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天下客 依旧说万国:美西纪行(圣迭戈)

王延星

<p class="ql-block">美国的地名,尤其是在中西部的很多地名,都是源自于西班牙语,它们也是西班牙人率先来到美洲的历史印记之一。早期的西班牙殖民者,在给美洲的定居点命名时,除了少数沿用了土著人留下来的名字外,主要有两种命名方式,一是将自己家乡的地名原封不动地搬过来,二是用天主教历史上的一些圣人、圣徒的名字来命名……在后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名有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圣地亚哥等……被冠名为“圣地亚哥”的地方,世界上现有大大小小的不下十处,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古巴的老首都、智利的首都、和美国南加州的这座名城)。在西班牙语中,San Diego(中文音译为“圣迭戈”)和Santiago(中文音译为“圣地亚哥”)是两个不同的词(其所指的圣人,也是不同的两位),但后来也不知道是哪位主管中文翻译标准化的人士,为了统一、省事,把它们都归在了“圣地亚哥”这一个译名之下🤭……</p> <p class="ql-block">……如若从在西班牙语中的出身来看,把美国南加州的这座城市,译成中文的“圣迭戈”,不仅是最为合适的,而且也能与那两个名气也挺大的“圣地亚哥”区分开来……来圣迭戈旅游(参见上图),主要是看一看该城的诞生地“老城区”,以及奠定了该城底蕴的两届世博会的原址“巴尔博亚”历史公园。当然,在较为通俗的旅游景观中,海港区的航空母舰博物馆等,也是值得一访的……本图为圣迭戈历史老城区的导览牌,这里的身份被定位为了“加利福尼亚诞生地”(见铭牌中的副标题)……</p> <p class="ql-block">……这个“加利福尼亚诞生地”说法,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一个广告语,而是在1769年就有了的一个西班牙王室的认定。只不过这个“诞生地”的真正含义,是指天主教在加利福尼亚的出现,而不是指现在这一片土地上行政区划的出现……当然,那一段既是天主教在加利福尼亚传播的历史,也是欧洲人在北美洲西海岸殖民的历史……1510年,西班牙人先是到了加勒比海上的几个岛,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座欧洲之外的圣地亚哥城……之后,殖民者穿过中美洲,往南到达了南美洲的太平洋岸边,在那里又建立了美洲的第二座圣地亚哥城……然后,他们又沿着太平洋海岸一路向北,来到了加利福尼亚这里。当时(1542年)领头的是一位就职于西班牙王国的葡萄牙人,他拿着一张很粗糙的探险地图,认为到了这里,就离亚洲很近了,于是就高高兴兴地用一个在西班牙(也是在墨西哥)常用的地名San Miguel(圣·米格尔)命名了这里后,就回去交差了……西班牙人殖民活动的动力,主要体现在追求财富和传播天主教信仰这两个方面,而他们的这两种不同价值取向,是由两类不同的人分别实施的……一类人专职谋财,为此他们随时杀人越货,而另一类人则是专业传教士(著名的老电影《佐罗》中的将军和传教士之间的冲突,反映的就是这种双线性的历史过程)……到了1602年的时候,西班牙人在加利福尼地区的殖民活动主要就是传教(在没有发现地下金矿之前,地面上的黄金,早已被搜刮光了),传教士们在加利福尼亚地区前后建立了21处传教点(布道堂),其中的第一座就建在了圣迭戈这里。当时来的传教士,由于没有搞清楚之前有过的地名“圣·米格尔”就是指这里,于是就用一位被封了“圣”的开拓者的名字“迭戈·德·阿尔卡拉”,重新命名了这里……到了1769年,西班牙人感觉到环境比较安全了,就从早先在要塞山上落脚的一个小堡垒,搬到了山下河边的这块小平地(即今天的老城区),并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小村子……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大陆西海岸的第一个定居点,也就这样地诞生了……本图和上图均为老城区的街道即景。</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圣迭戈市,除了拉丁裔的居民区外,城市的宗教氛围并不算特别浓厚,整个城市的格调是以度假休闲、宜居养老为主的……它也因此而成为了一座美国人公认的、最为宜居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当然,在拉丁裔居民的生活区,天主教的传统还是很深入人心的……如老城区里的这座“圣母无原罪教堂”,每隔几十年就会被翻新一次,日常在这里举行的宗教活动,内容也是很丰富的……</p> <p class="ql-block">……正好赶上了当天的一场主日礼拜活动,也就旁观了一会儿……本图中隐约能看到的、那位内穿白袍、外有绿色罩袍的人,是将主持礼拜活动的神父。