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14日,星期五一早,红石榴战队的老队员们,在蟒山国家森林公园弥勒大佛石雕前,手把手教清华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修班的同学们,习练石榴神功。</p><p class="ql-block"> 蟒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昌平区东北部,地处燕山支脉军都山,最高峰659米,在十三陵水库坝东边,规划面积8622公顷,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因为其山势起伏好像大蟒,所以命名蟒山。</p><p class="ql-block"> 蒙古王爬到蟒山的瞭望塔上,俯看十三陵水库,被群山环绕,除了蟒山,还有许多未知名的小山。水面被风吹起层层波澜,波光粼粼,宛如一块镶嵌于群山之中的碧绿宝石。</p><p class="ql-block"> 蒙古王觉得小山坡还有点秃,便使出石榴神功,双手往下一按,口中念念有词,十三颗铜摇钱树便栽在了小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铜摇钱树是美国人索洛斯感应到蒙古王的神功后,主动送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 十三陵水库坐落在京北山地,蟒山与凤山之间,位于燕山向北京小平原的过渡地带。其大坝恰好位于两山夹持的最窄之处。水库坝高29米,长627米,总库容7450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 北京小平原,也被称为“北京湾”。因为北京小平原三面环山,形似一个海湾,所以得名“北京湾”。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沿太行山东麓北上的古道在此分岔,向北穿越多个山口,将中原的农耕文化与北方的游牧文化紧密相连。古代的蓟城,就坐落在这条大道的分岔之处。这样的地理条件,为北京最终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十三陵水库的上游,就是北运河水系温榆河北支东沙河的出山口以上区域,水库上游还有德胜口沟、锥石口沟、上下口沟和老君堂沟四条天然河道,总汇水面积达到了223平方公里。水库能够有效防控昌平北部山区和延庆东南部山区的洪水灾害,还能发电灌溉、调节跨流域生态水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十三陵水库现在已经成为昌平区践行“两山”理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首都涵养生态区重要承载地。</p> <p class="ql-block"> 上午九点,在大神通的带领下,同学们前往水库展览馆参观。</p><p class="ql-block"> 水库展览馆位于大坝东南侧,是黄色琉璃瓦屋顶的五层建筑。展览馆一层为基地展厅,面积400平米,展陈分八部分,通过宣传片、历史照片、重要史事、工具实物、建库史料,以展板、展柜、多媒体互动、实物展示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历史和运行管理情况。</p><p class="ql-block"> 一进展览馆,龙飞便被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所吸引。水,作为水库展览馆设计的核心元素,巧妙地融入了建筑的每一个角落。从涓涓细流般的起始展区,到波涛汹涌般的大型水利工程展示区,再到平静如镜的水资源保护与未来展望区,仿佛置身于一场与水的深度对话中。这种设计不仅让龙飞直观地感受到了水库的奥秘,更让龙飞在心灵深处对水资源产生了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 在此等候多时的仙女向清华大学的同学们自我介绍说:我就是水滴君2024年6月1日撰写的《仙人洞村论犹太人》一文中昌平仙人洞村的讲解员仙女。由于我对十三陵水库的历史早就熟悉,所以组织上派我协助水库展览馆的讲解员为大家做好服务保障工作。1958年当年,由于必须在7月份汛期前把水库完工,所以工程期短,任务大,时间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昌平区委总共调动了一万多名建设人员。但是,机器设备严重缺乏,要将近230万立方米的土石全部依靠人力挖出来的,再用篮子和扁担挑上几十米高的大坝,艰巨可想而知。到了五一劳动节,整个工程完工还不到四分之一。为此,国家调动了解放军驻京部队参与水库修建,每天在工地上劳动的人员高达10万。相比于人力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意志力的凝聚。5月25日,筑坝截水工程进入到最后的会战阶段,毛主席决定在这一天率队参加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增强工作人员的士气。