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那天,在燕园活动部大力支持下,由北大校友会和五觉沙龙主办了一场题为《永恒的春天——罗丹作品中的女性》讲座,大受好评。主讲人居民周娅女士,以她 十五年历任三座国家级博物馆义务解说的渊博艺术认知和多次赴欧艺术游学的亲历,通过丰富图文,深有见地地阐释了罗丹雕塑中女性内在外在之美。</p> <p class="ql-block"> 首先,这次讲座的策划人强正富老师,向听众说明了讲座策划和组织过程,以及在三八妇女节举办以《永恒的春天:罗丹作品中的女性》为主题讲座的意义。他热情引荐出主讲人、居民周娅老师,并介绍了周老师的资历和艺术专长。</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从介绍世界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入题。</p> <p class="ql-block"> 她说:佛朗索瓦·奥古斯特·罗丹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之一。他既是古典主义时期最后一位雕塑家,又是现代主义时期第一位雕塑家。承前启后,史称他为继米开朗琪罗之后最伟大的雕塑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 接着,周老师开篇重点解析罗丹最著名雕塑《思想者》,以此引起听众对罗丹的了解和尊崇,以便亲切进入“女性”主题。</p> <p class="ql-block"> 《思想者》是罗丹代表作之一,享誉世界。周老师介绍,这一经典雕塑原是罗丹1880年受法国政府委托,并接待总理甘必大亲临工作室视察授意,而创作“地狱之门”的门楣上端一件作品。“地狱之门”的创作灵感来自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该作品后单独成像后命名《思想者》(尺寸由1880年创作时的68.5厘米,后在罗丹指导下放大成198厘米高的铜像)。“思想者“俯视人间“……赞美一切德行,但大部分邪恶仍然为我们所奉行”(甘必大的“反省之语“)的现实,陷入深沉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地狱之门》集罗丹雕塑之大成。他从40岁起,为之创作了37年,直至1917年他去世。虽然他生前没有完成这一惊世之作,但聚集“门”上的187个人像雕塑,倾注了他的“呕心沥血“,其中许多塑像都成了他的“名作”,如《亚当》《夏娃》《吻》《三个影子》等等,其中以《思想者》传世最广最久。</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体现《思想者》“右肘支撑在左膝,脚支撑在斜面上”努力思考的姿态,周老师以人体演示的方式剖析,使讲座变得十分生动而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思想者》不仅成为流芳百世的精湛雕塑作品,而且表达了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注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一个半世纪以来,罗丹雕塑的《思想者》,成了世界各地艺术博物馆争相展示的标志性作品。</p> <p class="ql-block"> 周娅老师还饶有情趣地给大家讲述了有关罗丹的两则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是:</p><p class="ql-block"> 1877年,由于罗丹人体雕塑过于精美逼真,法国沙龙有人说罗丹作品是用“真人翻模”做成的。沙龙五位委员之一布歇建议罗丹当众雕塑。结果罗丹成功雕塑的《行走的男人》,击碎了某些人的“翻模“谣言。</p> <p class="ql-block"> 二是:</p><p class="ql-block"> 1891年,法国文人协会委托罗丹雕塑大作家巴尔扎克像。罗丹欣喜地说:“没有哪位作家对我有更大吸引力了。巴尔扎克描写的世界是我了解的世界,我就是在那个世界长大的。”结果,他以极大的热情惟妙惟肖地雕塑出了巴尔扎克那雄狮般的头像,而用睡袍巧妙地披盖住作家那不够健美的身躯。巴尔扎克雕像从此屹立人间。</p><p class="ql-block"> 周娅老师动情地回忆:“我第二次游学巴黎,在拉斯巴依大道围着巴尔扎克雕像转了三圈,终于在他身后找到了罗丹的签名,验证了雕像确系原作真品!”</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周娅老师着力引领大家欣赏罗丹《达内德》(又译达那依德)雕塑所展示的女性外在和内在美的力量。周老师发自内心地赞叹:“只有罗丹才能雕出这样的后背!”</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娓娓叙述道:《达内德》的故事出自希腊神话,传说埃及王纳达奥斯的50个女儿,要听从父王之命,在婚宴上杀死自己的丈夫。从而她(们)被判刑,得到的处罚是要日复一日地背水去灌满那无底的桶。</p><p class="ql-block"> 罗丹作品《达内德》就是反映被罚女儿背水疲累不堪而扑倒在地……。达内德的形象,是苦难,是屈辱,是控诉,也是抗争……。而人物的内在性格,又以外在的女性美表达出来。这种强烈对比,越发尽显张力,动人心弦……。</p> <p class="ql-block"> 看那脊椎的曲线,肌体的起伏……</p> <p class="ql-block"> 看那埋藏的面颊,挤压的左臂……</p> <p class="ql-block"> 看那弓起的腰背,无奈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 看那曲散的长发,合水流淌……</p> <p class="ql-block"> 是的!只有罗丹才能雕出这样传情的后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下面请点击播放▶️,欣赏一段评介罗丹雕塑《达内德》的小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还对罗丹另一著名雕塑《吻》,作了美学点评:</p><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塑《吻》,反映了人性之美。观众即使看不见嘴唇接触,也能从作者精雕细刻的肌肉、筋骨、体态的细部,感受到纯真的激情。</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结合雕塑作品,借机通俗普及了一下关于“裸体雕塑”的欣赏知识。她引用罗丹大师的话说:“裸体在雕塑艺术中具有丰富的意义。