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事杂谈24

米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p class="ql-block">  2006年1月3日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进修,转眼之间近20年。</p><p class="ql-block"> 想起当初在北京西客刚下火车的样子,外面天气很冷,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路边等车,心里想何苦呢,活得好好的,跑来这里折腾干嘛。</p><p class="ql-block"> 我毕竟1998至1999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了创伤骨科和手外科,对医院很熟,也很快适应。</p><p class="ql-block"> 来之前我跟贡小英老师己经讲过,我完全是个小白,什么都不会。其实这个科室在2001年就花了48万元购买了关节镜部分设备,包括0度及30度各一个镜头、各种蓝钳及杰西等离子刀等,当时的主任听信厂家忽悠,说等离子刀能代替刨削刀,所以连必备的刨削系统都没买。自己50大几的人跑去广州进修,回来又开展不了。</p> <p class="ql-block">  我到这个科室做副主任后,真正看到的关节镜手术是市内另一医院的院长来做的一台半月板切除,我看后感觉也不太对,不太清楚,只是不知道原因,也觉得这个手术应该不难啊,为什么开展不起来呢。</p><p class="ql-block"> 到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的第一天我才知道原因,原来手术时没有刨削刀,没有刨去阻挡的滑膜所以看不见,看不见就做不了。但也有吓着我的,很多设备都没见过,看着都头皮发麻,当时冯华老师他们还正在开展导航。</p><p class="ql-block"> 观看的第一台手术应该是前交叉韧带重建,陈旧病人,韧带早己吸收了,钻两个隧道,拉入移植腱,拧钉固定,还是能看懂的。转念一想,这个是陈旧的,新鲜断裂应该怎么做呢?接下来就是新鲜的,手术开始,刨刀直接把残根刨掉了,然后再重复陈旧断裂一样的操作,原来如此,自己被传统骨科的做法迷惑了。</p> <p class="ql-block">  学习过程很充实,每天早早去上班,交班、查房,查房时老师们一般都打开敷料看伤口,查完房后我赶快去把伤口换药,再赶去手术室,第一台手术肯定是看不上的,余下的可不能错过。</p><p class="ql-block"> 很快就把这些流程及设备搞懂了,逐渐开始上台帮帮老师们的忙,当时做手术的主要是冯华老师和洪雷老师,编织肌腱是耿向苏老师的事,张辉老师和王雪松老师还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整个团队人不多又团结和谐。还有高波老师,她应该是国内第一批开展关节镜的医生了,只是我学习的时候她刚做完手术,身体不是太好在休养,每天整理整理病历,尽管如此,我对她蛮是尊重和感激,教我很多知识,记得有一次她看了病人的磁共振照片后把我喊过去,说米大夫,这是典型的双后交叉征,代表着半月板的桶柄状撕裂,尽管几年后她过世了,如今我每每看到双后交征或者讲课讲到这方面的内容,她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医学是需要传承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我们才能在医学道路上不断的成长。只是30多年的往首,回顾前后左右,很多人还是自以为是,对待老师缺少感恩之心的。</p> <p class="ql-block">  很快就到春节了,春节前后很长时间都没有进修生,就我一个人,我每天都早早的去,依旧的交班、查房、换药,然后飞奔去手术室,每台都上台帮忙,遇到一些简单的手术,老师们就让我操作一下,手把手地教,多么的美好也多么的不易。关节镜手术结束后再窜台看一下其他科的手术,所以我几乎每天都是最后离开手术室。</p><p class="ql-block"> 然后回到负一楼的运动损伤科病房,把所有病人的病历、病程写了,将当天出院病人的病历全部填写整理后,结束一天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离开医院肯定是天黑的时候,在医院旁边的小食店炒个菜盛个饭,拿着饭盒回到同样是负一楼的招待所宿舍,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吃完饭再翻书验证当天的手术,写体会。</p><p class="ql-block"> 宿舍本来还有一个进修创伤骨科的北京顺义区人民医院的医生,偶然来住,所以相当于我自己一个人住,晚上特别能够安下心来看书学习。</p> <p class="ql-block">  转眼三个月就要过去了,有一天跟冯华老师出门诊,结束后一起走去食堂吃饭,他跟我说:这几个月一直没空跟你上课,等下我拷一个磁共振的课件给你,回去后自己看,不懂再问,你一定要记住,阅看磁共振就如同大海捞针,你只有看懂了才能找到病人。进修学习回来马上20年了,也没有其他什么人教过我磁共振方面的知识,一直是冯华老师的忠告指引我在这方面前行。</p><p class="ql-block"> 准备回来的时候也没什么理想,心想回去后清理一下关节、做个半月板切除应该可以吧,每年找五、六十个病人来做手术也不至于被别人笑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