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日,国庆假期,下午2点多钟,弟弟一家三口相邀出去转转,我带着拐杖兴然随往。</p> <p class="ql-block"> 自2024年5月18日,骑二轮摩托车在居屋前改建的临时便道上摔还了右腿,5月24日手术并在右腿胫骨平台处支上了一固架,按医嘱前三个月不让伤腿受力,三个月后用拐支撑着行动,只能在家屋内休闲养着。第四个月时,因为屋前修路乱糟糟,我的活动区间也只能是:屋里,楼屋阳台,历时4个月了,我只出门吃酒2次,走亲戚2回,上街与拳友聚餐一次。纵是再经历岁月磨历的这颗内心也会小小脆弱一下,成了典型的屋里憋屈型。(只所以在此长篇累牍,是为了忘却即将结束的伤痛,迎接马上开启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2024年9月27日零时正式通车的宜来高速太平至燕子高速路东段云南庄收费站进入,向西而行,前往太平方向。</p><p class="ql-block"> “ 宜来”高速自2017年开始招投标。而宜来高速的鹤峰东段项目于2020年7月1日开工,该项目历经4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全面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也是我自通车以来首次踏上这一段高速路。</span></p><p class="ql-block"> 该路段的特别之处在于两桥之间由隧洞连通:即溇水河特大桥与云南庄特大桥两桥间2.5千米长的八峰山隧道直接连通。这些工程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也是整个项目的控制性工程。</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建中的云南庄大桥。位于恩施州鹤峰县庙湾村五虎亭附近,大桥总长1100米。</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们正行经的云南庄特大桥。</p> <p class="ql-block"> 在青山翠绿中,红塔挺立,桥拱正待延伸冲过峡谷。这是在建设过程中的溇水河特大桥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鹤峰溇水河300多米的峡谷在褶皱山地之上“牵手”。</p> <p class="ql-block"> 溇水河特大桥是宜来高速鹤峰东段的控制性工程,横跨300多米深的U型峡谷,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桥全长328米,为主跨310米的中下承式钢桁拱桥,主桥桥面宽31米,设计双向四车道,时速80公里。</p> <p class="ql-block"> 该桥于2020年10月开工,历时4年终于建成服务于人民。</p> <p class="ql-block"> 行驶过两桥一隧,在车上决定去濯水古镇一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濯水古镇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阿蓬江畔,<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为濯水,又名“白鹤坝”</span> ,是集土家吊脚楼群落、水运码头、商贸集市于一体的千年古镇。</p><p class="ql-block"> 濯水古镇距离鹤峰是城186公里。</p><p class="ql-block"> 它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负盛名的古镇之一。古镇的兴起与衰落,反映了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驶出张南高速濯水高速公路收费站,开启今日濯水古镇之旅。</p> <p class="ql-block"> 来到濯水古镇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大巴车就停在接待中心停车广场。</p> <p class="ql-block"> 小车可继续驶入。从“关门口”前驶过,前往“沧浪门”。</p> <p class="ql-block"> 过“沧浪门”后,道路就变得拥挤了,两边停满了车辆,车辆只能在中间行驶。</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边是古香古色的土家楼。一派古镇气象充斥着你的眼球,让眼神放逐,穿梭在街中的游人与景物之中,去感受那份繁荣的喧嚣与古韵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经过红军路,来到古镇街入口,首先见到的是人民法庭,公安巡逻等单位土家特色建筑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办公楼前是小商品街,各种小吃食刺激着你的味蕾,各类小饰品充斥你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 “上善濯水”楼前有孩子们攀岩的立柱,楼内满是色彩各异的民族服饰。</p><p class="ql-block"> 晚上,在楼前的场坝中鼓声阵阵,时而鼓声激昂,时而鼓声悠然。悠然的鼓声,宛如细雨滋润大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古镇温柔地包裹着每一个聆听者的心灵。</span>激昂的鼓声,唤醒古镇沉睡的节拍,<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们可以在这里载歌载舞!在激昂又带着温柔的抚慰声中</span>听沧浪之歌,<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悠然濯水,</span> 随心灵行走,为濯水停留。