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美篇昵称:看云绻云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美篇号:5396182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推荐景点:无锡梅园</b></p> “眼见枝头开数蕊,春风自我掌中来”。梅花是春节过后江南开出的第一枝花,万千萧瑟之中的唯一靓色,是报春的使者。蛇年正月廿七,踏上了去无锡梅园的寻春之路。<br> 早春时节,纵使在温润的江南,一切也都在阴冷中保持着寂静,唯有梅花,恰在此时,訇然绽放。<br> 无锡梅园位于无锡东山和浒山南坡,南临太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br> 梅园出身不凡,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本着“为天地布芳馨”之宏愿,购地筑园,依山植梅。1955年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代表荣氏家族将梅园捐献给国家。2006年梅园被列为国保。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景区,同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全国重点公园”。 春意微启,梅花初绽,“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一抹红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也温暖着人们的心房。<div> 踏入梅园,满园春色亮了眼眸,红梅在枝头招展,瞬间让你忘了风寒料峭。</div><div> 这几枝红梅应该是一波初绽的花,半是花苞,半是花朵,满枝如火,在寂静中悄然绽放,于清冷中尽显风骨。</div> 梅花属于先花后叶的植物,初开的时候,满枝锦绣,一树繁花,无需绿叶的陪衬,是纯纯粹粹花的绚烂。<div> 红的艳丽、白的高洁、绿的素雅,浓妆淡抹总相宜。</div> 春有约,花不误;无梅花,不江南。<br> 梅花与水乡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临水而开的梅花,穿花而过的小舟,构成绝美的画面。<div> 来到清芬屿,溪流依山势而行,叠石、理水、造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凸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div> 古梅奇石圃,是集天下古梅与奇石于一体、结合中式园林建筑小品的一个园区。<div> 园内设有以梅花为主题的照壁,展出以梅为主的书画,陈列古老梅桩,引进百年以上的老梅树,配置松、竹、梅、兰及其它四季花卉50余种,建成唯一的“中国梅花博物馆”。</div> 果然,这里的梅花品种繁多,虽不识其名,但从颜色和造型上看,非同一般。<div> 不得不说,无论是野外的随意绽放,还是庭院中的精心栽培,风姿绰约、高洁清雅的梅花都展现出令人难以抗拒的美感。</div> 某人从奇石中拍出念劬塔也是独具匠心了,被我大赞特赞。<div> 念劬塔是梅园的点睛之笔,也是梅园的标志性建筑。该塔三层18米,建于1930年,是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母亲石太夫人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其名出自《诗经小雅》里“哀哀母心,生我劬劳”,包含了纪念母亲之意。以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div> 抬眼望,白墙、黛瓦、梅花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古诗,又像一曲优美的古琴,鲜明而柔和,静谧而生动。<div> 岁寒草堂前,让人不由联想到元代王冕的《草堂》:“草堂昨夜春风起,万树梅花月如水。”“梅梅花清苦良自守,不逐寻常好花柳。”“安得载酒草堂来?岁寒同看梅花树。”<div> 不得不说,岁寒草堂前的这棵老梅桩,极为名贵。这棵梅桩下半部粗壮、枝干遒劲,仿佛经过几百年岁月的沧桑,上半部红梅怒放的时候,与奇窍玲珑太湖石一起,构成了中国画中枯笔梅花的意境,在苍老古拙之中,绽放出极强的生命力。<div> 当然,必须在这盆枝干盘曲、矫若游龙的龙梅旁沾点福气。</div></div></div> 沿主干道琅琅亭上下坡,都是观赏梅花的绝佳位置。建于清代的琅琅亭则是园中的一处雅致之所,设计精巧,结构典雅。