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墓志说文水》新书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亮堂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书研讨会在太原举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风和煦,草木萌生。2025年3月9日,《大唐墓志说文水》新书出版研讨会在省城太原最佳东方会议中心举行。研讨会由三晋文化研究会金石研究院主办,文化学者、原三晋报刊集团董事长、山西金石研究院院长赵学文主持了研讨会。研讨会上,就《大唐墓志说文水》的学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来自省城学术机构、省内高校的18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见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墓志说文水》2024年12月由三晋出版社出版,由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员、山西金石研究院研究员、文水县史志研究会副会长王学礼,作为向2024年武则天诞辰1400周年献礼而精心编著。该书精选唐代墓志包括文水人的墓志、文水出土墓志、文水县君墓志、文水县府官员所涉墓志、武则天武氏家族墓志、武则天朝中侍臣墓志、文水人所撰墓志共120篇,每篇包括拓片影印、录文、解读三部分。该书由赵学文院长作序,山西省社科院原院长李留澜题签。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州走县寻古碑,穷经皓首见道心。王学礼长期醉心于文化研究,著述丰硕,建树卓越。近年来沉静其力,潜心研究墓志铭。他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不辞辛劳,四处寻访,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墓志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读。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真正做到了资料详实,解读准确,通俗易懂,使之成为史学界的一本考证严谨、持论准确、文字精美、特色鲜明的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志铭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书法艺术的重要传承载体,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唐墓志说文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著作,这些墓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家庭、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为研究了解大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墓志,不仅可以勾勒出当时的风土人情、氏族谱系、官府生态和大唐风云,而且能够令人感受到唐代的繁荣与昌盛,从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该书对于研究女皇武则天及其家族、唐代历史文化、文水地方史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山西省文史馆馆员、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化学者、编审张继红,著名作家、山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周宗奇,著名作家、太原市老作家协会原主席陈为人,著名作家、《山西文学》原副主编毕星星,文化学者、著名书法家、编审赵建功,文化学者、山西体育技术学院教授赵国珍,文化学者、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李晋林,山西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伟,三晋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武则天文化研究院院长、山西金石研究院副院长赵桂溟,山西金石研究院副院长、地方古籍文献碑帖收藏家、傅山金石陈列馆主持人任立新,三晋出版社副社长、《大唐墓志说文水》责任编辑解瑞,《太原日报》副刊部主任、视觉部总监孟中,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文水县原人大副主任郭竹朋,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文水县博物馆馆长梁晋红,文化学者、文水史志研究会理事白尚立,以及《大唐墓志说文水》的作者王学礼等,在研讨会上先后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研讨会上,宣读了三晋文化研究会李俊明会长在金石研究会邀请函上的批语。中国武则天研究会、顺陵文管所就召开这次研讨会向山西金石研究院发来了贺函,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副会长梁晋红老师受两个单位委托在会上宣读了贺函。李俊明会长的批语是:“这是一部好书,可喜可贺,对三晋石刻做深度系统的研究,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应该支持。请继红同志代表会里出席。再次祝贺学礼,感谢学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研讨会上,张继红老师对《大唐墓志说文水》在弥补史志缺漏、创新编著体例上的所做出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他在发言中说:“金石研究大有前途,它的内容包罗万象。