</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接龙道:1958年1月21日,40万劳动大军从北京市的四面八方赶到昌平区燕山脚下,十三陵水库破土动工,从开建到6月30日竣工,历时160天,创造了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1958年5月25日下午一点,中央领导以及参加八大二次会议的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各省市负责人,在中南海怀仁堂集合,分乘5辆公共汽车奔赴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下午三点,毛泽东第一个走下车来,毛刘周朱等领导人,个个身着粗布衣,脚踩圆口布鞋。党中央领导与水库建设者一起劳动,整个工地万众欢腾。下午五点,毛泽东挥锹铲土,周总理拉着运土车,朱德挑起了一担担土,刘少奇拿着工具,参加砸夯。现场工人们的劳动热情被点燃,大家干劲比天高,单天的上坝土方量达到5.1万立方米,创下开工以来的最高纪录。听完总工程师修建水库的工作汇报后,毛泽东还亲笔题写了“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事后用汉白玉石块镶嵌在水库大坝的坝坡上。</p> <p class="ql-block"> 在一组“建设者们迈着豪迈的步伐踏入劳动战场”的旧照片前,一位弯腰驼的耄耋老人自豪地向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回忆起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就是附近康陵村的村民,当年来修水库的村民大都是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好胜心特别强,当时各个组都比赛挑土,看谁挑得最多。但当时有些地方机械无法到达,需要靠村民们人工挑。时间长了肩膀都是血淋淋的,穿衣服都碰不得,第二天还都咬牙坚持继续去工地。由于表现突出,我获得了一枚水库建设者的纪念奖章。正是有了像我这样的四十万普通劳动者,才有了今天风景如画的十三陵水库和昌平群众幸福美好的愿景。</p><p class="ql-block"> 见耄耋老人有些累了,塔吉妹使出石榴神功,一弹指,一个养雀笼石墩飞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塔吉妹在半空中接住石墩,把它放在老人面前,恭恭敬敬地请老人坐在上面,并神秘地小声说:您屁股坐的就是原属圆明园西洋楼养雀笼的石墩......</p> <p class="ql-block"> 驻足在“九兰组”旧照片前,水神通介绍说:在建设十三陵水库的160个日夜里,先后涌现出“钢铁突击队”“十八勇士”“九兰组”“沙河七姐妹”等一大批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是数十万水库建设者的杰出代表。在40万义务劳动者中,九位姑娘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名字里都带有“兰”字,她们组成的小组又被称为“九兰组”。2022年,“九兰组”的故事被搬上银幕,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生动的表演,让今天的观众时隔半个多世纪仍能感受到当时振奋人心的场景。为了更好地展现“九兰精神”,剧组走访了健在的“九兰组”老人们,搜集整理出大量从未面世的珍贵历史素材,还寻找到60多年前的施工设备、极具时代特点的服装、场景等素材,忠实还原了当年的水库建设现场。电影以“初心未改志不移,九兰花又开”为主题,展现了无数普通劳动者担当国家命运的气魄。</p> <p class="ql-block"> 在沙河“沙河七姐妹”的旧照片前,仙女骄傲地向同学们介绍说:修建水库当年实行的是别具一格的“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还大大提高了建设效率,确保了水库的顺利建成。当时,十三陵水库工地有两个誉满京城的女子组合,一个是“七姐妹”组合,另一个就是水神通刚才讲到的“九兰组”组合。“七姐妹”组合是由昌平沙河东一村的七名女青年组成。这七名女青年分别是——刘淑敏、李连芳、王素敏、阎淑清、李国珍、张淑清和张淑华。她们是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的第一批劳动者中仅有的几名女性,在工地干活不让须眉。著名文学家冰心被她们的劳动精神所感动,写了一首题名为《七朵腊梅花》的诗。后来有人把这首诗谱成歌,在工地上非常流行。昌平区崔村公社的领导被“七姐妹”的事迹激励,从自己公社的50多名女社员中挑选出了九位名字末尾有“兰”字的妇女,组成了“九兰组”,她们分别是阎秀兰、张淑兰、孙淑兰、刁振兰、刘继兰、金淑兰、纪淑兰、郝玉兰、王桂兰。“九兰组”的组员中,年龄最大者只有22岁,最小的才17岁,却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工地上,在奋勇争先的建设大军中,做出了足以垂范后世的光辉业绩。“七姐妹”在1958年2月被评为先进集体,并收到了周总理亲自题写的邀请她们参加国宴的邀请函;“九兰组”在1958年的三八妇女节就被全国妇联主席蔡畅授予了一面大红旗,后来还被到工地参观的罗马尼亚部长会议主席基伏斯托伊卡赠送了和平鸽纪念章,受邀访问了罗马尼亚。</p> <p class="ql-block"> 这时,馆内光线有些阴暗,红石榴战队老队员蒙古王使出石榴神功,猛地双震脚,然后伸出双手,一对石烛台飞到他的两个手掌心。