<div> 再往内,就是2011年扩建的“梅品种国际登录园”了,景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梅品种国际登录权威、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先生的支持下,新种植了获得国际登录的梅花品种381个共2000余株。为了普及梅花知识,一路上还有图片和名字对比。<div> 不负盛名,园内遍植梅树。</div></div> 梅艺苑更是别出心裁,每一朵花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含雨带露,晶莹剔透,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幻化成一缕幽香,飘忽不见。<div> 粉墙黛瓦,水映霞染,波光潋滟之间,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江南美学在这一刻便有了具象化的诠释。</div><div> 随着红墙上线无锡梅园,更惊艳的是,阳光洒在红梅与红墙之上,金色的光辉与暗红的墙色交织,形成一幅温暖而又略带凉意的画面。空气中弥漫着双梅特有的清香,那是冬日里最温柔的慰藉。</div><div> 今年恰逢第十九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双梅同开,各领风骚。</div> <p class="ql-block"> 惠山之心处,白梅似雪,红梅如霞。远观之下,云蒸霞蔚,近闻之间,香气四溢。</p> <div><div> <br></div></div> 绕回南门口,遥望建于1986年的积雪堂,颇有江南水庭风格。再转到锡明亭,这是1983年纪念无锡与日本明石市结为友好城市新建的,与座落在日本明石市石谷公园东南角梅林中的明锡亭,是一对孪生姐妹。<div> 这里,每一簇花蕾都藏着早春的柔情,每一朵花开都含着江南的禅意,相对无言,时光都为这一抹淡雅而驻足不前。</div> 再次来到建于1914年天心台,源于“梅花点点皆天心”之意。台用黄石高筑而成,有六角亭巍立台上。<br> 当康有为1918年登台远眺,写下了"七十二峰青未断,万千梅花白成海"的楹联。<br> 台前耸立三峰太湖石,酷似“福、禄、寿”三字,故称“三星石”。天心台南有峰太湖石,名叫“米襄阳拜石”。<br> 天心台侧,三面有黄石堆砌的小溪萦绕,上架小桥名“野桥”,具有“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意境。 <div> 登上天心台,俯瞰台下,“三星石”又是另一副景象。 </div> <br> 此处,三面小溪萦绕,梅花遍地开放。<div> 不远处有百年梅园铭:民国初年,山露梅影;五湖之阳,熔铸诗魂;荣公手泽,毅仁胸襟;园以为公,垂范率真;百年布馨,绚丽如锦;跻身国保,四海播名;壮哉梅园,香雪猗猗;春光万斛,磅礴天地。(二0一二年)</div><div> 是的,在这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唯有梅花,可以代表中国人和中华文化的气蕴,在江南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所赏的可不只是梅花之美丽,更是那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备至的精神气质。</div> <div> 1916年建成的“诵豳堂”,又称“楠木厅”,为“荣氏梅园”的主体建筑。堂名取《诗经·豳风》, 是感慨农民种庄稼的艰辛。现额为书画家吴作人1979年书。</div><div> 堂门外两侧的对联更是点出了园址的环境之美:“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div><div> 堂内悬挂的楹联写道:“为天地布芳馨,栽梅花万树;与众人同游乐,开园囿空山。”这几句话不仅体现了梅园主人开创梅园的初衷,还展现了他与众人共享美景的愿望。</div><div> 诵豳堂内陈设物品均为荣家原物,建筑与陈设珠联璧合,匹配有情。<br></div>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在诗人眼里,梅花给江南带来了春天的信息,同样也是赠予人间最珍贵的礼物。<div> 梅园的梅花已有七十多年的栽培历史,园中著名的有洁白素净的玉蝶梅、花如碧玉萼如翡翠的绿萼梅、红颜淡妆的宫粉梅、胭脂滴滴的朱砂梅、浓艳如墨的墨梅,更有枝干盘曲、矫若游龙的龙游梅等。并有造型幽雅、虬枝倒悬、枯树老干、疏影横斜的梅桩艺术盆景。<br> 园林设计者根据地势高低,结合梅园特点,以梅饰山,倚山植梅,梅以山而秀,山因梅而幽,别具特色。<br>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花,与小桥流水的水墨江南相得益彰,共绘出早春特有的诗情画意。春还不晚,到江南来赏梅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