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河南”才有 丨国画/文/图

国画

听说中牟有一个“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乙巳蛇年春暖花开的3月12日,我们慕名前往。<br><br><div>车行一个小时,沿郑开大道到达中牟,向北往新区几公里处,宽阔的大道路口西北角,"只有河南"四个造型大字映入眼帘。前行不远向左拐,“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到了。</div> 虽不是假日,停车场上已停有很多车辆,游人不少。大多是充满朝气的青年人。<br><br><div>据了解,“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河南建业集团精心打造的中国首座全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总占地面积为622亩,其核心区是一座单边长328米、高15米的幻城。<br><br></div><div>幻城的内部建筑是以棋盘格形式所建造的56个迷宫般的格子院落,一格一景,错落有致,似一个包罗万象的城池。拥有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近千名演员。分为三大主剧和18个小剧。院落间以坚厚的夯土墙相隔,形态各异。<br><br></div><div>景区正门外围,是一片百余亩由多个方块形状组成的麦田。青绿的麦苗,长势茂盛,一派田园风光。麦田北侧是一条台阶式的黄土看台,呈现出不规则的苍莽斑驳。南侧385米长的夯土墙与麦田交相辉映。麦田的中央道路上,竖立着“只有河南”四个大字,游人纷纷在此拍照留念。</div> 与现代化的检票大厅形成鲜明的对比,走进高耸的黄土墙进门,中原大地特有的浓郁的黄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座浑厚的黄土堆积的土墩上,铭刻着一首意蕴悠远的诗:<br><br><div>你从何处来<br>你为什么而来<br>请注视这片厚土<br>这是215立方米的黄土<br>这是取自河南的黄土<br>这是黄河流域的土<br>这是生长麦田的土<br>这是日月照耀的土<br>这是祖先庇佑的土<br>这是孕育文明的土<br>这是哺育百姓的土<br>这是生你养你的土<br>这是生我养我的土<br><br></div><div>一首诗,一鞠黄土,彰显着河南这片历史厚土的浑厚和博大。</div> 我们来到三大剧场之一的“火车站剧场”。台口似河南的龙门石窟,巨大的圆形场地,舞台镶嵌在四周的墙壁上。观众站立在场地中央观看,似乎成了舞台的主角。观众演员关系的错位,有一种亲历者进入历史的感觉。剧场内漆黑寂静,手机静音,随着音乐响起,犹如时空倒流回到历史的从前。<br><br><div>剧目讲述着一个发生在李家村的青年李十八,从一个被哥哥呵护长大的毛小伙儿成长为守护粮仓的火车站站长,面对大灾大难,舍身为民抢粮的悲情故事。<br><br></div><div>1942年,河南大灾,百姓饥寒交迫。李家村姑娘逃婚途中,与车站站长李十八邂逅相遇,产生情愫。大灾粮食绝收,百姓外出逃荒,冒险抢粮。</div> 从大剧场进入到旁边的小剧场,演员与观众互动,刻画感受饥荒年代人们生存的艰难,以及在苦难中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与挣扎。<br><br><div>“老天爷,你咋这么狠咧!”,“哥,你这是弄啥咧!”悲愤的仰天呐喊。灾民一起到火车站要粮食,身为火车站长的李十八,面对艰难抉择。最终,他选择牺牲自己,打开仓库门,以拯救全村人。<br><br></div><div>情感沉浸式的演出,震撼人心。演员们以极具感染力的河南方言,演绎着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为了让更多人活下去,相互扶持,自我牺牲,展现了人性的光辉。河南这片黄土地上,蕴染着百姓的血和泪,蕴育着生存和坚强,</div> 中午时分,我们来进“麦浪餐厅”。偌大的现代餐厅内,环绕着许多风味特色小吃店,如羊肉烩面、牛肉面、凉面、小笼包子、胡辣汤、酸菜魚等各式小吃,应有尽有。熙熙攘攘的餐台前,一片繁忙。<br><br><div>点了一份69元的酸菜鱼和米饭双人套餐,价格适中,味道不错。当准备离开餐厅时,发现食客基本上已走完。