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前 言</b></h1><br>这是一部从军旅生活开始的纪实小说。<div><br>我于 1969年底入伍,去了新疆伊犁,在边城伊宁市和新源县的那拉提生活了五年。入伍时还是个半大孩子,退伍时已满载风霜。</div><div><br>老了,想把那段经历写出来。很多记忆已被岁月抹掉,尤其是那些枝枝杈杈的细节,于是就写成了纪实文学,靠想象来补充细节。除了虚构细节,文学还可以虚构人物和情节,让故事听上去更曲折,更动人。</div><div><br>可是我不想虚构太多,怕自己把握不好,失去生活真实性。于是便战战兢兢,一边写实,一边虚构,弄得四不像。有朋友问:这篇小说读起来怎么像回忆录?还有身边朋友追问:究竟哪些是实事?我没告诉他,让他猜。结果他猜反了,将虚构部分当成了实事。</div><div><br>这部纪实小说写于 2022年。为了让文字活起来,让内容看上去更接近真实生活,现在改编为图片版,如同连环画那样插入大量图片,照片般的图片。</div><div><br>这样改编以往很难实施。现在不同了,世界有了 AI,许多耗费时日的苦活儿变成了举手之劳。</div><div><br>说举手之劳并不准确,人类仍需投入心血,毕竟目前的AI 仍很初级。</div><div><br>自动绘图AI有很多,我选择了豆包 AI。豆包有强大语音识别能力,还提供了十分友好的交互方式,几乎所有操作都能借助话语,用户界面也很简单明了。这部小说的所有插图及封面图,除非有专门标注,全部借助豆包的图像生成功能完成。</div><div><br>以下是豆包对此功能的自我介绍:</div><div><br>“这些插图由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制作。只需输入包含场景、人物、氛围等要素的文字描述,人工智能模型依据海量数据学习成果,理解文本后用算法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并且,插图风格丰富多样,可模拟摄影效果、电影镜头,还能呈现油画、水墨画、水彩画等艺术风格 。”</div><div><br>当然,随便作幅画容易,生成插图要复杂得多。插图必须与文章内容相符,真的操作起来还是有些难度,需要逐渐积累经验。<br><br>刘桓中<br>2025年3月,济南<br></div> <h1><b>第 1 章 在那遥远的地方</b></h1> 那是1970年初,一串军列正在寒风中的西北大地奔驰。不久前,珍宝岛和铁列克提两处发生了边界冲突,东北和西北局势紧张。这趟军列在向西北边界增兵。我正在列车上。 <div><div>不知总共有多少兵同行,只在列车转弯时看到远远的车头和车尾,知道列车很长很长。同一车厢塞了 50 个人。夜间躺在地板上睡觉,空间不够,大家只能半躺半坐地睡,从未睡踏实过,一路上都在半睡半醒中度过。</div><div><br>通过带队军官得知,军列的新兵全来自山东,我这节车厢都是济南的工人,邻近车厢有济南人,也有济南附近章丘县人。<br></div></div> 列车经过嘉峪关,看到远处长长的祁连山脉,然后经过玉门关,终于来到茫茫大戈壁。我们知道快到了。<div><br>有人问军官,是去打仗吗?军官笑笑说,他也不知道,也许会打吧。看样子他真的不知道。打仗这种事谁也说不清。本是两个友好国家,不知怎么就对立起来,还弄到动枪动炮的地步。</div><div><br></div><div>我心想,打就打吧,怕打仗就不来了。不知车上有多少人和我同样想法。<br></div> 列车跑了七日,终于到了乌市,然后换乘军用卡车继续西行。刚出乌市还是柏油公路,后来就成了砂石路。车不停地颠簸,车后卷着扬尘。 突然发现远处有条铁路,远远地与公路并行。不,是条未建成的铁路,只有路基,没有铁轨。沿途的桥也只有桥墩,没有桥梁。想起来了,这就是地图上那条虚线画的铁路吧?那是中苏共同建造的。就在阿拉山口那边,哈萨克斯坦的铁路已建好。我们这边一直是虚线。 车队跑了两天,终于到了果子沟。翻过这座山,前面就要到伊宁了。那正是我们的目的地。那里离边界只有几十公里。后来我们得知,边界那边是对方的七个机械化师,我们只有一个新建步兵师。这仗怎么打?<div><br>车队在果子沟中缓缓前行。两边山上,密密的苍翠松柏森然立在积雪之上。这里没有一点战争气氛,而且全然不像来路的茫茫荒滩。<br></div> 出了果子沟,眼前一片开阔,远处赫然一爿蓝色湖水。哦,那是赛里木湖。镜子般的湖水,周围镶嵌着群山和苍松,加上蓝天与满地白雪衬托,不愧为传说中的人间仙境。 车队沿着白杨公路开进伊宁市区。这里比乌市要温暖,街上很热闹。伊宁当年曾是西域第一都市,地位超过当时的迪化城。