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迎接我们的到来,表达对全体同学来锡崖沟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支持,第二天上午,村干部组织了大队的主要领导成员和全体民兵参加的欢迎会。在见面会上,村里面的主要负责人首先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热情地说:“大队会尽最大努力接待好大家,让所有来的学生都能受到教育,思想上都有收获。”随后,他又讲述了锡崖沟的一些基本情况:人口多,土地少,交通差,居住分散,自然村多。全大队分散在十多个自然村,最远的两端相距有十多里地。他还引用了流传在村里的一段顺口溜把十多个自然村落串连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东庄上,西庄上,马八里沟沙岭上。</p><p class="ql-block"> 南坪上,南岸上,大小河口加桥上。</p><p class="ql-block"> 周家铺对南坝,里外八尖葫芦坡。</p><p class="ql-block"> 演唱洼和水洼,东鹏后加瓦窑上。</p><p class="ql-block"> 大大小小十八庄,人人心向共产党。”</p><p class="ql-block">这段脍炙人口的顺口溜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锡崖沟很多自然村庄的名字,同时也引来了我们同学们的笑声。接着,他又说,锡崖沟居住条件虽然恶劣,但锡崖沟人非常勤劳,非常能吃苦,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为了能让全村人过上幸福的新生活,锡崖沟的全村百姓克服艰难险阻,修路、筑坝、修大寨田、修水电站。这一件件的工程都展示了锡崖沟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听了村干部动情的讲述,我们每个学生都为之敬佩。</p><p class="ql-block"> “忆苦思甜”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很流行的一个词。我们在学校读书期间,学校也请过贫下中农代表给我们讲过农民过去吃过的苦,教育我们下一代要不忘过去苦,牢记今日的甜。来到锡崖沟同样也有这个过程。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过去锡崖沟群众受过的苦,经生产大队讨论决定要给我们做一顿“忆苦思甜”的饭。这一顿饭的第一碗是“忆苦饭”,第二碗是“思甜饭”。“忆苦饭”留给我们每个同学的印象非常深刻,主要是当地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吃过的苦饭。饭的组成有苣苣菜、灰灰菜,还有我们叫不上名字的一些野菜。饭里面放了少量的玉米糁、谷糠。当时人们的生活虽然苦,但也没有苦到吃这种饭的地步。中午,当我们把“忆苦饭”端起来时,看到一碗黑不溜秋的糠菜饭,所有的食欲全都没有了,左看右看,我看看你,你看看我,就是不情愿把它往嘴里塞。学校和大队有规定,只有把这碗“忆苦饭”吃完了,才能去吃第二碗的“思甜饭”。“思甜饭”是大米饭。一想到是大米饭,这碗“忆苦饭”更没有了吃下去的勇气。但是,有老师和大队领导监视着,谁也不敢把这碗“忆苦饭”倒掉等着吃大米饭。想到大米饭的美味诱惑,已经端在手里的这碗“忆苦饭”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咽。吃到嘴里时,在口中反复咀嚼,就是咽不下去,但没办法,不吃掉它,大米饭也别想吃。谁愿意饿着肚子呢?难吃也得吃下去。思来想去,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吃了进去。第二碗饭是大米饭。20世纪70年代,吃一顿大米饭就好像今天在酒店吃一桌丰盛的菜肴,心里可高兴了。所以那吃饭的速度比吃那碗糠菜饭的速度快了一倍多,不大会儿工夫,一锅大米饭快给人家吃光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锡崖沟住了五天,半天学习,半天劳动。主要是学习锡崖沟人艰苦奋斗、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写心得体会。我们和社员一道参加了当时村里在蚂蚁梯修建水电站的劳动。我们同社员们一道在河道里挖沙,往水渠上背沙。亲身感受到了在锡崖沟的人民群众身上迸发出来的火热的劳动激情。锡崖沟海拔低,气温高,林木生长速度快,大山上生长着适合做老钦把、镢把的木材。为了发展村里经济,壮大集体收入,就把一些能成材的林木适量砍伐,加工后卖出去。根据我们人多的优势,我们又到过一个很深的山沟里帮助村里背木头。