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缅怀先烈,践行使命致敬英雄

大毛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i>清明节,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谨以此文缅怀先烈,致敬英雄……</i></b></p> 一场跨越78年的烈士寻亲之旅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为英雄扬名,帮烈士找家寻亲,<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英烈之魂归根,让红色血脉赓续</span>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责任。</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27日我随石门三中退休支部到芷江开展党性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期间我挤时间开展了“为芷江烈士甫士国寻亲”的工作。当然,这次寻亲任务是发布烈士信息:甫士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野第8纵队23师67团2营6连战士,1947年2月入伍,1947年12月牺牲在山东菏泽,时年30岁,籍贯注明为湖南省柴江县隆业镇,烈士英灵长眠在山东菏泽市鲁西新区佃户屯街道张和庄烈士陵园里,至今没有找不到亲人。</p> <p class="ql-block">  信息发出的第二天,怀化市碧涌镇龙洋村菜田组村民蒲元花打电话告诉我,说她有个叔叔叫“蒲学明”的早年外出至今下落不明。后来,我给蒲元花也打了几次电话,由于参加支部活动,这次就没有展开走访调查。</p> <p class="ql-block">  根据烈士信息研判,我认为:一是甫士国是湖南省芷江县人。在部队入伍报到登记时,说的是“芷江县”,写成“紫江县”,但是笔误成“柴江县”了。理由有三:其一,虽然“紫”(zǐ)和“芷”(zhǐ)在普通话中的发音不同,但在某些方言中,“芷”与“紫”有较近的发音,其二,湖南省没有柴江县,只有芷江县,“紫”和“柴”是形近字(字形结构相近);其三,由于时间久远,字迹模糊不清,或许后来部队整理档案时“紫江县”写成了“柴江县”。二是甫士国是湖南省芷江县碧涌镇龙洋村人。因为芷江县没有隆业镇。通过排查,只有现在的碧涌镇的龙洋村、罗岩村与烈士信息“隆业镇”谐音。三是甫士国一定是姓“蒲”。理由有三:一是当时的人们不会说普通话,“甫”与“蒲”在地方方言上谐音或相近;其次姓名甫士国中“甫”即为“蒲”,“甫”(bǔ)与“蒲”(pú),上古时代是通假字;三是据了解芷江县、新晃县有很多人姓“蒲”不姓“甫”。</p> <p class="ql-block">  有了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依然把寻亲目光聚焦到芷江县碧涌镇罗岩村和龙洋村蒲姓的人家。蒲学明会不会就是烈士甫士国呢?为了确保疑似烈士信息的准确,今年3月8日,我再次开启了一场跨越78年的烈士寻亲之旅……</p> <p class="ql-block">  6点天蒙蒙亮,我就从长沙家中步行出发。半小时后坐3号地铁转4号地铁,8:47坐高铁长沙南到芷江站,然后乘祁兴国师傅的湘N-D10213的士车到芷江汽车站,接着坐城乡客运中巴车来到碧涌镇。</p> <p class="ql-block">  一下车就分发“为甫士国烈士寻亲”的宣传单,湘N-74898中巴车司机舒师傅对当地的情况很熟悉,他拿起宣传单帮我分析说:“与烈士信息隆业镇谐音的地方不仅仅只有碧涌镇的龙洋村、罗岩村,还有龙坪乡啊,另外梨溪口乡姓蒲的人特别多,那边还有很多姓补的”。</p> <p class="ql-block">  听说我找姓蒲的,有人就把我指向街上豪爵摩托车经营店的老板蒲潘江,蒲潘江告诉说:“我们这里没得姓甫的,这个人肯定是我们蒲家人的,这条信息我早就看到过的,我们族的高龄老人说了,有的人说就是蒲学明,你去问问龙洋村的蒲元花”。</p> <p class="ql-block">  我赶忙租了一辆摩托车来到龙洋村菜田组,蒲元花在山上干农活,我打电话把她喊回来,到了她家,我直奔主题。</p><p class="ql-block">蒲元花,女,1953年1月13日出生,现年72岁,系湖南省芷江县碧涌镇龙洋村菜田组人。蒲元花是蒲学明的亲侄女,是唯一在世的直系亲属。</p> <p class="ql-block">  蒲元花说:“大约在我八九岁时候,我父亲蒲学青就告诉我们有一个叔叔叫蒲学明,在龙洋村给别人做长工时出去了,此后一段时间音讯全无;我父亲还说过,早年部队曾来信说我的叔叔已经牺牲了,回不来了,并且蒲学明到部队后改名字了,在家里是蒲学明,在部队就叫蒲士国”。我得到了这个重要信息,随即做好走访调查记录,并要蒲大姐签了名。</p> <p class="ql-block"> 然后我问她有没有祖辈墓碑或者蒲氏谱书可查同时,她说墓碑没有,至于谱书要找新晃县米贝乡的蒲建华。</p> <p class="ql-block">  一打听蒲建华是住在怀化市去了。下午4点半,我只有坐最后一趟中巴车回芷江,晚7点又坐大巴车赶到怀化蒲建华家,蒲建华跟我搬出几大本《蒲氏族谱》供我查阅,通过翻阅《蒲氏族谱》,我进一步了解到蒲学明几代人家庭的结构状况,蒲学明原是新晃县米贝乡人,他父亲蒲超立死得早,奶奶就带着蒲学清、蒲学明到龙洋村打工落户了。</p> <p class="ql-block">  蒲建华说:“米贝乡大多姓蒲,蒲学明,大概是1917年左右出生,1947年左右出去,与你们找的甫士国烈士无论是姓氏、年龄、地址基本上是吻合的,我们族里除了蒲学明出去下落不明外,也再没有蒲姓他人,我认为蒲学明就是甫士国”。</p> <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晚上9点半了,我回到酒店躺在床上回想今天的寻亲之路,坐了六类车型的车,行程1100多里,虽然辛苦,但是心里很踏实,因为这场寻亲之旅,是对烈士家人的慰藉,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烈的缅怀。(图/文熊君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