</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的主日祈祷活动,仪式感是很强的。比较正规的程序是,有四位神职人员在圣歌(“哈利路亚”)的伴奏下,先从正门缓慢步入教堂,他们中的第一位是引领人,手持摩西权杖;第二位是护仗人,手里或也拿着某种象征器物;第三位是持经人,手捧一本《圣经》;第四位是主持弥撒的神父,他手里或也拿着某些将要用到的物品(如手拿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的神父,也是会有的)……眼下的这场活动没有那么严格,第一位用十字架代替了权杖,第二位护仗人并没有出现,第三位手捧《圣经》的人居然还是穿着西装,估计他是迟到了,已来不及换衣服了😂(图中只拍到了他的半张脸,但是他手里那本红色封面的《圣经》,还是可以看得到的),上图中的那位身着绿色圣袍的神父,在画面中的最右侧,走在了最后……</p> <p class="ql-block">……录了一段1分多钟的视频,视频中这几位的形象,更为生动一些……</p> <p class="ql-block">……本图中参加礼拜活动的人们,都在认真地倾听着神父的诵经……在历史上,普通信众多数没有文化、不认字,需要由神父念经文、并结合当时的社会事件和人们的心理需求,再做一些解读……现在人们的文化水平都已提高了,每次礼拜要宣讲的章节,会提前在教堂门口公布出来,届时人们可以从《圣经》中找到相应的章节,一边看着,一边听着神父宣读(从教堂能否为做礼拜的人提供足够量的文本《圣经》,也能看出这座教堂的历史地位和经济实力),不对照《圣经》而只听宣讲也可以🙏……祈祷仪式完了之后,通常还要举行圣餐礼,由神父给信众们分发“圣饼”与“圣血”……图中的近景处,就是圣餐礼要用到的“圣饼”和“圣血”。</p> <p class="ql-block">……“圣饼”和“圣血”代表着耶稣的身体和血液(起源于“最后的晚餐”等历史故事,这里就不展开了),“圣饼”是没有发酵的死面饼,烤得半生不熟的,一点也不好吃(当然也不是为了吃而吃)🤭, 每人也就是领到手指甲盖大小的一块,或自己接过来、或是由神职人员放到领取者的嘴里(参加完祈祷活动,不领圣餐直接走人也可以)……“圣血”是由红葡萄酒来代表的(用的就是很普通的、大约为人民币百十元一瓶的佐餐葡萄酒),酒被斟在杯子里,领取者可以一口喝下去,也可以拿嘴唇碰一下,表示个意思……</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特写可以看得更清楚些……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圣饼”也可以用外购的饼干来代替了(虽然饼干是发酵的,理论上不够严谨),充任“圣血”的红葡萄酒,可以先灌到餐桌瓶中再分发(如本图中),也可以直接拎过来一大瓶商店里买来的葡萄酒,现场直接倒在杯子里,人们排队依次领取(在重大的宗教节日或声名显赫望的大教堂中,常常会有几百甚至几千人排着队领取,届时能看到多位工作人员搬来若干大箱葡萄酒,各个忙得如同在某个葡萄酒节上的服务生一样)……总之,现在的圣餐礼已更像是一种传统的礼仪行为、而没有了那么多必须一定要怎么怎么样的规矩了……这也有点象中国文化中端午节的粽子、灶王节的糖瓜一样,吃不吃的,知道有这么回事、做个动作,也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庭院是半开放式的,并被打理得干干净净……</p> <p class="ql-block">……教区办公室也设在这里。办公场所很安静,过道上设有自来水饮水处(图中左侧),供人们可随时对着喷嘴喝上几口,从而也避免了人们到处扔喝过了的水瓶子……下图是教堂的一间圣迹室,屋角处立有一尊圣母玛利亚的雕像,有一位女士正在献花……</p> <p class="ql-block">……当时正值上午的茶歇时间,在餐厅中闲谈的工作人员还不少……虽然也受到了他们的盛情邀请,但一想到拉丁文化的习惯,端起咖啡杯就会聊上半个多小时的天,所以也就谢免了🙏…… 餐厅墙上的大型壁画,描绘的是第一位穿过中美洲来到太平洋岸边的西班牙人,巴尔博亚,画面中的印第安人正在向他指点太平洋那边的亚洲方向……</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属于是教区教堂。由于本地被列为老城旅游区后,已没有多少常住居民了,所以教堂的运行,完全要靠远道而来的信众们的捐赠……故 庭院中的很多地砖上,也都烧制上了捐赠者的名字 🙏……</p> <p class="ql-block">……宗教用品流通处……</p> <p class="ql-block">……教堂主礼拜厅的一扇侧门……</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内还设有旅游巴士专线。被打造得古色古香的巴士,洋溢着浓郁的墨西哥文化色彩,其自身也成为了一景……下图是一位司机兼售票员兼导游,在发车前正在向游客们做着介绍……</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西班牙人仅管控了这里七、八十年。