随着新的研究成果出来,恐怕山西的一些历史要重写。同样,有了学礼老师的《大唐墓志说文水》这本书,文水县志恐怕也要重写或者是续写。县志差不多十年要重修一次,文水续写县志就一定要参考一下学礼老师的这本书。比方我看到武承嗣墓志的解读里,武周一朝文水县的第一任县令史兼恕,恐怕文水县志里头没有记载。要把这本书和县志对照一下,这本书有的而县志里没有的就要把它写进去,这个就能够真正做到青史留名。县志续修的时候,他就要写上我们参考了王学礼的这本书。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这一点特别重要。这本书编辑体例特别好,有墓志铭、释文,还有解读。这里的解读可不是泛泛的一般的解读,放在省里甚至全国都是很好的文章,兼有学术性也有一定的文学性,让人读起来不枯燥。因为这样的文章,我们看碑文就十分的方便。不做这一行的人可能有点看不懂,有了解读之后理解碑文就非常方便了,不看原文只看解读也挺有意思。如果把原文抛开,把解读做成一本书也挺好看。这本书有一个体例、凡例的作用,给咱们山西的金石研究提供了一个凡例。《三晋石刻大全》我们在全国开了一个先河。比方说晋南的一个县的碑刻非常多,也有非常热心这方面研究的人,看到学礼老师的这本书以后,说不定受到启发,在全省又能开一个很好的新的系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宗奇老师在发言中呼吁,墓志、方志、谱牒的抢救整理工作,山西应该在全国独领风骚。他说:“《大唐墓志说文水》无疑是一个样板式的开头。面对这本书,面对作者,我首先感到一种悲壮之美。墓志文化好像是秦汉起源的,历代都有发展,到新中国消失了,当然这跟丧葬习俗的变化有关系。对当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确实很难懂。学礼同志费这么大的劲,静下心来写这么一部有份量的书,有释文,有解读,确实了不起,给人一种悲壮之美。现在谁干这样的事儿?他写的《孙谦传》我看了以后,有一种亲情之美,反映了人间亲情。现在下这种功夫,搞这种研究,出这种书,这样的人确实少见。没有一定的学养,没有一定的定力,是很难完成的。墓志铭和方志、谱牒学,都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别的省咱不说,咱们山西省属于历史文化大省,墓志文化大有可为,现在文水带了个头。我希望三晋文化研究会把各个县组织起来,包括热心的史学家都组织起来,把墓志呀、谱牒呀,包括村志都要纳进来,要让我们山西这方面的工作在全国独领风骚。希望多开像这样的研讨会,来推动这方面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为人老师在会上以《阴阳两界的互动》为题做了精彩发言,他在发言中说:“文水一向被誉称‘子夏寓地、则天故里、胡兰家乡’,王学礼的《大唐墓志说文水》一书,不仅延续了他收集资料的功力,而且以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充分发挥地域的优势,由点及面,获得跨越时空的极佳视角。这次研讨会由赵学文先生主持的金石研究会主办,名正言顺,既有金石之声,又如金石恒久。墓志铭正是逝者穿越时空向生者,向人世发出的声音。陵墓中发出的声音无须造伪,言之凿凿的墓志铭不容朝令夕改。字字句句铁证如山,‘最美的石头会唱歌’,王学礼从丧葬文化中,挖掘出大唐盛世丰厚的历史和时代内蕴。”他说:“《大唐墓志说文水》收录的都是唐代墓志,但王学礼把隋代墓志关于子夏山的信息放在了开首篇。孔子高徒子夏在文水隐泉山设教讲学,于是有了‘子夏遗称’‘僧光旧迹’的摩崖石刻,以此篇作为开卷,隋启唐承,让人尤觉编撰者独具匠心。学礼在收集上颇下了一番功夫:既有在文水境内出土的一些墓志,也有从洛阳、西安、佛山等地书商手中购买的墓志拓片……以至赵学文读后感慨万千:‘顿觉那些冷冰冰的志石此时似乎有了温度,好像志主和我们在做千年对话。唐代文水的历史风云不再是刻板的文字,而是不同地位、身份、性格、经历的人的命运跌宕的生动再现。’ 墓志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是生死两界的沟通和互动!感谢王学礼先生用精彩的书写让读者浮想联翩;感谢赵学文先生提供了这次探讨的契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星星老师在发言中提出了各地要积极发挥文化义工、文化守护人作用的建议。他说:“接到王学礼的新书,第一感觉是震惊。他怎么能搞出这样一本厚重的书,唐代墓志,碑帖,与文水有关的,在文水挖掘,再到全国各地搜寻,终于积攒成为这样分量的一本书。与王学礼接触认识这些年,他先是搞《孙谦传记》,他对于孙谦的研究,连我们这些孙谦身边的人也要羞惭。其中的曲折,委屈,劳累,不忍细看,终于成就了巨著。对于孙谦,对于中国电影史,都是奇迹。下一步,王学礼挪移到了武则天研究。再下一步,王学礼转战到了唐代墓志,与文水有关的唐代墓志。这几个点的转移,说来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都属于文水的地域文化。又超脱了一地的区域限制,成为影响到全国的著述。钱穆先生说过,研究历史,首先必须抱有对于中国历史的温情。从学礼的勤勉劳作,孜孜不倦可以看出,他对于文水,对于家乡,对于故乡的传统文化,抱有何等深厚的感情。王学礼搜求了这么多唐代的墓志碑帖。他的工作在山西是头一份。这本书出现,好多地方的历史章节要重写。我相信,这些古旧的珍奇终有一天会突然连通大历史的某些脉络,一本书,顿时会金光闪闪,照亮许多幽暗的历史角落。王学礼是一个文水的文化义工,一个县域文化的守护人。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化义工,我们赞美这样的文化义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建功老师在发言中分别以“选题十分精准、工作量极其浩繁、完成特别出色、价值不容小觑”分别作了阐述。