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阿曼(一)

志杰

<p class="ql-block">摄影: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志杰</p> <p class="ql-block">11月中旬的上海,正是秋风乍起的时节,然而,远在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一个海滨城市则刚从夏日炎炎的高温天气里转凉。此时,我们从利雅得乘飞机抵达马斯喀特,一个古老的阿拉伯国家,阿曼的首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马斯喀特入住Grand Millennium</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高同住309号房间。摄于酒店的休闲平台。</p> <p class="ql-block">老高,小我几岁,个子比我高,慈眉善目的。曾经就职于国营房地产企业,退休后开始周游世界。之前去的国家不多,后来居上,加快了步伐和节奏。前不久去了一次非洲一口气走了七、八个国家,比我去四次非洲访问的国家还多。在南美的圣保罗遭遇了手机被劫,损失惨重(周游世界的许多照片没了)现在的手机配了一根结结实实的绳索出门总挂在脖颈上。</p> <p class="ql-block">酒店属当地的5星级,位于城市的中心。出门可见大型的商城,散步即达繁华的街道,感觉已完全置身于一座新型的现代化的都市。倘若没有读过阿曼的史书,就不会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阿曼全国只有10公里长的沥青公路;3所小学,900名学生,30名教师;12张病床,2个邮电所,3家银行……一穷二白属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眼前这一切都是在卡布斯苏丹1970年上台以来,充分利用出口石油的收入,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之后所带来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马斯喀特地处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带,眼前竟然像一座花园城市,令人惊叹!所有的一切来之不易,沙漠中的滴灌栽培技术源自以色列的农业科技。阿拉伯半岛上的不少国家都引进了这项技术,绿化成了城市中的时尚。事实上运用这项栽培技术的成本极高。在那里流行一种说法,富不富就看各家院子里栽了几棵树。</p> <p class="ql-block">这些夹竹桃正值花季,引人瞩目,但是,花期要比我的家乡迟3个月左右。每年仲夏,我校丽娃河畔的夹竹桃盛开是校园里的一大景观。它不是耐旱的沙地植物,在此生长茂盛完全依赖于滴灌栽培。</p> <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草坪下面都预埋了滴灌的水管。经济快速发展以后,人口随之大幅增长,看到阿曼育龄妇女平均生7个孩子的资料,令我大吃一惊。阿曼当局为了改变过度依赖石油的经济,让经济的发展多样化,由于人才的储备未及跟上,大量引用外来劳工使得外来人口增长很快,这样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又突显,花园城市的建设加剧了淡水供应的压力。目前,主要由海水淡化来补充。</p> <p class="ql-block">滴灌养花的供水十分精准,有限的水直接注入花草的根部,减少水分的自然蒸发。</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阿曼的地接社安排的导游是一位来自浙江温州的女孩,长得清秀靓丽,能来这里闯荡让我刮目相看。她说,在海湾的阿拉伯国家中阿曼从不张扬,很低调,在国内好多人不知道阿曼这个国家在哪里?然而现在的阿曼很富庶,在此生活很安宁。其实,阿曼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厄守着霍尔木兹海峡,那可是世界上主要能源进出的战略要地。阿曼的外交长期奉行着中立、温和的姿态,始于卡布斯苏丹的治国理念深受拥戴。她的介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人像照是我抓拍的且转发本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马斯喀特的参观始于卡布斯大清真寺。据介绍,是由卡布斯苏丹出资,招募了各地的能工巧匠经6年4个月的精心打造,于2001年暨卡布斯苏丹执政30周年时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从车上下来,初见这座清真寺就觉得气势非凡。进入园内不要求跟着队伍走,只是在指定的时间到达集合的地点即可,自由活动正合我意。我的穿戴完全符合规定,那里不限制使用相机,甚喜。左右环视过后,选择迈向清真寺的中间步道开始了我的观赏。</p> <p class="ql-block">我无从预设参观的路线,甚至想都不曾想过,凭着感觉走。携带两台相机,分别装上常用的变焦镜和微距镜(可用于拍摄局部的细节),另外备着一个广角镜头。