当他们在欧洲被拿破仑打败之后,在美洲也就压不住反对派了……1821年,墨西哥人在当地的西班牙贵族的带领下,脱离了西班牙王国的统治,自己建立了国家……但墨西哥没有什么有深度的本土政治文化传统,自身根本消化不了那么大的一个多群体社会,所以加利福尼亚等地拿在手里没有热乎多少年,在1848年被美国在打败后,也就割地求和了……当时的美国还象征性地付了点钱,用了1800多万美元作为对价,把今天美国四个州的土地都強买了下来(见下图)……由于这里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属于是边区,仅设立了一个县级镇,也一直没有大兴土木过,而墨西哥人管的那二十几年,认为这里不宜居,一度还想把这个镇都给撤了,所以就更是没有什么投入了……所以现在的整个老城区,基本上是以庄园性的民居建筑为主,并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古城区的老建筑大都属于美国国家的历史标志物,它们可大致分为(欧州色彩较浓的)西班牙人留下来的、(中美洲土著文化原素较多的)墨西哥人留下来、早期美国拓荒者留下来的这三类……每到一处院落,要先看看介绍,如仅从外观上来判断,它们的身份并不是特别地明显……像本图和下图中这种色彩比较热烈、现在主打墨西哥文化纪念品和特色餐饮的建筑物, 基本上都属于是墨西哥人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在前殖民地时期,这里也是印第安人的家乡之一,他们当中的一支部落,也是著名的北美印第安“捕梦网”文化的创造使用者之一……如果喜欢这种文化,来到了原产地,不妨请一个回去……印第安人认为这种网可以将好梦网住,将噩梦滤出,算是一个趋利避害的象征物吧。由于它与中国民间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有相近之处,所以中国人接受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p> <p class="ql-block">象这种保持着古朴风格的老宅子,就是最早的西班牙殖民者生活过的地方了……本图中是当年此地最大的一家西班牙贵族的院子,始建于1825年……</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老宅子中的厨房,本图是餐厅。西班牙人讲究生活、爱吃爱喝的传统(菜品并不高级,但是愿意坐在餐桌旁边消磨时间),从他们把最大的房间留给厨房和餐厅这一点,也能看得非常清楚……</p> <p class="ql-block">……从屋里的家具来看,这位主人的生活还算是富足的……但由于那个时候拉丁美洲的财富早已经都被西班牙人挥霍得差不多了,所以从屋内的陈设中并没有多少奢靡、讲究的家具器皿这一点上,也能感觉到当年的西班牙人,已经开始有点过紧日子的先兆了……</p> <p class="ql-block">……这几处用木板围起来的花台,是过去老建筑物的地基遗址,左前方那个像个坟头似的砖石建筑是一座户外烤炉……当地人的坟墓没有中国人的那种圆锥状的封土形式,所以他们对这种造型,也是没有什么忌讳的……</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座民俗博物馆,就是老城区的广场了。当年的老城区就是一个村子,在美国接手的时候也就才有650位居民,所以广场规模不大,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但广场上的这座旗杆还是有故事的。它用的是当年一艘西班牙海船(或英国海盗船)上的桅杆,同时它也是加利福尼亚州在1846年升起第一面美国国旗的旗杆……</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的老房子现在都被改造成了不同专题民俗馆、处在了保护性的开发使用中……如这座建于1827年的老旅店,现在就被改成了一家蜡烛和肥皂商店……</p> <p class="ql-block">本图中的这座建于1869年的房子的原主人是位 小矿主,原住宅现在被改造成了一家珠宝、瓷器商店……店内的经营者身着那个年代的服装(上图),也为这一场景增添了些许的复古感……下图中挂着美国国旗的那座房子,据说是美国著名的鬼屋之一,但到底发生过什么鬼故事,也没有人能够讲清楚,也是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但听上去都不太好玩🤭……</p> <p class="ql-block">本图中一高一矮的这两座建筑物都是美国入手后的早期建筑物……矮的这座是当年的小镇执法所,现为“法院博物馆”。当年在美国的西部,法官相当于中国政权文化中的基层“一把手”,是位基层威权人物,这类人群的作为是五花八门的,他们在美国的西部片中有着多种形象,具体何为真实?外人也是搞不大清楚的……高的那座是当年的一家旅店,现在名义上被辟为了富国银行在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但它的陈列品也还是那家旅店用的一些物品。