清同治年间曾被沙俄侵占,十年后回归。伊宁地处伊犁河中游。整个伊犁河谷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物产十分丰富,被称为塞外明珠。 街边建筑大都是中亚风格。街上到处跑着毛驴车和四轮大马车。马车有点像欧洲古代风格,木轮上包着铁箍,两匹马拉着,跑起来震天动地响。 突然,我们发现街边一座高楼整个坍塌,只剩空壳,残垣上还密布着弹孔。紧挨着又是一座。难道这里发生过战争?后来得知,那是前几年武斗的业绩。武斗双方一方驻守在内,另一方用步枪、机枪和炸药包进攻,结果炸成这样。 车队开进了伊宁市党校。那里是全营驻地,老兵们已经先我们进驻。党校校园很开阔,迎面是一片苹果园。我们的营房是清一色俄罗斯风格的平房。房顶覆盖着绿色铁皮。玻璃窗外都带着用以保温的木板外窗。听说几十年前这里曾是苏军营房。<div><br>从此,在这座党校校园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活,也正是在此认识了何行,有了后面的故事。<br></div> <h1><b>第 2 章 不期之遇</b></h1> 何行是章丘县人。章丘有个著名的百脉泉,和济南的泉水同脉。那里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故居。章丘东边不远是当年齐国都城临淄,西边紧靠济南府。那里自古受齐鲁文化影响,虽是乡村,却也民风开化,看重教育和礼仪。 第一次见何行很偶然。那时还在新兵营接受训练。那天是周末,我在校园中随便走走,观赏路边成排的海棠树,见不远处有三人在争执,其中一人是济南兵,我认识,便过去看看是怎么回事。<div><br>原来,那济南兵在学章丘人发音,把“二哥”两字说得很土很怪,惹怒了旁边的章丘兵,俩人吵了起来。另一矮个子章丘兵劝他的老乡别为了一点小事与人争吵。我也劝那个济南兵主动向人家道歉。俩人笑笑,握手言和,各自离去。<br></div> 留下我和矮个子章丘兵。互相自我介绍后,知道他叫何行,比我大几岁,文革停课前读过高一。我说,你文化比我强多了,我才读了初一就停课了。他说,有没有文化不能光看这个,古人都没学上,有人大字不识一个,有人学富五车。<div><br>我问,你这名字挺雅的,是父母起的吧?</div><div><br>何行说,父母都是农民,没什么文化,是他们请学校老师起的名。他还说,这名字挺适合他的,眼睛近视,走路看不清道,总得问:该向何处行?</div><div><br>我俩一起哈哈大笑。这老兄挺讨人喜欢。<br></div> 看他身高也就一米七,瘦瘦的,眯着眼看人,像是近视得不轻,说起话来倒是挺有水平,看来在家乡读过不少书,肚子里有不少墨水。<div><br>有件事我不解,问他,眼睛近视怎么能通过体检?他说,自己也没想到能通过,只想试试。征兵军官告诉他,报名的人太缺高中生,就破格录取了他。</div><div><br>我俩聊了一会儿,分手各自回营房。没想到,此次相遇只是个开头,以后竟会共事。<br></div>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六连炮排。我的武器是40火箭筒。那家伙比步枪还轻便,最大射程 150米,专门用来对付坦克和碉堡。我曾在 100米距离打碉堡靶,一发命中靶心,炸出一片火光。里面要是有人,肯定一个不剩。这时想起电影上看到的镜头:士兵们一个个抱着炸药包往上冲,又一个个倒下。那时要是有火箭筒,还用得着这样死拼吗? 我们营进驻伊宁市,除了驻防还有军管任务。到了六连不久,就随着连队开进了自治州外贸局。快到外贸局时,连长下令全体打开刺刀。全连一百几十人,步伐整齐,刺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外贸局干部们站在那里看着这些大兵进入,一个个面无表情,不知他们在想什么。那时文革已搞了好几年,各地各单位原有领导班子已基本瘫痪,人们分成几派,各派都想说了算,局面逐渐失控。于是,军管成了稳定局面的有力措施。六连开进外贸局后,营长率领连级军官组成临时领导班子,原有外贸干部仍负责外贸业务。 外贸局坐落在市中心的斯大林街。临街一个大铁门,进门是一座四层楼房,楼门有几根高高的柱子矗立,看上去就像古罗马建筑。楼后是一个大院子,有一片平房,那是职工宿舍。<div><br>外贸局是自治州的重要单位,也许是最重要的单位。下属一个毛纺厂,一个皮革厂,那是两个很大的企业。还有肠衣厂、水貂养殖场和汽车队那些。所有产品都用来出口换汇。<br></div> 我被分到政工科管档案资料和图书室。一个卫生间大小的微型图书室。书被全部封存,不准借阅。我掌管着钥匙。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一有空我就藏到图书室看书。