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是淥口人,但我有极浓的淥口情结。记得小时候,我父亲结交一个淥口的曾姓朋友,他会时常从淥口来我家做客,让我难忘并好奇淥口。后来我的一个远房堂妹从衡阳嫁到淥口,让我对淥口又多了一份莫名的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个世纪70年代,我正在601中学当老师,当时兼任了校团组织书记,我以野营拉练为名,组织学校共几十名学生团干,一路从株洲市区步行去淥口伏波岭。单程30多里的行军,硬是走的腰酸腿疼,脚板起泡,其艰难至今不忘。后来我虽多次去淥口,但再没有去过伏波岭和湪口老衔。它只留在了我的记忆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乙巳初春 ,我约朋友一起去淥口拜访收藏爱好者李辉盛先生,其实也想借此机会,去重游一下记忆中的淥口老街和心念己久的伏波岭。李先生的粮食文化陈列馆和《淥口记忆》收藏馆就设在淥口老街小巷深处。我和朋友驱车到淥口已近中午时分,辉盛先生在粮食文化陈列馆门前巳等候我们多时。我朋友张和平先生是淥口人,开始还以为李辉盛是他的淥口老乡,其实不然。出生于邵阳武冈的李辉盛先生,一直在株洲粮食部门工作,他一生事粮爱粮惜粮。退休后,经李辉盛的多方奔走,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两年前,他自主在原淥口米厂办起了株洲粮食文化陈列馆。同时又利用米厂的旧办公楼办了一个“淥口记忆”收藏馆。他住在市区,年过花甲的老李,每天往返于株洲天元区和淥口老街,仅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2个多小时,老李凭着一份执着,撑起一片爱粮、爱淥口的天。在他的两个馆中,满是老物件、老照片、旧文稿等。中国粮食的发展和淥口的历史,清晰可见,令人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淥口老街用完中餐,李盛辉陪我们漫步老街的石板小路,去看淥江码头。奔流不息的淥水,把我们带进了久远淥口历史长河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湘江北去,渌水东来。有湘渌两江交汇地,得名渌口,古称漉浦、津口。津口之名,源自大诗人杜甫《过津口》一诗。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公元769年,因陷于战乱,诗人无法北归,于是偕眷寄身一叶扁舟,南下投亲靠友。路过株洲时,年近六旬的杜甫共写诗九首,其中一首诗为《过津口》。有专家考证,津口就是今天的渌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诗圣之前,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时就曾屯兵于此,世称“马伏波”。为纪念这段历史,屯兵的无名山岭从此以“伏波”名之。邑人还在风景秀丽的伏波岭上,修建了伏波庙,以缅怀忠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2月3日,青年毛泽东从醴陵来到这里,实地考察和指导渌口区农民运动。在伏波庙里,组织农会代表座谈,当晚,毛泽东就住在庙里。见证过湖南农民运动的伏波庙,亦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旧址。这里现已成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当地政府以伏波庙为中心,沿江走岭,就势而筑伏波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淥口码头,我们驱车沿老街来到心念巳久的伏波岭。我和好友爬几十级石阶就登上岭顶,进到伏波庙里,我们仿佛看到当年桌上闪亮小油灯,照亮中国革命前行的方向。走出伏波庙,正对庙门的前坪立有一尊英武的马援将军塑像,令人心生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伏波岭,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过去我曾多次去过淥口,也在淥口的和城国际私青龙湾去买过房。但我就象一个过客一样,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用心去感受淥口的魅力,去了解淥口的过去和现在。淥口的历史,充实了我脑海中残存的淥口记忆,使其变的越来越清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我还在株硬工作时,曾与淥口的现任区委书记晓彤有过许多次的接触,他能干务实有魄力。当年他曾做为市委对接株硬的“5115”工程的联系人,为推进株硬的企业发展做了不少实事。我想在李书记的领导下,淥口的明天,也一定会越来越美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