他说:“墓志的解读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王学礼先生不仅对墓志的文字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还结合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和艺术风格,对墓志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王学礼先生对墓志的解读,不只停留在文字层面,还深入挖掘了墓志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例如,通过对墓志中官职、地名、家族关系的分析,还原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结构与家族网络;通过对墓志文学风格的分析,揭示了唐代文学的演变规律;通过对墓志书法的研究,展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尽管墓志原文晦涩难懂,但王学礼先生的翻译与解读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使得本书不仅适合专业学者阅读,也适合普通读者了解唐代历史与文化。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唐代墓志研究的空白,还为唐代历史、文学与艺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与新的视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国珍老师在发言中提出了下一步要提升《大唐墓志说文水》出版形态的建议:“大唐是盛行墓志的一个朝代,唐宋八大家的首家韩愈也是靠写墓志铭来赚取稿费的一位大家。这本书的时间定位在大唐,这个选择是精到的。《大唐墓志说文水》说文水,学礼先生他是文水人,这里面涉及到了大量的文水关系的墓志,说明了作者的用心。碑拓收集比较容易,难在整理和解读。墓志铭上一般都说好听的话,所以铭的部分就会虚一点。这本书更重要的是有解读,这一部分就很好地弥补了志文中虚的缺憾。解读这一部分属于学术性的著述,这一部分是以前这类著作比较少见得,是一个突破。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形态上还是有一些缺憾,书的容量上很厚,现代性市场性的特色太重了,文化性、历史性的色彩不够重。这本书完全应该是用宣纸大开本的,这样我们就能够完整地、充分地欣赏碑文,欣赏书法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缺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晋林老师作为训诂学专家,对书中子夏属地和文字识读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见解,他说:“文水,春秋属晋平陵邑,战国为赵大陵地。西汉置大陵县,新莽更名大宁县,东汉复曰大陵县。其间西汉所置平陶县亦在今文水境内。后魏改受阳县,隋始名文水县。唐初继称文水县,武周天授元年改武兴县,中宗神龙元年复文水县名。自此县名延续至今。也恰恰是在初唐后期,因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现,前后执政23年,并建立‘周’政,这大概也是文水县名自唐至今历代不改的主要原因,同时使得关于文水武氏的历史研究至今仍成为史学界的重要课题,经久不衰。《大唐墓志说文水》,从墓志角度出发,梳理当时与文水风土人情、士族姻亲、官僚动态等相关的社会生态,无疑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此书墓志所记当地人、当地事、当地风土人情,对还原文水唐时风貌、弘扬乡邦文化、传承地方历史,肯定均有着较大的贡献,功德无量。至于子夏西河设教何地,或云汾阳、或曰文水、或言河津和韩城等地,仅凭千余年的碑刻,恐怕尚难定论。建议凡与正史关联人物、事件,不妨将正史与墓志互证。一些篇目的文字识读、句读等觉得还有待商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伟、赵桂溟两位学者就加强山西碑刻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孟伟老师说:“十年前,我和一些学者们在晋城就山西碑刻做了个分析,包括丢失了的应该有上百万。现存的应该有五十万左右。高平收集了12000方,把原属山西的归绥加上的话,每个县四五千是能平均到的。最多的就是晋东南,陵川、阳城、高平。各人的视角不一样,学礼先生他是把唐代的墓志做了一个汇集。面对山西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话题,从搜集整理到遗产保护,这是一个大工程,北朝墓志我们整理了2800多,历史学家没有关注到,书法界的有所关注,这个工夫需要谁来下。学礼先生做这件事,聚焦在了唐代文水,这类事情怎么做,学礼先生做了回答。他做成了学界也难以做成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桂溟老师在发言中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光时期,山西在唐代的历史上非常重要。文水的高光时期也是唐代,光武氏家族在唐代辉煌了前后二百年,作为一个外戚家族,出过王公贵族那太多了,宰相有五人,整个文水唐代的历史非常辉煌。包括李憕家族,也是跟武则天同时期,也是出过宰相的,也出过文化名人。所以我想说的是,学礼这个选题非常精准。通过大唐墓志,把文水的高光时期一下就凸显出来了。我长期在文水生活,对文水感情很深,也跑遍了文水的山山水水,也翻遍了文水的各种资料,二十四史包括之外的,文水历史文化非常深厚,宰相级的人物,其中有封赠的,前前后后总共有十五个之多,在全省来说应该在前几位。山西墓志加其它碑刻刚才孟伟教授说有一百万,我认为至少二三十万是有的。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把山西金石方面的工作再好好地推动一下。比如已经出版了的《三晋石刻大全》各县遗漏的还有很多,有的县竟然把建国以后的也收进去了。