因为大家要赶着时间点去观看下午的小剧场演出。<br><br></div><div>下午一点半,我们来到老库房剧场。剧场为原来的老库房改造设计而成。门口的服务人员告知大家,如果心脑血管不好的游客,建议不观看此演出,因为音响声音太响,难以承受。我们虽为老年人,仍欣然进场,去寻找这一份难得的音乐熏陶。</div> 能容纳800人的老库房剧场,观众不少。舞台分地上和地下两个空间。讲述了一个遗址上的上下千年绵绵不绝的历史史诗。<br><br><div>在现代化的声、光、电超越时空的灯光变换中,一个小伙儿以脱口秀侃侃而谈。突然“嘭”的一声巨响,火花四溅,顿时一片漆黑。“怎么停电了?”他大喊,台上一阵忙乱。在观众的疑惑中,音乐响起灯光渐亮。啊,原来虚惊一场,这是独特的艺术创意。<br><br></div><div>讲述老库房的变迁、二七大罢工、无字情报等年代故事,演员和观众互动,精彩的吉他演唱,青春男女的邂逅,最后是激情洋溢的蹦迪迪斯科。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体验到现代音乐的活力和激情。<br><br></div><div>无奈迪斯科震耳欲聋,似乎整个大厅都在颤动。我们稍听片刻,实在受不了,急忙撤退,<br><br></div><div>离开老库房剧场,音乐犹耳,心中的激情仍在燃烧。</div> 漫步于各个院落,地坑院,老路标,老牌子,一个个熟悉的老地名、老字号,告示着河南这片古老土地过去的辉煌。在一处院落高大的土夯墙上,刻着河南18个地级市下属每个市、每个县、每个乡镇的名字。它承载着历史的见证和记忆。我在寻览中看到了西平县盆尧镇、二郎镇、重渠乡的名字,那是我当年下乡的第二故乡和熟悉的地方,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br><br><div>走进"苏轼的河南"剧场,已是下午二点三十分。<br><br></div><div>黝黑的剧场内,象八掛阵一样分布着迂回连接的走台。观众围坐在走台的前后左右,翘首以待。演员和观众近距离的表演视觉互动,是其一大特色。</div> 苏轼,(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苏轼在书法上也有很高造诣,并且在人文画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br><br><div>剧目演出以设问“苏轼为何葬于河南”,虚拟了“书童”长生这一角色。虽然演员只有两个人,只有两个人的对话,却并不感觉单调。剧目演绎的是苏轼被贬飘波不定的人生经历,却深深抓住了观众的心。一道道昭令,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苏轼大半辈子曲折的人生,最终也没有回到日夜想念的汴梁。<br><br></div><div>剧中的“快点”、“慢点”,说尽了苏轼一辈子道不完的心酸。“快点”和“慢点”,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反正都是在被贬的路上。但他以乐观豁达来反抗命运的不公,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命在高压下的坚韧和厚度,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苏轼。<br><br></div><div>苏轼虽然出生于四川眉州,但他念念不忘河南这片深情的土地,死后葬于河南郏县。河南成了他永久的家。</div> "只有河南"展区内,一个个院落及建筑的名字富有诗意,引人注目,给人诸多联想。如:前生来世、下沉的岁月、曹操的麦田、老库房、候车大厅、张家大院、红庙学校、李家村茶辅、乾园、坤台等,勾起人们遥远的回忆。而非遗里的中国、河南博物院、纸上河南、香草园、布老虎和泥泥狗、汉服饰集、一杯黄河水、幸在换装摄影馆等,则融合了历史珍藏和现代元素,展现了一个厚重全方位的河南。<br><br><div>听说晚上的“灯光秀”璀璨多姿,非常漂亮。因时间关系返回,略有遗憾。<br><br></div><div>夕阳西下,阳光映照在黄土厚墙上,发出淡黄明亮的光。绿色的麦苗碧绿生旺,预示着中原粮仓丰收在望。河南,只有河南,在历史的前进脚步中更加煜煜生辉。<br><br></div><div> 2025.3.13<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