</p><p class="ql-block"> 军神通往烛台上面插上两根蜡烛,并用打火机点上火,馆内马上亮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军神通笑着向大家解释:飞来的这对石烛台是十三陵思陵石供五中的被盗的一对烛台。蒙古王是水清市公安局局长嘛。</p><p class="ql-block"> 军神通说完又变戏法似得拿出一把铁锨说:1958年5月25日那天的劳动结束后,我用自己的衣服把毛主席用过的铁锨包了起来,激动万分地对大家说“这把铁锨必须珍藏起来,它的意义重大,以后每看到它,就会想起毛主席,咱们的斗志就会比天高!”1958年7月10日到13日,水库落成仅仅9天后,北京地区普降大雨,昌平降雨量达240毫米。十三陵水库上游山洪奔腾,白浪滔天,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巍然耸立的水库大坝拦住了它的去路。山洪不再肆虐,远山连绵,近水荡漾,给人留下了一幅“高峡出平湖”的山海图景。由此可见,十三陵水库修建伊始,水库建设者们就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p> <p class="ql-block"> 中午,同学们徜徉在环湖大坝上。抬头望,巍峨的蟒山拔地而起,四周群山环抱,草木葱茏。低头看,宽阔的水面烟波浩渺,碧波荡漾。</p><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让军神通既熟悉又陌生。青山依旧在,高峡出平湖。水神通的思绪又回到了67年前。</p><p class="ql-block">站在像一条蛰伏的青龙的大坝上,目光划过经年风雨打磨的坝体,军神通双手轮流抛接了67下红石榴,然后对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回忆说:1958年,我还在航空预备学校学习。5月的一天,学院大队召开全体学员大会,队领导宣布,根据上级指示,我们大队去北京参加十三陵水库建设。学员们很激动,纷纷表示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一百多号人就背起背包,先到北京西直门火车站乘火车到昌平站,下车后再急行军二十来里地,来到一个满是砂石的河滩地,这就是我们的驻地,也是未来十三陵水库的库底。先遣队已经为我们支好帐篷,每6个人住一个热得进不去人的帐篷。我们的任务是在距离大坝一里多路的山边负责给翻斗车装土,一列翻斗车有十几个车皮,装满后再由汽车沿着铺好的铁轨拉到大坝位置。我们工地距离大坝一里地的地方。站在这里往大坝那边一看,山上山下红旗招展,高音喇叭歌声震天。看那大坝上的劳动大军人头攒动,密密麻麻,忙忙碌碌。挑土的,抬土的,拉车的,打夯的,匆匆忙忙,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我们还和同一工地的北京空军452医院的同志们开展劳动竞赛。在大跃进精神的鼓舞下,工地上的劳动大军个个精神饱满,人人像开足马力的机器,不知疲倦地奔腾,你追我赶,多挑快跑。</p><p class="ql-block"> 袁大拿看到一个日本青年在大坝游玩时正脱下裤子露出屁股让女朋友拍照,义愤填膺,使出济源巴掌掌,猛揍日本男青年,日本女青年怕男朋友被凶悍的袁大拿打死,吓得赶紧把爷爷从940年从中国抢走的王羲之的《丧乱帖》、李生的《潇湘卧游图卷》珍贵书画作品双后奉上。</p> <p class="ql-block"> 行进在具有古典建筑风格的游廊中,水神通凝视着闸门下方青苔斑驳的导流墙和坝体护坡上成片的紫穗槐在风中翻起绿浪,跺了跺脚下坚实的水库大坝,接岔道:当年大坝不像现在用的是钢筋混凝土,而是用土、沙子、石灰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俗称“三合土”压实。压路机很少,整个大坝就两台“东方红”牌履带拖拉机,拖着个浑身长满“刺”的铁疙瘩来回碾压。大坝的许多地方主要靠人工砸实,这道工序就是“打夯”。可以说,十三陵水库是“纯手工制作”一点也不为过。前些年因为干旱少雨、渗漏,水库的蓄水量越来越少。1984年,将延庆县白河堡水库的水引来后,使十三陵水库重振雄姿。十三陵水库建成以来,为防治水害、发电、旅游,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铁人三项赛就是在昌平十三陵水库成功举办的,随后又相继在此举办了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等众多赛事,现水库已经成为昌平开展国际交往、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舞台。</p><p class="ql-block"> 水神通讲完后,圆明园被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走的谐奇趣北侧喷泉,竟然自己又回到了水神通的身边。</p> <p class="ql-block"> 当年建设者们在坝顶刻下的"人定胜天"四字已风化难辨,但花岗岩缝隙里钻出的野花,正在春阳里绽放新的金黄。</p><p class="ql-block"> 指着大坝边的二层小楼房,史老师兴致勃勃地告诉同学们:当年罗瑞卿陪着毛主席经常来水库游泳,在这里,罗瑞卿与毛主席说过很多话,谈过很多心。当年,毛主席就在那个小楼房内对罗瑞卿说过自己接班人的5个条件。