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讲好邓州故事,建设美丽邓州</p><p class="ql-block">文/程金顺</p><p class="ql-block">3月11日上午,刘宁王凯在看望慰问全国两会报道新闻媒体记者时,刘宁强调,新闻媒体工作者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投身河南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火热实践,把中国故事、河南故事讲得更好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汇聚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作为河南的其中一员,讲好中国故事、河南故事,助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责无旁贷。落实刘宁书记讲话精神,我认为,首要的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作为邓州人,我们就应该讲好邓州故事,助力邓州经济社会发展,进而为建设美丽邓州,做出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讲好邓州故事,就不能不讲我们市委的坚强领导,不能不讲他们探索总结出来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p><p class="ql-block">邓州市委是我们建设美丽邓州的领路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邓州市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拥护两个“核心”,坚决做到“四个自信”,切实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投身河南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火热实践。他们在长期县域经济治理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创造性地归纳出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遇到重大事项,首先由党支部会提议、接着由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商议、村党员大会审议、最后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四议);做到:决议结果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两公开)。并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国迅速推广,成为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有益补充。</p><p class="ql-block">“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邓州市委领导智慧结晶,也是开展农村工作,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首创,它已成为村级党组织实现村民自治,开展农村各项工作的法宝,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有多好?威力有多大?远的不说,就从赵集社区神仙河治理可见一斑。贯穿赵集社区的神仙河,是一条地面伏流形成的季节河。冬春时节,静如处子,不显山露水,一到夏天雨季,就成了一河两岸居民的心腹之患。2023年夏季,持续十几天的降雨,使神仙河河水猛涨,泛滥成灾,导致河两岸一千多亩秋庄稼被淹,一百多户居民家里进水,造成损失一百多万元。治理神仙河成了当务之急。赵集社区党支部把治理神仙河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议题,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社区干群形成共识,并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防洪影响处理工程(邓州段)”项目之一,该工程从2024冬季开始施工,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河底清淤,河岸修砌石头河堤工作。由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使群众的心凝聚在一起,使仙河治理工程成为群众自己的工程,因而得到了两岸居民的密切配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看着一向桀骜不驯神仙河,被治理得服服帖帖,群众高兴地说,是“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制服了神仙河,护佑了两岸居民的平安幸福。</p><p class="ql-block">讲好邓州故事,就不能不讲邓州古老的历史,不能不讲邓州人民创造的灿烂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据考证,邓州的“邓”发端于上古“夸父追日”时,夸父渴死在逐日路上,弃杖化为“邓林”,“邓”由此产生。据有关史料记载,夏帝仲康之时,约为公元前20世纪,仲康封其子相于邓地,建立夏代邓国,灭于殷商武丁年间(公元前13世纪),存在700余年。后商王武丁将其叔父曼公封于邓地,在夏代邓国的基础上建立曼姓邓国,直至春秋初年邓国被楚国所灭,历时580余年。在邓州城东南角,仍留着邓国侯吾离的陵墓,现已成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邓州也是古人类主要活动地之一。1975年发现的八里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东郊白庄村北湍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说明,邓州是中国古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居住了。</p><p class="ql-block">2011年秋期,我刚搬迁到邓州市赵集镇,在镇街理发店理发,理发师傅笑着告诉我,他是南古县人。说得我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南古县曾是临湍县的治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罗庄镇西南方向不远处,湍河从它的西边蜿蜒而过。因曾为古县城,又处在罗庄之南,因此又称南古县村。</p><p class="ql-block">南古县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p><p class="ql-block">在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孝文帝割冠军县北境置新城县,治所为临湍聚(今南古县村)。随后,西魏时改为临湍县,北周仍称之。隋开皇初年复名为新城县,唐武德二年移治所至虎遥城(今罗庄镇)。经过多次更名和迁徙,最终在北宋建隆年间废除临濑县。</p><p class="ql-block">南古县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地理意义。</p><p class="ql-block">作为古县城,南古县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和文化层,不断出土重修文庙、城隍庙碑记等古代器物。而南古县得古老的历史,已深刻再当地老百姓的记忆里,成为他们干事创业的精神源泉。</p><p class="ql-block">我曾多在赵集镇堤南高段汉堤上徘徊,触摸着脚下这片土地,感受着家乡厚重的历史,在那里寻找召父杜母兴修水渠,想象着汤汤湍河水通过汉堤下都水渠,注入千万亩干渴的农田,春小麦、秋玉米,有了这渠水的浇灌,生机勃勃。老百姓愁苦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段汉堤穿村而过,载着历史记忆,使堤南高这个古村落,在新时代党的惠民政策滋润下,焕发出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讲邓州故事,不能不讲邓州编外雷锋团的故事。1997年4月,相继退役返乡的560名邓州籍老兵,在雷锋精神感召下相聚在一起,成立群众性学雷锋组织——编外雷锋团。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是原雷锋团团长,政委姚德奇是原雷锋团政委。他们的退伍不退雷锋精神,像雷锋一样默默为建设美丽邓州做贡献。几十年来,编外雷锋团扶危济困,架桥铺路,助力邓州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成为邓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标杆。</p><p class="ql-block">如今,编外雷锋团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2万余名成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2014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在编外雷锋团精神的感召下,邓州大地掀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高潮,教育行业,一大批“雷锋学校”应运而生,雷锋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弘扬传承。</p><p class="ql-block">讲邓州故事,我们不能不讲来源于邓州的“忧乐精神”、“渠首精神”。在邓州城里,花洲书院游人如织,人们瞻仰范仲淹雕像,品读他的《岳阳楼记》,从中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乐精神,从那吸取建设美丽邓州的精神力量;而在邓州西边的韩营,人们在参观罢渠首雄伟的身姿之后,走进“南水北调引丹指挥部旧址”,看十万民工是怎样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历尽十年之功,开挖出4.4公里长渠首,在工程中邓州共有141名优秀儿女牺牲、2280多人伤残;这期间,用断钢丝绳700余吨,开挖的6470万立方米土石方,若堆砌高宽各一米土墙,可绕地球一圈半。正是邓州人的这种“有钱干,没有钱也要干”二火山精神,在历经十年艰苦奋斗中,形成了激励后人,鼓舞当代的“渠首精神”。</p><p class="ql-block">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开启之年,时代赋予了我们发展良机,全国各地都在摩拳擦掌,抢占发展先机。我们河南,不愿错失良机,刘宁书记的要讲好“河南故事”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忠岂忘心。我们邓州更不会错失发展良机,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牢记刘宁书记的叮嘱,深挖发展潜力,讲好我们邓州故事,为实现邓州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邓州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