像文水县建国以前的还能再出厚厚的一本,但以我们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通过今天的研讨会,希望三晋文化研究会、金石研究院对金石方面的研究保护,对三晋石刻大全的第二阶段的编撰出版,能有进一步的推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郭竹朋老师在发言中提出文化出版物一定要突出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他说:“学礼同志是‘史海探幽’的实践者、开拓者。《大唐墓志说文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著作。时间聚焦唐代,区域集中文水,重点放在武则天,以县级范围出墓志汇编,将分散的历史碎片系统化,展现了唐代文水的风土人情、氏族谱系、官府生态和大唐风云,为我们了解唐代文水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武则天及其家族、唐代历史文化、文水地方史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文化传承上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文水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文水‘子夏寓地,则天故里’的文化底蕴,从而进一步增强文水的文化自信。这本皇皇巨著,是文水有史以来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名片,对于提升文水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任立新老师在发言中强调《大唐墓志说文水》的书法值得借鉴学习和深入研究。他说:“我去年出了一本阎锡山父亲阎子明的《阎子明先生奉葬实录》,与《大唐墓志说文水》这两本都属于丧葬文化的范畴。《大唐墓志说文水》就书法方面的我统计了一下,有名有姓撰文的墓志有四十九人,署名书法的有二十二人,其中包括贺知章的王昌龄的,从书体风格来看,有欧体有虞世南的虞体,到后面颜体就更多一些,行书入碑、草书入碑在这里都有看到。从书法的角度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应该就其中的书法价值做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毕星星老师呼应任立新老师说:“别说其他,它所搜集的碑帖,以书法论,也是罕见的精彩。唐人的书法我看现代人也很难企及。把读学礼此书,兴味无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孟中老师在发言中提出做学问一定要有扎扎实实的态度和精神。他说:“我也是文水人,离开文水几十年了,每一个人都对家乡有感情,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为家乡做事。学礼老师一直致力于文水历史文化的研究,让我感受很深。基于对家乡的一往情深,他的这种执着一以贯之,对作家孙谦的研究、对刘胡兰精神的研究,包括现在对武则天以及武氏家族的研究,以及这本《大唐墓志说文水》,非执着无以成此书。从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学礼老师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品质。做这样的学问,就必须要拥有大量的资料,在这个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提炼观点进行再创作,相对于收集资料来说,句读、训诂、考证等方面的解读工作,对当时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就更难了。扎扎实实很重要。”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大唐墓志说文水》一书的责任编辑,解瑞老师说这部书为武则天研究开辟了新的地方视角。他说:“文水作为武则天的故乡,是武氏家族的祖籍地,但其地方历史在传统史学中往往被宏大叙事遮蔽。长期以来因史料匮乏,其历史底蕴未被充分挖掘。本书通过梳理墓志中“文水故事”,将散落于民间的历史碎片串联成了完整的文化图景、还原了唐代文水的社会风貌。书中所收墓志,既有武则天家族成员、近臣的墓志,也有文水武氏后裔的墓志。它不仅印证了史书中关于武氏家族的记载,更补充了正史中语焉不详的细节,如武氏族人的迁徙轨迹、婚姻关系及其在地方社会的活动等。这些墓志的出土与解读,为武则天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为武则天研究开辟了地方视角。以往对武则天的研究多聚焦于宫廷政治与制度改革,而本书通过墓志中武氏族人的生平记载,揭示了她与家族、故里的深层联系。这种从地方视角切入的研究,是武则天研究的一个新的维度。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路径,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瑞老师说:“王学礼老师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认真、最下功夫的作者。他的身上有永无止境的学术追求。在书稿编校过程中,本书收录的200方墓志进行过多次调换,因为每过几天王老师就会收集到新的拓片,一般来说这是不允许的。他会在半夜十一点自动地和我分享自己新收到的某个拓片,言语间开心得像个孩子。就是这种对学术的热情和不懈的追求,触动了我。他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令人折服。根据我的经验,一般情况下,书中的引文必错得一塌糊涂。但是王老师引文不一样,我拿着影印本一字一句对照《新唐书·李景让传》,那么长一段引文,居然没有一个错字,现在还有引文一字不错的作者?我震惊了。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展现了他历史研究中的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自文水的梁晋红和白尚立两位学者在会上也深有感触。梁晋红老师说:“王老师编著这本书,赵院长举办研讨会,让我们能够相互研讨,进行碰撞,产生共鸣,提升认知。