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时节已进入仲春,南京地区,去冬今春至今天上没有飘下一片雪花。3月9日上午,我正在南京城汉中门城墙边拍摄玉兰花,城墙边,几株高大的紫色玉兰花正盛开,据说这是句容宝华山上特有的品种,大家都称它“宝华玉兰”。城墙脚下,玉兰树周围的护栏上,挂着一只只鸟笼,这里来了不少玩鸟的老人,有的站着、有的坐在墙边的凳子上,盯着他们的宝贝。玉兰树上玉兰花开得姹紫嫣红,玉兰树下绣眼鸟恰恰啼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些玩鸟老人大概来自附近小区的居民,他们对这里的环境非常熟悉。我拍过一回儿照片后,就走到了他们的中间,坐在一张有靠背的长椅上。今天上午,男男女女,来了许多人拍摄玉兰花。空中无人机嗡嗡叫,地面“长枪短炮”咔嚓咔嚓响。他们看到这么多人在拍摄玉兰花,就议论起玉兰花。坐在我边上的那位老人看上去年纪不比我大,他抬头望着玉兰花说:“今年玉兰花开得没有去年多,稀稀落落的,花形也没有去年大。”边上另一位玩鸟老人接过话头说:“去年一个冬天没有下什么雨,天气这样干燥,能开好花吗?”“雨下得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雪呢?真奇怪,南京年年下雪,去年冬天以来不曾下过一片雪”。大家的<span>话</span>题由议论花开始转到谈论雪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春雨贵如油”,“前几天下了一点雨,就是没有下雪,下点雪就好了。” 大家跟我一样盼老天酣畅淋漓下场大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气候的变化,南京地区这几年下雪的天数越来越少,雪量也越来越少。冬天下雪是我心中的标配。每年冬天总要盼老天下雪。有人说 “落雪狗欢喜,麻雀肚里苦几几”。我就是喜欢下雪。去年冬天,南京下了一场小雪。下雪的前一天,天空已经灰蒙蒙的了。天气预报今晚要下雪。那天晚上,我没有睡好觉,大概不是我一个人没有睡好觉。第二天天还没有大亮,我披上外套,轻轻拉开窗帘,透过玻璃窗往外望出去,见小区内路灯灯光下,纷纷扬扬飘着雪花,我心里莫名地升起兴奋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穿好衣服,这时老伴已被我吵醒,我取出手机,隔着窗户拍了几张照片。然后,我喊老伴:“下雪了。” 我帮老伴穿好衣服,扶她到窗口看户外雪景。虽然天还没有大亮,在白雪映衬下,我家南窗户外草坪已是白茫茫一片,竖立在草坪上的三块假山石像蹲在地上正在打雪仗的孩子,雪落在草坪上,给小草盖上了一条暖暖的被子。当把这张照片转发到我们同学群里的时候,常州的陆同学和住在南京大桥北的张同学比我还早将当地雪景发到群里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月初的一场寒潮,又把我们带进严寒的天气之中,接着下了一场雨,老天爷就是没有送一场雪给南京,大家感到非常失望。我记得移居南京的几十年中,每年冬天都会下雪,其中有几年下了大雪,有些情景我还记忆犹新。2013年2月13日,这场雪纷纷扬扬下了几天,望南京城内城外“惟余莽莽”,紫金山、秦淮河,“山<span>舞</span>银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公交车车轮上绑着铁链,行进在马路上,哐当哐当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大雪,公交车车车都挤满了上班的人,我上班没有乘公交,而是一脚高一脚低,跌跌撞撞,从城北走到了城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清晨开始,南京城内马路有汽车拖着消<span>融</span>剂,工作人员用铁铲把消<span>融</span>剂朝雪地抛去。接着部队战士、公安民警、机关、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和清洁工组成的除雪大军开上了市内各条马路,大家铲的铲,扫的扫,各家各户按市政府的“门前三保”的规定清扫自家门积雪,不用一天工夫,南京市内恢复正常交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时候,家乡年年冬天下大雪。有一年,大雪把我家竹园的竹子压断了不少。竹子挤在一起,竹叶之间密不透风,那些干雪下在竹叶上,竹叶兜住了雪,越积越多,越多越重,深深地把一根根竹子的头压断了。正如唐诗人白居易有《夜雪诗》所云:“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样的大雪天,农家少儿最高兴的事是躲在家里,在脚炉里烘年糕、烘山芋、爆豆子。大雪天,小孩子没处“疯”了。这时父母亲派我们搓稻草绳。早饭后,他们从土灶堂中取出草木灰,给我们烧了脚炉,准备好稻草。我们坐在长凳子上,双脚踏在脚炉上,双手不停在两根稻草上搓着,脚上暖暖的,草绳在凳子下慢慢生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年后家里还剩下几块年糕,没有年糕在堂屋地上拿个山芋。年糕用纸包好,山芋<span>剥</span>去泥土,在水中洗干净。把年糕或山芋塞进脚炉的火灰中,没有多久从脚炉中散发出糕的香味。那个年月,孩子们吃的零食很少,只有逢年过节还有些剩余年糕,山芋是用我们拾的稻穗从外地人手上换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当下雪时,我会想入非非,天上下的面粉有多好啊,人人都能吃上米糕了,洁白的雪太像一袋装糯米粉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乡人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农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先人告诉我们,清明前还会下雪,过了清明就不再下雪了。“瑞雪兆丰年”,瑞雪是指冬天腊月下的雪。立春后,清明前下的雪是春雪了。还有一句农谚是这样说的:“春雪一场,水到半场。”,这句农谚中前面这个”场”字与“次”、“回”同义,而后面的”场”是指打谷场。这个农谚说的是下春雪的年份,发洪水的几率大。农民希望老天下腊雪,腊雪带来丰收,不希望老天下春雪,因为春雪烂麦根么。我再次进入沉思,脑中闪过天上下起了大雨,人们纷纷跳进雪中打起了雪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