</p> <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濯水古镇自唐代兴起,至宋朝达到鼎盛,明清时期作为川黔湘三省通衢要冲,驿道、商道、盐道在此交汇分流,它不仅是古代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还曾是土司领地,元明之际属酉阳土司辖地,它从驿站发展而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证了千年的历史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16日,濯水古镇获“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p><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濯水古镇入选首届重庆文化旅游新地标名录。</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濯水古镇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名录。</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正式确定黔江区濯水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镇上的“天理良心文化展览馆”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7年建成。占</span>地1200平方米,展陈面积达1000平方米。它以“诚信无价,一诺千金”的“天理良心”为文化主线。</p><p class="ql-block"> 展馆展示内容主要包括人文历史、商业文化、民俗非遗、地理风光等展区。展馆与古镇的“道德碑”相呼应,警示人们经商、为人、处世之道在于“天理良心”全方位还原了濯水“天理良心”的诚信文化。</p> <p class="ql-block">濯水古镇老街由青石板铺就,长约1000米,宽2 - 3.5米不等,街道两旁的商号、民居、会馆、学堂均为木质结构,有的是吊脚楼,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撮箕口,错落有致,别有风韵。</p> <p class="ql-block"> 要进入古街,首先要经过濯水五门牌楼。才能探索到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古镇。</p><p class="ql-block"> 这是主入口的石牌坊:六柱五门,这座牌坊不仅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象征着古镇的雄浑与大气。它的设计体现了土家族的文化特色,石牌坊上的雕刻和图案展示了土家族的图腾——白虎,增添了古镇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土家风情浓郁的吊脚楼,也有颇具江南水乡神韵的徽派四合院,展现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完美结合。古镇内的建筑群由六个古色古香的院落组成,采用“五街七巷三宫七院”的布局,体现了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进入古街, <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了主入口牌坊外,</span> 还<span style="font-size:18px;">次入口的石牌坊</span> ,这是古街上的 第二个“濯水”牌门,四柱三门,这座牌坊同样展现了古镇的古朴和自然,让游客在进入古镇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千年的历史沉淀。</p> <p class="ql-block"> 古镇牌坊上镌刻着六个大字:濯水、濯身、濯心。如此一日三省,方可天理良心、一诺千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街中徐廷泽的雕像(1928-2005)。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徐廷泽于1928年出生重庆黔江区濯水镇。父母共生育了6个儿子1个女儿,徐廷泽排行老五。徐廷泽7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大哥徐廷模、大嫂刘汉珍拉扯大。</p><p class="ql-block"> 1945年,17岁的徐廷泽入伍,成为国民党部队的一名士兵,在国民党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设在濯水的通讯连学习无线电技术。</p><p class="ql-block"> 1949年,徐廷泽作为技术人才随部队到了台湾,成为了空军军官学校的第一批成员。1955年,以非常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毕业后任见习教官、飞行员,成为驾驶战斗机的一流飞行员,并晋升为上尉,曾连续获得“宣威”、“雄鹫”、“翔豹”、“飞虎”、“云龙”、“复兴”等六种奖章和“克难英雄”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到了台湾后 ,徐廷泽十分思念在阿蓬江边的家乡和亲人,时刻盼望着回到家乡、回到阿蓬江边,与亲人团聚!</p> <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1日,身为原国民党空军第二联队11大队43中队上尉飞行员徐廷泽,驾驶着编号为6272的“F-86型”美制佩刀式喷气战斗机自台湾新竹飞抵福建龙田机场。他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毅然返回大陆。表现对祖国对家乡的无比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 他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接见了他,并表扬他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所作出的贡献。