没什么目标,找到什么看什么。读过一本讲墨子的书,很难懂,只记得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像一帮叫花子,穷兮兮的还到处管闲事。还读过一本平面几何,很合我的口味。那些公理、定理和推论看上去是那么美妙。<div><br>有点奇怪,从没有战友借此机会来读书,我藏在里面读书也从未被人发现。仅有次忍不住把书带到寝室读,被排长发现。排长装着很严厉的样子训了我两句,然后就不了了之。<br></div> 我的另一项工作是和其他人轮流在外贸局大门持枪站岗。军管单位都有哨兵持枪站岗。其实人来人往哨兵无需过问,就是站在那里做个样子吓人。于是,不知底细的人不敢随便进来。 <div>站岗是个很无聊的活儿。杵在那里一动不动,傻呆呆地看着街景。时常驶过一辆四轮马车,震天动地轰响而去,让人担心那车随时会散架。总见三三两两的驴车蹒跚而过。偶尔见到一长串驴车队伍,几十辆头尾相接,很是壮观。那时汽车不多,日常运输主要靠这个。<br></div>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些维吾尔姑娘。她们身穿长裙,脚蹬皮鞋,发髻上系着纱巾,三两个人踩着步点并肩而过,像是有意展示着什么。有时见到哨兵她们会冲你笑笑。哨兵在一般行人眼里就像一根木头。姑娘们的微笑让你感觉你还是个有生命的物体。 <h1><b>第 3 章 相聚东篱</b></h1> 六连就像一支机动部队被调来调去。在自治州外贸局执行军管任务几个月,全连撤出,只留下少数军官继续军管使命。<div><br>我们先是去部队农场种粮种菜,在伊宁郊区农场忙了一个夏天,个个晒得黝黑。然后又被师部调到东边几百公里的新源县,在巩乃斯河边修水渠。第一次见到那条传说中的神秘河流。那是伊犁河的上游,虽不很宽,却蜿蜒曲折,伴着远处的雪山、松林和两岸积雪,的确满满的神秘感。</div><div><br>感觉随时会从松林中闪出几个仙童仙女。仙童仙女没有,却见到了天鹅在水中结伴闲游。第一次在动物园之外见到天鹅,真美!我们都看呆了。<br></div> 来年开春后又返回伊宁市党校驻扎。来部队已经一年,又一批新兵来到。我们这批人不再被叫做“新兵蛋子”。连队驻在党校,每日除了操练和政治学习别无他事。到周末要么在营房打牌下棋,要么找老乡聊天,或是出去逛街。<div><br>日子沉闷一点也就罢了,最让我苦恼的是无书可读。手中的书只有领袖选集和语录,能读到的报纸只有《解放军报》。我翻遍报纸的角角落落寻找可读的新闻,却总是失望。有天看到一艘万吨轮船下水,还配着照片,十分惊喜。惊喜的不是轮船下水,是看到了真正的消息,感觉是在一片荒丛中见到一朵小花。</div><div><br>连里流传着几本书,不知是谁从党校图书室弄出来的。读过其中一本。那是一部美国小说,描写二战后美国人的生活,其中不乏国内小说不敢写的情节。凡是那种页面都被手指搓得发黑,看样子是大兵们重点惠顾的页面。<br></div> 有天不经意走过党校办公区,发现有个房间开着门,里面有好些报纸,像是阅览室的样子。探头看看,里面没有人,于是坐下翻那堆报纸。我的天,那是一堆《参考消息》 !我知道这份报,但从未读过,便急切地读了起来。那么多国际国内消息和评论,都是平时闻所未闻之事。一篇篇一张张读下去,几乎忘了时间。偶尔有人进来,见我是当兵的,便不过问,任我读下去。<div><br>那间阅览室成了我常去之处。党校的人见到我只是笑笑,无人问过我是谁,为何总去那里。要知道,《参考消息》当时需要一定级别的人才可以读,那间阅览室并非谁都能进。我猜想,他们要么以为我是哪里派来的,要么出于同情心,不想多管事。<br></div> 一天,指导员把我叫到连部,笑眯眯地告诉我,营部要成立新闻报道组,从各连抽调报道员,六连打算派我去。这消息真的让我喜出望外。指导员怎么就认定我适合搞新闻?哦,大概是年底全连总结会上排长让我代表炮排发言,自己写的发言稿,被指导员看好?不管这些了,反正去营部搞新闻不是坏事。 收拾好行李来到营部。新闻报道组和电话总机共享一栋房子。和党校其他房子一样,也是那种苏式建筑,房顶盖着绿铁皮,房外包围着葡萄架,上面爬满葡萄藤。走进外门,里面是一截走廊。敲了敲房间门,开门的竟是何行! 何行把我让进屋。屋里还有一个兵,高高胖胖的,一脸平和的微笑。何行说,他是四连的,叫梁君,就是梁上君子那两个字。梁君嘿嘿一笑说,他要是躲在梁上,非把梁压垮掉,还是何行适合上梁。<div><br>何行也把我介绍给梁君,然后说,今天人到齐了,新闻报道组正式成立,暂时由他负责,还说要是按桃园三结义,他是大哥,梁君是老二,我是老三。可是要论见识,梁君和我是城里人,他是乡下土包子,我们见识比他多。<br></div> 他说得一本正经,完全没有刚才那种调侃口气。