背木头对于很多男同学算不了什么,男同学几乎都有过背柴火的经历,但是很多女同学肩膀上从来没有背木头的经历,走出不多远就得停下来歇一会儿,有些人的肩膀磨红了,但是为了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体验村民的生活,让自己得到锻炼,一个个也都是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和男同学一道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趟又一趟把木头背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目的是来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把自己培养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听村里人讲述锡崖沟村人的历史自然是少不了的。为了给我们把课讲好,村里挑选了两位具有实践经历且口才又好的代表给我们讲述。一位是农民代表,另一位是老退伍军人。农民代表重点给我们讲述了锡崖沟人民群体克服困难,在悬崖峭壁上筑路的经过,也就是文章前面讲述过的。最让我们每个同学印象深刻的是老退伍军人讲述的锡崖沟的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把祸害村庄百姓的一伙国民党军人推下悬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那是陵川还没有解放的时候,国民党一个连的兵在战场吃了败仗,逃到了锡崖沟村东面的一座大山上,这座山叫马东岭,东、南、西三面全是悬崖,他们走到绝路上。后来他们从马东岭上退了回来,摸索着来到了锡崖沟。</p><p class="ql-block"> 当时村里有个伪村长叫马庆武,这伙军人来了以后就找到了他。连长对马庆武说:“现在我们没地方去,需要在锡崖沟暂住段时间,给我们安排下吃住的地方。”马庆武是陵川县伪政府委任的村长,当然是给国民党办事的。了解到这伙人的来历后,马庆武就对那个连长说:“那行吧!我给你们安排,但是你们在村里面住,不能带枪,那样老百姓感觉没有安全感,你们得把枪支集中放起来。为了安全,我住房的后面有一地窖,你们把枪统一放在里面也没人知道。”那个连长就答应了马庆武的要求,所有的枪支都藏到了地窖里。锡崖沟自然村多,一个村住不下,就把他们分散到了各村去住。由于这伙军人军纪涣散,在村里为所欲为,不但抢夺村民的粮食,农户喂养的猪、鸡都成了他们猎食的对象。更为可恨的是,他们还经常糟蹋妇女……种种恶劣行径激起了锡崖沟老百姓的极大愤怒。村里的一些人就私下商量,要想办法铲除这一伙祸害百姓的毒瘤。终于,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决定采取行动。一天晚上,他们在村里的大苇地里秘密开会,商讨除掉这伙人的方法。经过一番讨论,一个周密的计划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计划决定在某个夜晚,等国民党军人熟睡后动手。所有参与行动的村民当晚不能睡觉,要保持高度警惕,带上绳子,以黑炮声为行动信号,听到响声就立即行动,将这些军人一个个绑起来,押到南桥的一间房子里,再做后续处理。</p><p class="ql-block"> 到了行动那天,村民们悄悄来到伪村长马庆武家后面的藏枪地窖,取出所有枪支,分发给执行任务的村民。后半夜时分,几声巨大的黑炮声响彻锡崖沟的山沟,声音传遍了所有村庄。听到信号后,各村参与任务的村民迅速行动,拿起枪支、绳子冲向国民党军人的住所。他们动作迅速,将还在睡梦中的军人按在炕上,迅速绑了起来,押往南桥的指定房间。</p><p class="ql-block"> 这些曾经耀武扬威的国民党军人,此刻被愤怒的群众包围,被绑得严严实实,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他们不清楚司令部在哪里,只能任由村民处置。村民将他们押到悬崖边,推下悬崖,摔死在深沟底部。就这样,锡崖沟的村民们齐心协力,铲除了这伙祸害,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又过上了安宁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听着老退伍军人的讲述,我们被锡崖沟人民群众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他们在和平年代是辛勤的耕耘者,在战争年代则展现了对敌斗争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七天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我们返回了学校。但锡崖沟人民在困难面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励着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