中国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驾机起义的徐廷泽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校军衔,并按有关规定奖给他2500两黄金。</p> <p class="ql-block"> 1963年6月2日,《新华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原蒋军空军第二联队十一大队四十二中队上尉飞行员徐廷泽,驾美制F-86F喷气战斗机起义,飞返祖国大陆……”</p><p class="ql-block"> 回到大陆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团长,航校副校长,1976年加入共产党。当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 1963年10月2日,徐廷泽回到他阔别十多年的家乡——濯水古镇。受到黔江县委、县政府及其亲友的热烈欢迎。当天是中秋节,他和久别的亲人一起吃月饼,共享团聚的欢乐。</p><p class="ql-block"> 1988 年,退休后的徐廷泽回到濯水古镇生活</p><p class="ql-block"> 1996年,徐廷泽生了病,在濯水古镇生活了8年的他,只得回到北京去医治,这一走就没有再回来。2005年,77岁的徐廷泽因病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立于古镇上的冉启秀雕像。</p> <p class="ql-block"> 冉启秀,1905年9月26日出生于濯水石鸡院,1923年4月,与冯家万诗楷成婚,婚后3个月,万诗楷就告别父母和妻子去重庆求学,随后化名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 冉启秀 在家赡养老人,操持家务, 也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万侍楷离开后,只给冉启秀寄回过一张照片和一封短信。并在信中要求不要给他回信,此一去便音信杳无。</p><p class="ql-block"> 冉启秀的故事是1983年,中共党史调查组负责人来冯家搜集万涛的资料,在知悉冯家人万诗楷就是原红三军政委万涛,冉启秀才将那张用竹筒挂在床帐中保存近60年的照片取出。这时,冉启秀才知道万涛是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此时冉启秀已用60年的守望谱多出敬畏的爱情。1994羊5月4日因病去世,享年89岁。</p> <p class="ql-block"> 万涛(1904—1932),重庆黔江人,原名诗楷,号铁民。土家族。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为万涛。与周逸群、贺龙一起创建湘鄂西和洪湖苏区,是湘鄂西苏区和红军的创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8年起历任中共鄂西特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路党代表、湘鄂西中央分局军委委员、第三军政委、湘鄂西省委常委和军委会主席团委员。因反对三明路线,1932年牺牲。</p><p class="ql-block"> 2005年,万涛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100名本籍重庆历史名人之一。万涛故居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冯家街道桂花社区。</p><p class="ql-block"> 在濯水古镇中,这尊冉启秀的雕塑,用以纪念她六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期盼,展现了红军家属的坚韧与深情。</p><p class="ql-block"> “她的心灵最美,她的感情最深,她的品德最贤淑,她的为人最可敬……”这是1984年,黔江县委在落实烈属冉启秀的政策时对她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徐廷泽、冉启秀是濯水优秀人物的代表,也是濯水人民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铺就的道路继续前行,来到“明心亭”,亭中陈列着一段巨大的古金丝楠木。</p><p class="ql-block"> 金丝楠木是千金难求的稀世奇珍,可遇不可求。金丝楠木在中国有84种。乌木金丝楠更是数量稀少,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材质较好的乌木金丝楠极难寻觅,享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美誉。世人将乌木金丝楠视为避邪、纳福、镇宅之宝物。有“纵有黄金满箱,不如乌木一方”之说!</p> <p class="ql-block"> 立于濯水古镇的这一金丝楠木,是2019年7月发掘于黔江黄溪镇,长7.5米,直径1.8—2.5米,重12.8吨。经云南省云林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为楠木类,经民间根雕大师鉴别,该乌木金丝楠品种为小龙胆。一面是雨滴花纹,一面呈水波花纹,为楠木中的上品。经考证,其生长年限约600余年,地下埋藏近3千年。</p><p class="ql-block"> 乌木金丝楠经加工打磨后温润如玉,璀璨如金,美丽多变,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震撼力,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更具极高的考古、科研、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街道两旁的古建筑楼栋密集,一栋栋房屋间几乎是无缝隙贴在一起。 它们继续承载着从古至今的历史重任,特色商铺、美味零食、各种美食小店为人们服务着。