这也反映了这家银行在初始期,是也参与经营一些项目的,它或也有着中国农村信用社乡下网点的类似功能 🤔……</p> <p class="ql-block">小镇上还有一家经营中国古玩杂项的小商店。“金山”这个名字是早年在淘金热时期,中国人对加州的一个别称,意思是脚下有金矿,来到这里就是算站在了金山之上……</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还有一处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摩门教的一座营地遗址兼纪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摩门教当年在美国东部与政府搞得很僵,之后就西迁来到了当时的墨西哥境内。除了大队人马在犹他州的盐湖城一带落户外,其他先头部队还一直来到了加利福尼亚这里。但当他们看到,越往南走,很强大的天主教传统与美国东部的新教传统一样,都不大容他们,所以也就不再前进了……</p> <p class="ql-block">……摩门教成员除了宗教信仰比较坚定外,武装自卫的心理也很强烈,所到之处的地方民团一般也都打不过他们,所以他们也就较为容易地在多地扎了下来……关于摩门教的那一段历史,也可参阅本人之前关于盐湖城的一篇纪行《遍寻世间路 心中一抹红》,这里就不再重复了……</p> <p class="ql-block">除了建筑物朴素的历史老城区,圣迭戈也有一处建筑物非常典雅、气派的地方,巴尔博亚历史公园,那里是此城的另一个重要必访地……这座公园的历史有三个发展阶段,最早在墨西哥的时候,就已规划了一个动物园,美国人接手后,于1868年先是建了一座城市公园……那个时候,这里属于是美国的海角天涯,非常荒凉,没什么人,尤其是当北加州发现了金矿之后,能干点活的人又都跑去淘金了,导致整个圣迭戈只剩下了几千名妇女和儿童,直到巴拿马运河开通后,过往的船开始到这里补给,这才给圣迭戈带来了点人气……在1915年和1935年,这座公园先后成为了世界博览会和太平洋博览会的会址,从而也极大地丰富了园区的文化内涵。这是这座历史公园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圣迭戈跻身于美国八大城市行列之后,这座公园又进一步得到规划和增建。如今它不但成为了美国的历史地标,而且也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和到访游客人数最多的公园……本图为公园的“巴拿马中心广场”。上图中的雕像为第一位来到太平洋岸边的西班牙人巴尔博亚,他也是西班牙在中美洲地区的首任总督。虽然当时他的辖区并不包括圣迭戈这里,但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座公园,也是合适的……本图为远眺公园的中心区,图中左侧是人类学博物馆,右侧是游客中心,中间的远方是热带植物馆。</p> <p class="ql-block">……目前这座大型公园里不仅集中了近二十家有一定分量的博物馆和多座剧院等演出场地,而且还有两届世界性博览会留下来的一些风情各异的花园和建筑物……虽然整体的文化线条由于文化种类过于丰富而显得有些庞杂,但作为旅游观光、市民休闲的一处集大成景观,也确实是非常地引人入胜的……上图及本图为室外管风琴亭,这架世界上最大的室外管风琴及其相关建筑,是当年圣迭戈市首富之家的两兄弟捐赠的……下图是在现场录下的管风琴演奏的1分钟视频。</p> <p class="ql-block">……由于是一处人为的集合景观,所以公园的布局也没有什么公认的文化脉络,各个景区和建筑物之间也没有什么逻辑关联……这倒使得参观变得简单了,即不需要循序渐进、有先有后,而只要是看着哪里好看,或者那座博物馆的内容符合兴趣,就直接穿插过去就是了,反正公园里的路也是四通八达的……这种点状景观、万花筒式的文化场所,给人们带来的文化体验,如同是进入了一座游乐场式的文化乐园……本图是公园的坐标性建筑物之一加利福尼亚钟楼,它是1915年世博会的主体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物高大、精美,也有着一个教堂感很浓的大穹顶,但它不是宗教建筑,而是一座人类学博物馆……里面不但收藏了玛雅文化的一些文物(如下图中的柱状石雕),而且也还有从埃及收集来的一些文物……</p> <p class="ql-block">……加利福尼亚这块土地,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几千年间,是(印第安人的一支)库美亚依人的居住地……由于他们生活在北美古国阿兹台克帝国的北面,而且也没有多少黄金,所以也就没有被殖民者杀光……如今他们的血脉和文化传统仍然还在延续之中🙏……</p> <p class="ql-block">艺术博物馆(上图)门头的外立面也很耐看,这种混合了晚期哥特式和早期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模式,是1915年世博会的建筑物规范所要求的。