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到过绍兴的帝王和出自绍兴的皇帝

咩咩

<p class="ql-block"><b> 编著:王金法</b></p> <p class="ql-block"> 绍兴的人类活动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是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交汇处。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都能在绍兴找到印记。绍兴建城已有2500多年。在历史上有众多帝王到过绍兴,绍兴也出过数位皇帝。绍兴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b>尧帝</b></p> <p class="ql-block">  尧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系统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人类远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p><p class="ql-block"> 尧晚年看中在绍兴深山生活的舜,亲自来绍兴考察,在会稽山区约见了舜。尧在绍兴对舜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考察后,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p><p class="ql-block">后人为纪念尧帝这次绍兴考察之行,在绍兴他所行之地叫“尧廓”,他带一批随行官员停车之地叫“车头”。</p> <p class="ql-block"><b>舜王</b></p> <p class="ql-block">  舜 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被后人尊为“百孝之首”文明之源。</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舜本名姚重华。绍兴上虞是虞舜的出生地。</p><p class="ql-block"> 当年舜为躲避丹朱的挑衅和避免战争的发生,来到绍兴巡狩会稽山。丹朱是尧的儿子,因其不肖,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丹朱就作乱,并想杀害舜夺位。</p><p class="ql-block"> 绍兴的地名中有许多与舜相关的遗址,如:象田、石棚、舜井、舜江、舜庙、舜桥等众多舜迹遗存。</p> <p class="ql-block"><b>禹王</b></p> <p class="ql-block">  禹 是上古时代的一位治水英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被后人尊为“立国之祖”。</p><p class="ql-block"> 大禹与绍兴有着十分紧密关系。禹封禅、娶亲、计功、归葬于绍兴会稽山。绍兴有众多的大禹遗迹,不少地名与大禹有关,大禹的后裔主要在绍兴,禹陵村(守陵村)和会稽山腹地的稽东冢斜村,是禹裔集聚村落。</p><p class="ql-block"> 北有黄陵,南有禹陵。位于会稽山的绍兴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是一座以山为陵,规模宏大的古典风格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是中国人民优秀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秦始皇</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 征服六国,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南巡时期到过绍兴,绍兴是秦始皇生命的最后一站。</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始终认为东南(专指绍兴)有天子气,出了一帝一王(禹帝、越王),认为越人普遍好战,非常不放心。所谓南巡,其实是对被灭亡的国家旧族的武力威慑。公元前210年10月,有虎狼之威的南巡队伍从咸阳出发,在湖南九疑山祭了虞舜后就奔向大越会稽山。</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当晚住宿在绍兴城内都亭该驿亭当时是绍兴城内的军事据点。</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在绍兴主要做了三件大事:1. 公祭大禹。2. 为断越王子孙龙脉,公开挖掘越王祖陵。3. 遣散越国子民,以绝后患,分别将越人迁徙到浙西、皖南、福建、两广、台湾等地,北方犯人迁入绍兴,以分解越族。</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在绍兴留下的印记有:箬篑山、秦桥、都亭、秦望山、望秦山、马园和会稽山刻石等。</p> <p class="ql-block"><b>明武宗皇帝</b></p> <p class="ql-block">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个皇帝),曾微服私访绍兴东浦。东浦是绍兴黄酒的发源地之一,昔日东浦一带酒肆鳞次栉比。据传,武宗皇帝在品尝了东浦余氏酒坊釀制的黄酒大为赏识,赞不绝口。