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守望岁月的溪桥燕语一一云溪桥</span></p><p class="ql-block"> 旭日东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座云溪桥,半部黎阳史。在豫北壮美的大地上,浚县古运河宛如这大地上最为温婉的纹理,而云溪桥便是点缀在这纹理上亮丽夺目的宝石,守望岁月的“溪桥燕语”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溪桥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初为木桥,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在浚县知县魏廉川的主持下改建为石桥。它是浚县的一张打卡名片,像一道彩虹横卧在卫河(古永济渠)之上,历经50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乱,云溪桥仍坚固完好。云溪桥因其坚固的结构和美观的外观,成为了浚县的重要地标,并且承载着许多凄美的传说和故事。相传,卫河里有一只千年修炼的鳖精,每到秋冬季节,它要吃人心来滋补自己。许多无辜的百姓在乘船渡河时,鳖精制造“卫溪烟雨”障眼术幻景,船翻人亡,葬身于鳖精的腹中。明代兵部尚书王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向皇上提议在卫河上建一座桥,以方便百姓渡河,并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尽管修建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包括鳖精的阻拦,但王越依然坚持建桥。在修建过程中,王越得到了一位白胡雪鬓的佩剑长老的帮助,他得到了一把七星宝剑,最终成功降服了鳖精,官民齐力,经过一百天就完成了这项建桥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溪桥为五孔桥,样式美观,结构坚固,耐久性强。桥长60米,宽12米,高10米,中孔高大,便于舟通行,两边逐次缩小。桥面错缝横铺石板,整个结构坚固耐用,桥体采用青石砌成,桥下五个半圆形拱券立于桥墩之上,桥墩两端砌作分水尖。券额上雕一"虎头",两侧饰以花卉图案。桥两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态水兽,低头引颈作吸水状,形象凶猛逼真,艺术价值较高,为国家级保护文物。云溪桥曾是沟通中国南北的主要水上运输线,见证了运河的兴衰和历史变迁。云溪桥建成后,不仅方便了百姓的出行,还改变了当地的景观,“卫溪烟雨”变成了“云溪燕语”,桥下河水悠悠流淌,与桥上桥下穿梭翻飞的燕子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动人的景观图,成为浚县的十大美景之一。2014年,云溪桥及其周边的卫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溪桥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首无声的诗,一部墨染的画,每一处景致都饱含着无尽的诗意与韵味。踏入浚县西城门外云溪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个古老的梦境。它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里,承载着半个世纪的风华,诉说着无尽的故事。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每一块石头都像是历史的书页,记录着过往的沧桑。它们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细腻,承载着无数行者的足迹,每一步脚印,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每一声鸟鸣,都能听到文化的回响。从古至今,从未停歇。这里每一棵树、每一片叶,都活在各自的岁月里,静静诉说着时间的故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心中永恒的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运河边,古韵悠长,青石板上,岁月留痕。一条承载着黎阳古城千年记忆的古桥,夜色中更显古朴与静谧。在浚县这座古老而温婉的城市里,卫河水静静地流淌,它穿越古今,串联起无数关于黎阳古城的柔美记忆。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月光如洗,河面上泛起微微的波光,与灯光相互辉映,如同梦幻般的仙境,为卫河更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古建筑,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万点华灯浮流水,一曲平调入耳来。走在云溪桥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间仿若停驻,尘世的喧嚣被风吹到了九霄云外,只留下满目的清幽与宁静,人们暂时放下尘世的烦恼,静享片刻的宁静与美好,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了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