</p> <p class="ql-block"> 弟要找停车位,我们三人先行进入古街,我侄子不想继续在人来人往的窄逼街道中穿行,从这里开始,我们兵分两路, <span style="font-size:18px;">弟妹与侄子去游览阿蓬江,我</span>则撑着拐继续向前去领略古建筑之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 这条建造于前朝年间,经历了百年变迁,终究在众多高楼大厦中倔强地保留下了原貌,这是一条古香古色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 走在濯水老街上,脚踩青石板,最美的遇见, 你在濯水 我也在濯水。濯水迎天下客,古镇会有缘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段略显狭窄的街道,虽然不宽,但却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两旁的屋舍都是明清时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沿街的房子大多是土家吊角楼,这里的吊角楼还能看到徽派建筑的影子。因为在乾隆年间,徽商詹信安乘坐一叶扁舟从古徽州逆冮而上来到濯水,白手起家,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徽墨产业链,后又和当时最大的工商业地主汪子文联手合办了烟房钱庄。</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濯水古镇是武陵山片区著名的驿站和商埠,诞生了汪家、龚家、余家、樊家四大家族,古镇内至今仍保留着他们曾生活的清代建筑,其中6处被列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濯水古镇的街巷总体上呈“五街七巷三宫七院”的格局,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p><p class="ql-block">“五街”南北分布,自南向北分别是半边街、江西街、中街、老盐行、李家老街;“七巷”都是东西走向,分别是醉巷子、水巷子、汪家巷、万天宫巷、染浆巷、余家巷、谭家巷;“三宫”自南向北依次是万天宫、禹王宫、万寿宫;“七院”沿街分布,自南向北分别是八贤堂、龚家抱厅、烟房钱庄、汪本善旧居、汪氏油号、光顺号、濯河坝讲堂。</p> <p class="ql-block"> 三宫六院:包括万天宫、禹王宫、万寿宫等三大会馆建筑和四大家族所留下的深宅大院,是濯水古镇建筑的核心和灵魂。</p> <p class="ql-block"> 万天宫,又称江浙会馆,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濯水两省商人共同出资兴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整个建筑群包括大殿、万天阁、中堂、议事厅、照壁、丹池、大山门、廊舍、侧门、殿堂等十余座建筑,展现了浓厚的渝东南古镇特色</p> <p class="ql-block"> 禹王宫,也称湖广会馆,是濯水镇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明代“赶蛮拓业”和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到濯水从商。禹王宫成为了该地区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禹王宫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主要供奉大禹,为四合院中式砖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现存的万寿官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9年修复重建。</span> 是中国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由于其纪念江西地方保护神许真君的目的,也被称为江西庙、江西同乡会馆、豫章会馆等。在濯水镇商贸繁荣的氛围中,万寿宫逐渐成为商人们娱乐聚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商人来到濯水定居,开设商号,逐渐形成了商贸市场。著名的有“茂生园”“宜宾栈”“光顺号”“同顺治”等商号,以及多个染房、酿房、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p> <p class="ql-block"> 在古镇上世代流传着一首民谣:“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民谣里述说的是曾经生活在濯水镇的樊、汪、龚、余四大家族的故事。今天濯水古镇老街上的清代建筑群就是四大家族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濯水古镇上那一段传奇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八贤堂,又称余家大院,是濯水古镇的一处重要古建筑。建成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原为一位进士的宅第,总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规模仅次于光顺号,为古镇第二大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初年因家乡遭遇洪灾,江西南风汪姓一脉迁徙到濯水定居经商,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汪家秉承“以诚待人,忠孝为先”的祖训,在不到两百年时间内,建立了濯水镇街上最大的汪氏商业王国。他们经营多种土特产品和工业作坊,迅速发财致富,仅榨油作坊就达三个之多。镇上的人们用“汪家的银子”来形容汪家的富有。</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仍在作业的“汪家绿豆粉”作坊。</p> <p class="ql-block"> “汪家的银子”,就是汪家有钱,与詹氏一起开办钱庄,发行钱票,在民国中期,汪家最是鼎盛,多数工厂、商号、作坊、运输业等都姓汪。