因其由婆媳二人精心釀造,且家族三代皆以孝德为家风,遂御赐“孝贞”两字,后一道圣旨,钦定为朝廷贡品。酒坊因此更名为孝贞酒坊。</p><p class="ql-block"> 黄酒、葡萄酒、啤酒是世界公认三大古酒,而在三大古酒中,黄酒是最古老的酒种,源于中国,其历史可追溯到大禹时代,且唯中国有之,独树一帜。中国黄酒首推绍兴黄酒。</p> <p class="ql-block"><b>南宋高宗皇帝</b></p> <p class="ql-block">  宋高宗赵构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破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 康王赵构一行南逃,二次过绍兴会稽山日铸岭。</p><p class="ql-block"> 赵构是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p><p class="ql-block"> 赵构皇帝在绍兴驻跸了一年零八个月之久。绍兴是南宋王朝的临时首都。绍兴府山越王宫曾为宋高宗的行宫。</p><p class="ql-block"> 绍兴有许多地名与赵构皇帝逃难有关:如日铸岭、下马桥、上马石头、宋家店、祝家村、王化等;</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遭金兵的追杀,逃难到绍兴时,绍兴百姓勇敢救助,使其一次次脱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南宋理宗皇帝</b></p> <p class="ql-block">  南宋理宗皇帝 理宗原名赵与莒,系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其父赵希垆,母亲全氏,居位于绍兴府山阴县。1205年1月26日赵与莒出生于绍兴西郭门外虹桥北。理宗本不是皇子,只是南宋皇室的一个亲戚,因被当朝宰相史弥远的熟师余天锡看中,带入宫中作为“培养对象”。宋宁宗驾崩后,理宗接位,就这样从平民到皇帝。</p> <p class="ql-block">  南宋度宗皇帝 1240年4月,理宗皇帝之弟赵与芮的儿子在福王府出生。理宗皇帝无子,过继侄子赵祺为子。1264年理宗病逝,赵祺登皇帝,是为度宗,改元咸淳。</p><p class="ql-block"> 福王府在绍兴蕺山白马畈路东南,现只存当年福王府花园中的一个内池一一东大池。旧时,东大池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水清如镜,水质极佳。</p> <p class="ql-block"><b>清顺治皇帝</b></p> <p class="ql-block">  顺治皇帝 绍兴平阳寺最具特色的佛教建筑是藏经楼,建成300多年来,楼内梁柱从未掸帚洗揩,始终洁净,无尘无埃,顶椽和梁柱没有虫蛀痕迹,实属世界罕见。</p><p class="ql-block"> 绍兴民间流传说是顺治皇帝出家后,游至绍兴平阳寺,隐居为僧在此修行时,留下了一颗吸尘珠,吸尘纳垢的缘故。顺治皇帝出家的原因,相传是顺治皇帝在宠妃董鄂去死后,因过度伤心,看破红尘而出家。康熙皇帝是顺治皇帝的儿子,绍兴祖辈相传,康熙皇帝南巡,两次都至绍兴平阳寺而返,其目的就是探望其父顺治皇帝的。</p><p class="ql-block">绍兴平阳寺位于会稽山若耶溪源头的若耶山下,寺名“平阳”,因其在会稽山之南,地势广阔平坦,又是群山环抱,春秋时越国始祖允常(勾践之父)居此立都城。康熙皇帝南巡赐额“传灯寺”,并题“名普净清梵”一匾,还御赐《金刚经》一部。康熙皇帝恩赐的禅田黄钵、千佛袈裟。乾隆皇帝颁《大云》、《轮褥》两经各一部。寺内还有道师血书的《法华经》全部。绍兴平阳寺是驻过两代国师,沐过三朝皇恩的清朝名刹。</p> <p class="ql-block"><b>清康熙皇帝</b></p> <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 从1684年到1707年,康熙皇帝先后6次到江南巡游,从北京出发,经山东进入江苏、浙江等地,最远抵达浙江绍兴。</p><p class="ql-block"> 康熙皇帝南巡,主要二件大事:一是巡察黄河工程;二是巡察运河和漕运。这二件大事都取得了很好效果。</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1693年来绍兴,游览了兰亭时,亲自临摹了《兰亭集序》,全文并刻成碑。这块碑在绍兴兰亭景区的御碑亭中。</p> <p class="ql-block">  “兰亭碑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p> <p class="ql-block">  御碑正面是康熙皇帝临写的《兰亭集序》,背面是乾隆皇帝的诗作。一碑两朝的“祖孙碑”碑,尽显皇家风范。</p> <p class="ql-block"><b>清乾隆皇帝</b></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也慕名来到东浦,微服私访,在品尝了孝贞酒坊釀造的佳酒后,对(绍兴)东浦的黄酒给予了高度评价,题写了。“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的赞词,并赐予“孝贞”两字,作为匾额,颁赠给酒坊,还赏赐了金爵,至今仍存在酒坊传人手中。</p> <p class="ql-block"> 1751年,乾隆皇帝游览绍兴兰亭时,即兴作七律诗一首《兰亭即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乾隆皇帝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