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为 农 勇 摘 全 国 科 学 大 会 奖 --谨以此文作为献给老科技工作者96岁的生日礼物🎂🌹🌹🌹

干仕钓叟

<p class="ql-block">2021年陈为农获“在党50年”勋章</p> <p class="ql-block">陈为农(原名陈为利),男,中共党员(1967年入党),农艺师职称,武穴市科技局退休干部;1930年2月生于武穴市干仕村,1952年8月毕业于湖北农学院植保系。1952年9月参加工作,分配到广济县农业局(原建设科),任植保股副股长,兼龙坪公社农技站副站长。这期间主要是指导全县农作物防治病虫害,为广济县农作物防治病虫害工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1963年2月,调入县良种场工作,任副场长,为良种场创史人之一 。</p> <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广济县组建科技组,陈为农任广济县科技组副组长、推广"702"办公室副主任,调入县科技局工作,负责菌类新技术实验和推广工作,蹲点梅川"920"厂 ;负责"5406"菌肥、"920"刺激素、"920"、"702"生长激素的实验,并在全市推广指导这项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3年11月起,县科技组工作重点转入棉花、水稻的生物防治。根据上级精神,广济县于同年12月成立了"生物防治办公室",陈为农任该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和攻关。改在梅川的"920"厂为生物防治站 ,陈又任该站负责人;当时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只有他一人,工作压力大,也是他努力工作的动力。从1974年起,陈运用所学知识,加之他刻苦研究和反复试验,花费4年时间,终于取得了生物防治的可喜成绩--全国科学大会成奖。</p> &nbsp; 第一排右一为陈为农 <p class="ql-block">  1974年5月,为了解决大量使用农药污染环境和农药残毒问题,开展生物防治研究。1974年秋,广济县松毛虫成灾,农田棉花棉铃虫泛滥,陈为农同志不负重任说干就干。在棉产区红旗公社红旗大队选择8.5亩棉田,作为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生物防治实验,应用天敌昆虫(主要是赤眼蜂)控制棉花害虫 ,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以孵化出来的数以亿计头赤眼蜂来消灭棉田棉铃虫。 </p><p class="ql-block"> 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的高科技昆虫繁殖技术攻克了,数以亿计头赤眼蜂被孵化出来,棉田棉铃虫被控制住了。</p> <p class="ql-block">  1975年2月,身为广济县生物防治办公室副主任兼技术攻关人的陈为农,以县科技组的名义,向县委书记董全阳及省科委报告了"应用赤眼蜂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棉花害虫"的研究课题,并得到了县委的同意和批准。</p> 陈公与夫人干秋梅在海南小女儿处与女儿女婿外甥留影 <p class="ql-block">经省科委决定,该课题纳入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系、华中农学院植物保护系牵头,武汉师范学院生物系、湖北省天门县微生物实验站、汉阳生物实验站、广济县微生物实验站6个单位共同实施的“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综合防治棉花害虫”的研究,并认命陈为农同志为该课题组负责人。广济县委将梅川生产"920"的制药厂改为生物实验站,国家投入近三十万元的科研设备,以培殖赤眼蜂,主攻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生物防治害虫技术。 </p> &nbsp;赤眼蜂入棉田消灭棉铃虫(右图为放大了的眼蜂) &nbsp;要想推广此项生防技术,为从把握起见,经董书记批准,1975年再试验一年,实验面积达到5000亩。第二次实验结果揭哓,出自省课题组专家们的想象之外,取得令人想象不到的生物防治效果,使棉花产量提高了29% 。 <p class="ql-block">有了连续两年的赤眼蜂防治棉铃虫技术,1976至1977年,陈为农同志在棉产区红旗公社、龙坪公社十多万亩棉田作为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综合生物防治推广基地。十万亩棉田,靠肉眼看不见的赤眼蜂来消灭棉铃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工作量之大,弄不好就会给两个公社农业带来重大损失。在省农科院、华农植保系专家的指导下,陈为农带领该所技术人员陈锡银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培种室、培育室、棉田生物防治区。生防站为培育繁殖赤眼蜂,以每斤4元的价格收购松毛虫卵3000多斤, 培育数亿羽头赤眼蜂,分期分批投放到生防棉产区,以赤眼蜂去消灭棉铃虫。</p> <p class="ql-block">此项生物防治实验获得成功,在当时国际、国内为首次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以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科研项目。其效益正如省课题组专家总结的那样:"三省"、"三保"、"一下降"。"三省"即:三年省农药770吨,460万元;省投资百分之五十,计82万元;为棉农节约开支80/100(近100万元);”三保”即: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农药对人畜的危害 ; 缓解了生资部门农药(当时农药1605、1059是从德国进口)紧张的局面;保护了有益生物,并使蜂蜜大丰收;”一下降”即:因收购了大量的松毛虫卵,以致全县松树重度松毛虫灾害得到了下降。</p> <p class="ql-block">陈为农主持研究的科技项目获全国科学技术奖👍👍👍🌹🌹🌹🌹🌹🌹</p> <p class="ql-block">这项科技成果来之是多么的不易,该课题是由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系、华中农学院植物保护系牵头,华中师范大生物系、湖北省天门县微生物实验站、汉阳(赤眼蜂工厂)生物实验站、广济县微生物实验站6个单位共同实施的“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综合防治棉花害虫”的研究项目,而牵头的单位没有获奖,唯独广济县勇摘此项科技成果奖,实在令人敬佩👍👍👍🌹🌹🌹🌹</p> 由于广济县生物研究所陈为农同志,主持实施的这项生物防治工作,开创了国际批量利用松毛虫卵培殖赤眼蜂益虫、利用赤眼蜂(益虫)防治棉花棉铃虫(害虫)的综合生物防治的先例,成为国际、国內最早、最先进的此项生物防治技术。