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标:地方志主编访谈录

东标哥讲故事

<p class="ql-block">一、张东标:地方志主编访谈录</p><p class="ql-block">采访人:钱茂伟教授(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受访者:张东标,资深地方志主编</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3月12日</p> <p class="ql-block">二、受访人简介</p><p class="ql-block"> 张东标,1968年12月出生,广东省龙川县人,资深地方志主编。历任《黄布镇志》常务副主编,《金鱼村志》、《南庄三区志》、《惠州市综合高级中学志》、《南庄社区志》主编。深耕地方志领域四年,创新性地提出了“田野调查+档案互证”、“AI+线上专家的审稿””的工作方法,主持编纂的志书字数超过180万字。</p> <p class="ql-block">三、访谈正文</p><p class="ql-block">(一)结缘村志</p><p class="ql-block">访谈人:您好!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与您对话。首先,请您谈谈是如何与村志编写工作结缘的?</p><p class="ql-block">张东标:谢谢!我自幼对历史、地理抱有浓厚兴趣,这两者一直是我生命的志趣所在。虽然长期经商,未从事专业的文字工作,但我近年来一直通过“美篇”平台进行地方文化写作,累计创作了350多篇作品,传播量超过100万,获得了2万多次点赞,并被平台认定为历史领域的优秀作者。2020年,我有幸受黄布镇委镇政府的邀请,担任《黄布镇志》的常务副主编,与曾锦初老师等共同编纂这部镇志。从此,我便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投入到方志事业中。编纂方志既是在拼接历史的碎片,也是在传递文明的火种。在我看来,编纂方志一定能干出成绩,因为我有商海的敏感度、基层党政工作经验、写作能力,关键是我喜欢、愿意,并且愿意为编纂方志不计得失地付出。</p><p class="ql-block">(二)编写准备</p><p class="ql-block">访谈人:在编写一部村志之前,您通常会做哪些准备工作呢?</p><p class="ql-block">张东标:在编写村志之前,我建立了一套“五维立体”的准备工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口述抢救访谈,我会重点访谈村里的“七老”人员,包括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老医生、老艺人、老村民等,通过他们的口述,获取村庄的历史记忆和珍贵故事;</p><p class="ql-block">二是田野调查,我会实地测绘采集村庄的古迹旧址、山脉水系等自然地理信息;</p><p class="ql-block">三是文献互证,我会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地系统查阅有关档案和地方文献,以确保志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p><p class="ql-block">四是志书定位,例如《南庄三区志》是全国首部城中村小区志,《惠州市综合高级中学志》是全国首部“人人入志”的民办中学志;</p><p class="ql-block">五是村民“户户入志”,资料“能表尽表”,并在2024年第十一届中国公众史学研讨会上正式倡议。</p><p class="ql-block">(三)挖掘故事</p><p class="ql-block">访谈人:在村志编写过程中,您觉得挖掘村子里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难吗?有没有特别的方法?</p><p class="ql-block">张东标:确实,挖掘村子里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并不容易,特别是那些涉及个人隐私或敏感历史事件的故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立了严格的审查机制,采取分级处理的方式。具体来说,我们会先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再进行访谈和记录。对于可以公开的故事,我们会以集体记忆的方式记录下来;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故事,我们会保留资料但暂缓公开;对于涉及敏感历史事件的故事,我们会进行模糊化处理或转化为其他素材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保护了当事人的隐私,又确保了志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在编辑《黄布镇志》时,我们挖掘了土地革命时期黄布在龙川县创造了“八个第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四)编辑特色村志</p><p class="ql-block">访谈人:在编辑村志时,您是如何确保志书的特色性和可读性的呢?</p><p class="ql-block">张东标:在编辑村志时,我们注重从多个方面入手来确保志书的特色性和可读性。首先,我们会梳理村庄的历史脉络,不仅记录村庄的大事件,还会关注那些能反映村庄历史变迁的小故事和小细节,如人口姓氏、家族兴衰、人物传记等;其次,我们会记录村庄的民俗文化,如传统节日、习俗、方言、民间艺术等;同时,我们还会展示村庄的自然景观、祠堂、名人故居,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村庄的独特魅力;最后,我们还会记录村庄的经济发展历程,如农业改革、工商业兴起、文旅业发展等,以展现村庄的现代化进程和未来发展方向。例如,《金鱼村志》不仅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外出务工、乡贤经济以及社会组织负责人、“金鱼第一人”等特色章节内容。</p><p class="ql-block">(五)注重合格性与可读性</p><p class="ql-block">访谈人:在确保村志的合格性和可读性方面,您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呢?</p><p class="ql-block">张东标:为了确保村志的合格性和可读性,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确保村志的目录结构清晰明了,方便读者查阅相关内容;二是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描述,避免使用过多的形容词和副词;三是丰富图、表、传记、索引等元素,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和阅读便利;四是邀请全体村民参与村志的编写和审校过程,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五是重视初稿的内部审核、专家评议、方志部门审核、出版社“三审三校”工作,确保志书的质量符合出版要求。例如,《南庄社区志》编辑部曾请教Kimi审稿,并在《村志村史论坛》群发动多位专家结合Kimi审稿发表意见建议,这种“AI+线上专家”的审稿方式是我们首创的审稿工作方法。</p><p class="ql-block">(六)面临挑战与克服</p><p class="ql-block">访谈人:在村志编写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呢?</p><p class="ql-block">张东标:在村志编写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资料收集难。为了克服这一难题,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我们创设了“书记项目”制,将志书编纂纳入村“两委”年度考核体系,通过组织保障来破解资料收集难题;其次,我们积极与各级领导沟通协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同时,我们还通过颁发“文化传承人”证书和列入村志资料员等方式激励村民积极参与资料收集和口述访谈工作。此外,我们对思想端正、积极肯干、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向组织推荐担任更重要岗位职务,如1人任村委委员、1人任党政办主任、1人晋升二级主任科员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成功地克服了资料收集难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七)文化传承与未来展望</p><p class="ql-block">访谈人:您认为村志编写对于乡村文化传承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对于未来村志编写工作的发展有何展望?</p><p class="ql-block">张东标:村志是乡村的“百科全书”,它记录了乡村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编写村志,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同时,村志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对于未来村志编写工作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制度、人才和技术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推进。在制度层面,我们应该将村志编纂纳入《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中,明确“一村一志”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人才层面,我们应该在地方高校开设“方志学”微专业或相关课程,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在技术层面,我们应该积极开发村志数字化平台等新型载体和技术手段,提高志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四、结语</p><p class="ql-block"> 张东标先生在村志编写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创新方法,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的实践不仅记录了乡村的历史与文化,更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未来,随着制度的完善、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应用,村志编写工作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注:根据《公众史学》公众号(2025年3月14日)张东标:村志编写师访谈录系列(2) 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