他父母都是农民,终日在生产队地里劳作,却不想让他受苦,坚持让他读完高中。没想到碰上运动,高中没得上了,他就尽量多下地干活,帮家里挣工分。所以,他说自己是乡下土包子,一点没错。 梁君说,他也是乡下人,他插队的地儿比何行那里更穷。我这才知道,梁君来自肥城矿区,父亲是矿区干部。他给我们讲了“煤黑子”的生活,又讲他初中毕业去章丘县插队,那里是山区,每年开春都断粮,靠野菜维持。他是以知青身份参的军,所以也是乡下土包子。<div><br>俩人都这么自谦,我无话可说,也不想谈自己在济南的城市生活。不知为何,初次见何行就有好感,现在见到梁君也是这样,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似乎面前是两个老同学,有过多年共同经历,很容易找到共同语言。<br></div> 何行指着桌子上一堆报纸说,营部给咱们订了这么一堆报纸,够咱们忙活的。我翻了翻,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疆日报》、《伊犁日报》,还有新疆军区的《战胜报》。我明白,搞新闻得先读新闻。不知别人在写什么,怎知自己该写什么。<div><br>我问何行,营里布置什么写作任务没有。何行说,眼下没什么任务,就让咱们先适应下工作环境,自己商量下该去哪里采访,采访什么。除了全营五个连队,还可以采访我们的军管单位,写写各单位的生产发展等等。<br></div> 梁君问,咱们是共同采访呀,还是单打独斗。何行说,就咱们三个人,恐怕得各自为战,要不写不了多少东西。梁君说,那好啊,我先去采访下拜图拉清真寺,然后把好玩的地儿都采访一遍。<div><br>我们都笑起来。</div><div><br>梁君提出,今天天这么好,不如先出去走走,去伊犁河边看看。何行同意。我当然很想去,在伊宁市待了这么久,还没去过伊犁河边呢。<br></div> <h1><b>第 4 章 伊犁河与白杨树</b></h1> 出了党校大门向西南方向走,大约20分钟就走到伊犁河边。<div><br>六连曾在巩乃斯河畔施工。那是伊犁河的支流,水流湍急,却不很宽阔。现在所见伊犁河赫然一条滔滔大河,气势犹如在家乡看到的黄河。正值春季化雪时节,大量雪水顺天山而下,进入几条支流,然后汇入伊犁河,汹涌奔腾向西而去,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br></div> 河岸附近是望不到边的草地。我们坐在草地上,遥望着滔滔河水,各自想着心事。<br><br>梁君问我在想什么。我说,这里离海那么远,伊犁河一定是流进哈萨克斯坦的湖里了。不知道那叫什么湖。 <div>梁君说,他也不知道。接着他突然说,对了,记得在哪儿写着,是流进巴尔喀什湖,一个挺大的咸水湖。</div><div><br></div><div>何行说,高中历史学过,伊犁河下游本来说不清是谁的,晚清时候不知怎么一来二去划给沙俄了。</div><div><br></div><div>他接着又说,章丘要是有这么一条大河该多好!遇到旱年不至于弄到开春就没饭吃。</div><div><br>梁君说,他插队的那个山村更惨,年年粮食不够吃。我问,是地少呀,还是亩产太低?梁君说,地也少,亩产也低,问题是还得交公粮。剩下的粮食每人二百多斤,一天不到一斤,干活的人能够吃?半饥半饱地混呗。<br></div> 何行说,他们公社是平原,地也好,平常年景粮食够了,可是吃的都是棒子面。麦子打下来差不多都交了公粮,分到一点平时舍不得吃,留到过年包饺子。棒子面都是摊煎饼吃。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推小磨,那个活特别累。<div><br>我问,现在不都用机器磨面吗?何行说,也去加工厂用机器磨。那种棒子面太粗,只能做窝头,摊出煎饼不好吃。章丘人就爱吃煎饼卷大葱。穷人有穷人的过法。<br></div> 三年饥荒时我也挨过饿,却只当是特殊年月的特殊事。到部队后才知,很多来自陕西、湖北、四川与河南的兵在家时常年挨饿,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逃出家乡。有征兵的军官说,征兵时问他们为什么要参军,不少人说,参军能吃饱饭。<div><br>也是到部队后才知,我们城里人吃的大米白面原来是从乡下人口中抢来的。我不懂为什么会这样,更不懂怎样才能让乡下人都吃上饱饭。难道几亿中国农民命里注定要这样过下去?</div><div><br>我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何行和梁君。他俩没说什么,只在默默地思考。<br></div> 我们走在返回党校的路上,见到一群奶牛也在返回。党校这里是伊宁郊区,路上常有牛羊走来走去。