这是一种被称之为“银匠风格”的建筑艺术……仔细看,这类建筑的细节之处,也还真是有着银器雕刻的某些艺术手法 👍……下图为博物馆门周边一系列雕塑艺术品中的一尊。</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法国女艺术家尼基的一些作品,也被收藏了在了这座公园里,如这座《诗人与缪斯》(本图)和《龙》(下图)。她的这些作品的创意及所用材料,多师从于西班牙的高迪……但在混杂了女性艺术家的思维之后,这类风格的作品,业已有了另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蒂姆肯艺术博物馆(本图)里收藏有一些世界大家的艺术作品,如马蒂斯、高更、达利等……</p> <p class="ql-block">国际艺术博物馆(本图)里面的展览,则充分体现了国际性和多样性。包括中国的剪纸艺术等,这里也有收藏……只是由于文化跳跃很大,参观时脑子也要转的快一些😁……下图是与今年(中国农历蛇年)很应景的一件印第安风格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面走,还有一处西班牙艺术中心(村),其娱乐名气不小,里面五颜六色的各种实验性艺术品也很多,有点像多年前北京的某些画家村……</p> <p class="ql-block">艺术博物馆门口正在搞一个现代造型艺术的临时展(本图)……艺术博物馆的旁边是热带植物馆(下图),它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木条结构建筑物,也是那届世博会之后保留下来的4座建筑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虽然做为永久建筑被保留了下来,但木条是不耐用的,维修工程正在进行中……</p> <p class="ql-block">与热带植物馆为邻的还有普拉多剧院等建筑。这是一组建筑群,设在内面的机构也还挺多,包括有青年芭蕾舞团、花卉协会等……</p> <p class="ql-block">还看到了一座颇具英伦风格的圆形老剧院(本图)……凡到过伦敦莎士比亚剧院的人,想必都会有印象,它们都是长得这个模样……</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餐厅等设在了一座西班牙宫廷式的建筑“普拉多之家”内(上图)。这组建筑物为了1935年的太平洋博览会,曾被大幅扩建过……下图是这座建筑物花团锦簇的门头,本图为其精美但没有挂钟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它还有这一座辨识度很高的西班牙宫廷式的内院……</p> <p class="ql-block">全世界的世界博览会都有一个传统,就是当时所建的各种建筑物,基本上都是临建,会后是要拆毁或者运回国内的(如上海的世博会),除了极少数特别精美或者有园艺观赏效果的,才会留在当地(那也需要看这块土地以后还有没有什么后续开发的用途)……所以在巴尔博亚历史公园内,除了美国人自己斥巨资修建的豪华建筑外,其他各国的场馆多没有被留下来……如今这里出现了一座所谓的中国馆(本图),感觉应该对当下崛起的中国、及频繁来此造访的中国游客的一种时代的尊敬吧👍……</p> <p class="ql-block">关于1915年的世界博览会,借来到了故址的机会,也就回忆一下……很多中国人都知道有个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为纪念巴拿马运河的开通而举办的主会场在美国旧金山、分会场在美国圣迭戈的博览会),因为近代中国的商品被世界所认可,最早的标志就是在那届博览会上得过奖章……那时正值中华民国的初建,孙中山很重视,派了五十多人,携十万件产品前来参加(本图为中国代表团抵达旧金山后,在参加组委会的专门接风酒会上的老照片)……由500位人士组成的评委会,还将各国的参展产品分成了6个等级,分别颁发了奖章。中国产品共有1211个获奖,其中一等奖(大奖)57个(包括汾酒、张裕白兰地等),二等奖(荣誉奖)74个,三等奖(金奖)258个,四等奖(银奖)337个,五等奖(铜奖)258个,六等奖(纪念奖)227个。中国也是全部参展国中获奖最多的国家✌🏽️……至于今天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茅台酒,当时还没有诞生,两款来自贵州怀仁镇的、没有商标的酒坊酒,获得的是四等奖(银奖)……如今,国人不但给茅台酒戴上了很多桂冠,而且还赋予了一些传说……这也无可厚非,因为营销嘛……如今的很多国酒,动不动就自称是源自秦汉、魏晋、唐宋,要是谁敢说自家的酒是清代以后的,那纯粹是找死,不想卖了🤭……但这一切皆无大碍,因为买者买得是文化而不是历史,饮者喝的是情怀而不是事实😂……</p> <p class="ql-block">巴尔博亚历史公园内的几座小花园也非常漂亮,城堡花园、日本花园等……多棵当年种下的无花果树,如今树龄也均已超过了百年……当年的美国总统老罗斯福,来此参现后还留下了一句名言,这里“是当代的罗密欧和朱丽叶,都应该来的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也确实没有辜负了老罗斯福的期许,之后有不少对接力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来到过这座海滨之城……其中最著名的一对就是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与他的至爱辛普森夫人了。