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首届全国科技大会,此项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及省、地、县级相关単位奖,广济县生物实验站也因此晋升为广济县生物研究所;而建于1978年位于栖贤路的那栋武穴市科委办公宿舍楼(老楼) 的资金,也是来源于国家下拨的生物防治科技项目。 <p class="ql-block">省科委推荐陈为农申报全国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的申报表。此申报材料送到省科委后,还需要补一个材料,只因县科委未补,故而失去了此殊荣。</p> 广济县生物研究所负责人陈为农 在此项生物防治工作获得成功之后,1978年,太平公社(现余川镇)青蒿村一带松毛虫成灾,县委又派陈为农同志率县生物研究所技术人员,与广济县林科所共同在镇内青蒿村(当时为太平公社)一带开展“生物护林”工作。“生物护林”也是一项”以虫制虫”的生物防治,只要培育出赤眼蜂,将其放入遭虫危害的山林,赤眼蜂会将卵产入松毛虫体内,赤眼蜂孵化出来后,松毛虫也就死亡了。这种生物防治既不会污染,也不会伤害自然天敌。陈为农同志主持的这项生物防治工作再一次获得成功,使青蒿村的松毛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正如青蒿村老百姓所说:“ 虫治虫真正好,不打药不起早;信科学省力气,节约钱吃得饱”。 此项“赤眼蜂防治松毛虫” 生物防治工作,同为我国最早的此项生物防治技术之一。 陈为农同志,花费四年时间,呕心沥血获得的 "以赤眼蜂为重点综合防治棉花害虫"的研究课题成果之后,广济县生物防治站在获得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之后,其单位又分别获得省、地、县科学大会奖;陈公也于1978年获黄冈地区、广济县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及奖金,1982年4月3日,获国家农业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的农业推广奖励大会奖金。 退休后的陈为农农艺师,不忘农艺情缘,在自家搞起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 不计报酬地培养了陈福兴、程建广、陈凤珍、周明等45名食用菌技术人员,为地方农业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br>为了支持胡立村青年程恵斌搞食用菌创业,不但与他一起勘察场地、添置设施、清理垃圾、消毒、拌料、接种......当知道他资金有困难时,陈公主动地将自已的有限存款给他垫上,两次金额多达一万元。 20多年来 ,不厌其烦地为2000多人次、毫不保留地传授和解答食用菌有关技术,对有些家庭困难的求技者,他还赠送菌种(龙坪镇年青人周明就是一例)。他的”低温出耳”黑木耳生产技术(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一种行业突破,其产量(100斤生料生产干耳达14斤)令同行专家深感佩服。 <p class="ql-block">  有人不禁问起老陈:您老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怎么只是一名科级农艺师呢?陈为农总是笑而答道:过去的成绩只是过去,它并不等于现在,用平常的心态对待发生的一切事情,什么事情也就显得很平常了。只有知足才能保持常乐,我现在最需要的不是职称、不是名利,而是一种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p> <p class="ql-block">陈为农本来可以晋升高级农艺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科委并上报了他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材料,只因为了大女儿接职提前办了退休手续,而个别科委领导却借他退休了不补报材料为由,从而使他失去了这一切人生最高待遇。当时的陈为农是这样想的:他的4个儿女,2个儿子和小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唯有大女儿陈苏云是位民办老师,她接职就有了一份正式工作,家里这个“粑”也就做圆了。是的,人总是有得有失,面对如此损失的他仍坦然面对,无怨自乐,笑看人生。</p> <p class="ql-block">  陈为农2021年获”在党50年”勋章</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陈为农连续两年被评为武穴市“优秀市民”,连读两年被评为“老年人才开发先进个人”。他这种不攀权、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品质和终身忠于科技、献身科技的精神确为可敬、可佩。如今将进入96岁的他 ,仍然身体硬朗 ,康健快乐;爱种花、喜散步、天天看报纸、玩微信的他,始终以平常的心态笑看人生,开心地享受着退休生活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陈为农的家庭,也属是半个书香门弟的革命家庭,父亲陈绍文,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干仕成立苏维埃政府,属复盛区第3乡,他任秘书。</p> 此图录于&lt;&lt;干仕地区革命斗争史汇编&gt;&gt; <p class="ql-block">此后,他以私塾教师为名,从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当起了职业医生,退休于余川卫生院。祖父陈锦榜饱读诗书,文庠生,中过举人,获得过顶戴花翎,只因上坟祭祖而中风,不幸英年早逝,未能上任。</p> <p class="ql-block">1993年清明节,陈为农将祖父锦榜公之墓迁至陈新垸后山,在锦榜公墓内取出(放在胸前)的顶戴花翎官帽顶珠子。</p> &nbsp;喜欢种花、看微信的 陈公近期照(摄于2025年3月11日) <p class="ql-block">今天(2025年3月14日)是岳父大人的生日,为庆祝他的生日,特做了此背景墙作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作为献给岳父96岁的生日礼物</p><p class="ql-block"> 婿干海波敬撰 2025年3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