当地人早上把奶牛赶去河边草地,下午返回时,牛身下的乳房变得很大,几乎垂到地上。我想,那一定能挤出好多好多奶。看来,这里人的日子比内地好多了。难怪那么多四川人、河南人离开家乡跑到这里讨生活。<div><br>听当地人说,很多村子内里是维吾尔、哈萨克人,外围住的都是四川人、河南人。这些人被称为盲流,意思就是盲目流动。这么个怪名字。要不是为了活命,谁愿舍弃家乡亲人跑到如此偏远之处?</div><div><br>梁君说我想得太多。没办法,打小就爱瞎琢磨,怕是一辈子也难改。<br></div> 第二天,我提出去市里新华书店,看看能买到什么书。何行和梁君都赞成。我们三人一本藏书也没有。只有一本《红楼梦》,不知梁君从哪里借来的。他说那是他最爱读的书。<div><br>新华书店在市中心人民广场那里。出了党校向北走到新华西路,再沿新华西路一直向东就到人民广场。向北那条路是一条白杨大道,两排参天白杨树密密地矗立路旁,树上无数只眼睛盯着路人。加上路边的干打垒房屋和路上的毛驴车,每次走过都有种异域感。那是内地少见的西域景色。<br></div> 我问何行和梁君,树上的眼睛给你们什么感觉?何行说他看不清,只看到白花花一片。梁君说,这世界在你眼里就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行摇了摇头,没说什么。<div><br>我问何行为什么不配副眼镜。他说,家里穷,眼镜配不起,学校的老师出钱给他配过一副,他平时舍不得戴。再说,军官戴眼镜可以,他这当大兵的戴着眼镜不像那么回事。</div><div><br>我在想象,何行在家戴眼镜写字应该是什么样子?<br></div> 人民广场很热闹,到处是小贩儿,大都是维吾尔人。除了水果、烤馕,还有卖小刀的,那种带刀鞘的小刀。维吾尔男子带刀是民族传统。我们无心闲逛,直奔书店而去。<div><br>新华书店以前去过两次,每次去都很失望,店内摆满政治学习材料,就是买不到可读的书。这次却没失望,架子上竟有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div><div><br>我和梁君各买了一本。发现何行在那里犹豫。我知道他非常节省,省下每一元钱寄给父母,就对他说,有两本了,可以轮流看,不用再买。他却说,他读书时会在上面写很多字,还是自己买一本吧。<br></div> 回营房前,我在瓜摊买了个大大的哈密瓜,金黄色的,看上去就很甜。以前在人民广场买过哈密瓜。用刀切开后能拉出丝来,就像瓜上带着蜜。<div><br>那时还不时兴塑料袋,我们也没带包,只好抱着走。梁君从我手中抢过去,还说他的力气比我大,一脸自豪。<br></div> <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 ……</b></p>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kqkrzl?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何以同舟去(插图版)5-8</a><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sno0rb?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何以同舟去(插图版)9-12</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yogq5y?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何以同舟去(插图版)13-16</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3jhjib?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何以同舟去(插图版)17-20</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cjgfah?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何以同舟去(插图版)21-24</a><br></div><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iajxb5?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何以同舟去(插图版)25-28</a><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