以往总是先用变焦镜随行拍摄一圈,回程再用微距镜补拍一圈,没有充裕的时间只能两台相机交替使用。我边走边看边拍,这种状态也许是我生活中最愉悦的时刻,都可以感觉到,已经沉浸在艺术美的熏陶中。</p> <p class="ql-block">卡布斯清真寺的规模很大,网上说是世界上第三大的清真寺,不知依据何在?我看见有五座宣礼塔,介绍说代表了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主塔高90米,足够雄伟。建造中采用了30万吨的砂岩石来自印度。给我的感觉阿曼与印度的关系不一般,目前,在阿曼的印度劳工有50万,是外来劳工中最大的群体。</p> <p class="ql-block">传统尖拱造型的运用在卡布斯清真寺建筑群中随处可见,且登峰造极,已然成了伊斯兰教的一种文化符号,确实很美很契合。我远摄近拍记录下许多图片,美图中都具有不同组合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尖拱造型的元素,这不是我刻意为之,而是俯拾即是,十分感慨。</p> <p class="ql-block">据说,卡布斯清真寺的祈祷大厅内有两大看点:正中悬挂着一个重达8吨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吊灯;地面铺展着一块长70米宽60米的巨大波斯地毯,由600名波斯女工纯手工精心编织了4年才完成。我身在祈祷大厅旁的廊道上,虽然没遇上开放日,进不去,由于见识过阿布扎比的谢赫·扎伊德清真寺内的巨大波斯地毯和同样是施华洛世奇的大型水晶吊灯,联想起来可以有所感觉,不怎么过于失望。留有时间还可以去观赏其它的艺术精华。</p> <p class="ql-block">在清真寺内有长廊,廊道的壁面精心镶嵌着象征伊斯兰艺术的尖拱形窗扉纹案。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伊斯兰图纹已形成三种标志性的图案依附地毯的编织、各种彩石及宝石的镶嵌画和彩绘瓷砖的拼图来彰显:即植物花卉纹、几何图形纹和阿拉伯书法纹。我被各种各样的镶嵌画深深地吸引,用相机记录下不少。为了克服画面的反光干扰和固定机位的困难(机位的偏差就会造成图案的变形),往往因屏气凝神而涨红了脸。回看自己采撷的成果真的很开心,择其优,与友分享之。</p> <p class="ql-block">来到马斯喀特东部的老城,参观阿曼的苏丹王宫。懵懵懂懂地到了王宫广场,但见,周围有嶙峋的山岗,山坡上有堡垒,山前有白色的阿拉伯式建筑,而且在广场的一侧不远处面海,显然是三面靠山一面临海的风水宝地。我在那,一边蹓跶,一边回想资料上提示过的几个景点名称,渐渐地对上号。这样的过程也许是旅行中的一种初级感知——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王宫广场上的游人不多,没见武装警卫人员,是比较开放的。草坪茵茵,花坛缤纷,道路整洁。</p> <p class="ql-block">阿兰姆王宫尤其显眼,王宫的旗杆上挂着旗帜,按照贯例思考今天国王在宫里。宫门紧闭,是不开放的。阿兰姆的阿拉伯语意是旗帜,亦称旗帜宫,汉语书上的插图是这样标注的。</p> <p class="ql-block">前来的游人都会在旗帜宫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旗帜宫正对着的建筑是马斯喀特的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来到海边望见水中岩崖上的堡垒,那就是传说中“双胞胎”的西堡Al Jalari Fort,东堡Al Mirani Fort 先前在广场上已领略其风貌,都是葡萄牙人在16世纪晚期修建的。眼前的西堡于1983年修复并改建为私人博物馆。东西堡垒雄踞在兹使得王宫所在倍添威严以及历久弥新之沧桑感。我作为一个游人觉得到此渐入佳境。</p> <p class="ql-block">我们有幸进入附近的王室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彩色玻璃窗,形状各异,绚丽夺目。</p> <p class="ql-block">体现民族尚武精神的刀剑展中,阿曼男人的佩饰——腰刀尤为突出,甚至纳入国徽的图案中。我在后期制作时换了背景。</p> <p class="ql-block">馆内设有本土风情的咖啡馆,可品尝阿拉伯风味的咖啡。</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有传统生活的各式各用途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传统风格的王室屋内门扉。</p> <p class="ql-block">历代国王的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王室内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表现传统风俗的画作,男女分开。</p> <p class="ql-block">旅友抓拍的行摄中的本人,忙得都忘记了摘下老花眼镜。寻觅中,老态,顽童,嘟嘟囔囔的——自言自语的—— “丑媳妇不怕见公婆”。</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3月15日</p><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