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乙巳年初,走进沙湾古镇,它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河南面,处于珠江水系沙湾水道的西北部,是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古镇保留了岭南水乡格局,河网交错,古桥横跨水面 ,两岸绿树成荫,充满水乡风情;古镇内的街巷布局规整,古宅、祠堂错落有致,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展现出宁静古朴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踏入沙湾古镇,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块砖石、每一条古巷,都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p> <p class="ql-block">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时期,这里原是一个海湾,随着岁月的流失,北部逐渐演变为陆地,南部则保持浅海海状态。 </p> <p class="ql-block">宋朝,沙湾这里还地处古海湾的半月形沙滩之畔,“猪腰岗”上的小镇因此得名“沙湾”。</p> <p class="ql-block">宋末元初,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大量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背井离乡,踏上南迁之路。他们长途跋涉,穿越山川河流,颠沛辗转,一部分先民最终在“猪腰岗”沙湾这片土地上寻得安身之所。</p> <p class="ql-block">这些南迁之客家人带来了中原农耕文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理念,再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互交融,为沙湾古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客家人励精图治,几十代人历经数百年围海造田,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地貌。</p> <p class="ql-block">古镇内保存了大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约有400间。这些建筑从东北至西南呈线形分布。</p> <p class="ql-block">沙湾古镇古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与地形、地貌、周边景观的协调统一,形成和谐的空间氛围。</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古建筑色彩和材质以青灰色为主色调,搭配木材、石材等天然材质,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沙湾古镇以其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古镇内保存有完好的祠堂,如留耕堂、鳌山古建筑群、庙宇等,都是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又称何氏大宗祠,是沙湾望族何姓始祖建造的,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间,后历经多次修缮扩建。现存规模是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距今已有约750年的历史。其最初建筑比广州陈家祠早613年。</p> <p class="ql-block">何氏宗祠广场上的旗杆夹,是古代科举制度的遗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当族人后生科举及第后,往往会在宗祠前竖旗杆、祠内悬金匾,以光宗耀祖。旗杆夹象征着该家文人进入士大夫阶层,是家族功名与荣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因此,旗杆夹是家族功名的象征,也是对家族后人的激励,昭示着读书入仕的荣耀,激励后辈刻苦学习、追求功名,延续家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广东我所见过的岭南地区有许多祠堂门前都有旗杆夹,如广州陈家祠、余荫山房、大岭古镇等。</p> <p class="ql-block">据说旗杆夹这一习俗源自宋代“树旗表门”传统,在岭南地区客家人聚居区长期传承,它是当地耕读文化、崇文重教传统的体现,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完整保留了清代的科举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据文字介绍,旗杆夹高约2米左右,两条旗杆石相聚约30-50厘米。旗杆一般选用大口径的杉木,高度在几米到十几米不等。</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广场的旗杆夹多为花岗岩白石砌成,由两块竖着的石头组成。底座一般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三种形状,分别代表秀才、举人、进士及四品官以上。</p> <p class="ql-block">沙湾何氏家族重视教育,以奖学机制鼓励好学上进的学子们。历史上沙湾何家培养了许多达官名士。</p> <p class="ql-block">学有成就的家族内男丁出生可分150两银,若考取秀才可得300两,举人600两,进士1200两。民国延续这种奖学办法,使族中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据祠堂里有关文字资料介绍:从南宋始,沙湾何氏族人在历次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的有8人,省元1人,举人近50人,副榜13人。</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祖训今译</p><p class="ql-block">敦笃祖业:诚挚地坚守祖宗的事业。</p><p class="ql-block">力行古礼:努力践行古代的礼仪。</p><p class="ql-block">励志读书:树立志向勤奋读书。</p><p class="ql-block">洞究经籍:深入研究经典书籍。</p><p class="ql-block">置身躬耕:亲身参与农业劳作。</p><p class="ql-block">谨身持戒:约束自身,秉持戒律。