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欧洲最早的大学(建于1088年);世界上第一个人体解剖室;欧洲第一个美术学院(培养了如乔治·莫兰迪等一大批艺术家):世界上最大的砖砌教堂(圣白托略大殿);世界上最长的城市拱廊(38公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唯一允许女性担任专业职位和获取大学学位的城市。还有“红色之都”之称(因为建筑大多是砖红色,还因为这里是反法西斯的红色政党所在地)和“胖子之城”的美食头衔,这就是位于意大利中部城市博洛尼亚。</p><p class="ql-block"> 造访这座城市,就是奔着博洛尼亚大学而来。如果按照办学时间不间断算起,那博洛尼亚大学就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建于1088年。游历西班牙的时候,还以为萨拉曼卡(其实还迟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大学。它在中世纪时期是欧洲重要的学术中心,培养了哥白尼、但丁等众多历史名人,这样的大学本身就是传奇。</p> <p class="ql-block"> 汽车停在大学附近路边的停车场,旁边就是两幢大学的建筑,分别在路两边,相对而立。长长的拱廊入口就写着大学的字样。我们徜徉其中,欣赏着一根根罗马柱和拱廊带来的对称性和节奏感,以及视觉层次感,在无限延伸的空间好奇尽头的未知。可惜阴雨天,没有阳光,少了光影的变换,但可以躲雨。远远听到一群人的喧闹与整齐的叫喊声,接着是奔放的音乐旋律。走进一看,是一群学生在校园小广场上活动。他们一起大声歌唱,兴奋地和着节奏舞蹈,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逗留片刻,我们走进广场对面的大楼,跨了两三步,才惊奇脚下都是泼的彩色颜料。慌忙退回,回想刚刚学生们的呼喊,明白这是学生们在抗议什么而搞的恶作剧。</p><p class="ql-block"> 我们太想进入校园参观了,又垫着脚进去,院子和内部长廊用一根绳子阻挡着,只有一个通向楼上的楼梯是开放的。我们试着继续探访,楼梯拐角是文化宣传,二楼楼梯左手是个售票处,原来这是博洛尼亚大学重要的建筑波吉宮,这里是大学的科学博物馆和图书馆。里面有自然、科学,生物、解剖等实验室,那世界上第一个人体解剖室是不是也在这里?因为语言问题,我们没有参观。</p><p class="ql-block"> 绕了一圈,没有发现可以开放参观的建筑和校园。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西方的大学不像中国,都有围墙,他们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都分散在城市中。</p> <p class="ql-block"> 我们跟着导航去向市政厅。一路上长长的拱廊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左边是,右边还是,罗马柱就这样在道路两旁相对交替延展,不愧是拱廊之都。</p> <p class="ql-block"> 突然两座塔迎面撞入眼帘,我们惊呼:“双塔,一座塔歪着,一座塔歪着”。是的,其中一座稍矮的塔倾斜得厉害,像极了醉汉,站立不稳。高塔有100米左右,斜塔少得60米,建于12世纪。这是中世纪城市防御工事和贵族家庭展示权利和地位的标志。据说当时整个博洛尼亚有100座这样的塔,这也是时代繁荣的标志吧。我们绕着塔看,因为维修,因为塔太高,空间太小,很难清楚拍到倾斜的角度。先生一个劲纳闷,这些塔当年是怎么建这么高的?在圣吉米尼亚诺的时候,我们登了一座塔,整个楼梯是现在加上去的。看着双塔,不禁感叹:这不就是博洛尼亚中世纪的见证吗。如今,她是博洛尼亚的象征,也是现代城市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一条宽敞的道路笔直地对着双塔,另一头是通向马乔列广场和市政厅。</p><p class="ql-block"> 海神喷泉位于市政厅和恩佐王宫以及帕德斯塔宫之间,是博洛尼亚的象征。因为青铜像海神尼普顿手持三叉戟,脚下踩着海豚,象征着博洛尼亚对海洋和贸易的控制。这座雕像不仅体现了博洛尼亚的雄心,也寓意着城市的繁荣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市政厅的名字据说起源于这座城市的第一个居民的名字,这立刻让人有种人民当家做主的感觉,市民是被尊重,是真正的主人。难怪在中世纪的时候,这里发展成自由城邦。自由和自治的种子从城市的诞生就萌芽了。</p> <p class="ql-block"> 马乔列广场最吸引我的还是圣白托略大殿。大殿正面分上下两层,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上部分是有年代感的暗色红砖,非常独特,非常抢眼。这实际上是一座未完成的教堂。为纪念博洛尼亚的主保圣人白托略与1390年而建,当时规模甚至超过梵蒂冈,中途因为资金问题被停,持续建造了几个世纪。主要原因应该是触动了教皇的权力,才被暗中作梗而被迫停建。所以,这座教堂外观简朴,基本是红砖裸露,我感觉这恰恰是它与众不同的重要因素。教堂内部也不算奢华,分中殿和侧廊,侧廊有不少小礼堂祭坛。数根支柱高大简洁,拱顶为哥特式抚拱,无比高挑,庄重而神圣。</p> <p class="ql-block"> 门口长长的白色大理石台阶,洁净而温润。进门左边地面有一条镶铜条的线,线长67米,名叫 Cassini Line。开始我和先生不知道这是什么,盯着仔细研究一番,没有明白。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日晷线。天花板上有个圆圆的图案,中间一个小孔,透着亮光。原来是阳光从这小孔投射地面的铜条刻度,就可以精确知道太阳历。可惜阴雨天,无法亲眼目睹这奇观。整座教堂不得不说是一座建筑瑰宝,这里又一次见证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艺术与科学,是当之无愧的博洛尼亚最杰出的地标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博洛尼亚市立图书馆,又是不能错过的文化景点。图书馆建在阿奇吉纳西奥宫内。宫殿建于1563年,最初是博洛尼亚大学的总部,直到1803年大学迁出。此后,宫殿被改造成市立图书馆,旨在保存和展示博洛尼亚大学的历史文献和手稿。</p><p class="ql-block"> 图书馆分三层,中间大厅挑高到三层顶部,显得大气,有松弛感。地面一层中央摆放着整齐的椅子,供人们阅读和休憩。二楼、三楼四周都是桌椅,可以阅读,可以喝咖啡放松。我整体感觉图书馆就是古老,馆藏资源丰富,传承了历史与文化,对研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艺术、科学具有很高的价值。游人在这里可以欣赏,可以休息。</p> <p class="ql-block"> 来博洛尼亚必须要品尝一下意大利人咂舌的Pasta。我们在佛罗伦萨酒店前台的小伙子说,博洛尼亚是Pasta的发源地。我们找了家排长队的店面,点了肉酱面、2份意大利小馄饨(一份奶油拌馄饨,一份汤下馄饨)。据说意大利饺子的形状灵感来自于女神维纳斯的肚脐。品尝了,其实就是我们中国的缩小版馄饨,花生米大的肉馅,馄饨吃起来感觉面心不熟。他们这里经常是这样,夹生饭,夹生面,这是特色,但我们吃不太习惯。当然,博洛尼亚的美食还有很多,无法一次品尝完。</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街道上,无论是拱廊还是建筑,无论是大学文化还是街边饮食文化,博洛尼亚都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整座城市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历史气息,文艺气息。也就一天时间,爱上了这座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