</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黔江、酉阳一带到处都是烟房。比如黔江金溪镇,冯家街道至今还有烟房为名的地方。均为原制烟墨的作坊。</p><p class="ql-block"> 濯水烟房因其詹氏徽商的加入而成为当年这一带的徽墨中心。所以詹氏与当地首富汪氏家族合作,开办了信安烟房。设置烟房钱庄发行钱票,老百姓称其为“钱店”。<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当时川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信用机构,早期主要经营银钱兑换,其后逐渐发展为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业务。</span></p><p class="ql-block"> 光绪年间,由濯河坝烟房钱庄发行的钱票设置考究,印刷精美,是我国早期钱票的典型代表。詹信安银号所发行的钱票是我国西南地区清代私票中的典型代表。如今深受收藏界喜爱,被多部大学货币学教材和文献收录。</p> <p class="ql-block"> 烟房钱庄包括濯水汪家的两大产业:烟房和钱庄,是濯水古商埠建筑“商住一体”的典范,也是开间最多的大院,体现了徽文化与土家文化在濯水古镇相互融合、相互促生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生产烟墨的烟房。以前阿蓬江两岸遍地都是油桐树,每年可收获大量制烟墨的原料——桐籽。明清时,这一带到处都建有烟房,在烟房里把桐油放灯碗里点亮,再用碗悬吊在灯火之上,把积成的烟灰送到濯水进行加工,就可以制成写毛笔字用的墨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烟房钱庄的钱票兑换处。</p> <p class="ql-block"> 这是烟房钱庄里面的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汪本善旧居,他是濯水古镇第一个大学生,也是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的权威专家。</p><p class="ql-block"> 汪本善不仅在建筑学上有重要地位,他还是濯水古镇近代工商业的领头羊之一,长期经营多种加工业,合资经营票号、钱庄、运输等商务。</p> <p class="ql-block"> 汪本善旧居是濯水古镇上仅存的一栋有封火山墙的临江五层吊脚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镇上目前最高的古吊脚楼,被称为“濯水第一楼”。</span>是唯一一栋矗立在街面上的建筑,通过大门和地下通道可以俯瞰江景。因为其高度,被称为“濯水第一楼”。这座吊脚楼曾是汪家重要的产业之一,坐落在汪家榨油作坊对面靠近河岸处。建筑依托河岸坡地而建,总建筑面积为760平方米,采用木结构穿斗构架,建造精细考究。除了山墙外,所有部分均为木质结构,装饰和细部设计展现出较</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体现了土家族吊脚楼与徽派建筑的结合,是古镇上唯一有封火山墙的临江吊脚楼。汪本善旧居不仅是汪本善的故居,也是濯水古镇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此外,汪本善旧居是唯一透过大门和地下通道看到江景的建筑,其交通与采光设计灵活,是土家族吊脚楼建筑中的稀有珍宝。</p> <p class="ql-block"> 昔日生活兴隆的中街小铺随着时光荏苒已老去。</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街保存最好的楼房:光顺号。</p><p class="ql-block"> 光顺号是明清期间濯水“十大号口”之一,也是濯水古镇七大院之一,建筑面积约880平方米, 为濯水古镇第一大古建筑,也是濯水古建筑中唯一采用两开大门的大院。它是镇上唯一使用三方青砖瓦墙的大院,正门面向街道一侧为全木头构成,两侧封火墙和后院则是用砖砌成的。其大门是镇上唯一的卷斗门式样,也是目前西部地区发现的唯一的卷斗门。成为镇上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这座大院最初是安徽商人詹信安在濯水古镇办置的第一家客栈,詹家主要从事桐子榨油和制造墨水的业务,在镇上享有盛名。后来,詹家与当地汪家合作开办钱庄和其他企业,于是将这座院子卖给了当地著名神医余光顺。</p> <p class="ql-block"> 余光顺是清末时期的一位失明的医生,他凭借把脉诊病的能力而闻名,他的医术被当地人称为“神仙”。光顺号医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 “余家的顶子”,可理解为“脑子”。余氏家族通过做生意,开药铺等积累财富,是一书香世家,祖上有很多做过高官,有这样一句话描写当时的余家:一门三进士,四代五尚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光顺号双开木质大门进入后所见的屋内景象。</p> <p class="ql-block"> 光顺号整个院落分为三进两天井,房顶呈坡形,三层砖木结构建筑,三方为青砖墙体, 每进之间没有大门, 各进之间用青砖墙体分隔,院内形成一条幽长的通道。保证了采光通风和通行的需求。第一进有9根柱子,4列;第二进有7根柱子,左右两侧厢房有冲天阁楼,内院的二、三层共设有七段栏杆阳台,具有典型的会馆式商号特征。</p> <p class="ql-block"> 光顺号这座徽派建筑还运用了木雕和石雕技艺,展现出卓越的装饰艺术水平。窗扇、窗下挂板、楼层的拱杆栏板以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上雕刻的人物、虫鱼、花鸟、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都非常逼真,极富装饰效果。这些雕刻内容丰富多样,手法也各异。木雕作品并未着色,而是通过选用高质量的木材,凸显其自然色泽和纹理,使得雕刻的细节更加生动、质朴而高雅。