坐落在拥有140余年历史的佘山地震基准台内,是一座馆台结合、集科普馆与博物馆于一体的场馆。</p> <p class="ql-block">借助佘山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依托有着百年观测历史的佘山地震基准台,使地震科普知识与防震减灾宣传寓教育于休闲娱乐之中。</p> <p class="ql-block">科普形式采用“地震科普厅”、“弧幕影视厅”和“百年风采厅”三部分进行展示。</p> <p class="ql-block">重点展现佘山地震台的历史底蕴,突出其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地震台,在中国近代地球物理观测事业中的杰出贡献和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对中小学课本中与地震相关的知识点和大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科学普及。</p> <p class="ql-block">馆内保存着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地震地磁观测仪器和珍贵的观测资料,其中爱丽奥特磁力仪(1879年英国制造),维歇尔地震仪(1909年德国制造),清朝时期的《皇朝直省地域全图》为镇馆之宝,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地球物理观测发展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地震台已百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