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北固山怀古

寒塘鹤影

<p class="ql-block">镇江有众多旅游景点,有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古迹,随着年龄增长,更愿意去一座城市,了解它的渊源历史文化和古迹。第三次到镇江,选择了镇江“三山一渡”的北固山走一走,在行程里感受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故事。</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有"京口第一山"之称,是历代文人墨客到访最多的地方,谢灵运、李白、欧阳修、辛弃疾等众多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有“宋词第一山”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分前、中、后三峰组成,主峰即后峰。景区也在后峰,背临长江,石壁嵯峨,山体植被茂盛,历史古迹大多也在主峰,风景也是绝佳</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是三国时代东吴政权中心,是东吴关隘,兵家必争之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入景区,沿着林间小道拾级而上的是曾经的东吴古道,</span>道路旁的城墙据考证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为明朝守城将领们为抗击倭寇而修筑。走在古道上,眼前仿佛出现千百年前关口的繁华和战乱景象。</p> <p class="ql-block">沿古道上至山顶,穿过一座廊亭,东侧是一座四层的铁塔叫卫公塔,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铁塔始建于唐朝,唐朝宰相李德裕曾三任润州刺史,为埋藏舍利子而造此塔,后被大火毁坏。北宋在原地修建的铁塔,已有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铁塔建成时有九级,明万历年间被大风刮倒,僧人将其改建为七层,清光绪年间因遭雷击倾倒四层。鸦片战争期间,塔顶、法论均被英军损坏。解放后,仅存宋代的二层铁塔和莲花座。后来对铁塔进行了修整,将残存的明代铁塔四五层加上去,塔基浇钢筋混凝土,才使得干年铁塔重新耸立。</p><p class="ql-block">铁塔的结构为平面八角形,下有塔基,巨大的莲座上铸有优美的云水纹和龙戏珠纹。</p> <p class="ql-block">每层有四门,有腰檐,每层都铸有精致的佛像和飞天像,姿态生动。</p> <p class="ql-block">第二层塔身四面门的方向及门两旁的菩萨浮雕与第一层相同,东南面铸有“国界安宁”、“法轮常转”两行北魏体字。</p><p class="ql-block">1960年整修铁塔时,在塔基下地宫出土</p><p class="ql-block">2800多件文物,其中有金棺、银橔、舍利子等还有李德裕亲自书写的题记石刻。从出士的文物我们才知道了铁塔创建的年代和由谁所建。</p> <p class="ql-block">从铁塔折回廊亭,经过一长廊可见这块由中日友人共建的阿倍仲麻吕诗碑。</p><p class="ql-block">阿倍仲麻吕是日本人,汉名是晁衡,年仅20岁时就作为留学生来到大唐,后来考中进士,唐玄宗对他的才华称赞有加。公元753年在中国生活了36年的晁衡涌起回乡的念头,于是请命与鉴真大师一同东渡并获恩准。回乡途中停泊北固山畔,写下了这首《望月望乡》“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相又皎月圆”。因途中遭遇风暴,晁衡未能顺利东渡日本,又辗转回到长安,自此终身没能回乡。这首《望月望乡》后被收录《全唐诗》。</p> <p class="ql-block">从诗碑向前就可远眺潮平岸阔的长江壮丽景色,隔江隐约可见扬州平堂山。</p><p class="ql-block">冬末春初站在北固山上凭栏眺望长江,感受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p> <p class="ql-block">折回往北走,在墙壁上嵌有一块条石,“天下第一山”,相传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固山,见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北固山“天下第一山”的名称至此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千年古刹“甘露寺”前,这座写有“南徐净域”的拱门意义非凡。相传西晋末年,北方混乱,东晋偏安江南,建都在建业,也就是今日的南京。当时北方人士纷纷南下,东晋为此设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也就是今天的镇江。到了刘宋时期,京口正式定名为南徐州,以后“南徐”一直为镇江的别名。拱门两旁<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篆书书写</span>的对联“地窄天宽江山雄楚越,沤浮浪卷栋宇自孙吴”将当时的历史背景介绍得一清二楚,既表达了北固山的雄秀气势,又点出了甘露寺建造年代,言简意赅。</p> <p class="ql-block">“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甘露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其中一寺。寺院大门建在中间,是一座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门楼,门楣刻着“甘露古禅寺”五个楷字。甘露寺始建于东吴时期,三国时期刘备招亲而闻名,寺中大殿刘备大婚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建于山上的古甘露寺,采用的是“以寺镇山”的手法,远远望去,有飞阁凌空的架势,素有“夺冠山”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原本建在山下,北宋1010年甘露寺破残不堪,方丈祖宣奏请朝廷重修寺院,移建至山上,宋朝1100年毁于大火,不久重建;建炎年间毁于兵灾,绍兴年间再建。明清时期是甘露寺的全盛时期,现保存下来的甘露寺是清光绪年间修建的。</p><p class="ql-block">1932年,蒋介石组建自己的嫡系海军部队,筹办了电雷学校,其最初的校址便是利用了甘露寺的僧舍。只是短暂停留后迁走。现今已完全找不到学校痕迹</p> <p class="ql-block">在甘露寺西侧是一座新建的仿宋十字脊三层屋檐的楼阁北固楼。总计有三层,每层都有设有与北固山有关的展览,三楼外有围廊,沿廊道走一圈,可以欣赏镇江全貌,包金山和焦山。</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恰有小型兰花展而被吸引,在众多品种兰花中,被兰花时有时无时清幽香气陶醉</p> <p class="ql-block">在多景楼东北侧祭江亭又名北固亭。亭子建于汉朝,原为木结构,是一座歇山式建筑。清道光年间将亭子改为方形石柱。</p><p class="ql-block">后人为此亭又演绎出孙尚香因刘备病死蜀地而在此投江殉情故事,真假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但确有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此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干,写下了:“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名篇。</p><p class="ql-block">站在亭中,面临浩渺的长江,真切感受辛弃疾的豪放。</p> <p class="ql-block">走下祭江亭,穿过北固楼楼,在其东侧路边摆放着一只无头与真羊大小般的石羊,石身左侧上刻有"狠石"字样。这座石羊也有说法,相传孙权曾坐在狠石上与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赤壁之战之计。</p><p class="ql-block">宋元符年间,狠石因为火灾而丢失,后在明正德1519年,又被找到,为其专门立碑建亭,并撰文记之。后来亭废碑遗失,现在这块石头是在 清光绪1890年找到。</p><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多次失而复得,是否还是当年的那一块,持怀疑🤔</p> <p class="ql-block">在甘露寺西侧,临江矗立一座楼阁便是多景楼,又称“天下江山第一楼”,是一栋两层歇山式楼阁,楼名取自李德裕诗中“多景悬窗牗”的诗句。多景楼三面有廊,可以登楼凭栏远眺,江天一色。楼阁因三国时期刘备在甘露寺招亲而衍生各种小故事,近代重修后陈列展示有关三国典故</p> <p class="ql-block">山顶游览结束,沿着东吴古道下山,陆陆续续游人开始上山游玩。北固山古迹大多数是明清时期重新修建,距离流传下来的典故迟了很多。但并不妨碍我来此怀古神游。这里是三国遗迹最的地方,承载了太多历史悲凉,真可谓“古今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