第一,必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第二,必须全心全意为中国以及世界多数人服务;第三,必须是能够团结大多数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第四,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度的模范执行者;第五,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自我批评、勇于改正。</p> <p class="ql-block"> 下午,大神通带大家前往纪念碑公园。</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公园位于水库大坝东侧,水库路甲1号。</p><p class="ql-block"> 走进公园,同学们看到,纪念碑碑体平面为正方形,碑顶雕塑着四位工农兵的英雄形象,他们或扶钎,或夯土,定格的身姿里奔涌着永不停歇的力量。那个弓身推车的青年,汗珠顺着脊梁滑落在夯土上,与千万滴汗水共同凝结成这座能蓄水八千万立方米的水利丰碑。花岗岩上深深浅浅的凿痕,像极了当年建设者手掌上层层叠叠的老茧。</p><p class="ql-block"> 碑体的立面用大理石镶嵌,方形柱状,雄伟端庄。上半部四个立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四位领导人的题词。碑的下方还镌刻有郭沫若为十三陵水库而写的颂词。</p><p class="ql-block"> 十三陵水库纪念碑是国内唯一一座有四位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时题词的水库纪念碑,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p><p class="ql-block"> 远山连绵,近水荡漾,纪念碑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庄严。在穆神通的带领下,研修班的党员干部们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 大神通手指毛泽东题写的“十三陵水库”,滔滔不绝地对同学们讲:5月25日,毛主席等领导人,身着便装亲临十三陵水库工地,与民工们并肩劳动。毛主席的莅临,极大地振奋了“劳动大军”的斗志,激发了他们战天斗地的革命热情。在现场,毛主席还亲自为“十三陵水库”题名,这一举动更是成为了水库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达娃唐宗仰望右侧朱德题写的“移山造海,众志成城”,接着讲:朱德总司令也为水库题写了“移山造海,众志成城”的词句,进一步鼓舞了劳动者的士气,彰显了团结协作、战天斗地的坚定决心。</p><p class="ql-block"> 湘军转把手中的红石榴献到碑前,看着碑柱左侧,对同学们讲:我的湖南老乡刘少奇同志也为水库献上了“劳动万岁”的题字,以此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与赞美。</p> <p class="ql-block"> 裴迅双腿一发力,蹦到半空,大声以同学们讲:周总理题写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不仅是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团结协作、奋发向前精神的激励。修建十三陵水库,是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要更加怀念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上,做出的流血牺牲,付出的艰苦努力,更加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p><p class="ql-block"> 诗词通拍了十三下手中托着的红石榴,十三颗红石榴籽飞往十三位同学的嘴中。</p><p class="ql-block"> 春风送来远处游船的汽笛声,与近处松涛应和成奇妙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诗词通忽然明白,这座公园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流动的传承——每个在纪念碑前驻足凝望的人,都在续写着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诗词通兴奋地对吃到石榴籽的十三位同学讲:陈毅元帅为十三陵水库的迅速建成而挥毫,写下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赞美诗——《十三陵水库颂歌》。</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7根圆明园石柱应声而来。</p><p class="ql-block"> 这7根石柱正面纹饰与现存圆明园石柱相似,具有重要建筑和艺术价值。它们原来是圆明园建筑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到挪威。</p><p class="ql-block"> 这7根圆明园石柱是被十三颗红石榴籽吸过来的。因为裹挟着石榴神功的红石榴籽引力太强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