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画说文字现》之惊鸿艳影——胥幸福老师的古建素描欣赏</p><p class="ql-block"> 胥幸福老师关于古村古镇的画,总会让人眼前耳目一新:油画里的古村渗透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国画里的古镇充满着浪漫和遐想,素描里的一砖一瓦装点着清新和理想。</p> <p class="ql-block">《画说文字现》是胥老师和我酝酿了好久却一直未完成的一部作品集。近年来,他在我所在的乡村游历已久,为我的家乡完成了五十余幅绘画作品,而我的文字创作却相对滞后了,因此总有些自责和歉意。今天忽然又看到他画我家乡的一批素描作品,这沉淀了一年多的作品,像窖藏多年醇香的美酒,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在五十多幅作品里,这些素描,虽然短小精悍,却犹如惊鸿一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东西扑面而来。曹植《洛神赋》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描绘洛神的美态。这里用“惊鸿艳影”来形容胥老师的素描作品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年代最久远的当属“三元宫”这一文物古迹。相传春秋时期为嬴国的都城、夹谷会盟的会盟台,孔子在这里充分体现了首次作为军事家的指挥才能。这里也是孟子从齐都临淄回鲁国葬母回来后在此逗留讲学的圣地,原在三元宫西北处还留有:孟子止嬴论坛碑刻。胥老师多次来过这里,在一个阴冷的秋天的午后他用粗犷的笔触描绘出了三元宫这一文物古迹的颜容。他知道这一历史文物古迹走过了2700多年。三元宫庙宇群,兴盛于大明万历二十三年,建筑群由:佛教释伽牟尼、道教老子、儒教孔子的形象雕塑组成,是较早的、典型的三位一体新式庙宇,宫殿分正殿和东西三座大殿,外墙白和红色,瓦是绿色,红黄色是玻璃制品,青山之向湖光之中金光灿烂,有时云雾僚绕,象传说之中的天宫。 后来清雍正乾隆年间重修,前大殿为三官殿,三官殿的前楼是罗汉殿(十八罗汉),后楼为玉皇殿,后厦为倒座观音,东北角为高等学府。东南角为三教堂(老子,庄子,孟子),崖下是文昌阁,西院是道士房,西门为水门。三元宫既是名胜古迹又是革命摇蓝,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必定会有更多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齐鲁交界处发生。在民国之初,周边诸多文人志士响应孙中山的西学,倡导教育和文化。民国七年(1918年)文字现村举人张壬弼领衔,张立贤、张立勋、张余九等创办石马区三元宫高级小学校。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毕业335人,在校85人。三元宫不愧是革命的圣地,她为中国的革命培养了大批有知识的领导人才。星星之火从这里燃起,在鲁中大地,从此揭开了革命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三元宫所在的盘龙河上游,有一座文字现村通往村西的明石桥,在胥老师的笔下也鲜活了起来。桥面的石板,斑驳而坚硬。透过胥老师的画笔,我们能看到这座古桥走过了千万次的春夏秋冬。因为有了这幅画,让我们更加迫切地去找寻这座古桥的历史。我们走访村里的老者,都说叫“石梁”,他们都说不清建这座桥的年代。我们约请文物专家,才断定是明代古桥。文字现村的古建筑张家大院,大都建于清代康乾年间,这座古桥要比张家大院古建筑群早的多。这里是泰安通往青州的一个最近的古道,可以想见,每年春天,络绎不绝的步行者走过此桥,去泰山朝拜。他们或坐在桥上与村民攀谈,或去水沟边洗去尘土,他们都会对这座精美的古桥发出赞叹之声。</p> <p class="ql-block">石桥下面有三个桥墩铺垫,上游和下游落差两米多。下游次第有两个深潭,每年夏天洪水来临,形成壮观的水瀑,蔚为壮观。百姓们将第一个水潭叫做“小油锅”,最下面一个水潭叫“大油锅”,两个油锅之间落差更是达到三米之多。“大油锅”处又来了一个九十度大拐弯,往东经过一溜十几米的峡谷飞瀑跌入大石峡。这里是汶水上游,盘龙河上游,峡谷纵深,百泉遍涌,九曲十八弯,在明石桥上游的公路桥隐藏在柏油路下,看不到丝毫美感。胥老师笔下的这座古桥,一次次被岁月划痕,她的容貌却依然楚楚动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石桥怀里的树木,显得是那般顽强和茁壮</span>。她的脸庞一次次被风雨吹皱,她的笑靥却依旧在脸庞停留。即使被人为摧残卧倒了身子,她依然倔强挺立在河边。纵然被干旱和雷霆折磨的奄奄一息,有一丝春雨她便傲立在春天。</p> <p class="ql-block">再回到文字现村村南,有人说张家大院的修建是个迷:原山张氏祖上既不做大官也无贪官,又不经商(知名的清初顺治帝钦点的莱芜第一个进士张四教,是大清国相陈廷敬的老师,他本可以做大官,却不事权贵,悠然辞官。文字现村张家大院的古建筑群落就是自他开始与博山赵家交往并有后代辛勤建设而成)。那么21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是怎么建成的呢?