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汉灿烂,万江归海(四)——国美的工业风设计

江南山人

<p class="ql-block">当一座承载东方艺术基因的高等学府,与粗犷冷峻的工业美学产生碰撞,这场颠覆性的空间实验将如何重构艺术教育?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以厂房肌理替代象牙塔形制,<b>让钢筋水泥与水墨丹青在此交融共生。</b></p> <p class="ql-block"><b>设计理念和思路</b></p><p class="ql-block">杭州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的设计是由著名建筑师<b>张永和</b>及其团队主导,设计的核心理念与思路是围绕“<b>生活即教育</b>”与“<b>居学一体</b>”展开,旨在打破传统校园的功能分割,创造开放、互动的创新学习环境。</p> <p class="ql-block"><b>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张永和</b></p><ul><li>出生于1956年</li><li>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li><li>1981年赴美留学。</li><li>1993年成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并开始在国内进行建筑实践。</li><li>他曾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持与麻省理工大学<b>建筑系主任</b></li><li>现任麻省理工实践教授及香港大学荣誉教授</li><li>2011-2017年任<b>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评委。</b></li></ul> <p class="ql-block"><b>-“生活即教育”</b></p><p class="ql-block">张永和提出“居学一体”概念,建筑底层为工坊(开放创作空间),中层为教学、学社等功能区,上层为宿舍,形成“学习—生活—创作”<b>垂直融合</b>的模式。学生从宿舍下楼即可进入工坊学习,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形成“生活即教育”的沉浸式氛围。</p> <p class="ql-block"><b>- “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b></p><p class="ql-block">校区整体呈东密西疏布局,以<b>水平延展</b>的“绵延工坊”为主体,通过<b>连廊</b>、天井、下沉广场等元素串联建筑群,形成无明确边界的立体迷宫。工坊不仅是教学场所,更是跨学科交流、创作实践的共享空间,鼓励学生在开放环境中碰撞灵感。</p> <p class="ql-block"><b>-工业风设计</b></p><p class="ql-block">建筑表皮采用清水混凝土+金属网格,清水混凝土墙面暗含青砖肌理,<span style="font-size:18px;">色调简洁(黑、白、灰),</span><b>形成冷峻工业质感,呼应工业感与未来性。</b></p> <p class="ql-block"><b>-差序化院落体系</b></p><p class="ql-block">建筑群以“<b>大-中-小-微院落”嵌套布局</b>,既有容纳500人的中央庭院,也有仅服务10-20人的学社小院。通过廊柱间距、植被配置等细节,创造从公共到私密的渐进式社交空间,满足创作中的协作与独处需求。</p> <p class="ql-block"><b>-艺科融合的物理载体</b></p><p class="ql-block">工坊设计预留模块化设备接口与可重构空间,支持数字制造、生物艺术等跨学科项目。建筑底层设置共享设备中心,配备3D打印、激光切割等先进工具,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科技与艺术的实时碰撞。</p> <p class="ql-block">北向斜窗透光更柔和</p> <p class="ql-block"><b>与象山校区的对比</b></p><p class="ql-block">相较于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b>自然山水与诗意建筑结合</b>),良渚校区更注重功能性与未来感,更像一座“<b>教育型工厂</b>”,通过冷峻的混凝土肌理和模块化布局,塑造工业基地般的创新氛围,这种理性主义设计思维,恰与象山校区的诗意建造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中国美院对艺术教育空间的双重探索。</p> <p class="ql-block">象山校区王澍作品</p> <p class="ql-block">象山校区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对国美良渚校区工业风的思考</b></p> <p class="ql-block"><b>1. 教育理念的物质化表达</b></p><p class="ql-block"> - 打破艺术教育的浪漫想象:</p><p class="ql-block">传统艺术院校常以“灵感迸发”“自由创作”为标签,但良渚校区的工业风设计刻意<b>摒弃了这种浪漫化叙事</b>。混凝土的冷峻质感与模块化布局,暗示<b>艺术创作并非仅靠感性,更需要理性、系统化的实践</b>——如同工业生产般精密协作。这种设计语言与美院“艺科融合”的定位形成互文,将“艺术+科技”的理性思维外化为空间符号。</p> <p class="ql-block"><b>2. 对传统校园的解构与重构</b></p><p class="ql-block"> - 反学院派的空间政治:</p><p class="ql-block"><b>传统校园常以轴线、对称、层级强化权力关系</b>(如行政楼居中),而<b>良渚校区以无中心的模块化网格消解等级</b>。混凝土墙面的粗糙质感打破了“象牙塔”的精致感,将艺术创作拉回现实语境——如同工业革命时期艺术家在工厂中寻找灵感,此处鼓励学生在“车间化”环境中思考技术与艺术的共生。</p> <p class="ql-block"><b>3. 建筑与教育的双向赋能</b></p><p class="ql-block"> - 空间对行为的塑造:</p><p class="ql-block">冷峻的混凝土肌理和模块化布局并非冰冷的符号,而是<b>通过物理环境引导特定行为模式</b>。例如,标准化的工坊单元促使学生更注重协作流程(类似工业流水线),而连廊与天井的迷宫式设计则鼓励偶遇式交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空间特质,恰是创新生态的关键要素——系统化生产与偶然性灵感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 材料语言的教育隐喻:</p><p class="ql-block">混凝土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性材料,其裸露的肌理既是对技术的坦诚,也暗含<b>对“不完美”的包容</b>。建筑不追求表皮装饰,而是保留施工痕迹(如模板接缝),这种“<b>粗粝美学</b>”传递了“创作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教育理念,与艺术院校培养“实验精神”的目标高度契合。</p> <p class="ql-block">良渚校区的工业风设计本质是一场“教育空间的实验”:它<b>将艺术教育从云端拉回地面</b>,用理性的物质语言重构创作生态,试图证明在标准化、系统化的框架中仍能生长出鲜活的创造力。这种“反浪漫主义”的设计思维,或许正是数字时代艺术教育突破传统窠臼的关键一步。</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4日 于温州</p> <p class="ql-block"><b>附:此次良渚之行日程安排</b></p><p class="ql-block">3月9日 上午沪杭高铁</p><p class="ql-block"> 下午良渚博物院、杭州版本馆</p><p class="ql-block">3月10日 上午良渚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下午玉鸟集/大屋顶</p><p class="ql-block">3月11日 上午国美良渚校区</p><p class="ql-block"> 下午回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 <p class="ql-block"><b>两人总费用:2197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