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荣稷王庙位于山西运城万荣县南张乡太赵村。相传上古时,后稷始教民稼穑于稷王山,后人为奉祀中华农业始祖后稷而建此庙。</p> <p class="ql-block">万荣稷王庙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庙内的其他建筑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仅存正殿和戏台。运城一带相传为稷王故里,所以,运城各县建有不少的稷王庙,此庙虽略显单调,古建筑留存不多,但属精品,颇有看点。</p> <p class="ql-block">稷王庙现存大殿为全国唯一的一座元代的庑殿顶无梁大殿,十分珍稀,1965年就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大门进入,迎面就是戏台。</p><p class="ql-block">戏台历史悠久,殿内现保存有一方碑碣,上面记载着“大朝至元八年(1271年)三月初三日创建”。</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戏台经清代、民国时期多次改建修葺,已成一座形式独特的建筑。看点有:</p><p class="ql-block">一是戏台为南北两座戏台背靠背相连,中间无缝隙衔接。</p><p class="ql-block">二是两座戏台大小不同,屋顶形制不同。南面戏台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北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p><p class="ql-block">三是两座戏台功能不同,南面建筑原为山门所在,改建后成现在的戏台模样,但仍应作为山门;北面建筑无论从建筑形式还是装饰程度看,都是典型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北面戏台,比南面戏台略小,但装饰精美,气势不凡,<span style="font-size:18px;">飞檐斗拱,</span>鸱吻脊刹,傲然屹立,檐下木雕,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正殿,座北朝南,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比其他所有的稷王庙都要宏伟气派,值得好好欣赏:</p> <p class="ql-block">一是屋面坡度很大,形似扇面,屋顶部分不及殿长的五分之一,庑殿顶这种最高规格的屋顶形制,得以完美展现其尊贵、庄严和气派,整个大殿显得非常宏大宽阔,气概非凡。这种风格的建筑,在我国亦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二是殿内无横梁承托,故该殿号称“无梁殿”,为我国古建筑中的一个特例。</p> <p class="ql-block">三是四周廊檐全部都是木质斗拱承托,出檐深远,说明技艺高超。前檐下六根柱子中,仅一根蟠龙石柱,其余五根木柱系清同治四年修葺时更换。</p><p class="ql-block">这些特色彰显着此庙的历史厚重感,也成为其在众多稷王庙中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的屋顶、脊刹。</p> <p class="ql-block">鸱吻</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供奉稷王</p> <p class="ql-block">殿前唯一的一根蟠龙石柱,极有可能是宋、元时期重建时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龙身上似乎攀附着一个人,手、脚、身子、屁股清晰可见,头部不见了,应在龙爪之下。</p> <p class="ql-block">正殿初建年代不详,但有碑刻证明,“大元国至元二十五年重修正殿功毕”。另有一方清同治四年(1865年)碑刻记载,大殿修葺时,更换了局部木构件及屋面。</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四年重修稷王庙碑</p> <p class="ql-block">庙内珍藏着一尊宋代宣和四年(1122年)铁钟。原稷王庙钟在“大炼钢铁”时被毁,此钟原为普照寺古钟,现普照寺已无存,当地村民组织合议,将该钟移置稷王庙。</p> <p class="ql-block">2001年,大赵村老协会议定,将原普照寺宋代铁钟移置至稷王庙,勒石为证。</p> <p class="ql-block">2010年和2016年,当地按“国保”要求,先后修葺屋面,院墙,完善消防安防设施,绿化环境,整修道路,2018年,万荣县政府立碑以誌。</p> <p class="ql-block">山西很多古建筑门前都有类似的东西,或木牌,或纸条。这个比较艺术,前往某古建筑,如未开门,试试看,也许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据最新资料介绍,现万荣稷王庙大殿乃宋仁宗时期重建,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宋代庑殿顶建筑。而宋代庑殿顶建筑,当年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多番寻觅而未果。虽然有碑刻证明元代曾重修过,但最新发现的证据表明,此殿有北宋时期的建造痕迹,应可推断为宋代庑殿顶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