通过唐代历史,通过这本书墓志中鲜为人知的史实的了解,进一步增进了大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希望各位专家在此基础上多多关注文水,关注女皇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老师说:“为了编著《大唐墓志说文水》,学礼搜遍了各种唐代文献,翻阅了有近五十多辑的《全唐文》《全唐文新编》《全唐文补遗》,新近出版的、新近发表的四十多种史学专著和考古期刊。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武则天文化的学术论文,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奋斗者足迹,看到了文水人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研讨会的最后,《大唐墓志说文水》的作者王学礼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感谢。他说:“非常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百忙之中赶来参加由山西金石研究院举办的《大唐墓志说文水》新书出版专家研讨会。这本书,是出于2024年武则天诞辰1400周年,作为家乡并州人向这位并州文水人的唐代杰出女政治家献礼,我从2022年初开始动手编著的,从编著到出版历时三年整。这本书编著期间,得到了金石研究院赵学文院长、赵桂溟副院长,以及三晋文化研究会郭竹朋理事、文水博物馆梁晋红馆长的热情指导和大力支持。赵院长特地为这本书写了序言。特别要指出的是,著名作家周宗奇、陈为人、毕星星三位老师,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在人民作家孙谦研究上给予我无私的关怀,热情的指导,他们是我从事地方文化研究的导师。张继红会长以及其他各位专家老师,百忙之中为我这本书的出版送来祝贺,不吝赐教,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了组织这次研讨会,秘书长任立新老师周密策划,做了大量工作。著名舞蹈家严淑鹤也特地赶来参加此次会议。三晋出版社解瑞老师,为了赶在2024年内出版这本书,不顾病痛,加班加点,对工作负责、对事业敬重的精神令人钦佩。我向各位专家老师谨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学礼在会上介绍了他在编著《大唐墓志说文水》期间所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他说:“通过三年努力,赶在2024年底前,《大唐墓志说文水》正式出版发行了。除此之外,在此期间,我还在各个报刊上发表了以下文章,一是撰写的论文《唐代墓志所见武则天故里及其家族》在2024年8月举办的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上交流,并被收录年会论文集《武则天与长安》一书中。二是论文《新见武则天二伯父武士让墓志考释》,在世界图书出版社主办的期刊《金石研究》第八辑上发表。三是论文《武则天故里文水县徐村的千年变迁》一文被《乾陵文化研究》期刊采用。四是在其他媒体上发表了关于武则天研究的短文,《昊陵巨碑谁慕勒》《武后文水省亲有佐证》两篇先后在《太原日报》发表,《一首宋诗里的武则天密码》在《北京青年报》发表,《从一首宋诗细辨武则天故里》《是谁欺负了武则天母女们》在《映像》杂志发表。《女皇武则天与文水寿宁寺》《金代另址重建的武则天庙》《大周将军墓志揭开文水开栅尘封历史》在《太原道》公众号先后发表。”王学礼向大家讲了他今后在金石研究、武则天研究上的计划和打算。他在发言中说:“就在《大唐墓志说文水》开印的第二天,我从洛阳民间搜集到的武则天堂侄孙女武恩的墓志拓片、武恩堂妹严府君夫人的一个墓志拓片,遗憾的是,这两方珍贵的墓志,未能收录到《大唐墓志说文水》当中。就在前几天,还收集到贞观五年文水县令刘荣的墓志以及其他武姓墓志。所以,下一步我要做的事情,一是继续搜集有关墓志,编著《大唐墓志说文水》续编,二是编著《唐代武氏家族墓志及其研究》专辑。三是出一本《唐代墓志书法鉴赏(文水篇)》。四是就武士彟遗令归葬文水的原因探析,武则天敕令在家乡修建的行宫寿宁宫及主殿“溪亭”等议题,作为课题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努力与中国武则天研究会、山西金石研究院的专家老师,做更多的学术探索和文化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该书序言的作者,赵学文院长谈起了这本书对他的触动:“我是最早看到《大唐墓志说文水》书稿的。当时我就建议这本书出来以后,咱们金石研究会搞上一个研讨会,他也欣然应允。读了以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令我很感动,我是文水人,对文水有感情,但看了他的书以后,觉得他对文水的感情比我深多了。学礼兄是在这些年写了好多书的一位作家,跟咱们作协的周宗奇老师、陈为人老师、毕星星老师都很熟。最初他是从研究孙谦先生的作品开始的,文水有个孙谦纪念馆,就是在他的力推之下建起来的,现在是文水重要的旅游点。在这个之后,他的学术方向逐渐地转向了文水古籍的整理工作。在前两三年他又着手于大唐墓志,通过大唐墓志挖掘唐代文水曾经的往事。他的好学敏求这样一种治学的精神令我感动。今天的研讨会,大家分别谈了自己的感受、观点和意见,学礼也把他的想法做了一个汇报,谢谢各位与大家就金石研究和学礼这本书的出版,交流学术思考,分享学术见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研讨会上,张继红会长、赵学文院长以及著名书法家、山西金石研究院副院长崔建聪,赵建功、郭竹朋,分别向王学礼赠送了书法作品。张继红老师的书法内容是:“谨录自《大唐墓志说文水》:峻极于天者为岳,横绝于海者为鸿。”赵学文老师的书法是:“金石可镂。贺《大唐墓志说文水》一书出版。”崔建聪老师的书法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录司马迁《报任安书》语,贺《大唐墓志说文水》出版。”赵建功老师的书法是:“奔走在风尘浮世,钩沉于市井坊间,工夫必铁杵磨针,懿行当百代流芳。贺《大唐墓志说文水》出版。”郭竹朋老师的书法是:“史海探幽:墓志说文千古事,学礼溯源史韵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研讨会期间,各位专家学者还纷纷发来贺诗。李晋林老师的贺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唐晉土說文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鄉國風光在洛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盧舍那高傳武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昇仙艸勁壓花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云世事無端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有書生結寸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曩昔已堅金石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編更散苦寒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瑞老师的贺诗是:“贺《大唐墓志说文水》新书研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寻碑遍访古州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点校千秋史料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氏家乘百廿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川人物九经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墨香盈座论唐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史影流光证世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道书生无缚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河一脉映苍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竹朋老师的贺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城嘉会聚贤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研讨金石兴味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志携来唐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铭载满古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专家析义寻真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者探微解旧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载文明凝此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承华夏韵流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孟中老师的贺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暖风和雏柳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书浓墨俱留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闻妙语连珠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为贤兄著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任立新老师的贺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外绿柳吐新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少长咸集到晋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文话水千古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聊唐谈瞾国事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学礼老师的诗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晋文脉汇群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石研究探史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则天圣迹今犹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志新解启前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今对话说文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读十年皆直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城研讨聚龙凤,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汾河长流意绵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03.</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