本图为海港区的科罗拉多岛上的同名酒店,当年这二位在这里邂逅之后,心生情愫……当时还是王储的爱德华还在军舰上服役,他随舰到圣迭戈访问时,在舞会上与这位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妻子的女士对上了眼,并于多年后建立了情人关系……之后为了娶她,这位“爱八”竟选择了退位……他在婚姻上的果绝行为,与他的老祖宗“亨八”(亨利八世),也还真是有一拼……上图为停泊在圣迭戈湾里的一艘“亨八”时代的仿古帆船。</p> <p class="ql-block">……科罗拉多酒店是一座建于1888年的、有着大量木质构件的维多利亚风格的酒店,当年发明了电灯的爱迪生,还亲自主持了该酒店的照明安装施工……在它建成后,世界上才开始推行五星制的评级标准,它自然也就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在这么浪漫的一个地方和如此豪华的酒店里,每隔些年也是会上演一出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的……除了爱德华那一对,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和梦露,在这里也留下了一段故事……但只是这两对著名故事的结局大为不同,爱德华八世成功地迫使辛普森夫人离了婚、嫁给了自己;而梦露,不但强求上位未果,反而自己香消玉殒了……</p> <p class="ql-block">连接科罗拉多岛的大桥,是登上该岛的唯一通道。此桥留出了60多米的净高,以满足进出港口的军舰所需……乘船在圣迭戈湾上游逛一圈,远距离看一看海上、岸上的风景,也是一个不错的观光项目……</p> <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中途岛号航空母舰博物馆当然也是不容错过的了……这艘排水量为65000吨的航母与中国的山东舰大小差不多,上来转悠转悠,对自家的航母的大小,也就心里有点数了……</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航母内部的机库,由于拍照时位于机库的中部,所以图中看到的这只是半个机库的规模……本图为在二战时的主力轰炸机“无畏式”的翼下所看到的飞行甲板……下图为航母内部的一间祈祷室。每次执行任务前,飞行员来这里寻求一下指导,到了在空中需要按下投弹按纽时,手就不会出汗了……完成任务回来后,再到这里来告戒一下,心里也会释然一些,以防止日后患上战争心理综合症🙏……</p> <p class="ql-block">……只是这艘航母会还真没打过什么仗。虽然以“中途岛”命名,但它下水时二战已经结束了。它只是后来在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很不对称地在小国面前抖了抖威风,也就歇了……现在它成了一处以卖门票和旅游纪念品为主业的军事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战争虽然残酷,但(如果没有阵亡的话)胜利后的喜悦也令人激动的一个时刻……在中途岛航母的旁边,建有一座著名雕像“胜利之吻”。主人公虽然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却胜过了历代的此类前辈,他们两人都活到了90多岁🙏……上图中的远方,就是在航母侧甲板上看到的这座雕像。本图为这座雕塑的出处,一张1945年摄于纽约时代广场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女主角是当年一位21岁的女护士,她在80多岁的时候才站出来,认领了这个经典瞬间的主角(见本图)……而男主角就不一样了,声称自己就是男主角的有几十位之多,后经测谎仪与法医等检测了十一轮,才最终确定了那位男主角的身份……这倒不是那些老兵沽名钓誉想博取关注,而是当时在狂欢的时刻,人人都很兴奋,陌生男女之间纷纷拥抱接吻,他们也不确定记者拍下的到底是不是自己……</p> <p class="ql-block">如今,重现“胜利之吻”的活动,已成为二战纪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是二战结束八十周年,期待能看到世界上有更多国家的年轻人能真心地延续这一正义的喜悦、真情地享有和平的浪漫🙏……到了那时,来过这里的人们,也就会自然地再度想起,圣迭戈的美好🌹……</p>