</p> <p class="ql-block"> “樊家的锭子”,锭子就是拳头,樊家曾有一位身手不凡的武夫,经常行狭仗义,在镇上有极高的声誉,但经常打打杀杀,也出现了许多伤亡事故。</p> <p class="ql-block"> 清代时的樊家,连续几代女主人因种种原因最后都避免不了守寡的命运。在女人当家不易的年代,她们照顾老人、哺育孩子、经营生意,让樊家成为当地望族。</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护当家的主母,樊家的男人们往往很小就练就一身功夫,以保护自己和家人,于是有了“樊家的锭子”之说。(当地人称“锭子”为捏紧的拳头。)</p> <p class="ql-block"> 樊家大院里保存有两张清代受封获赐的贞节匾“云蒸霞蔚”“桂馥兰芬”就因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濯河坝讲堂”最初是樊家宅第和古镇的第一所义学讲堂。讲堂临街一面是开放式门厅。建筑面积为386平方米,呈三进合院建筑,坡屋顶,采用砖木结构,纵深布局。宅院空间序列严谨,造型独特,各进均呈梯级移位,从大门、二门、过厅、堂屋到后院,依次变化,呈现出由宽敞到紧凑的规律和特色。结合了徽派的古民宅和土家族民居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 濯河坝讲堂正院前,有一座跨越老街的凉厅,与正院相连,由8根落地柱支撑。大院座东朝西,南北两边有封火砖墙。第一进为7柱4列3间,第二进为9柱4列3间,第三进为7柱4列3间。院内错落着大小两个天井,没有后花园。作为义学讲堂,这栋建筑临街一面为全开放式门厅,不设大门。门楣木雕极其精致。院内门厅与大天井之间,后花园与小天井之间,各设有6扇3开大门一道。两个天井之间则没有门,只是一片适合学子活动的空地。凉厅外还有一片开阔地,这在拥挤的集镇上可谓难得。</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年(1904年),濯水樊家在此开设义学,比黔江区主城最久远的三台书院还早3年。 曾有进士和举人出自这座宅第。自民国时期,濯水就一直有较多学子外出求学,这也正是这种传统的影响。这也让人们看到了濯水古镇商儒并重的世风。</p> <p class="ql-block"> “龚家的杆子”,杆子当时扰是枪杆子。</p><p class="ql-block"> 龚家是濯水镇上唯一拥有枪支的大家族,拥有强大的地方武装,曾贩卖鸦片,走私军火。“濯河坝袍哥会”就是以龚家为中心集结扩张的。连民国时期的土匪都惧怕他们几分。龚家在镇上维持地方秩序,解决了许多政府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为地方提供保护,维护着古盐、商道的运输安全,后来还参加过“保路运动”。</p> <p class="ql-block"> “龚家抱厅是镇上最具建筑空间特色的古民居之一,位于老街“三倒拐”处,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天井合院建筑,坡屋顶,全木结构四层。结构上穿枋有少数做成弧形的“猫拱背”式样。建筑依山势而建,临街为一层,还有平层之下两层沿江面采用吊脚接地。平面布局灵活端正,为利于通风,院落和天井开敞的过厅、穿堂等加以联系,内部家居环境十分通透,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有一层在过厅上端撑其歇山式屋顶形成的“抱厅”。</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古镇街立所的“天理良心”石碑。上款有“大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初八吉日立”字样,无下款,何人书写何人所立未考。碑立无言,人心有价。这块“道德碑”与进入古街处的“天理良心馆”相呼应,时时警示着人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处世经商要天理良心。</span></p> <p class="ql-block"> 曾今的四大家凭着他们的智慧来这里创造和积累了财富,为当地带来了繁荣昌盛,如今,这些屋舍建筑、石板街成为历史的见证,让濯水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让他们的后人荣耀的生活这里!</p> <p class="ql-block"> 我游览古街古建筑群到“天理良心”道德牌处后没再继续前行,而是就此处原路折返到“风雨廊桥”处。打算与我弟一家三口汇合。</p> <p class="ql-block"> 濯水古镇内的风雨廊桥,作为亚洲最长的风雨廊桥之一,也是游客必访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濯水古镇的风雨桥,又名沧浪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横跨于阿蓬江与蒲花河上,风雨廊桥始建于何时,没有找到确切的数据。</span></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濯水风雨廊桥可以追溯到2010年,当时它作为风雨人行桥竣工并对外开放。 然而,2013年11月28日凌晨,这座桥发生了一场火灾,桥面上的木质建筑被烧毁,但桥墩和钢筋混凝土部幸存。幸运的是,这次火灾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2017年,濯水风雨廊桥经过重建后竣工,并再次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该廊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长658米,宽5米 ,2017年8月28日,被中国廊桥协会授予“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阿蓬江是乌江的一条支流,发源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流经黔江濯水镇,在酉阳龚滩镇南侧汇入乌江。在元明清时期,濯水镇隶属于酉阳州,为酉阳宣慰使冉氏土司辖地,初称“白鹤坝”。