随着胥老师绘画取景、实地走访和考察,这一谜团得以解开。在南文字村村南,有一片大的洼地,一直通到三元宫,形成了一个谷底,经过走访和了解知道,原来这里是张家大院建设的取土处,在此通道的南端,在靠近东盘龙河边的地方,有一处古窑址,是烧砖烧瓦的地方。还有就是洼地两边的土地肥沃,村民们依然种着老祖宗们种过的作物——玉米,您是否看到画中一团一团的秫秸垛?经过考究,原来张家大院的古建筑群落是先辈们用劳动换来的,用土地和粮食换来的。劳动创造家园,劳动创造幸福!</p> <p class="ql-block">时勉堂,这是张家大院最辉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落,是张家大院南门的堂号。时勉堂位于张家大院南门里,占地五亩地,建于清中叶,里面有马棚、牛棚、碾棚、磨棚、场院、花园,也有保卫人员住的门屋、佣人住的偏房、客人住的客房、迎客厅、会客厅、阁楼、仓房、柴草房、书院、书房、厨房、茅房应有尽有。胥老师笔下的古建筑就是时勉堂的会客厅,清初被称为“双桐书屋”,清末做过钱庄,抗日战争期间是八路军四支队司令部旧址,解放战争前期陈毅元帅在此呆过。时勉堂的建设初期,张氏拥有周边广阔的土地,历代张氏家人勤于耕读,勤俭持家,考取功名的人源源不断,又与地方名门望族联姻,大家闺秀持家有方,贤惠而有文化。频繁的名门家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张家大院时勉堂家族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原山张氏十二世张珂(莱芜清初第一个进士张道一的重孙)创建了南门里时勉堂的光辉时代。张珂(1728——1800)(附贡生,例授修职郎)娶颜庄名门吕氏,吕氏是过日子持家的一把好手,省吃俭用,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后代子孙大都学有功名,在这个院落里,演绎了封建社会时代,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生生不息的人生故事。时勉堂在清末,周边富绅人士专门在这里开了一个钱庄,最大大股东就是常庄的几个富户组成的隆昌号。隆昌据说是当时在周边地区挣钱最多,最会经营的钱庄。隆昌时勉堂老板张宪公,通过做钱庄后挣了很多钱,成了闻名周边的富人。张宪公挣到钱后,将时勉堂打造的更加富丽堂皇,外面传说张家大院的窗台,都是用银子打造的。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羡慕,也引起了土匪们的觊觎。有一天,南方来的几个匪首忽然将他儿子绑架了。在绑架张宪公的儿子后,这伙绑匪匆忙离开张家大院。在向南山走的路上,有一个同伙问匪首:“大哥,您和张老板相熟悉,经常来这里去张老板的家里,他的这个孩子是否认得您。”匪首索性一把揭开被绑的张家公子的眼蒙布,还没等问话,张家的孩子太小,不懂事,但是很礼貌,结果孩子见到匪首,一看竟然是熟人,便喊了一声叔叔。这下可麻烦了,等到心急火燎的张宪公把赎金送给匪徒们后,匪首为了杀人灭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张宪公的公子弄死了。张将赎金给了这个土匪,孩子却没了。全家人伤心欲绝,嚎啕不止。整个张家大院里的时勉堂,哭声不断,一片哀嚎。沉闷的气氛持续了好长时间。张宪公再也没有心思打理隆昌号,也缺少了接班的男丁,几年下来,家业渐衰。时勉堂常年也得不到维修,日渐萧条和颓败。最后张宪公把家里的所有钱财分给商号里的所有工作人员,等打发走店里的所有伙计,管家却迟迟不走,一问才知道,管家没分到一分钱,钱财都分发光了。不过,张宪公多少还留了些银两,他告诉管家在村南某个地方的树底下有个罐子,让他取了赶快回家。这就是张家人的秉性,宁可苦自己,不让下力的人吃亏。屋漏偏遇连阴雨,张宪公不曾料想命运如此捉弄好人,隔墙有耳,结果信息暴露,一罐最后的银两又让人家偷走了,管家也没捞着。只好悻悻而归。那个隔墙听到信息的人,是姓亓的一个人,他洋洋得意挖了罐子,买了部分地产,盖了宽敞的房子,改变了穷困的人生。世间的事总是有因果报应,在解放初期,政府复查时这个姓亓的家庭,被人民群众定成了富农,受了不少折腾,遭了好多罪。生不如死,也许这就是报应。民国初年,出生于莱芜城南的高庄张正,过继到张家大院时勉堂,随着张正的长大和成熟,加上时勉堂还仍然拥有大片土地,家人们勤于耕种,重视文化教育,又逐渐富庶了起来,人丁也开始兴旺发达起来,从此娶进的媳妇又大都是名门闺秀,增加了时勉堂丰厚的人文文化和名门望族之间的联姻文化。此院落在张家大院相对其他堂号来说,雇佣的佣人比较多,在村庄周边的田地也比较多。响水湾李家木匠,苏家木匠。胡家瓦工,东古德范赵家泥瓦匠,西古德范韩家石匠,都经常给时勉堂干活。一般外来务工、打工人员来到张家大院,大多都是说来给时勉堂扛活。有干石匠的,有干土地耕种的,有干木匠的。现在居住在这里的苏家,就是当年张辰弼介绍他们来到南文字村给时勉堂做木工活,因为常年在这做木工,手艺不错,时间久了,亲如一家人,于是时勉堂里的主人就给苏家分了一处房产和一些土地还把张家的姑娘嫁给他们。从此,苏家世代就在这里生活了。时勉堂由兴到衰,又由衰到兴,风雨变换,物是人非,这个院子里的悲欢离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和时代人物的奋争。社会的动荡,也是鲁中地区社会动荡、匪患猖獗,悲惨命运的莱东富家生活的真实反映。