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景点都离奥克兰不远,旅游车离开奥克兰转了两天又回到了奥克兰。 <h1><b>神秘的怀托摩萤火虫洞</b></h1> 介绍上说,怀托摩萤火虫洞是 3000 万年前形成的石灰岩,于1887年被发现,现在已经成为新西兰非常受欢迎的观光景点之一。怀托摩萤火虫洞,也称萤火虫洞、怀托摩洞,位于新西兰的怀卡托的怀托摩溶洞地区,因其地下溶洞现象而闻名。怀托摩是一个由各式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萤火虫来点缀装饰的溶洞。<div><br></div> (洞里不许拍照,这是网上找到的照片) 进洞不许说话,不许拍照,解说的毛利人大叔手里拿一只小电筒,我们在国内游过多个类似溶洞,无非就是钟乳石、石笋、石柱,洞内有简单照明,灯光设计和国内比差了远了。这么远跑来不是来看南半球的钟乳石的,是要看萤火虫的,不过导游事先打过预防针了,说这个萤火虫不是飞来飞去的,是发光的挂在洞壁上的粘液般的东东。洞中后半段游程在船上,有点像宜兴的善卷洞,一船人默默地坐着不出声,瞪大了眼睛,就像偷袭者,那个毛利人拉着上面悬着的绳子,让船在洞里穿行,一会出了山洞,大家松了一口气,见到光了,可以拍照了,大家礼貌地向毛利人向导道别。 <h1><b>罗托鲁瓦的红木森林</b></h1> 红木森林是罗托鲁瓦的一大奇观。您可以在这里见识到真正的参天大树。据说新西兰人在这个红森林里面种植了170多种不同的树木,希望能够验证出哪里种树能够最适应新西兰,尤其是罗托鲁瓦这个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在这170多种树中,有三分之一的种类存活下来了。漫步红木树林,脚踩着红木落叶腐屑铺成的道路,就像是在走在厚厚的地毯上一般,柔软而有弹性。细看红木树林,茁壮、纤细的树木各具特色,其中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那株二百余岁的红杉树,很粗壮的树杆,起码要四五个一米八的小伙子才能手拉手地将其围住。<br> 这就叫参天大树。 一棵倒在地上的红杉木上竟然长出7棵红杉,令人称奇。中国游客脱口称“七仙女”、“七个葫芦娃”但都不太形似。 <h1><b>政府花园</b></h1> <div>这里着落着英国伊利莎白式的橘红色顶的群楼,在绿树、草坪、花坛和水池的衬映下,显得非常突出,非常漂亮。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建筑的由来据说是英国人占领新西兰后,帮助土著族毛利人首领设计并建造的宫殿。听说曾为毛利族公主所住,后来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成为市民的娱乐场所。现在成为罗托鲁瓦的旅游景点。</div> 远处是部分在维修的群楼。 虽说都是些普通的花草,过去为少数人占用,现在能和平地存在在这里并形成传统,成为罗托鲁瓦的旅游景点,为市民分享也是大好事啊。 <h1><b>毛利文化村和地热中心</b></h1> 罗托鲁瓦不仅以其丰富的地热景观,更以其浓厚的毛利文化色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土著人,是这片土地早的主人。罗托鲁瓦便是毛利文化的中心。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可以在这里的毛利文化村了解毛利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这就相当于毛利文化村的小小行政中心了,我们来得比较早,好像还没上班,他们可能也有朝九晚五的制度吧。 毛利人在这里安营扎寨,就是看中了这里丰沛的地热资源。因此这里不仅有享誉世界的土著文化,还有令人惊叹的地热文化。热泉及泥浆多不胜数;到处蒸气弥漫,传出阵阵浓郁的硫璜气味。置身于地热区内,信如腾云驾雾。 遍地冒烟 这是一个间隙喷发的地热泉 蒸气弥漫 <h1><b>爱歌顿皇家牧场</b></h1> 爱歌顿皇家牧场面积为350英亩(即135公顷),我们乘坐了牧场拖拉机游览车,漫游观赏农场山丘,水泊及牛羊满坡的田园风光与各种可爱动物为伍,零距离接触,亲手喂食给绵羊,红鹿,梅花鹿,骆马,驼羊,没有安排大家喂肉牛,怕游客被牛撞闪了腰。 拖拉机游览车漫游 不亦乐乎 食喂完了,人也心定了 羊还是很温顺的。 大家对新西兰牧场之旅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