</p><p class="ql-block"> 由于濯水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旧时水运交通的发达,濯水自古以来就是武陵山地区一个重要的商贸口岸。</p> <p class="ql-block"> 风雨桥的传说与一对侗族情侣的故事有关。古时候,有一对侗族情侣分别住在河的对岸,他们每次都要撑船渡河与对方约会。然而,河底有一条黑龙看上了姑娘,并在六月初六这天将姑娘卷入河底。小伙子四处寻找,昼夜不息,最终真情感动了白龙,白龙与黑龙搏斗三天三夜,终于救出了姑娘。为了报恩,这对恋人依龙形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这就是风雨桥的由来。风雨桥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还象征着消除灾难,因此当地人俗称其为花桥、福桥或风水桥。</p> <p class="ql-block"> 濯水风雨桥也就是古镇下街庞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这些吊脚楼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是用条石砌建的,经过了200多年的河水冲打,那些条石河堤没有一点倾斜。</p> <p class="ql-block"> 濯水风雨桥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结构牢固精密。桥上建有层塔亭,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两边有许多地摊,兜售着各种小商品</span> 。桥内还摆放有红漆长凳,供行人休息。这座风雨桥不仅是连接阿篷江两岸的要道,也是当地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整座廊桥由四段连成。</p><p class="ql-block"> 第一段是横跨阿篷江上的“濯河怀远”,也叫沧浪桥,310米长。</p> <p class="ql-block"> 第二段是建在陆地上的“唐中长韵”,它是一个塔楼。上面还有一个挂钟。</p> <p class="ql-block"> 第三段是“彩虹浮波”,是一段横跨在蒲花河上的单拱桥。</p> <p class="ql-block"> 第四段叫“浦花飞龙”。</p> <p class="ql-block"> 曲线的屋顶和现代的格栅松墩结合,顶上覆瓦形似龙鳞,桥上楼台亭阁采用全木榫卯结构,螺栓加固,层层叠叠,犬牙交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整个造型是一条黝黑色的巨龙,正立面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压迫感,站在桥上,桥与人、刚与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风雨桥不仅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休憩场所、祭祀宗庙、交易市场、娱乐平台、地标建筑和精神家园,更是团结乡民的纽带和传播文化的长廊。在中国普通百姓心目中,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p> <p class="ql-block"> 廊桥下,浦水河边的岸堤上不时有小火车游走。</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弟今日傍晚时分用单反拍摄到的濯水古镇廊桥。</p> <p class="ql-block"> 面对这滚滚西流不舍昼夜的阿蓬江水。让使思绪飞扬。</p> <p class="ql-block"> 这是廊桥的最佳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此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了,廊桥以是华灯初上,桥身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一条金色巨龙,瞬间为整个古镇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 此时所见的风雨廊桥更是有一种神秘莫测。</p> <p class="ql-block"> 在此处与弟弟一家三口相聚,他们已是穿行了整个廊桥返回到了古街。</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撑着拐杖,我是会去走完这“天下第一廊桥”!去掬一捧沧浪之水,感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古人情怀!</p> <p class="ql-block"> 濯水古镇不仅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游客,还因为其全天开放且免费入场的政策,成为了体验重庆地区历史文化的理想选择。</p><p class="ql-block"> 漫步千年濯水老街,去体验土家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品尝地道的土家美食,情迷风雨廊桥,去感受古镇的宁静与古朴。</p> <p class="ql-block"> 天已经晚了,我们没有时间去细细领略古镇的“五街七巷三宫七院”。带着余游未尽的心情离开濯水古镇。</p> <p class="ql-block"> 这是距离濯水古镇12公里的黔江城街头的夜色。建筑这独具特色的土家楼,让人顿生出“人在黔江走,心为濯水留”之感!</p> <p class="ql-block"> 到黔江城吃罢烤肉后,打道回府,晚上11点多回鹤峰家中,划上今日之旅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濯水古镇,这座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的小镇,仿佛是沉浸在岁月长河中的一颗明珠。他将永存于我的的忆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