</p><p class="ql-block">以礼义教善:用礼义教导人从善。</p><p class="ql-block">以贞忠自励:用坚贞忠诚来自我激励。</p><p class="ql-block">以先世宦业相承:把先辈的仕宦功业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后人废继为耻:后代如果中断(这种传承)是可耻的 。</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乙丑科第十五名进士何会祥,为内阁中书。武官中,职衔最高的是清同治甲戌科第二十四名武进士何贵龙为从二品广东督标右营参将。</p> <p class="ql-block">他们当中,获文官最高职衔的是南宋淳佑庚戌科四甲进士何起龙,官至大宗伯(礼部尚书);</p> <p class="ql-block">根据祠堂何氏族谱记载,沙湾何氏本姓姬,是周武王支子虞裔的后代,后易姓为韩,是韩国贵族。秦并六国时,为避秦兵追杀,改姓何。汉武帝平越,何氏从中原南迁至粤北浈阳,宋代迁至广州。</p> <p class="ql-block">沙湾望族何家始祖何德明于宋熙宗十五年从广州迁居沙湾,购置了沙湾大片土地,成为番禺当时五大名门望族——何、王、黎、李、赵之一,何氏宗族定居沙湾标志着沙湾客家人族群聚落开始形成。</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沙湾以南为浅海,何氏族人积极参与中原客家移民家族群在此围海造田,其造田步骤如下:</p> <p class="ql-block">1. 抛石聚沙、2. 种草固沙、3. 拍围筑基、4. 联围成田。</p><p class="ql-block">围海造地工程前后需要经过10年以上时间,那些“新生土地”才能种植出耐盐碱的低级的稻秫农作物。今天眼下的沙湾数万亩良田曾经耗费了这里的客家世代先民们多少心血和汗水!</p> <p class="ql-block">不断扩大土地面积,为农业生产和家族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字记载:在清乾隆五十一年何族在拍围造田时,还制作了铁牛作为产权地界标志。</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何氏家族拥有大量工厂田产,积累了雄厚的财富,成为富甲一方的家族。同时,沙湾古镇地处交通要道,商业贸易发达,何族也积极参与商业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家族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何氏大宗祠堂)之名源于“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的楹联,体现了何氏家族耕读传家、崇文重教、饮水思源、团结共济的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采用中轴对称的五开五进格式布局,依次分为头门、仪门、象贤堂、后殿等四大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对称、秩序井然的美学观念。</p> <p class="ql-block">宗祠自下向上地势逐渐升高,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山门、仪门、丹墀、月台、享殿、寝殿及东西庑廊和衬祠,建筑沿中轴线层层递进,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以柱多而出名,柱多而精:梁枋精巧;木雕精美;石雕细腻;灰塑生动;砖雕精致。从“诗书世泽”的石刻门额到“三凤流芳”的典故,以及众多文武牌匾,都展示了何氏家族作为书香门第,历代人才辈出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一些墙体、门楼等部位也有精美的砖雕装饰,增添了建筑的艺术美感。</p> <p class="ql-block">祠堂建筑上的灰塑造型生动逼真,无论是祥禽瑞兽,还是花鸟虫鱼,都栩栩如生,仿佛赋予了灰泥鲜活的生命;色彩上艳丽夺目,为建筑增添了绚丽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门顶横梁、斗拱、梁枋等部位的木雕极为精美,内容丰富,有奇花异卉、飞禽走兽、历史故事人物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留耕堂,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古镇文明的印记,是这片土地上不可多得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鳌山古庙建筑群位于沙湾古镇三善村鳌山脚下,背倚绿意盎然的鳌山,面朝辽阔的平田与大洲海,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由报思祠、鳌山古庙、社稷神庙、先师古庙、神龙古庙、观音庙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玉虚宫,与何氏大宗祠一墙之隔的这座庙宇,曾是何氏家族的家庙,供奉着沙湾人最敬仰的北帝神,仿佛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灵魂。</p> <p class="ql-block">玉虚宫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沙湾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迷人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这些古建筑不仅保存完好,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鳌山清代古建筑群中的鳌山古庙等,反映了当地历史文化和信仰特色。</p> <p class="ql-block">民居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其中,镬耳屋是特色之一,山墙形似镬耳,具有防火、通风性能好的特点,象征着官帽耳朵,寓意独占鳌头、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古镇书斋为清中叶沙湾传统的“三间两廊”建筑,重现了清末明初私塾场景与先生居所,体现沙湾重视教育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三稔厅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因厅中天井有一棵由粤乐先师何博众亲手栽植的三稔树,在修缮布置时为弘扬和宣传当地音乐文化,便改名为“三稔厅” 。</p> <p class="ql-block">晚清至民国的百年间,三稔厅成为广东音乐界、曲艺界精英汇聚之所。