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其内心世界,而裸体雕塑能够更直接地展现这种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她还顺势以1820年在希腊米洛岛发现的“断臂女神”维纳斯的人体审美为例,抨击了社会上有的人以“肥臀丰乳”变态视角审视女性的“审美之丑”。</p> <p class="ql-block"> 周娅老师继续介绍罗丹另一尊著名女性作品:《沉思》。该大理石雕像创作于1886年,尺寸为75×55×52厘米。展现了一位沉入遐想的少女头像。她的神情恬静而执着,流露淡淡的哀愁,会激发观众无限想象……</p> <p class="ql-block"> 《沉思》看似件未完成作品。实则罗丹有意为之:粗糙的底座更好地衬托出少女细腻完美的面部,强烈对比,越发相得益彰。米开朗琪罗、布歇也有类似尝试。</p><p class="ql-block"> 罗丹说过:到处都有美,这位少女的沉思也是一种美。</p> <p class="ql-block"> 周娅老师不无感慨地接着介绍了两位和罗丹生活、创作,尤其是女性雕塑有密切关连的女性:</p><p class="ql-block"> 一位是罗丹的管家、模特,最后成为他妻子的罗斯·伯雷。Rose Beuret。</p><p class="ql-block"> 一位是罗丹的助理、模特、竞争者并最终同样成为法国著名雕塑家的卡密儿·克洛戴尔。(又译卡密儿·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p> <p class="ql-block"> 罗丹25岁时,罗斯便成为他“漂亮的女工”,她除了照料家务,也成为罗丹的模特。罗丹据此创作出了绝美女性雕像。罗斯还为他养育了一个儿子。罗丹曾亲昵地称她:“我的小猫,即使你不懂得我,但你相信我。”最后,她成罗丹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更多地讲述了罗丹和克洛戴尔的雕塑创作故事:</p><p class="ql-block"> 卡密尔·克洛戴尔,是一位尊罗丹为老师而且对雕塑艺术也有强烈追求的美丽女性。</p><p class="ql-block"> 1864年,她出生于法国维纳讷沃。</p><p class="ql-block"> 1883年,进入罗丹工作室,成为他的学生、助理、模特。</p><p class="ql-block"> 1893年,独立工作,创作雕塑。</p><p class="ql-block"> 1913年,进入精神病院。</p><p class="ql-block"> 1943年,即入病院30年后不幸去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情有所衷地以爱怜语气介绍了克洛戴尔的许多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是那尊著名的《华尔兹舞曲》青铜雕塑。</p><p class="ql-block"> 讲解中,周老师不失时机地“科普”了欣赏雕塑的常识:应当学会欣赏大理石雕像的光泽质感,欣赏青铜雕像的经典神圣。而石膏雕塑的欣赏价值,则稍逊一筹。</p> <p class="ql-block"> 克洛戴尔对罗丹的情感美好而复杂,她敬仰和爱慕罗丹,曾亲手雕塑《罗丹像》(见下图)。但她又渴望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独立”的雕塑家……</p> <p class="ql-block"> 当克洛戴尔最后住进精神病院后,罗丹从布歇口中得知这一消息时,两眼含着泪水,充满同情地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艺术家!</span></p> <p class="ql-block"> 罗丹和克洛戴尔,两位杰出的雕塑艺术家的恩恩怨怨,最终在共同热爱并献身的雕塑艺术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化作了永恒的春天!</span></p> <p class="ql-block"> 讲座至此,一尊克洛戴尔名为《幸福》的男女雕像展现观众眼前。主讲周娅老师阐释说:男女之爱是人类幸福感中重要的一种天赋的美好情感。对于女性来说,有一付健壮男性的肩膀可依,往往就是一种被爱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话题由此自然而然转到泰康之家·燕园幸福老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一幕幕感人场景上来……</p> <p class="ql-block"> 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曾说过:如果世界上缺少了女人,那就缺少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分之五的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分之六的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分之七的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分之八的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分之九的福!</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0%的爱!</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时,周老师邀请现场观众中一位“佟哥”和他的妻子起身示意。原来“佟哥”是受联合国委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出使非洲的“维和部队”军官和我国驻外使馆武官。两地分居二人爱情忠贞不移,佟哥回国妻子因病住院,他体贴入微,硬是把爱妻“抢”回了家。如今,他夫妻和燕园许多老伴一样,天天“执子之手“,幸福“与子偕老”。</p><p class="ql-block"> 讲台屏幕上的亲昵图片和“现场真人秀”,引起全场热烈掌声!</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以诗意语言呼唤一声“爱女性吧!”结束了这场精彩的讲座!</p><p class="ql-block"> 观众们激动起立,经久鼓掌。女同胞们散场时人手获赠一支红玫瑰,围拢主讲人攀谈听后感,然后,久久地,缓缓地,温馨而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本美篇图文,除主要摘自周娅老师课件外,还选用了美篇作者和活动部小伙伴以及现场观众拍摄的部分图片。特此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