胥老师笔下的时勉堂厅房,经过这几年的风霜雪雨,已经破败不堪,屋顶已经被风雨摧残的没了模样。</p> <p class="ql-block">这是时勉堂最北面那个院落,东厢房外墙上挂着的一副残败不堪的木制模具。胥老师每次进到这个院落,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时候是一块残破的砖雕,有时候会是树下的一块奇石。这院落的老鳏夫,六十多岁了,因为家里祖上留有这幢老房子,又勤快,前些年娶上了媳妇,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次见到我和胥老师都特别热情。胥老师所画的这副生活家具就是这位老先生爷爷奶奶用过的,老百姓俗称“罗床”,是百姓们出豆腐用的一种模具下面的垫子。斑驳陆离的墙壁上,一棵生锈的铁定深深钳进墙缝里,上面挂着一幅老榆木制作的厨房用具,在右下方还挂着一个老鼠夹子。简洁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厨房里那热气蒸腾的烟火气,忙碌的妇人为全家人抑或是全生产队人煮下一锅热腾腾的豆汁,火候到了,又匆忙起身用葫芦做的木瓢灌满豆腐模具,一溜溜水汁滤过罗床,在豆腐模具里凝结成结实的乳白色豆腐。</p> <p class="ql-block">文字现村既是一个充满传统人文文化的村庄又是一个红色的村庄。在胥老师创作完成的多幅古建院落中,背后都有着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英雄人物。在张家大院南门里的东西街上,有一座古朴的院落——中将张伯祥故居。 张伯祥(1918年—2010年01月29日),山东省莱芜市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伯祥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苏鲁豫皖省委军事部秘书,八路军山东纵队秘书,苏皖纵队教导队队长,滨海军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政治部组织部代部长,直属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胶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滨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警备第四旅副政治委员,山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一般兵种任免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特种兵干部任免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0.12—1985.03)、常务副书记(1985.03—1990.04);为部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张伯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胥老师所绘的这个门楼,门楼顶已经颓废多年,门楣依然坚固如初。如果对世人说这是中将故居,有谁会相信呢?如果中将的后代看到这残破不堪的门楼,他们会有怎么样的心情呢?胥老师这幅作品将凝固的历史定格了,相信他是怀着沉重的心情完成此作的。看完这幅画后我感想颇多,并真诚的向社会呼唤:尊重历史,重视英雄,弘扬革命传统。唯如此,我们的家园才能有永固。</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文字现村张家大院的东门里居易堂前厦的一根柱子的特写。张家大院东门,人们称作“旗杆座子”大门。原山张氏十五世张大容(字幕南,号学海)考中道光己酉科拔贡,大清国相陈廷敬知悉后,专门为张家大院东门题写了“文林荟萃”四个大字。可惜这个门匾在五十年代后就没了踪影,有人说老百姓当柴火烧了,有人说南蛮子来把它买走了……这里也是抗战时期妇女干部的典范张桂珍的故居。张桂珍,生于1915年,卒于1952年5月19日,得年37岁。师范毕业任教员。1937面卢沟桥事变后组织抗日游击队。历任中共莱芜县县委委员,县妇女救国会会长,泰山区各界救国会委员。1949年末随军去北满。抗美援朝渡江过程中跌入江中,感染肺炎,党中央派了两名苏联医疗专家,不治身亡。这幅作品,画的是东门里深宅大院里面的一座厅房的柱础,所雕动物活灵活现,所雕花草栩栩如生。旁边的桌凳和马扎,透露出这里仍然居住着村民。科举门第,英雄辈出。</p> <p class="ql-block">冬日里的皂角树,风骨依旧;连理生出的两棵新树苗茁壮成长。装点着村庄,也护佑着村民。</p> <p class="ql-block">观胥老师笔下的柱础,刻画的是那么的精细,这不正是国之栋梁、民族精神的写照么?让我们不断绘就古老村庄的旧貌新颜,记住历史,记住乡愁,开创未来,开创美好的新篇章。翻阅着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我终于读懂了这画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感觉到了胥老师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