音乐界的“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人创作《雨打芭蕉》等经典曲目,让广东音乐走向世界 。</p> <p class="ql-block">厅内展示着广东音乐发展历史、各时期的乐器和出版物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聆听原汁原味的广东音乐,感受其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何炳林院士纪念馆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炳林是沙湾人,1942年他本科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后留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p> <p class="ql-block">1947年赴美留学,1952 年获得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还荣获西格玛赛科学会会员荣誉称号。是我国高分子化学家,在高分子化学领域成就卓越,开创并发展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工业,被誉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p> <p class="ql-block">据纪念馆文字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渴望回国投身建设,虽遭美国当局阻挠,仍与部分留美人员联名致信周恩来总理表达回国愿望,最终在1956 年初回到祖国,重返南开大学任教。</p> <p class="ql-block">他是我国核工业研究的先驱。他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和吸附工业,1958 - 1960年间在国际上率先发明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新型离子交换树脂和大孔新型吸附树脂的合成、结构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院士研制的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具有高强度、抗辐射、动力学性能优越等特点,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从低含量矿石中提取铀,提高提取效率和树脂的使用寿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大厅明柱上为何院士题写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潜心兴教育高风亮节垂千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志振中华伟绩丰功垂百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丹心报国德行高洁煌煌圣殿仰英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史流芳松柏葱茏耿耿忠魂归故里</p> <p class="ql-block">何院士的成果广泛用于工业水处理等多领域。他还将研究拓展到生物医用材料和生物技术领域,如H - 107吸附树脂用于血液灌流救患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世良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沙湾的砖雕在明代已盛行,是岭南水乡民间建筑一大特色,影响至东南亚各地。</p> <p class="ql-block">砖雕题材丰富、工艺精湛,是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雕刻艺术家何世良就是沙湾人。他自小受沙湾古镇环境熏陶,对古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等工艺兴趣浓厚 。</p> <p class="ql-block">何世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为全国民间工艺最高“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得者;中国民问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他是岭南雕刻艺术名家、古建筑高级工程师;其作品曾入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名录,并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的金奖。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拍摄《探索发现·手艺·沙湾砖雕》专辑,在科教频道播出。</p> <p class="ql-block">何世良创作的巨型砖雕《吐艳和鸣壁》,还有木雕、石雕等艺术形式,共同彰显古镇深厚艺术底蕴,反映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这层层叠叠的蚝壳紧密排列在房屋墙壁上,像是大海遗落在陆地的鳞甲,每一片蚝壳,都曾是大海的子民。</p> <p class="ql-block">蚝壳们带着咸湿的记忆与涛声的韵律又被勤劳的沙湾先民们带上海岸来,将它们砌进大厦的墙壁里,成为沙湾子孙们抵御狂风巨浪的坚固屏障。蚝壳墙不仅为家人遮风挡雨,还抵御了岁月的侵蚀,见证着沙湾家族的繁衍与兴衰。</p> <p class="ql-block">漫步沙湾古镇,仿佛踏入时光隧道,历史韵味扑面而来。古老的建筑,无论是镬耳屋还是祠堂,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展现着精湛的岭南工艺。</p> <p class="ql-block">这里人文气息浓郁,作为广东音乐发源地和众多名人的故乡,“何氏三杰”的旋律仿佛仍在街巷回响,何炳林等先辈的成就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沙湾古镇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景致,岭南水乡风光与传统民俗相得益彰,让人沉浸其中,深刻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既赞叹古人的智慧,同时也为这份文化传承而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